摘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流动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现象。农村空巢老人的独居困境主要表现为子女流动性增强,代际反哺缺乏,家庭结构转变、传统权力角色丧失以及社会资本缺乏,话语权被掩埋这几个方面的困境。文章运用活动理论,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独居生活和活动参与处于边缘化状态,为了寻求可行的解决路径,笔者提出建立老年互助网络体系、政府购买专业组织服务以及党建领导社区发挥引领功能等在内的方案,尝试寻求能有效解决老人独居困境的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number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is also increasing, and a large number of empty-nesters appear in rural areas. The plight of rural empty-nesters living alone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increasing mobility of children, the lack of intergenerational feeding,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power roles, the lack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burying of the right to speak. Based on the activity theory,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rural empty-nesters living alone and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are marginalized. In order to seek feasible solutions,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mutual assistance network system for the elderly, the government to purchas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services, and the party building leading community to play a leading role, to try to find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1. 引言
据统计,中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中高龄老人占据1900万的基数,社会中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2.8% [1] 。在202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至14.9%,已然进入到深度的老龄化社会 [2]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特别是生活在中国农村的老年群体,由于人口流动、传统文化的削弱、社会高速发展和老年人群体可交换社会资本的减少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许多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独居困境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少子化、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不少空巢老人。据统计,2020年农村老年人人口数额占全国总数的23.81%,且比城市高出7.99个百分点,同时,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处于空巢状态 [3]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老人与子代长期分离居住,不能住在一起或者没有子女可以对其进行供养的农村老年人群体,农村空巢老人属于社会人口基数庞大的特殊群体,面临着健康、社会活动参与和保障等方面的困境,其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层面的功能和能力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弱化,在社会上的可交换资源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逐渐降低。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的基数不断增加,且农村老年人并无“退休”一说,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仍然会在老年期继续劳动,但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会逐渐丧失重体力劳作能力,这对于以耕种为价值的农民而言无疑是一种传统权利的丧失。另一方面,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扩张,土地保障功能也在逐渐丧失,大面积的耕种活动都被机器代替,这也会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无力感。此时,农村老年群体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便十分突出。
活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探索出一条路径。活动理论又称活跃理论,是凯文在1953年提出的,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满足感可以与活动产生积极的联系,即活动水平高的老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人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个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要尽可能以中年时的状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很好地调整和适应晚年生活,更好地步入老年。基于此,农村老年人虽然面临着因年纪渐长而产生的能力下降、角色丧失、交换资本降低以及社会参与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但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应该鼓励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社会,用新的环境和角色代替因年老而发生转变的环境和丧失的角色,从而弥补因年纪增长而丧失的能力,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资源网络,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在社会上的可交换资源,使得老年人能以一种参与社会和共享社会资源的方式逐渐步入老龄期,而非以一贯传统的弱势群体形象立于社会之中,实际上,现实中的农村老人并非弱势,而是想要有所作为但苦于没有机会,部分老年人因长期与社会主流生活脱节而导致负面情绪,因此,如何构建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路径需要得到广泛关注。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人口流动现象频发,因此老年人在社会参与方面会遇到诸多障碍,如身体素质低、学识素养低、社会资源的倾斜和平台的限制等都会导致老年人处于参与无门的现状。从活动视角强调要鼓励老年人与社会建立关系而获得支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应对危机的资源。同时,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也表明,需要让全社会的所有老人而不仅仅是高知老人群体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要做到这一点要更多地思考老年人可以怎样打破限制参与社会的问题。相关研究数据表明,老人参与社会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健康水平,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都可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中国的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度普遍低于老年人口比例的50%。由此可见,老年群体的问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大局,因此其是一个值得社会和学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为促进老年群体更好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农村老人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国老年人在社会活动参与方面的研究有待关注和加强。
