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处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成为了翻译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特别是在涉及到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意义的语言元素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目标读者的理解接受,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介绍和评价西班牙翻译学者Javier Franco Aixelá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即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定义和分类;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评价标准和应用范围;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优点和局限性;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在汉英翻译中的实例分析。
2. 文化专有项
艾克西拉首次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她指出文化专有项是“翻译时源语文本中面临功能和含义转换困难的语言项目,翻译困难可能是由于译入语中不存在对应的项目,或者项目在译入语读者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功能” [1] 。艾克西拉认为,文化专有项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它取决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目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1] 。
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问题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艾克西拉提出的11种翻译策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方法。
首先,保留策略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源语言文化专有项的原貌和原意,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准确识别并理解它们。这一策略特别适用于在目标文化中存在相应项目或具有类似文化地位的情况。其次,替换策略要求翻译者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适当项目来替代源语言文化专有项,以确保在目标文本中传达类似的文化信息。注释策略则涉及在文本中添加额外的解释或注释,以协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专有项的含义,从而保证文本的流畅性。泛化策略的目标是将源语言文化专有项转化为更一般或通用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从而减少文化专有项的特殊性。特殊化策略则旨在强化文化专有项,以突出其独特性或特殊性,可能需要添加额外的细节或背景信息。删除策略要求翻译者完全去除文化专有项,以减少文化差异性对翻译产生的影响,适用于在目标文化中没有等效项目或不重要的情况。添加策略与删除策略相反,涉及向文本中添加目标语言文化的信息,以更好地传达文化专有项的含义,可以通过插入相关信息或提供详细描述来实现。重组策略要求翻译者对文化专有项进行重新排列或组合,以使其在目标文本中更自然或更容易理解,这可能包括重新构建句子结构或改变修饰方式。适应策略强调对文化专有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表达方式,可能包括修改词汇、调整语法或改变表达方式。创造策略则可能需要翻译者创造全新的表达方式或项目,以在目标文本中传达文化专有项的意义,可能涉及发明新词汇或创造新的文化元素。最后,借用策略允许翻译者直接引入源语言文化专有项,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形式或发音,通常在目标文化中对源语言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或有文化交流的情况下使用。该理论引入中国后,学者张南峰在中英文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艾克西拉提出的策略,将“转换拼写”法改为“音译”法,删去了“使用同义词”法,引入“自创”和“淡化”的策略 [2] 。
这些策略为翻译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有助于解决文化差异性在翻译中引发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取决于文化专有项的特点、文本背景和目标读者的需求。通过明确的步骤和策略,翻译者能够更好地处理文化专有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这一理论框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也丰富了翻译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文化翻译理论提供了五种重要的文化词汇分类,以协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翻译的挑战 [3] 。这些分类包括:生态文化(地理、气候、植物和动物等自然因素)、物质文化(特有的人造物品)、社会文化(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和礼仪)、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语言文化(富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语音特点、词汇和习惯用法)。奈达的理论强调根据文化词汇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源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能够有效传达到目标语言中,为跨文化翻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挑战 [4] 。
本文拟对《文化苦旅》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梳理和研究,在奈达提出的文化词汇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文化专有项案例进行分析,来处理《文化苦旅》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结合本文实际内容,本文主要关注生态、社会、宗教三个方面的文化专有项。
3. 实例分析
3.1. 生态文化专有项
1) 原文:康熙的“长城”也终于倾塌了,荒草凄迷,暮鸦回翔,旧墙斑驳,霉苔处处,而大门却紧紧地关着。
译文:Kangxi’s “Great Wall” too, has now crumbled, ensnared by desolate grasses. Amidst the melancholy cries of dusk’s crows, the aged walls display a mosaic of history, adorned with the patina of mold and moss. Yet, resolutely shut remains the imposing gate, a sentinel to bygone eras. (Footnote: In superstition, the crow is considered to be a bad omen.)
这段文字选自收录散文《我的山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黑色的乌鸦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通常寓意着死亡、悲伤和不幸的到来 [5] 。在此上下文中,笔者采用了注释的翻译策略,通过添加脚注的方式,旨在增强原文所传达的凄凉氛围。这种注释策略的应用巧妙地揭示了清政府对于“康乾盛世”的幻象的执迷,然而却未能认识到国运已经开始逐渐下滑的事实。这一策略不仅补充了原文中未明确呈现的文化背景,也更深入地突显了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翻译者在保持原文的精神和情感表达的同时,也为目标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整个散文的意义和主题。
2) 原文: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心头不禁一颤,因为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黑龙江省宁安市,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译文:As I posed this question, a shiver involuntarily ran down my spine. For I found myself standing halfway on the journey from the Mudan River to Jingpo Lake, with my feet planted in Ning’an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 place known as “Ninggut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Footnote: Ningguta was a place of exile for serious offenders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这段文本选自收录散文《宁古塔》,包含了对两个关键地名的翻译策略的讨论。首先,关于“牡丹”的翻译,该词可以被译为“peony”,但这个译法通常仅适用于描述具体花卉的语境。在这个上下文中,“牡丹江”并不指的是一条“开满了牡丹花的江”,而是采用音译的方式翻译为“Mudan River”,以保留原汉语词汇的形式。这种翻译选择有助于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传达出这一地名的特定地理位置。其次,关于“宁古塔”的翻译,该地名可追溯到清朝时期,位于现今的中国黑龙江省东部,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其核心地区接近现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笔者选择采用音译并提供相应的历史背景注释,以忠实于原文并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快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语境,即宁古塔曾被用作流放犯人的地方。这种注释策略的应用有助于保持文本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同时为目标读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信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这种方法在跨文化翻译中非常有价值,它有助于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差距。
3.2. 社会文化专有项
3) 原文:王维的笔触实在是温厚。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文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Wang Wei’s brushwork was truly gentle. Facing such a Yang Pass, he did not show any sharpness or horror, but only wrote quietly and elegantly: “I urge you, my friend, to drink one more cup of wine. When you go west beyond the Yang Pass, there will be no one you know.”
