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X小学为例
Investig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Afterschool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Taking X Primary School in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摘要: 课后服务作为一项福利性、普惠性的教育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X小学课后服务的调查,发现其实施成效主要是制度完善,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要,促进了教育公平。存在问题有:内容方面,仍以智育为主;待遇方面,教师激励还需完善;主体方面,学生地位未能突显;系统方面,未形成完整体系。优化策略有:开展多样活动,提高学生兴趣;保障教师权益,提升教师积极性;关注学生状况,增强主体意识;凝聚多方合力,健全育人机制;增强体系思维,形成完整链条。
Abstract: As a welfare and inclusive educational activity, after-school services have important valu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urve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at X Primary School in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effectiveness of its implementation i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which meets the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promotes educational fairn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clude: in terms of content, intellectual education is still the main focus; In terms of treatment, teacher incentive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subject, the status of students has not been highlighted; In terms of system, a complete system has not been forme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e: carrying out diverse activities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eachers and enhancing their enthusias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ir subject awareness; Consolidating the joint ef-forts of multiple parties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Enhancing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forming a complete chain.
文章引用:单丽萌, 张家美.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X小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 120-1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

1. 引言

为了缓解教育内卷,回归育人初心,调整教育格局,重塑教育生态,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规定了“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1] 等内容。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之下,X小学课后服务已取得重大成效,但仍未实现预期目标,笔者针对现实困境,提出优化策略,助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2. 课后服务的价值意蕴

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了“课后服务” [2] 这一概念,但目前为止仍没有专门法律法规对课后服务做出准确统一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课后服务是指为解决双职工家庭接送学生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依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周一到周五学校正常课程结束之后的俩小时左右,由政府发起,学校组织,学生自愿参加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福利性、普惠性教育活动。

课后服务的价值有:

(一) 保障安全,促进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学生接送困难和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首先,课后服务最底层的价值在于看护学生,减少意外伤害,保障学生身体安全。其次,在学校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依然可以和同学、老师相处,参与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化发展。

(二) 弥补短板,促进全面发展。学科教学更侧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后服务可以弥补学科教学的智育偏向,设计多样的课程活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学校教学面对的是所有学生,很难关注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在课后服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指导不再是面向全班学生,而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提供帮助。因此,课后服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满足学生差别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四) 多元选择,促进自主发展。《意见》指出: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观看儿童适宜的影片,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成集体教学或“补课” [2] 。课后服务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与课堂教学互为拓展和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课程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积极主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将学习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

(五) 缩小差距,促进公平发展。双减政策未出台之前,教育竞争的背后是家庭经济的竞争。资产雄厚的家长往往选择课外补习班甚至是一对一监督学生,为其查漏补缺;而贫困家庭更多靠的是学生自我监管和自我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作为一项福利性、普惠性政策,与昂贵的校外托管班和补习班相比,收费更为低廉,能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专业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因此,课后服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

3.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X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笔者随机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X小学一到六年级的72位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回收问卷72份,有效问卷72份。问卷编制主要围绕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课后服务的相关内容展开。

应用SPSS 27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由表1可知,问卷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Cronbach’s α系数为0.887,信度系数较高。由表2可知,KMO检验系数为0.727,巴特利特检验得出显著性小于0.001,极其显著,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可以进行后续分析。

Table 1. Reliability statistics table

表1. 可靠性统计表

Table 2. KMO and Bartlett inspection tables

表2.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表

笔者为深入了解不同立场代表者对于当前课后服务的看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取X小学低中高学段学生各2名,语数英及其他科目教师各3名和2名管理教师(共14人)进行访谈。

(一) 课后服务实施成效

1) 学生参与范围广,满足实际需要

据调查,X小学绝大多数(94.4%)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数据显示,大部分家长对于课后服务是关注的,认为课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接送孩子和辅导作业难题,有利于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如表3图1~3)。

Table 3. Table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after class services

表3. 课后服务学生参与情况表

Figure 1. Major pie chart of parents’ demand for after-school services

图1. 家长对于课后服务需求饼状图

Figure 2. Post class service benefits bar chart

图2. 课后服务益处柱状图

Figure 3. Histogram of parental satisfaction

图3. 家长满意程度直方图

2) 课程类型多样,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X小学的课后服务课程类型主要包括作业辅导、班会课、特长训练和兴趣活动。其构成为周一到周五的16:30~18:00进行课后服务,周三1节班会课,周五1节走班制少年宫活动,周一到周四体育和音乐特长生可参与1~2节课的特长训练,其余时间学生们在教室写作业。音乐特长由学生和家长自愿报名参与,体育特长先由学校选拔再由学生和家长确认自愿参与。少年宫活动包括魔方、围棋、写作等二十多种兴趣活动。多样的课程类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了成长需要。