2.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农村空巢老人及其生活现状
2.1.1. 农村空巢老人的含义
随着少子化、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不少空巢老人。据统计,2020年农村老年人人口数额占全国总数的23.81%,且比城市高出7.99个百分点,同时,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处于空巢状态 [4] 。
空巢期指的是从家庭开始孕育第一个子女一直到最后一个子女离开家庭后的这一阶段。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在成年或者成家后,离开父母和原生家庭独自成家立业或夫妻二人从未生育过子女、生育过后子女意外去世的,没有子女陪伴在旁的老年人群体。以上情况下,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会形成空巢家庭,形成空巢老人的现状。农村空巢老人是指老人与子代长期分离居住,不能住在一起或者没有子女可以对其进行供养的农村老年人群体。
2.1.2.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因没有子女陪伴在侧,长期处于独居或夫妻双方互相依靠的状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青壮年劳动力流动率较高,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基数也在增大。由于农村地区的物资条件匮乏、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社会福利相较于城市地区少、保障待遇也较低,因此农村空巢老人在独居生活上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一是因代际关系远而导致的健康和精神层面的困境,因年轻一代都追求更好的生活体验,子代大多数都会选择在城镇安家立业,因此对于父辈的关注和关怀也会减弱,农村老年人在健康方面难以得到良好的保障,且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在面对自身健康问题时都会选择忍耐,即便达到病痛难耐的程度,通常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良好的医疗救助,实际上,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会认为看病贵而选择不去治疗,在健康知识方面也存在欠缺,认为“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此时子代的反哺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农村老年人往往无法及时得到关心。另一方面,空巢老人也面临着精神层面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因其体力下降难以再参与到重体力劳作中,也就失去了在田间地头与同辈群体建立联系和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只能转而专注于家庭生活,由于家庭生活缺乏子代的参与和反馈,则会进一步加强了其孤独感和无力感。二是因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功能弱化而导致的角色丧失问题,传统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地位较高,话语权比重较大,且中国素来有尊老敬老、享受儿孙满堂的传统习俗,老年人在传统的老年期,即便劳动体力有所下降,但仍然可以担任家庭中养育孙辈和教育子代的角色,在现代社会这一角色逐渐被取代,年轻一代更愿意在缔结婚姻关系后搬出原生家庭独立居住,另外,受到社会信息化知识高速传播的影响,年轻子女在孕育第一个孩子后更愿意选择“育儿嫂”或“月子中心”的帮助而非传统社会中老年人的照顾和教养,少部分将孙辈留在农村养育的家庭中,其子代也会对父辈的教养方式产生质疑和干涉。自此,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绝对话语权受到了挑战,面临角色丧失困境。三是因农村缺乏老年人活动参与平台而导致的困境,大部分老年人并非不想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治理,他们对于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事项通常很关心,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无法参与,同时农村地区也较少配备可以让农村老年人得以提升自我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也成为限制其参与活动的因素之一。从活动视角来分析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鼓励老年人更多的参与到社区治理甚至的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使其能够继续发挥余热,探索出一条把老有所为同老有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治理作用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2.2. 农村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特征
2.2.1. 代际反哺的缺乏,情感失依
家庭结构转型使得老人在家庭系统中面临困境。“养儿防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延续千年的精神传统。但是,在时代高速发展、社会剧烈变迁的当今社会中,子代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不得不离开父母走向城市谋生,在此基础上,个人价值主义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子代反哺,子代在价值多元化背景的影响下,不再将供养老人作为自身的人生追求,同时,生存空间的巨大挤压也使得部分想行使传统反哺功能的子代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各方压力的冲击下,代际反哺存在着诸多困境,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年事已高但依旧需要自食其力甚至是补贴子代的困境。农村家庭中子女尚多,按道理应能从子代处获得经济、情感等方面的支持,能够体面的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但在面对反哺问题时,子代之间会因为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现状而产生推脱情绪和行为,且该现象会随着老人年纪的增长而加重,子代会默认老年人“无用”是“累赘”从而选择互相推辞,不愿承担反哺老人的责任。或是因在父辈处可能获取的利益而相互竞争老人的反哺权利闹得不可开交,在此过程中,子代忽视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其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也忽视了老年人自身希望参与到家庭生活中的愿望,老人被夹在子代中间进退两难,难以得到妥善的安置。
