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互联网+”这一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旨在借助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浪潮之下,教育行业也随之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再次成为我国政府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2]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推进本科教育改革成为一大挑战。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为英语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对培养学生英语专业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听力课和写作课是很重要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写作技能,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冠病毒肆虐时,各高校纷纷采用线上授课的模式以保证教学进度的推进,促成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授课方式的转型。高校复课后,听力课和写作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相结合,师生互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既有线上的交流,也有线下的互动。课堂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互联网+”时代下师生互动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 文献综述
2.1.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极为重要的一环。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认为的互动是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是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的相互影响。它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式,主要用于教学过程。
国外学者在研究师生互动行为时,虽然关注点各异,但都以全班学生的内在教学环境为基础。
弗兰德斯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 [4] 分析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效果的影响。他提出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来分析师生的言语互动行为。该理论后来进一步发展,提出在不同情境中,教师的最理想行为是:对于事实和技能的学习任务应进行较少的干预影响,而对于抽象推理和创造性学习任务则可多一些教学指导。
朗克尔利用信息反馈原理解释了师生行为相互影响 [5] 。他的师生信息反馈模式包括教师参考结构、教师行为、学生参考结构和学生行为等因素。
艾胥利等基于帕森斯的社会体系观点,将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知识中心三种类型 [6] 。
国内师生互动的研究先是集中在对静态师生关系的探索,后来慢慢转向对动态的师生互动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对师生互动的抽象理论探讨,缺乏具体的教学场景,以致教学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较小。其中吴康宁等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以及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较为独特。前者是以互动行为主客体的关系为依据,十分直观,贴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后者显得简洁清晰,运用了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构建了一种三维坐标体系,具有理论意义,但对于应对动态变化的教学行为上则不够灵活 [6] 。并且,大多数师生互动以教师作为师生互动研究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浪潮,师生平等、学生中心的观念逐渐深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师生互动的效果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2. “互联网+”时代下的师生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师生互动面临着新的现实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即时的特点。
教育平台、在线课程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为师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渠道,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线上师生互动具备了创新性的特征,这是基于其需要搭载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特点,也是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最明显的特征 [7] 。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容易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在线课程、教育应用和数字化教材等形式,能够个性化地制定学习计划和获取知识。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灵活,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制化的指导和反馈,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网络社交平台的盛行,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限于课堂内外,还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社交场景。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分享学术观点、教学资源,甚至建立更加紧密的学术指导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为师生搭建了开放互通的教育交流平台。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师生互动也面临一些挑战。虽然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高频率碎片化的师生互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看似课堂互动更加活跃,然而高频率的互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8] 。
在“互联网+”时代下,师生互动现状呈现出更加多元、开放和灵活的特点。通过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教育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便捷的教学资源和交流机会。然而,也需要在信息管理和互动质量上加以引导和规范,确保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3. 研究设计
3.1. 教学现状
互联网平台在丰富教学场景的同时也带动了对英语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恢复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教育携手并进的新阶段。在各种在线网络工具的支持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毋庸置疑地对课堂互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课堂互动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探究线上线下师生互动及其产生的学习效果的研究尤为重要。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师生互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联系老师的方式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面对面交流,学生可通过课程群或者直接添加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的方法进行线上交流,师生联系方便快捷,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但缺点在于可能因信息过多或联系过于频繁而造成对彼此正常生活的困扰。另外,线上授课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一般。但线上平台的实时发布问题却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这一方法运用到线下教学中,也有利于实现学生注意力的提高,再加上原本线下课堂的互动方式较为多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本研究以某部属理工类高校(原211高校)英语专业的听力课和写作课为研究对象。该校本科英语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至2024年有22年历史,在新冠疫情前一直采用线下教学。2020~2023新冠疫情期间听力课和写作课均采取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听力课程中,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发放问卷星进行课堂小测或期末考试。这种方式可能有助于评估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问卷星,教师能够有效地设计听力测试,包括多种形式的问题,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听力技能,如听辨能力、关键信息捕捉和整体理解。在写作课程中,采取了更为个性化的方法,利用改写匠进行对作文的批改与打分。改写匠可能通过自动化技术或教师的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文章的结构、语法、用词等方面。这种个性化的反馈有助于学生理解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学术支持,促使他们在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意义,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形式的利弊,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是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直接反馈者,因此有必要探究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从而有助于了解各种互动形式的优缺点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以便促进高质量师生互动的进行。
3.2. 研究目的
由于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或者师生关系均有利有弊,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以及学习效果的看法,探讨“互联网+”时代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 学生倾向哪种师生互动?