3) 收费较低,促进教育公平

据调查,X小学的课后服务费用是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 向学生低价收费。学生收费标准为一个月100元左右,当地校外托管班课后看管的收费是一个月600元左右。对比之下,校内课后服务的收费更低,老师更为专业,对学生也更了解。因此绝大多数家长更愿意在二者间选择校内课后服务。这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了专业老师辅导的机会,为所有学生搭建了公平发展的平台。

4) 制度较为完善,设置专门部门

据访谈,X小学针对课后服务设置了专门的部门,主管课后服务的课程监督,教师薪资计算,课程统计等。这体现了X小学对于课后服务的重视,保证了课后服务有序进行。

(二) 存在问题

1) 内容方面,仍以智育为主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是语数英作业的辅导。通过对课后服务课程内容的访谈,很多学生表示“我们课后服务主要就是写作业。”一位数学教师表示“课后服务刚好可以给学生讲作业当中的典型问题,还能讲试卷,平时加一节课很困难,课后服务正好有时间了。”《意见》明确规定: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成集体教学或“补课” [2] 。X小学也明文规定课后服务不允许讲解新课。但一些老师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存在功利化思想,将课堂中没有讲完的练习题或者试卷进行讲解,这其实也属于一种变相集体教学。X小学课后特长训练只有音乐和体育,虽说也有兴趣活动,但频率过低,一周10节课后课程中只有1节兴趣活动课程,其余基本都是智育课程。据访谈,X小学的一位中层管理教师表示“很多校外非学科机构想和我们合作,但我们担心学生安全问题,也担心校外教师专业性不够,就还是在校内让校内教师开展活动。”学生总要离开学校,与更广阔的社会和更广泛的人接触,学校不应该担心意外伤害就把学生圈养在校内,而应该在课前检查好场地和人员安全,排除安全隐患。

2) 待遇方面,教师激励还需完善

关于教师安排方面,X小学采用轮值,每次课40分钟,语数英教师一周参与3~4次,体育和音乐教师一周2~3次,其他教师一周1次。报酬为一节课30~40元,无评讲评优倾斜。语文A老师表示“我觉得我的工作时间变得过长,挤压了我备课的时间和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数学B老师说“虽然说是自愿的,但请假必须得找到愿意替你上课的校内老师才行。”英语C老师说“课后服务老师的费用很低,我觉得付出和回报不对等。”综上,工作时间过长,请假不够灵活和报酬较低影响了课后服务教师的积极性。

3) 主体方面,学生地位未能突显

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后服务表示一般喜欢(如图4)。据访谈,一位低年级的学生说“我喜欢参加课后服务当中的魔方兴趣小组,但课后服务绝大多数情况就是老师在盯着我们写作业,让我觉得很累,要是能休息一会儿写作业就好了。”课后服务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应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空间,而不能强制学生,造成身心疲惫的负面影响。

Figure 4. Pie chart of students’ liking for after-school services

图4. 学生对于课后服务喜欢程度饼状图

4) 系统方面,未形成完整体系

第一,家校协同育人系统尚未形成。据调查,大多数家长表示对课后服务一般了解或是较为了解(如图5)。家长将课后服务的绝大部分任务交给了学校,缺乏和学校的深度合作,“边缘化”现象突出。

第二,目前课后服务的目标定位及测量评价和常规课程混在一起,缺乏独特的完整体系。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家长、学生都认为课后服务是常规课程的延续和巩固,丧失独立性定位。

Figure 5. Histogram of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图5. 家长对课后服务了解程度直方图

4. 课后服务的优化策略

(一) 开展多样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课后服务不仅是“看管”更是“服务”。课后服务课程不是学校常规课程的延伸和翻版,不是简单的辅导学生写作业和讲试卷的自习课。

第一,课后活动应有向生性、校本性和特色性。学校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生长性、教育性的课程,既能让学生缓解学习一天的疲惫,又能促进身心发展,满足多样需求。

第二,课后服务课程还应作为学校常规课程的必要补充,促进全面发展,设置德行活动、智力活动、体能活动、审美活动、劳动活动。德行活动可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或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智力活动可开设魔方、数独、知识闯关等兴趣课。体能活动应利用体育馆或操场,让学生进行羽毛球、铅球、体育舞蹈等身体活动。审美活动可进行班级音乐会、排练舞台剧、绘制水墨画等活动。劳动活动可在教师引导下做简单的凉菜、DIY钥匙扣等。各种活动都要与学生生活、学生兴趣相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落实素质教育,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将来建设和服务祖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在课后服务的课程中,兴趣活动和特长训练频率应增加,把握好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度。可采用“1 + 1,必修 + 选修,固定班级 + 走班制”的模式,前一节课为必修课,按照固定班级进行作业辅导;后一节课为选修课,采用走班制,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特长训练或是兴趣活动课程。

