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世界遗产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后共同孕育的产物,分为自然类世界遗产和人文类世界遗产以及自然人文双重世界遗产。它不仅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还是全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结晶,象征人类文明的辉煌和成就的同时还具备旅游价值。线性世界遗产是指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以水路运输线、陆路运输线、古商路、朝圣路线等为核心区域并以沿线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缓冲区域的遗产,比如奥地利的塞默灵铁路(Semmering Railway)、阿曼的乳香之路(Land of Frankincense)、法国和西班牙的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Routes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mino Francés and Routes of Northern Spain)等。线性世界遗产本身承担着交通运输的任务,是活着的遗产,因此在旅游开发方面较其它遗产更有优势。截至2023年9月15日至25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中确认了世界范围内共有1199项世界遗产,其中线性世界遗产共16项,中国的线性世界遗产只有两项,但是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项公路世界遗产。为了科学的保护、利用开发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公约》)并确定了《公约》的指导方针;《公约》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遴选标准、以及一些保护原则 [1] 。这项《公约》对于国际社会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公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全球共有195个国家或地区成为了这项《公约》的缔约国 [2] 。申报世界遗产有助于提升缔约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性的文化影响力,世界遗产的数量和类型代表着缔约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软实力。
2. 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如图1所示蓝色线条为独库公路,1和2分别是新疆独库公路的起点独山子以及终点城市库车。它位于著名跨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的中国新疆段。图1中标记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中的33处世界遗产点,独库公路以南北走向贯穿了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故又称作“天山公路”,连接着天山南北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北线和中线。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委下令修建独库公路;历经9年血战,这条承担国防战备任务的国家级公路终于建设完成并于1983年9月正式通车 [3] 。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而言在自然环境复杂的天山深处开凿公路绝非易事;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专业的机械设备,因此独库公路在建成之初是一条完全由人力在天山腹地开凿出的通道,共有上万名官兵参与到了独库公路的修建中,其中168名官兵为独库公路的建成通车献出了生命,他们的英魂永远守护着这条国防公路,所以独库公路被人们冠以“英雄之路”的称号 [3] 。独库公路全长561 km,它打通了克拉玛依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新疆北部草原游牧文化区和天山以南的农耕城邦文化区的联系并带动了沿线相关城镇的经济。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独库公路由建成之初的国防战备公路逐渐转型为旅游者的天堂。2019年独库公路共接待旅游类车辆59.6万次,独库公路每年平均接待游客人数超200万人次,旅游类车辆50万辆次 [4] 。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独库公路虽有降雪,但公路管理部门及时清雪,车流量仍持续高位运行。中秋国庆长假期间,独库公路交通量为40,728辆,与2019年同比上升107.79% [5] 。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3124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Duku Highway
图1. 独库公路地理位置
2.2. 独库公路沿线旅游资源特征
独库公路由天山北麓的独山子大峡谷起向南延伸进入天山腹地,全线拥有高山、峡谷、雪山、草原、湖泊、河流、湿地、森林、戈壁荒漠、雅丹等地貌景观,自北向南将天山腹地的独山子大峡谷景区、乔尔玛烈士陵园、唐布拉百里画廊风景区、那拉提草原、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天山神秘大峡谷、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Kizilgaha Beacon Tower)、苏巴什佛寺遗址(Subash Buddhist Ruins)、克孜尔千佛洞遗址(Kizil Cave-Temple Complex)等景区和世界遗产串联起来;最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龟兹文化核心区所在地库车市到达终点,是一条在自然与人文(新疆天山游牧文化景观)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景观大道。总的来说独库公路沿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且多样,对游客的吸引力极强并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自驾游、野奢露营以及沿线在地土著居民文化的体验 [6] 。
2.3. 独库公路与相关线性世界遗产对比
基于引言中线性世界遗产概念,将独库公路与全球范围内其它具有相似性和代表性的9处世界遗产进行对比研究;这9处线性世界遗产和独库公路的地理分布如图2所示,他们分别是:1) 独库公路(Duku Highway)、2) 丝绸之路:扎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Silk Roads: Zarafshan-Karakum Corridor)、3) 希纳利格人文化景观和移牧路线(Cultural Landscape of Khinalig People and “Köç Yolu” Transhumance Route)、4) 伊朗纵贯铁路(Trans-Iranian Railway)、5) 印度山区铁路(Mountain Railways of India)、6) 纪伊山脉圣地和朝圣之路(Sacred Sites and Pilgrimage Routes in the Kii Mountain Range)、7) 皇家内陆大干线(Camino Real de Tierra Adentro)、8) 乳香之路(Land of Frankincense)、9) 塞默灵铁路(Semmering Railway)、10) 阿尔布拉/伯尔尼那景观中的雷塔恩铁路(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Bernina Landscapes)。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3124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2. The position of Duku Highway and related distribution of linear world heritage
