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病率高,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息息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更好的指导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及13碳呼气试验,并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及相关生化指标检查,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he incid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high, and diabetic patients are often complicated by macrovascular and microangiopathy, and releva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eli-cobacter pylori is closely related to 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s.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 extremity arteriopathy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to better guid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120 patients with new-onset type 2 diabete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2 to December 2022, an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 detection and 13-carbon breath test, combined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relate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1. 引言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息息相关 [1] 。自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调取120例,现分析HP感染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自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20~50岁,根据13碳呼气试验结果,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感染组78人,非感染组42人)。
2.1.1. 2型糖尿病纳入标准
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初发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 1999年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 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糖尿病典型症状,并且检验餐后任意时刻血糖水平均 ≥ 11.1 mmol/L。2) 空腹血糖 ≥ 7.0 mmol/L。3) 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 ≥ 11.1 mmol/L [2] 。
2.1.2. 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不能纳入研究:1) 1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2) 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肿瘤、传染性疾病患者;3) 严重心脑、肾血管病变患者;4) 3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者及抗酸治疗患者,经历过系统抗Hp治疗者,严重胃溃疡、胃炎、既往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2.2. 研究方法
2.2.1. HP检测
利用13C-UBT检测HP,受试者需早上空腹或禁食2 h以上。维持正常呼气,在相应仪器上进行测定,结果以超基准DOB表示,阳性判定值:≥4为阳性。
2.2.2. 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去枕平卧,暴露颈部。于灰阶显像模式下进行观察,先横切再纵切扫查。观察血管走行情况,血管内膜是否平滑,以及有无斑块和管腔充盈状况,依据2019版中国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判定下肢动脉病变 [3] 。
2.2.3. 相关危险因素
目前相关研究表明,下列因素可导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是否吸烟、血脂水平(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血糖等 [4] ,统计分析患者的上述生化资料。
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 (P25, P75)表示,进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数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78人,下肢动脉病变例数38例(占比48%),幽门螺旋杆菌非感染组42人,下肢病变例数15例(占比35%),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opathy in infected and non-infected groups
表1.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下肢动脉病变分析
P < 0.05.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血脂代谢指标(CHO, LDL-C, TG),血糖、尿酸、肾功代谢指标(尿素氮、肌酐)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ected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n-infected group
表2.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特征比较
4. 讨论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1983年由Marshall和Warren首次发现并从胃黏膜中分离出来,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主要寄生在胃窦黏膜上皮表面。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菌体一端有带鞘的鞭毛,约2~6条。鞭毛的自由活动、释放细胞毒素、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可以造成黏膜的损伤 [5] 。幽门螺旋杆菌传染力强,吸附能力强,毒性大,抵抗胃酸分泌能力强,不仅仅引起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病变,相关胃肠外病变也与幽门螺旋杆菌息息相关 [6] 。当前统计分析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HP感染率为40%左右,我国Hp感染率为40%~90%之间,平均60% [7] [8] 。既往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人群的Hp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本研究表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下肢血管并发症发生高于普通人群 [9] 。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考虑下列因素有关:1) 高血糖代谢紊乱导致氧化应激:活性氧自由基对神经元DNA和神经蛋白具有直接损伤作用;高血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管性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增生、糖蛋白沉积、血粘度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微血栓形成,从而引起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延长,胃排空延长导致了胃内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的过度繁殖 [10] 。2) 长期高血糖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受损,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生成减少,容易发生各种急慢性感染 [11] 。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糖尿病患病率增高及胰岛素抵抗 [12] ,同时幽门螺旋杆菌可引起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包括颈动脉及椎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国内相关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 [13] ,具体机制考虑下列方面:1) 炎症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IL-6、TNF-R与下肢粥样硬化和中膜钙化密切相关,而幽门螺杆菌能够促进IL-6、TNF-R分泌,引起炎症反应,通过促进机体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加重机体代谢紊乱等途径,幽门螺旋杆菌影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2] [14] 。2) 慢性Hp感染可以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者导致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减少,由于同型半胱氨酸转化到甲硫氨酸需要进行甲基化,该过程需要维生素B12和叶酸,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Hp感染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而同型半胱氨酸可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功能,并增加LDL的氧化,形成氧化型LDL,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15] 。
5. 结论
综上所述,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定期检测HP,并及时根除HP对预防早发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