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达成了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共识。2018年8月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相继推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四新”建设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础。新工科要求学生能多元化的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新文科重视文理交叉,需要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跨学科的研究文学、哲学等课程内容;新农科要求学生借助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发展、壮大农业;新医科要求学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智能医学。“四新”建设的发展均需要借助学科交叉的优势,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创新人才 [1] 。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方面为未来的高考考试评价理论设定了框架,未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其中,“一核”指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指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2] [3] 。
由以上国家政策导向我们不难发现,科技人才的数学素养是“四新”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革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与教学研究者发现,构建数学微课教学体系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3] - [13] 。近十几年来,微课(或慕课,SPOC等)自高等院校中兴起,逐渐下移至中学教学中,尤其是理科如数学科目,微课的运用已经成为常态 [14] [15] [16] [17] 。然而,高中数学知识点繁杂,方法技巧多变,学生基础差距很大,如果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很难用好微课这一灵活高效的手段辅助教学。基于以上的难点,本文基于“四新”建设理念,对问题引领式微课自主学习系统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2. 主要建设思路
基于目前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如下问题 [18] [19] [20] [21] [22]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基础差距大,导致课前预习不充分、课中“消化不良”、课后无法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点,尤其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提出了以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2.1. 详细分析新高考的数学考试题,确定数学创新思维的背景来源
目前关于新高考与传统高考数学难度的比较研究发现 [23] [24] [25] [26] :2021年13套全国数学高考试卷中,新高考卷32%的题目都有丰富的实际问题背景,其难度均大于其他各省11套高考试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的含参数类问题题量、难度均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其无参数题目略多于有参数题目;新高考I卷的运算水平难度处于全国第二水平;新高考I是13套试卷中唯一的复杂推理多于简单推理的试卷,其复杂推理题量占比为55%,而且其在推理水平上的难度处于全国第一的状态;新高考I卷的题目更倾向于综合考查3个及以上的知识点,相关题量占比为23%,单个知识点考查题量占比下降为32%,其他两个知识点占比含量居中,而且新高考I卷在知识点含量上的难度仍然处于全国第一难度水平。2022年的新高考全国I卷更是被称为“难出天际”、“二十年来最难”,它更多的考查逆向思维,相关题量占比50%以上,其思维难度也处于全国第一位;其对理解层次的考查占比27%,对运用层次的考查占比为46%,其认知水平难度为全国第一位。从全国13套试卷的总体来看,试卷考评侧重的顺序为(从高到低):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认知水平、转化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等。
从题型来看,2020年新高考I卷开始出现多选题、开放题(结构不良试题)等新题型,更关注学生能否基于基础知识,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和个人的基本数学技能,结合个人的学习经验,发现实际问题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融会贯通的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具体例子见表1)。