图2. 独库公路与相关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位置比较
独库公路有着“中国最美公路之一”、“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和“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 [7] 。由于艰苦恶劣的施工环境,独库公路呈现出施工难度大、沿线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比如:积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此外海拔2000 m以上的路段共长达300 km。但是复杂的地理环境也让独库公路拥有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近乎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独库公路沿线分布着乔尔玛烈士陵园、那拉提草原5A景区、唐布拉草原4A级景区、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天山大峡谷景区和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巴音布鲁克(Bayinbuluke)段、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Kizilgaha Beacon Tower)、苏巴什佛寺遗址(Subash Buddhist Ruins)、克孜尔千佛洞遗址(Kizil Cave-Temple Complex)等世界遗产。游客们借助独库公路能体验到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Silk Roads: the Routes Ne 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中的新疆天山游牧文化、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西域佛教石窟文化还能欣赏到雪山、高山草甸、湿地草原、河谷草原、野生天鹅栖息地、云杉林海、堰塞湖、雅丹地貌等自然景观。因其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沿线的海拔变化,穿越独库公路会给游客们带来“五里不同景、十里不同天、一天历四季”的独特体验感 [8] 。
扎拉夫山–卡拉库姆走廊(Silk Roads: Zarafshan-Karak)是中亚丝绸之路的一个关键部分,它从四面八方连接着丝绸之路上的其他走廊。这条全长866 km的走廊拥有多样的地貌景观:高地、山麓、草原、绿洲、肥沃的山谷和干旱的沙漠,沿着扎拉夫山河从东向西延伸,再向西南延伸,最后这条古老的商路穿过卡拉库姆沙漠到达梅尔夫绿洲。这条线性世界遗产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中国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之一。人们在这里旅行、定居、征服或被击败,使这里成为种族、文化、宗教、科学和技术的大熔炉。该线性遗产在历史上经历过三个繁荣阶段:公元5世纪至8世纪粟特人为此地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与穆斯林世界及其他地区的贸易让此廊道沿线地区迎来了二次发展的高潮,最后13世纪至17世纪扎拉夫山–卡拉库姆走廊在蒙古人统治下迎来了科学、文化、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希纳利格人文化景观和移牧路线遗产(Cultural Landscape of Khinalig People and “Köç Yolu” Transhumance Route)包括阿塞拜疆北部的希纳利格(Khinalig)高山村庄、大高加索山脉中的高海拔夏季牧场和梯田、阿塞拜疆中部的低地平原冬季牧场,以及连接这些地区的长达200 km季节性移牧路线(Köç Yolu)。希纳利格村是半游牧的希纳利格人的家园,他们保留着古老的长距离垂直移牧,其文化和生活方式随夏季和冬季牧场之间的季节性迁徙而变。古道、临时牧场、扎营地、墓地、宗教遗址等组成有机发展的网络,展示了与极端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可持续生态社会系统。
伊朗纵贯铁路联通该国东北部的里海和西南部的波斯湾,穿越2座山脉以及众多河流、高原、森林和平原,跨4个气候区。这条全长1394 km的铁路始建于1927年,于1938年竣工,其设计和建造是伊朗政府与来自多个国家的43家建筑承包商成功合作的结果。这条铁路以其规模和克服陡峭路线和其它困难所需的工程而闻名。
印度山区铁路(Mountain Railways of India)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铁道工程的杰出典范。印度山区铁路(Mountain Railways of India)于1881年至1908年开业,工程师们采用大胆而巧妙的工程设计方案,在美丽的山区将三条铁路有效的连接起来。这条铁路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多弧廊道桥以及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隧道,足以证明其施工难度以及当时工程师们高超的设计方案。
纪伊山脉圣地和朝圣之路(Sacred Sites and Pilgrimage Routes in the Kii Mountain Range)坐落在日本最南端半岛上的纪伊山脉茂密的森林中,游客们在此可以俯瞰太平洋。这条线性遗产中的遗址以及相连的朝圣路线和周围的森林共同构成了一个反映了植根于日本古代的神道教与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的佛教相融合的文化景观。
皇家内陆大干线(Camino Real de Tierra Adentro),又以“白银大道”而著称。这一线性遗产中包括55处遗址,此外,它还包括5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长度达1400 km的遗址。总长2600 km的大干线,从墨西哥北部一直延伸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境内。16至19世纪时,这条道路主要用于运输萨卡特卡斯、瓜纳华托和圣路易斯波托西等地出产的白银及从欧洲进口的水银。尽管建设及加固这条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采矿业的需要,但实际上它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特别是西班牙与美洲之间社会、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乳香之路(Land of Frankincense)由四个部分组成,这戏剧性地说明了乳香贸易在该地区繁荣了几个世纪。它们是新石器时代以来阿拉伯南部文明的杰出见证。这条线性遗产中出土的中国(明朝)和其他国家的文物表明了它作为“通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港口的重要性。
塞默林铁路(Semmering Railway)建于1848年至1854年,跨越41 km的高山,是铁道工程史上的土木工程最伟大的壮举之一。这条铁路线以壮观的阿尔卑斯山脉景观为背景。由于其隧道、高架桥和其他工程的技术标准要求高以至于今天仍在使用,此外铁路沿线还有许多娱乐休闲场所。
阿尔布拉/贝尔纳景观中的雷蒂安铁路(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Bernina Landscapes)代表了20世纪初阿尔卑斯山脉中部地区的典型铁路发展。铁路对沿线居民的生活、人类和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以及西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Duku Highway with related linear world heritage
表1. 独库公路与相关线性世界遗产对比