这段文字选自收录散文《阳关雪》,描述了阳关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阳关最早建于汉武帝时期,作为边防前哨存在,代表了古代军事设施,用以抵御敌寇和控制交通要道。这包括“关隘”、“关口”和“关城”等概念。为更准确地传达文化内涵,采用了替换策略,将英语中的“pass”一词引入以替代“关隘”。根据牛津词典的英英释义,“pass”指的是“a road or way over or through mountains”。这一策略不仅避免了直译“关”所可能引起的文化隔阂,还确保了译文对目标文化的准确传达,同时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实现了翻译的等值性。
4) 原文:苏东坡两度为官杭州。第一次是三十多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五十多岁时任杭州知州。
译文:In his life, Su Dongpo was an official in Hangzhou on two occasions. He became the subprefect of Hangzhou, a provincial capital and historic cultural city, in his thirties. He returned to Hangzhou as the prefect in his fifties.
本段选自收录散文《杭州宣言》。通判和知州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官的职务。知州作为地方行政的首长,负责统筹管理当地的政务、法律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事务。通判则是知州的副职,主要协助知州处理各种问题 [6]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准确反映这两个官职的差异和联系,使用“prefect”和“subprefect”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结合“return”一词,既能展示出苏轼两次官职的变迁,又与目标语言中“an officer responsible for an area of local government in some countries, for example France, Italy, and Japan”的释义相契合。因为“通判”和“知州”在西方文化中并无对等概念,用“prefect”和“subprefect”替代这两个词汇,有助于在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下明确它们相当于“省长”和“市长”的职务。
3.3. 宗教文化专有项
5) 原文:因为道士塔前,天天游人如潮,虽然谁也没有投来过尊重的目光。
译文:Before the Taoist pagoda, a continuous tide of visitors flows daily, yet not a single soul has bestowed upon it a gaze steeped in reverence.
此片段出自收录散文《道士塔》。“道士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它融合了两个关键元素。首先是“道士”,代表着追求道德和精神境界的道教信仰者和修行者,他们被视为精神探索的追随者。其次是“塔”,代表了宗教建筑,通常用于保存宗教文物、举行宗教仪式以及传承宗教传统等。因此,“道士塔”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宗教场所,通常被用于进行道教仪式和修行。这些场所通常具备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宗教多样性和悠久历史。采用保留原汉语形式的翻译策略,将其翻译为“Taoist pagoda”有助于传达这种独特性和文化背景,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与中国道教相关的文化和宗教元素。
6) 原文: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贵族都对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更不必说隋代、初唐、盛唐时莫高窟的欢快景象了。
译文: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gao Caves was greatly facilitated by the involvement of the Northern Wei royal household and the aristocracy of the Northern Zhou. Furthermore, the exuberant ambiance within the Mogao Caves during the Sui Dynasty,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 zenith of the Tang Dynasty is beyond question.
这一段文字摘自散文《莫高窟》,其中“莫高窟”被翻译为“Mogao Caves”。这个翻译选择的依据在于“Mogao Caves”是广泛被国际社会接受和使用的该遗址的通用英文名称。它指代了位于中国甘肃敦煌的著名一组千年古代佛教艺术洞窟。这种翻译方式旨在保留原地名的音韵特征,同时在国际范围内具有高度认可度。采用“Mogao Caves”的翻译方式有助于凸显莫高窟的特殊身份和深厚文化底蕴,使全球读者更容易辨识和理解这一文化和历史遗产。值得注意的是,“Mogao Caves”并没有对名称进行过度的诠释或释义,因此保持了通用性和国际化。通过保留原汉语名称,这种翻译方式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强调莫高窟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突显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这种翻译方式也传达了一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惜,强调了莫高窟的独特性。最终,采用英语音译的翻译方式有助于国际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和历史遗产。
4. 结语
在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领域,多元性和复杂性是不可避免的。在本文中,笔者探讨了《文化苦旅》一书中的不同文化专有项,并根据艾克西拉的翻译策略研究框架,展示了多种翻译策略的灵活应用。这些建议的翻译策略包括了转换拼写、文外阐释、同化、语言翻译等。在实际翻译实践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式通常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这取决于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的特定背景和目的。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并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
另外,本文的讨论局限于有限的实例和文化专有项类型。文化专有项的种类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可能需要特定的翻译策略。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更多文化专有项类型的翻译,并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最后,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它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促进全球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不断全球化的世界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架起桥梁。
基金项目
本研究系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指导下的〈文化苦旅〉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实例研究》(编号:CX20235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