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的文献综述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Liv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
DOI: 10.12677/AE.2023.13121624, PDF, HTML, XML, 下载: 221  浏览: 329 
作者: 林 巧: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网络直播直播学习体验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Live Streaming Live Learn-ing Experience
摘要: 教育数字化为数字时代教育改革指明方向,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发展是符合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学习体验、关注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成为近年来国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高校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相对于国外学者围绕不同学科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促进策略、测量与评估等方面开展的探究和研究,国内学者更多聚焦于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双面性问题、思政课直播教育教学策略、学习者直播学习体验等视角,并由此提出改善我国高校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的未来主要方向。
Abstract: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points the way for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digital era, and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empower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l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t is found that compared to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conducted by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promotion strategie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dif-ferent scientific students, domestic scholars are more focused on the double-sided issue of online live streaming as a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ive streaming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live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uture main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iv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文章引用:林巧. 国内外高校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的文献综述[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10534-1053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624

1. 引言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1]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2] 。互联网时代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当前,在我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式也随着教育场景的延展发生了深刻地改变,直播学习场景已经成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场景,思政课直播互动教学、思政课沉浸式教学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些新型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肯定了学生自身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不同时空的身心经历的依赖。它们通过创设具有“在场”感的时空境遇和社会文化环境或虚拟现实场景,影响学生的身体状态、外在感知、活动方式,使学生对人物、事件等“现实”,产生真实的感官体验,触发愉悦、感动、愤怒、倾慕等多种情感体验,并以此为基础,经过思维的隐喻映射,促进学生形成对“现实”的基本认知 [3] 。因此,通过梳理学生参与高校直播思政课这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学习体验,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途径,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数字化的发展以及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启迪,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方法与数据

本文使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遵循常规程序“计划”“文献搜索”“文献评估”“数据资料抽取”“数据整合”和“撰写综述”来开展综述。本文选择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等中外文综合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经过多次试验,确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思政课”,并结合关键词“学习体验”或“直播学习体验”或“在线学习体验”或“学生学习体验”或“Course learning experience”或“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进行主题检索。经文献去重、初筛、深度筛选、文献追踪、质量评估后,最终纳入综述中的文献数为33篇,覆盖了截至2023年9月30日前符合纳入标准的全部文献。33篇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4篇,12.1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篇,6.06%)、《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篇,6.06%)等期刊,包括实证文献13篇(39.39%)、观点型文献20篇(60.61%)。本文对筛选出的核心文献进行重点阅读、概括总结、提炼观点,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高校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 国内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文献发现,当前学界主要从思政直播教育的优缺点、思政课直播教育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者直播学习体验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 网络直播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双面性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直播技术的深度融合中,许多学者关注到了网络直播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双面性问题。一方面,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价值承载平台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享用、凝聚、导向作用。网络直播、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崭新载体不断涌现,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实现、方法更加多元、内涵更为丰厚,更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教育时空性更强、跨界性更为明显,效果更好、更为长远 [4] 。任雪等(2023)认为高校思政课可以将实景体验、情景模式、线上直播、研讨互动等先进技术手段融入课堂,为学生展示红色文化旧址、革命遗址,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学习氛围中激荡爱国情怀、感受精神伟力 [5] 。刘颖洁(2022)提出高校思政课可以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移动直播等技术,为学生打造智慧互动、沉浸体验的教学课堂,对思政课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丰富教学内容供给 [6] 。宋来等(2020)强调通过直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教学内容能够完整传递给学生,沟通互动快捷有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困惑 [7] 。孙忠良等(2018)也认为把思政教育搬到直播平台上,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有效地拓展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力、辐射力 [8] 。另一方面网络直播所呈现的内容价值多元化、泛娱乐化、泛消费化和泛情绪化,隐含价值偏差、伦理失范和话语失序等问题 [9] 。大学生因参与或观看网络直播而形成的虚拟化的社交观、情绪化的消费观和功利化的职业观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0] 。曹秋(2021)提出网络直播包含大量不良内容,导致传统课堂教育效率降低,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11] 。

(二) 思政课直播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思政课直播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潘莉等(2023)提出高校思政课主动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创设虚拟学习场景,打造“云课堂”“云参观”“云互动”等线上学习场域,选择在线直播课堂、网络点播教学、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多种在线教学形式,更快捷、泛在、全时、直观、立体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鲜活呈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对思政课既“想学”又“爱学” [12] 。沈震(2020)提出“在线直播同步教学与思政课全员互动教学”的教学组合形式,并从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评价四个方面思考思政课直播互动教学的应用策略 [13] 。毕亮等(2021)提出新时代应从价值引领、内容建设、增设网络把关和打造官方平台四个方面坚持“网络直播 + 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的实践路径 [10] 。丁若浩(2021)坚持必须从价值融合视域出发发挥网络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提出应科学设置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的网络直播议题、积极培塑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网络偶像、注重打造符合公共价值取向的在线情境以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关系与价值共识 [9] 。张炳林(2020)提出教师开展网络直播教学可以从数字化资源、学习活动、交互距离、过程监管、学习体验以及教学经验积累六个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14] 。常咏梅等(2020)针对同步直播教学的特点以及实施中的现实问题,基于角色理论、教与学再度整合理论和持续关注理论的核心观点,分别从课前的协助预备策略、课中的辅助引导策略和课后的相助辅导策略三个阶段提出了同步直播课堂远端教师的助学策略 [15] 。