注:数据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整理。
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影响。雷蒂安(Rhaetian)铁路全长约128 km,全线共有196座高架桥和55条隧道,它为在恶劣的山区条件下修建铁路提供了多种技术解决方案。此外,铁路沿线基础设施与途经的阿尔卑斯山景观特别和谐。

Table 2. Comparison of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regulations between Duku Highway with related world heritage
表2. 独库公路与相关线性世界遗产管理与保护法规对比
注:资料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整理。
基于表1中的遴选标准,通过全面对比研究得出结论:独库公路的建设过程以及沿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数量和种类以及社会联动效益、文化吸引力上较表中其它9项线性世界遗产而言是有优势的,其中扎拉夫山–卡拉库姆走廊(Silk Roads: Zarafshan-Karak)、希纳利格人文化景观和移牧路线(Cultural Landscape of Khinalig People and “Köç Yolu” Transhumance Route)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方面与独库公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2.4. 独库公路的管理与开发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约》以及ICOMOS对全球范围内的世界遗产起着基础性的保护和监管作用,但是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开发的主体仍然是各个遗产所在国的政府,因此从国家层面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本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9] 。通过表2不难看出这9项线性世界遗产所在国都有国家层面的针对于这些遗产的专项保护法规并且形成了有梯度的、多部门联合保护与管理的局面。尽管新疆颁布了基于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独库公路的管理、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法规,但是与表2中其它遗产的保护法规相比其法规缺乏以遗产旅游的视角来保护和开发独库公路旅游资源的理念,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没有提出管理运营独库公路的专项法案。
通过表1及上文的全面对比得知独库公路和这9项线性世界遗产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借鉴世界遗产的相关管理法规从遗产旅游的角度运营和管理独库公路便可提高其可持续发展水平。
3. 独库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3.1. 管理与运营措施的改进
首先应当从国家层面出台足以囊括具有高度旅游价值的景观公路的管理运营章程,其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层面应结合国家层面的原则制定针对于独库公路的专项法案并设立专项办公室用以管理运营独库公路,最后形成有梯度的管理体系。若制定专项法案,则必须考虑其基于交通运输业的综合性、全面性:公路整体规划、路面修复、沿线电力通信设施的维护、安全监督等。此外更重要的是专项法案中应包括遗产旅游视角下独库公路的管理原则。
比如对游客的管理可以采取控制交通、游客数量的办法 [10] ;相关管理部门应在旅游旺季引导进入独库公路的自驾游客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索独库公路沿线的重要景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而不是把所有的自驾时间都耗在一次性走完独库公路上从而达到对车辆的分流以便提高游客的自驾体验和安全系数。此外还可以考虑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以独库公路为主线的新疆天山世界遗产大景区联动机制,对进入独库公路的自驾游客收取一定费用并发放具有个性化留念意义的凭证,游客在规定时间内持此凭证可以享受独库公路沿线景区、及旅游住宿设施的优惠或免费体验,这也有助于在旅游旺季对独库公路的车辆进行分流并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在地居民是遗产旅游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1] ;作为相关管理部门要引导并鼓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对遗产旅游的开发,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12] 。所以要培育沿线在地居民的旅游从业意识,在地居民中不乏对沿线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深度了解者,他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更快的进入旅游业 [13] 。最后相关管理部门应联合高等院校共同挖掘、整理、开发独库公路沿线具有科学教育和旅游功能的地质遗产(geoheritage) [14] 与人文旅游资源以形成丝绸之路世界遗产视角下的专项解说词,并在公路重要节点或观景台设置讲解牌,以提升游客对独库公路自驾游的体验度。
3.2. 独库公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
通过表1的对比得知新疆独库公路和其它9处线性世界遗产在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社会效益方面不分伯仲甚至能凸显独特优势,结合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世界遗产的遴选标准本文认为穿插于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世界遗产新疆段的独库公路符合世界遗产遴选标准的(ii)、(iv)、(v)、(vii),符合申报条件。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层面能提升管理理念并改进对独库公路的管理运营措施,则有助于推动独库公路申报世界遗产,所以本文提出申遗的可能性。
4. 结论
通过基于世界遗产的综合对比发现独库公路具备线性世界遗产的所有特征,并符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遴选标准。有着“天山公路”、“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中国最美公路之一”、“中国公路地质灾害博物馆”、“英雄之路”等称号的新疆独库公路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它的存在是对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完善;促进了相关区域的人员、经济、文化交流,助推了新疆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沿线区域的社会联动;若独库公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成为全国以及全球第一条公路世界文化遗产;并对新疆的遗产旅游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致谢
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孙克勤先生与本作者考察独库公路及沿线相关遗产点,并对本文撰写中给予了中肯的意见。
基金项目
本项研究得到重要启示专项(YSZJ2021004)和研究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CXSK2021014)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