2.2.2. 传统角色的丧失,遭到质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年人地位很高,民间有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俗语,侧面反映了老年人的话语权威和在家庭中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小型化的普及以及信息的大量堆积,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诸如“老人变坏了,坏人变老了”等对于老年人而言不利的言论,老年人在社会上稳重、充满智慧的形象被破坏,话语权威也随之受到损害。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家庭中老人的权威性也日渐削弱,社会成员在步入老龄期后面临着被子代“教育”和质疑的处境,由于现代社会知识量、信息量爆炸,年轻一辈在获取知识时可以直接从网络获取,且信息量巨大繁杂,各种观点充斥其中,与农村老年人在多年生活经验中积累的常规知识可能形成反差甚至对立,因此子代存在反过来“教育”父辈的可能性,而传统老年人的权威性不容挑战,在此基础上父辈和子代容易爆发剧烈的矛盾,从而加剧老年人对自身能力降低的认知和自我否定,长期以往,老年人在面对参与活动机会时便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这也会成为阻碍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的因素之一。
2.2.3. 参与平台的缺失,能力不足
活动平台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社区活动、建立个人支持网络的有效途径之一,农村老年人群体虽然存在体能下降、经济困扰和文化限制方面的问题,但因其基数庞大且有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在针对有参与社会活动意愿的老年人时,需要鼓励其多以一种贡献自身能力和富含智慧的“中年人”状态参与社会和社区的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并组成互助支持系统,同时用以代替在家庭中丧失的某些角色,是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发展的。然而农村地区的平台缺乏,即便存在部分自组织,也很少直接针对老年人能力提升和加强社会参与而设置的组织平台,从而无法支持和容纳基数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例如缺乏专属于老年人的活动室、学习室和老年自组织等。部分老年人即便是有想参加社会活动的想法,也会苦于无参与平台。基于此,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支持路径无法脱离基层党组织和乡镇社区的支持,若缺乏党建引领,必然无法建立起可持续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活动平台,给予老年人充分的保障,从而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贡献自身力量和发表个人看法的需求,基于此,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合作参与的方式,是最理想的农村老年群体社会参与平台建设的选择模式。
3. 重构农村老人活动参与的路径研究
以社会组织为保障所构成的老年人活动参与平台的搭建是社会成员步入老年期后进行社会参与最想的参与方式,但当这一支持系统的力度不足以支撑平台的搭建时,国家和政府等正式机构就需要介入其中。同样,当老年人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时,也需要国家建立和开发扶持体系以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几率。多方面支持一同发挥作用,从而确保老年人可以顺利的参与社会,使农村空巢老人能够“互助自助、维持活力、持续参与”,让他们能够在老年期也找到自己的价值,更加健康舒适的适应于社会,生活在社会。
3.1. 建立邻里互助网络,代替角色缺失
邻里互助支持网络可以基于社会参与平台,应秉持自愿、互利和就近的原则,以村为核心主体,老年人自发在3到6户邻里之间形成一个农村空巢老人帮扶小组,参与的老人经由村委会签订《邻里互助小组协议书》,成员之间可以自由协商和设置组内帮扶事项,在农村地区,人与人之间都相对熟识且农村的人情味也教浓,因此这种模式的建立更具有可操作性。农村空巢老人在满足自身照顾需求的同时,也用在小组内获得的新的角色替代了因年纪增长而逐渐丧失的某些角色。
另外,村里可以设置老年人统一供养养老家庭,以便于失独老人、丧偶老人等老年人参与到村内老年人人际网络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负面情绪。同时,农村老年人志愿服务团队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志愿服务团队可以以低龄老人为主要核心力量,鼓励党员优先起到引领带头作用,中高龄老人为辅助力量,在村内需要动员力量、建设村庄基础设施以及宣扬村内“乡风”、“家风”精神文明建设时参与其中,还可以建立“网络”+“线下”的志愿平台,充分借助“银发网红”的优势,向社会展示农村老人的生活和乐趣,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农民更懂农民,村里人更了解村庄,以农村老年人为核心基础而建立的互助网络,可以在让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同时更好地建设乡村。
3.2.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推动养老建设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老年人养老服务是政府购买服务当中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府购买服务是指政府将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向好的服务承接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商业组织,并根据其服务质量和数量支付相应费用的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活动参与需要自身能力的增长和平台的支持,而社会组织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满足老年人在这方面的需求,例如针对农村老年人能力不足开班老年学习课堂、强化农村老人的民主意识、开展健康知识讲堂以及构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都可以依托于社会组织的服务。
社会组织推动养老工作建设则是新时代发展之下的需求所致,社会组织入驻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村或社区中后,需要从以下九个层面考虑应当如何推动养老建设的发展。即谁购买服务、向谁购买服务、谁提供服务、谁享受服务、谁落实服务、谁监督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时间,在多重考虑下,方可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推动不同地区养老方式的建设。
3.3. 发挥社区参与功能,完善活动机制
基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参与需求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政策的保障是活动平台顺利搭建和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提升能力素质的基础。打造农村老人社会参与的路径,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的广泛合作与关注才能实现,应该实行党建引领、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引导、社会组织配合,老年群体参与的活动方式,在政策的基础上指导组建专业社会服务队伍,为其提供免费场所、保障其活动开展的资金,同时配备相应的人才,保障老年人的顺利参与,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老年人参与活动的平台、完善相关政策和参与机制,培养老年活动参与骨干、规范活动参与流程,鼓励和动员老年群体积极参与,最终打通农村空巢老人顺利参与社会活动的通道。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3年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CXLL23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