Table 1.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hematics
表1. 高考数学考试背景知识的历史演进
2.2. 确定数学微课程案例的建设原则
综上所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放在现实中来体现,要利用生活情景、数学文化、社会热点、科学进展等作为新知识的引入,构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能够以3个及以上的知识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构建数学微课程案例的基本原则是从数学历史、数学文化、科技进步、产业发展、世界局势、网络热点、技术瓶颈等方面,借助新闻、传统文化、纪录片、史书、经典名著等多方面渠道背景资料,截取可用的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作为不同的资料库及案例储存,并结合教师的个人兴趣与爱好,建设一致性的数学自主学习体系。
2.3. 设计符合学校学生基础的PPT、录制知识点、思维导图、数学案例视频微课
基于不同高中学生的基础不一致性,教师应该制作基本不变的知识点PPT,比如制作概念微课、公式探究微课、数学定理微课、数学应用微课等,作为基础微课。再利用设计的数学案例,与这些PPT进行不同的组合,在实际学习中进行应用。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都可以重复的观看教师录制的知识点微课视频,并能根据不同的数学案例,发现隐藏的多个知识点,达到能融会贯通的地步。
知识点要从往年真题入手,根据考点,设计新的题目,或者让学生发现新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能感觉到数学的魅力,而不仅仅是题海战术的疲劳感。
核心微课知识点视频讲解是固定的,每个知识点在3~5分钟之内,分清楚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考点等。例如,讲解立体几何知识,可以用我国博物馆中的文物图片、动画、纪录片等进行知识背景引入;数列可用纪录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或动画形式,展现数的变化,引出数列知识;圆锥可以用实物图片,立体图形,照片,纪录片等形式展示;定理讲解证明,可以用白板录屏,或手机录制;运用几何画板、flash动画、网络画板等让学生自己画立体图形;引入数学相关的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讲数学案例,分析其中隐藏的多个知识点,并利用奖励措施激励学生。
基本概念微课可以利用PPT的自带录制视频或音频功能,体积小,学生方便观看;或者可使用学习通、雨课堂和微课宝等工具,既能手写推导过程,又能导入音视频,还能互动点名、随机测试、问卷调查等,并能根据学生提前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形式简单却极其有效,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有力工具,目前,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有很多,例如GitMind、XMind、MindMaster等。
有余力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基础知识点PPT,甚至是模拟命制高考题,可以开拓思维,发展创造力。
2.4. 建设多个题库
配套建设单个知识点测试题库、多个知识点测试题库、案例融合式题库,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生成针对性的课前测试题库、课后测试题库,章节测试题库,期中测试题库,综合知识点测试题库,高考模拟测试题库等。其中同一个知识点要有不同题型的变化:填空、单选、多选、应用等题型,注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具体设计案例
以下为一节课的设计:
1) 对于指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教师设计的最小知识点微课包含最基本的指数函数表达式:函数
,及其对应的图像(见图1):

Figure 1. Graph of exponential function
图1. 指数函数的图像
学生需要回答该微课包含的如下4个问题(每题25分):
a) 求函数y = 2x的定义域;
b) 求函数y= 0.4x的值域;
c) 分析函数y = (−2)x的单调性;
d) 分析函数
的奇偶性。
2) 根据微课的基础定义,给出复合函数求定义域、比较幂的大小、解指数方程与不等式的简单题目,并让学生分析、总结这些题目背后对应哪些指数函数的性质。
3) 介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发现的一个重要现象:1798年,马尔萨斯在他的著作《人口原理》中,以1790~1820年间美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不考虑土地的空间异质性,并假设每年小麦的产量都会增加5倍,动物例如绵羊数量每两年翻一倍。考虑土地的承受力,食物增长率是算数级数的速度 [27]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得到人口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2):

Figure 2. Trend analysis of Malthusian population data
图2. 马尔萨斯人口数据分析趋势
在做了数据处理之后,得到的背后隐藏的关系式如下:
。
请大家分析:假如你是当时英国政府的官员,见到马尔萨斯的人口数据分析之后,能不能给出恰当的建议?理由是什么?请以今天的指数函数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 请同学们思考:如图3所示的函数叫对数函数,它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与本节课所学的指数函数有什么联系吗?
5) 请分析如下的思维导图(见图4),并试着写出对数函数的思维导图
6) 分发课后作业题与测试题。

Figure 3. Graph of logarithmic function
图3. 对数函数的图像

Figure 4. Mind map of exponential function
图4. 指数函数的思维导图
4. 结语
要注意的一点是,讲授式课堂仍然是高中数学授课的主要方式,而微课是非常有益且有必要的补充,这两者各有侧重,并不矛盾。从学生角度来说,微课能够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效率,发展创新思维;从教师角度来说,微课教学系统的制作,能让教师从更广阔的范围关注高考改革,在专业发展方面更加贴近国家新高考的政策导向。
在以上的建设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为数学微课的建设。根据目前高中数学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除了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的运用各个数学知识点、做题读题不认真、不能快速、正确地理解题意之外,学生普遍认为课件难度基本适中,但趣味性太少,希望能课后有回看功能的微课,学生更喜欢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知识引入。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多接触新技术,例如R语言,Python,Matlab等软件,通过新高考数学大数据的统计数据,了解世界科技的进展,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的数学微课自主学习系统。
致谢
感谢审稿人与编辑的认真与负责!
基金项目
基金资助:济南市高新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基于问题引领式自主学习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体系研究”(145GX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