(三) 学习者直播学习体验研究

关于学习者直播学习体验研究。马莉萍等(2022)基于对中国研究型大学师生问卷调查并匹配行政数据的研究,比较了学生在同步直播和异步录播中的学习体验与效果满意度发现学生对同步直播的学习体验满意度显著高于录播课,但是对两类教学形式的效果满意度并无显著差异 [16] 。陈昊和谢清瑶(2021)研究发现学生在慕课教学、网络直播教学和在线互动教学方式中学习体验较好,其中在线互动教学得分最高 [17] 。王运武等(2021)将传统在线教育与直播教育相比较后发现,直播教育在情感交流、临场感、交互性、教学资源时效性、个性化学习体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8]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课堂囿于时空的障碍而被分割成分散的教学单元,因而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屏障应运而生,因此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受到阻碍,相比于录播或文字加音频,直播和讨论都是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互动中的壁垒和障碍,学生参与感提高,线上学习体验随之提升 [19]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直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以及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影响着直播课学习体验和成效 [20] [21] 。但与此同时,直播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会影响学生的直播学习体验,如在线教学过程中缺乏眼神等更加“立体”的交流,深入的讨论受限于屏幕阻隔而难以持续;即兴与随意的互动难以实现;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得不到支持,因此教师与小组的互动较差,课后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也较低 [22] 。

4. 国外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文献发现,了解到国外关于课程直播学习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学科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促进策略、测量与评估等方面。

(一) 关于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方面。Conrad Colin等(2022)调查了COVID-19时期在线学习环境的学生体验,发现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会受到信息过载和感知技术技能要求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为了成功实现高等教育的数字化,院校需要系统地重新设计学生的学习体验,重新评估在线环境的传统教学方法 [23] 。McMillan等(2022)在考察口腔医学生在线同步学习舒适度的影响因素中发现视频会议体验与回答问题和在突发事件中互动的舒适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4] 。Islam等(2022)研究发现缺乏在线学习管理系统(OLMS)与COVID-19期间孟加拉国牙科学生对在线学习体验的不满有关 [25] 。Hewei等(2022)在研究艺术与设计专业大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意向的影响因素中发现在线课程的专业性、互动性、趣味性和易用性等变量对大学生的用户沉浸体验和学习意愿有积极影响;沉浸体验对学习意图有积极影响;沉浸体验在在线课程信息特征和学习意图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26] 。Park等(2020)研究发现在线学习中使用互动式交流工具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提高学生对教师在场的感知,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 [27] 。Pillai等(2020)使用社区框架模型调查了印度学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在线学习体验,结果表明,教学存在、认知存在和社会存在共同影响MOOC的在线学习体验 [28] 。

(二) 关于在线学习体验促进策略的研究

在线学习体验的促进策略方面。Ho Ree等(2022)考察商科学生在高等教育层面的直播体验中发现学习者从直播中获得的满足感鼓励着他们与导师合作,以达到学习成果,为如何进一步发展直播学习环境以促进自我导向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29] 。Rohles等(2022)研究发现用户体验促进数字化概念图绘制效果,在数字化概念图绘制中需要考虑用户体验,为学习和评估提供积极成功的环境 [30] 。Hariharan等(2021)根据微生物学课堂上学生的调查结果提出通过增加熟悉度、鼓励但不强制在线小团体使用摄像头、为在线人群定制积极的学习活动,以及允许获取演讲录音和成绩单等课堂管理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在线课程学习体验 [31] 。

(三) 关于在线学习体验测量与评估的研究

在线学习体验的测量与评估方面。Chen (2023)探索了国际学生在COVID-19期间的应急远程教学学习体验,重点关注他们对技术的使用、学习偏好和表现,研究发现国际学生比国内学生更容易接应急远程教学的在线传递方式:他们更喜欢异步课程,这主要是由于时区和互联网连接问题;并指出在线学习的优势包括灵活性,不需要通勤,节省时间和金钱,在家里有更轻松和更安全的学习环境,更容易通过聊天功能参与课堂;当然在线学习也有缺点,包括感觉没有动力和参与,更孤立,在休息室工作困难,以及互联网连接和时区等问题 [32] 。Coşgun (2022)使用布鲁姆的数字分类法作为框架,评估了COVID-19背景下的教师培训的网络直播学习体验,研究发现网络直播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师记忆、理解和分析技能比应用、评估和创造数字分类法中的思维技能更好 [33] 。Abu等(2022)确定了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的七个因素(质量、互动、信息技术、学术经验、理解力、学生支持和评估),以及四个人口统计学因素(平均绩点(GPA)、性别、国籍和专业分类)来评估高等教育机构的在线学习体验 [34] 。

