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关系紧张。面对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提出要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营商环境的优化做出了重要指示。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和投资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律法规、行政审批、市场竞争、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条件和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 ,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提升该地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 [4] 。
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在营商环境上的重视,我国的营商环境提升效果显著。目前,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hina City Commercial Credit Enviroment Index, CEI)被广泛应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该指数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效果。自2010年以来,共发布了6个版本的CEI指数。表1展示了2010年和2019年中国地级市的CEI指数排名前20的情况。
分析表1可知,从2010年到2019年我国的营商环境总体上得到了改善,且排名前20的城市中位于东部地区的城市最多,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总体上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Table 1. The top 20 cities in the CEI Index rankings for the years 2010 and 2019
表1. 2010年和2019年CEI指数排名前20的城市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蓝皮书》。
进一步地,图1展示了2020年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排名20的城市 [5] 。从图中分析可知,营商环境评价最高的是北京市,其次是上海市。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5个城市位于西部地区(重庆市、成都市、简阳市、邛崃市、西安市),1个城市位于中部地区(武汉市),其余14个城市都位于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显著,这些地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港口众多,资源集中。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由于制度、文化、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营商环境指数总体上低于东部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
Figure 1. Top 20 cities in China’s 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 2020
图1. 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前二十城市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营商环境并不平衡,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总体上优于其他地区。基于以上有关营商环境的地理差异,本文进而从政府政策、法律法规、行政审批、市场竞争、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营商环境进行详细探讨。
2. 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2.1. 政府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因地制宜实施区域振兴战略,如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注重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针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重要支持和政策优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率先在东部设立经济特区,享有税收优惠、产业扶持、外商投资便利等政策红利,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积极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增长 [6] [7] 。
为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2000年起,我们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对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的投资,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中国区域经济从趋异转向收敛 [8]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个重点是减税政策,能够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 [9] 。
2004年,我们国家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就是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必经之路,东北地区需通过营商环境改善来消弭“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刻板印象。在东北地区实行税收优惠、产业升级和创新支持等政策,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针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来自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10] 。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呢?
表2展示了2000年和2021年中国四个地区的人均GDP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21年东北地区的人均GDP最低,其增长率远低于其他三个地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其对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远小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最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效果显著。

Table 2. Per capita GDP of four regions in 2000 and 2021
表2. 2000年和2021年四个地区的人均GDP情况
单位:万元/人;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Figure 2. Top 20 cities in per capita utiliz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2019
图2. 2019年人均利用外资排名前20的城市
图2展示了利用外资情况中分析得到,2019年人均利用外资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5个城市位于中部地区(武汉市、马鞍山市、长沙市、芜湖市、南昌市),3个城市位于西部地区(成都市、西安市、鄂尔多斯市),12个城市位于东部地区。从外资利用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对外资的吸引力度要大于其他三个地区。
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其靠近港口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使得外国投资者更容易进入和出口产品。此外,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此外,政府的政策不确定性也会对当地的营商环境产生影响,地方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具有负面影响 [11] ,适合且稳定的政策才能促进当地企业的长足发展,并吸引更多的投资。
政府要明确职责,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归根结底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为企业创造出更加公平、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 [12]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提高区域内企业的创业活跃度 [13] 。
图3反映了2021年中国城市政商健康关系状况排名前20的城市,从图中可以看出,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中有1个城市位于中部(武汉市),2个城市位于西部地区(贵阳市、成都市),17个城市位于东部地区,政商关系较好的城市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政商关系评价报告》。
Figure 3. Top 20 cities in the health index of political-business relations in 2021
图3. 2021年政商关系健康指数排名前20的城市
2.2. 法律法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我国营商环境的法制化逐步加强。构建营商法治环境,不仅需要完善立法,还需融合吸收国际惯例,优化并规范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企业投资,激发创业热情,促进经济的发展 [14] 。
但是,在部分省份还存在以下问题:法律的适用不够规范,存在解释不一致、执行不统一等问题,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执法力度相对较弱,执法监管不严格,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惩罚和制止,损害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法律意识不高,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程度有待提高;法律服务水平也不高,企业在法律咨询、纠纷解决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
2.3. 行政审批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对此,诸多省市政府都在行政审批上进行了创新。
浙江省实行“最多跑一次”改革,采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此项改革涵盖政府治理、公共管理等领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江苏省推广“不见面审批”体系,将其与政务服务网相结合,采用网上审批、集中审批、多评合一等方式,提高政务处理效率,为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走出了一条新路。
武汉市积极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法制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优化政府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银川市采取“一枚印章管数据”、“一件事一次办”和政府服务好差评等措施,简化了企业的办事流程,提高了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被列入2020年营商环境示范引领标杆城市。
哈尔滨市实行“办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和“办好一件事”等举措,减少企业和个人办事的环节和时间,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些城市的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地减少了审批的流程繁琐,提高了办事效率,进而优化了营商环境,使得企业和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办理各类审批事项,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这些城市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仍然有一些省市存在行政审批方面仍存在问题:政务集中办理与部门职能分散之间存在矛盾,影响办事效率和用户体验;繁琐的程序、长时间的等待和低效的审批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创业意愿;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限制政务数据的共享和协同,阻碍综合治理和服务的提升。因此,仍需不断深化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为当地的企业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2.4. 市场竞争