第四,应注重线上线下联合发力,开展崭新课型。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利,使课程内容走向多样化、差异化、优质化、动态化。政府或学校应统一购买线上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和资源较为丰富的学校进行合作,共享师资力量,实现校际联合,区域联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一体化建设。可采用双师制,视频教师负责统一讲解,校内教师负责纪律、答疑解惑和个别指导。

(二) 保障教师权益,提升教师积极性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力军,应考虑到教师由于工作时长延长,工作内容增加可能引发的不满情绪。第一,应建立公开公正的课后服务补贴制度。采用“政府补贴 + 学校补贴 + 学生少量收费”的形式满足教师的待遇期望。采取自愿、弹性、积分工作制度或轮岗形式,对课后服务中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补贴福利和评奖评优倾斜。第二,减轻教师负担。不应把课后服务的重担全放在主科教师肩上,可以引进校外专业辅导教师和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志愿者或合同教师。不建议引进退休教师、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避免由于不够专业或是职责不清造成的后患。第三,采取双师形式。主导师由班级的主科老师担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学业指导。辅导师由班级的副科老师担任,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在主教师为个别学生答疑解惑或为全班学生开展课程时,辅教师及时关注全班学生的注意情况、参与情况、需要情况。通过双师减轻教师的压力,也方便教师临时有事请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智能机器人担任辅导师,监督学生做作业和其他活动中的纪律状况,减轻教师压力。

(三) 关注学生状况,增强主体意识

在课后服务中应落实“学生主体”的原则,坚持“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通过学生”。第一,关注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情况。有些教师为了增加自己的课后服务补贴费用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有些家长担心老师在课后服务时讲解新知识或者试卷强行安排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心不甘情不愿的来参加,效率也会降低。应把是否参与课后服务的主动权交在学生手里,不强制不压制。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情况。低年级的学生是否因在校时间过长,晚饭时间过晚而身体不适?学生如果参与课后服务中的体育锻炼身体是否能适应?室外活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课后继续进行智育活动大脑是否过于疲惫?教师应提前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确认课后服务的场地安全,保证各种活动都在学生身心可接受范围之内。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在作业中遇到困难难免会沮丧难过,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疏导排解。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某方面的短板或特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练习,及时给予积极反馈。

第四,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意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 在课后服务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和自由安排的时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通过主题班会、学习小组、榜样树立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选择、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受益于当下,得利于未来。

(四) 凝聚多方合力,健全育人机制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项单打独斗的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像是一个三角形,需要发挥合力,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4] 。

第一,通过宣传栏宣传,讲座宣讲,灵活渗透等方式引导教师和家长深入体会“双减”和课后服务的深层价值,争取多元主体的支持。政府和学校可以拍摄一些宣传片在公共场所宣传栏上放映,科普相关知识。通过政府购买或是学校和校外非学科机构合作的形式丰富教学场地和教师类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选择合格的场地如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开展课后服务。在引进社会教师时,严格检查其犯罪记录、体检情况和教师资格证,然后再签订合同或是协议。

第二,家长应提升责任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首先应该按照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按时接送孩子,其次应关注孩子参加课后服务之后的身心状态。最后积极主动与教师或学校沟通课后服务学生状况,提出意见建议。

第三,学校可以1~2个月开设一次家长日,将课后服务的情况信息传达给家长,同时请家长参与到课后服务当中,更深切的认识和体验学校课后服务的具体情况,增加亲子活动时间,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和潜能。

(五) 增强体系思维,形成完整链条

应把课后服务当作一个目标设定–课程实施–课后评价的系统性整体。第一,设定特色具体清晰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设定课后服务人员、场地和内容。课后服务的目标直接影响服务结果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应确保课后服务的独特定位。课后服务的总目标是解决双职工家庭接送学生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每门课程的分目标应根据地区、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设定。

第二, 应建立专门针对课后服务的评价体系。课后服务当中的作业辅导可与学科课程的考察评价放在一起进行。其他课程不必像常规课程一样采取严格的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采用更加宽松的质性评价和增值评价,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教师、家长、政府等。比如戏剧兴趣课程的评价方式可以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排练一部完整的戏剧,在全校家长日时演出,请其他学生、教师、家长进行点评。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灵比较脆弱,尽量以积极正向的鼓励性评价为主。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习历程和收获。

5. 结语

综上所述,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效阵地。通过调查发现X小学的课后服务仍处于摸索阶段,为推动其课后服务从“有”到“优”的高质量发展,应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教师待遇;突出学生主体;凝聚多方合力;形成完整链条,使之成为名副其实“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教师舒心”的惠民政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Z2): 3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2017-03-02.
[3]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55.
[4] 二十大报告(实录全文)摘录[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3):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