5. 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对于高校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研究丰富,多聚焦于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在线学习体验的促进策略、在线学习体验的测量与评估、同步直播和异步录播的学习体验与效果满意度的关系、在线学习体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等,这为我们更全面、更清晰地掌握探究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的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直播思政课这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阶段的不足,为改善学生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提供较好的启迪和新思路。相信在未来,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将迎来精准化、智能化、沉浸式的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直观立体、沉浸探究式的思政课直播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人民日报, 2023-5-30(001).
[2] 赵志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研究的论域、问题与前瞻[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37(4): 92-96.
[3] 洪岩. “大思政课”视野中的沉浸式教学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9): 123-129.
[4] 毛晓静. 新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2): 43-46.
[5] 任雪, 吴春宝. 党史国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8): 26-29.
[6] 刘颖洁. 媒体融合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困境突围理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8): 48-51.
[7] 宋来, 张驰, 汪斌峰. 从“云思政”到“融思政”——抗疫期间高校思政工作的经验与升级[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17): 27-29.
[8] 孙忠良, 麻校同. 基于网络直播平台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34(3): 114-116.
[9] 丁若浩. 嵌入∙分化∙融合: 网络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探究[J]. 理论导刊, 2021(5): 123-128.
[10] 毕亮, 周建超, 董芝杰. 网络直播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省思[J]. 江苏高教, 2021(11): 95-98.
[11] 潘莉, 任凤梅. 数字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9): 143-151.
[12] 曹秋. 网络直播: 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11): 33-34.
[13] 沈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播互动教学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6): 59-64.
[14] 张炳林, 付瑞, 李丁丁. 后疫情时期网络直播教学的理性审思[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6): 73-80.
[15] 常咏梅, 张乐, 李玥琪, 李华. 同步直播课堂远端教师助学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11): 116-121+128.
[16] 马莉萍, 卜尚聪. 同步直播与异步录播孰优孰劣——基于师生问卷调查与行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22, 20(3): 2-24+187.
[17] 陈昊, 谢清瑶. 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感及其差异性的实证研判[J]. 中国大学教学, 2021(12): 74-81.
[18] 王运武, 王宇茹, 洪俐, 陈祎雯. 5G时代直播教育: 创新在线教育形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 33(1): 105-112.
[19] 陈武元, 贾文军. 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7): 42-53.
[20] 蔡燕, 汪泽.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中文学习者直播课程学习意愿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2(5): 35-46.
[21] 刘佳. “直播 + 教育”: “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7, 35(1): 52-59.
[22] 吴筱萌, 李树玲, 许静竹. 探究共同体: 新冠疫情下的在线同步教学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30(8): 26-33.
[23] Conrad, C., et al. (2022) How Student Perceptions about Online Learning Difficulty Influenced Their Satisfaction during Canada’s Covid-19 Respons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3, 534-557.
https://doi.org/10.1111/bjet.13206
[24] McMillan, D.G., et al. (2022) Factors Affecting Dental Students’ Comfort with Online Synchronous Learning. Dentistry Journal, 10, 26.
https://doi.org/10.3390/dj10020026
[25] Islam, M.I., et al. (2022) Experience of Bangladeshi Dental Students towards Online Learn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Web-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 7786.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137786
[26] Tian, H.W. and Lee, Y. (2022)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Course Learning Intention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Art and Design: Mediating Effect of Flow Experience. SAGE Open, 12, 1-13.
https://doi.org/10.1177/21582440221134004
[27] Park, C. and Kim, D. (2020) Perception of Instructor Presence and Its Effects on Learning Experience in Online Class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earch, 19, 475-488.
https://doi.org/10.28945/4611
[28] Pillai, R. and Sivathanu, B. (2020)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MOOCs: Indian Student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34, 586-609.
https://doi.org/10.1108/IJEM-01-2019-0025
[29] Chan, H.R. and Lian, S.B. (2022) Immersive Live Streaming Experience in Satisfying the Learners’ Need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Smart Educa-tion, 19, 145-160.
https://doi.org/10.1108/ITSE-12-2020-0242
[30] Rohles, B., et al. (2022)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with Technology: A Field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User Experience for Digital Concept Mapping. Heliyon, 8, e09246.
https://doi.org/10.1016/j.heliyon.2022.e09246
[31] Hariharan, J. and Merkel, S. (2021)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Online Courses.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logy Education, 22, e00181-21.
https://doi.org/10.1128/jmbe.00181-21
[32] Chen, L.-H. (2023) Moving Forwar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erspectives of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during the Pandem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pen, 12, 10-22.
https://doi.org/10.1016/j.ijedro.2023.100276
[33] Coşgun Ögeyik, M. (2022) Using Bloom’s Digital Taxon-omy as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Webcast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Pandemic.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7, 11-17.
https://doi.org/10.1007/s10639-022-11064-x
[34] Abu, S.A.E., Abdel, S.G., et al. (2022) Evaluating the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Learning, 12, 1-23.
https://doi.org/10.4018/IJCBPL.29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