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某些企业或地区还存在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医药经销企业实施垄断导致葡萄糖酸钙原料药价格上涨,利用“大V”打造“网红店”并进行刷单,以及旅行社利用游客的信任和信息不对称性,强制购物并收取回扣等。此外,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难以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和竞争能力。还有一些不公平竞争环境,如政府对某些企业给予特殊优惠或支持。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土壤,政府部门必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化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对待民营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注重发掘企业的潜力,确保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壁垒问题,服务保障社会民生,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2.5. 人力资源
当地的人力资源是影响国内外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地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4和图5是2000年和2021年年全国各地区的人口占比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比重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最少的是东北地区。从2000年到2021年,西部地区的人口占比增加幅度最大,从21.3%增加到了25.5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涌向西部。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Figure 4. Population proportion of four regions in China in 2000
图4. 200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Figure 5. Population proportion of each region in China in 2021
图5. 2021年中国各地区人口占比
进一步地,本文详细展示了2000年和2021年的地区人口数据。从表3中分析可知,从2000到2021年,东北地区人口增加值最小。由于教育、环境、经济等因素,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流失问题严重,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缓慢。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值最高,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东部地区的人口增加值排名第二,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优越条件,容易引发人力资本的集聚。人口增加值排名第三位的是中部地区,由于距离东部地区较近,中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可能性较大,东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明显 [15] 。

Table 3. Regional population in 2000 and 2021
表3. 2000年和2021年地区人口
单位:万人;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劳动力面临着较低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使得大量优秀的劳动力流失到东部发达地区或者海外,导致西部地区人才断层。此外,虽然我国城乡二元格局已被打破,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化管理和技能培训,这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和企业需求。目前,中国形成了以东部省份为中心集聚,中西部为外围的人力资本地理分布格局。
人力资本不只是人口的多少,人力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源的素质、技能、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积累和发展,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一个关键因素。图6展示了2003~2021年各地区人均教育支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一直高于其他地区且增长幅度最大。我国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拥有更多高素质人才和技术专业人员,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当地的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人力支撑。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Figure 6. Per capita education expenditure in four regions from 2003 to 2021
图6. 2003~2021年各地区人均教育支出
2.6. 基础设施建设
图7展示了2021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占全市总户数排名前20的城市,从图中分析可得,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4个城市位于西部(榆林市、南宁市、成都市、重庆市),有1个城市位于中部(长沙市),其余15个城市位于东部。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比例大,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依赖于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和资源。
中国东部地区包括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相对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拥有更多的产业基础和先进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此外,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配套设施更加发达,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效率。许多企业选择在这里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便更好地利用区位优势和市场资源,推动企业的发展。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企业运输不便,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设施相对不足,人才培养和健康保障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西部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改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公路、铁路、电力和通信设施等,提升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通过改善营商环境,西部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Figure 7. Top 20 cities with the number of Internet broadband access users in 2021
图7. 2021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排名前20的城市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结论
本文从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行政审批、市场竞争、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的营商环境,总体来说,我国的营商环境在2000到2021年期间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营商环境并不均衡。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倾斜,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优于其他三个地区。针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振兴战略也促进了各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化,但距离东部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在行政审批和市场竞争方面,我们国家还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行政审批的效率、创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人力资本方面,目前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较高,还需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力资本。在基础设施方面,各地的基础设施投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3.2. 政策建议
第一,重视营商环境的地区均衡性。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营商环境差异巨大,政府应该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加速降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税率。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 [16] [17] 。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政府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和主导产业,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而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本地的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如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供财税优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以激励和吸引企业在该主导产业领域投资和创新。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当地潜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18] 。
第三,重视人力资本的提升。投资教育和医疗保健系统,提高当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福祉。加强教育机构、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促进终身学习机会,增强人力资本基础,为吸引投资、培育创业精神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环境。
第四,重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问题。特别是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责任,也是为了实现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惩处违法行为,确保环境的治理和防控。同时,推动绿色发展,鼓励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