2) 不同互动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各有什么影响?
3.3.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匿名收集了某部属理工类高校(211) 21级英语专业学生42名同学对线上线下教学情况的反馈,其中包括对于听力课和写作课课堂互动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2份,有效收回42份问卷。问卷的题目分成学习专注度、互动方式、评价方式、师生关系四个维度,从这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师生互动情况。
2) 观察法。课堂上观察听力课和写作课教学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3) 数据分析法。分析通过问卷收集到的信息,进一步阐释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挖掘背后的原因,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师生关系。
3.4. 数据收集
在准备进行问卷调查之前,先深入研究了学习专注度、互动方式、评价方式和师生关系这四个维度,确保每个维度下的题目都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专业课程的特性。这四个维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彼此之间也互相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其中一个维度即互动方式,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的研究焦点,其他维度作为影响的因变量,考察不同的互动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为了确保问卷的质量和准确性,先选择了九位同学进行初步的内部测试。通过他们的反馈,发现了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修正。
在正式调查阶段,发放了42份问卷,回收了42份问卷,经检查,42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每一份问卷都是真实想法和观点的反映,是分析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
在收集完所有问卷后,开始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数据,了解到了学生们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态度倾向,以及他们选择某种教学互动方式的原因。
在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后,总结出了影响学生选择偏好的主要因素。再结合日常的学习体验和观察,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线上教学,因为他们觉得线上资源更丰富,学习更加方便;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更喜欢线下教学,因为他们觉得面对面的交流更能促进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5. 数据分析与讨论
表1可以看出,有50%的同学喜欢线下的课堂互动,50%的喜欢线上的课堂互动。19.04%的同学认为线上教学方式对成绩提高效果较好。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线上和线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构建有不同效果。59.53%的同学喜欢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Table 1.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effects and interac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表1. 对线上线下教学学习效果及互动的态度
表2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更为便捷,线下场所提供了更多互动选择,如小组讨论,使学习更灵活。同时,近一半的人喜欢线下互动,因为他们可以更近距离观察老师,与老师和同学更密切地互动。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认为线下互动有助于深化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并更方便老师认识每位学生。大多数人认为面对面互动能激发更强烈的参与感,可能因为能更直接地融入课堂氛围。此外,绝大多数人认为线下互动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包括更紧密的学习社交关系和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大多数人表示线下互动让他们更方便地与同学交流和讨论。仅有少数人不喜欢线下互动,可能是出于个人原因。

Table 2. Reasons for preferring offline interaction
表2. 更喜欢线下互动的原因
表3说明,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线上互动的原因之一是不必开启麦克风说话,这可能有助于减轻对语言表达的压力。超过七成的人选择线上互动是因为它允许更自由地安排时间,可能更适应个体的时间表和学习节奏。绝大多数人认为线上互动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在任何地点参与,增加了灵活性和便利性。大多数人认为线上互动使得互动更为轻松,减少了发言时的压力,可能因为没有身边的人直接观察。超过七成的人选择线上互动是因为它提供了多样的参与方式,包括打字、语音、问卷、互动批注等,更符合个体的喜好和需求。相对较少的人认为线上互动的优势之一是可以进行多屏幕实时互动,这可能涉及到更高级别的技术需求或者特殊的学习场景。

Table 3. Reasons for preferring online interaction
表3. 更喜欢线上互动的原因
总体而言,受访者更喜欢线上互动的原因包括灵活的时间和地点安排、不必开麦说话、互动更放松、多样的参与方式等。然而,也有一些人提到了对多屏幕实时互动的需求。
由表4可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线上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原因之一是可以通过微信群或对话框进行更频繁的联系,这可能增加了沟通的便利性和实时性。绝大多数人认为线上教学带来的自由互动时间和地点使得随时随地与老师沟通成为可能,增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觉得在线上教学环境下,师生关系更加放松,可能因为在虚拟空间中的互动更为轻松自然。

Table 4. Aspects of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online teaching
表4. 线上教学对师生关系的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
总体而言,受访者普遍认为线上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其中主要体现在通过微信群或对话框进行更频繁的联系、互动时间地点更自由、相比线下更加放松等方面。这表明线上教学对师生关系的促进在很大程度上与便捷、自由以及轻松的互动环境有关。
由表5可得,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线下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其中主要表现在师生线下交流为主,建立了更亲切的联系。同样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线下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因为线下互动更为便捷,有助于相互熟悉。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面对面交流能更迅速地拉近师生距离,增强了彼此的了解和联系。超过七成的人认为线下教学有助于通过老师的表情等更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意图,这可能包括非语言沟通的优势。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线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可能因为面对面交流和互动更有助于学习。

Table 5. Aspects of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offline teaching
表5. 线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
总体而言,受访者普遍认为线下教学对师生关系的促进表现在师生线下交流为主、线下互动便捷、面对面交流拉近距离、通过老师的表情理解老师意图等方面。这表明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切、自然,同时学习效果也被认为更好。
1) 互动方式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观察到学生在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尤其是听力和写作方面,存在对互动方式的分歧。其中50%的学生倾向于线上互动,而50%则更偏好线下形式。
更喜欢线下互动的学生,有70.97%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更为直接,51.61%的认为线下场所不受限制,使得各种互动方式更加灵活,例如小组讨论等。此外,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老师,与老师及同学保持近距离的互动,有助于加深对老师的印象,同时也方便老师更好地认识每位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更具参与感,能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与旁边的同学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另一半更偏向线上互动的学生则有着不同的考虑。首先,63.64%的认为在线上互动时不一定需要开麦说话,使得时间和地点的分配更为自由。在线上,没有人在身边看着,这使得学生在互动时感到更为轻松,能够减少发言时的恐惧感。此外,线上互动提供了多种参与方式,包括打字、语音、问卷、互动批注等,同时还支持多屏幕实时互动,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互动。
深层原因上,这种分歧可能反映了学生个体差异、英语技能课程特性以及学习风格的多样性。一方面,个体差异导致了对于互动方式的不同偏好,例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可能更喜欢面对面的交流,而相对内向的学生则更愿意通过线上方式参与。另一方面,英语听力和写作的特殊性也会影响学生对互动方式的选择,例如需要实时语言理解的听力环节可能更适合线下进行,因为听力录音只有一遍,是即时的,错过了就不能再听,如果有网络卡顿现象,就会导致教学过程受到影响。而写作即时性不是很强,可以通过多种线上形式进行互动,例如腾讯会议互动批注,发文字,改写匠线上批改等等,受网络影响因素较小。不同的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方式各异,更需要灵活变通进行调整。
认知主义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者有意识的认知活动,发挥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9] 。只有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才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而不同的课程适用于不同的互动方式,各个学习者也有个体的差异,只有将线上与线下互动的优势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
2) 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80.96%的同学认为线下的师生互动方式比线上的互动方式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调查显示,50%的学生更倾向于线下的师生互动方式,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是网络不稳定对教学质量的不良影响。网络不稳定导致在线学习时常受到中断和延迟,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连贯性理解和深度学习。这种技术上的困扰直接威胁着教学效果,使学生难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获取知识。
其次,在线上互动中,老师难以起到直接监督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较于线下教学中老师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线上环境下学生更需要自主学习的状态,对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而在线下教学中,和老师面对面的紧张感和压迫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专注课堂,老师也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上课状态并适时提醒,引导学生。
此外,线上互动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电子屏幕的存在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外部干扰,如社交媒体、消息通知等,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在线下互动中,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因为他们能够摆脱电子设备的干扰,更专注于课堂内容,有助于深度思考和理解。
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学生更倾向于线下互动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由于线上学习需要较长时间的电子设备使用,学生可能面临眼睛疲劳、颈椎问题等身体不适。而线下互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学生能够远离电子屏幕,更好地保护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综合来看,学生更青睐线下互动方式的原因中,网络不稳定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老师难以监督、学生不自律、注意力分散以及对身心健康的担忧等因素都显现了对于教育深度和全面性关注的需求。这反映了师生互动的环境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4. 结束语
本论文探讨了学生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偏好,并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线下互动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而线上教学这一趋势的背后涌现出一系列问题,包括网络不稳定、老师监督难度大、学生不自律、注意力分散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关切等,同样应受到重视。在融合教学的理念下,我们可以借鉴线上教学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以及线下互动的实践性和有效性。通过巧妙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创造出更为多元的学习环境,有望解决网络不稳定等因素所带来的困扰,使学生在不同场景中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入创新性教学技术和工具,提升线上教学的互动性和效果,使得线上教学更具吸引力。同时,保留线下互动的优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实地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总的来说,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能够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各自优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学效果,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入深地引向深度学习 [10] ,这一理念的推动将需要教育者、学生以及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迎接未来教育的新时代。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时代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0800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