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死亡教育是儿童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儿童死亡教育绘本是适合3至12岁儿童阅读,以死亡为主题、阐释死亡意义的出版物 [1] ,它们作为蕴含人生价值、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启蒙性读物,为儿童死亡教育提供了合适的媒介。国外对于儿童死亡教育绘本的相关研究包括对绘本主题和内容的总结评价 [2] 、绘本的出版情况及分类 [3] 、绘本中图像和文字呈现出的互动关系 [4] 、绘本在儿童死亡教育中的可行性 [5] ,以及绘本之间的地区差异 [6] 等。
自1997年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先生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以来,台湾地区的死亡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发行出版了《不死鸟》、《爸爸的墙》、《外婆住在香水村》和《祝你生日快乐》等相关绘本。相较而言,大陆地区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14年开始相关研究逐步增加。余佩融和许丹青尝试创作中国原创死亡教育绘本 [7] [8] ;陈俊和李福莉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 [9] ,侧重分析绘本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 [10] ;孟玲和赵娜则探讨了绘本的多模态结构和意义 [11] [12] 。可以发现,国内外对死亡教育绘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教育方面,绘本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2. 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
2.1. 费氏三维分析模型
本研究以费氏三维分析模型作为主要理论模型。Fairclough在《语言与权力》中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层面上考察话语意义 [13] ,为读者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见图1。

Figure 1. Fairclough’s 3-dimensional model
图1. 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以下标准选择中国和英国的语料。首先,绘本是探讨死亡教育主题的儿童文学,且出版时间较为接近。同时,绘本必须包含代表性的文化和符号元素,以反映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据此,本研究选择英国作家Eric Maddern的Death in a Nut和中国作家刘旭恭的《奶奶的护身符》作为研究材料。在Death in a Nut中,为了避免母亲的死亡,杰克试图把死神封在坚果里,但这一做法破坏了自然秩序并造成混乱。在意识到错误后,杰克释放了死神,死神向他解释了生死之间的联系,并赐予了杰克的母亲更多的生命。之后,当死神再次带走杰克的母亲时,杰克平静地接受了母亲的离开,因为他已经知道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其中,死神作为基督教文化的代表性意象,反映了基督教与西方文明的密切联系,有较强的代表性。在《奶奶的护身符》中,奶奶给孙子求了一张平安符,上面写着“五百罗汉交通平安”。从那时起,为了保护男孩,罗汉们奉献出他们的生命,数量也不断减少。直到有一天,列车脱轨,最后一个罗汉也在保护男孩后离开,委婉地暗示了奶奶的离去。男孩流下伤心的泪水,摘下了护身符,独自踏上了旅程。在这本书中,“护身符”是人们消除灾祸、辟邪驱魔、祈求平安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智慧,源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该作品在反映中国国家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方面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两本书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出版,出版时间较为接近。
鉴于此,本文从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三个方面对这两本绘本进行研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 在文本层面,中英死亡教育绘本的文字和图像有哪些特点和相似之处?2) 在话语实践层面,中英死亡教育绘本如何帮助儿童正确认识和处理死亡?3) 在社会实践层面,中英死亡教育绘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4) 如何更好地创作原创儿童死亡教育绘本?
3. 分析与讨论
3.1. 文本向度分析
3.1.1. 话语分析
在主题方面,两本绘本均旨在帮助儿童理解生死的自然过程,缓解他人的死亡给儿童带来的恐惧和焦虑。Death in a Nut通过母亲的离世和死神的到来强调了生命的循环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奶奶的护身符》描述了奶奶和孙子的关系,传达了“死亡是生命的结果”和“死亡是离别”的观念 [14] 。在情感表达方面,绘本主要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深入探讨了与死亡相关的复杂情感以及如何面对亲人生命的结束。例如:
在Death in a Nut中,当杰克第一次遇到死神时,他感到恐惧和愤怒。然而,在再次与死神相遇时,他理解了死亡的意义,接受了母亲离开的事实。如:
例1:“Well, she’s ill and in pain.” said Death, “It’s natural, you know. It’s time for her to go.” “No!” cried Jack, “You’re not taking my mother!”
中文译文:“她病了,她很痛苦。”死神说,“这是自然规律,你知道的。现在她应该离开了。”“不!”杰克大喊,“你不能带走我妈妈!”
And when Old Man Death finally came for her, Jack didn’t mind because now he knew that without Death there can be no life.
中文译文:当死神再次来带走她时,杰克不再介意了,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有生命。(中文译文由论文作者本人翻译)
在《奶奶的护身符》中,由于男孩年龄尚小,之前没有对罗汉的牺牲和奶奶的保护产生情绪波动。而当他12岁时,罗汉和奶奶离开了,他也成长了。例如:
例2:然后,他微微一笑,用最后的一丝力气举起双手,对着小男孩鞠了一躬,就慢慢地化成灰烬,飘向了天空。小男孩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在隐喻方面,Death in a Nut中的杰克试图把死神困在榛子壳里,这一做法象征着对死亡的否认和逃避,以及个人希望控制自然法则的态度。同时,死神被困后对自然秩序的干扰,突显了生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在《奶奶的护身符》中,五百罗汉象征着长辈对孩子的保护和牺牲,罗汉数量的减少体现了生命的脆弱性和时间的流逝。在文化元素方面,Death in a Nut将死神(希腊神话中掌管死亡的神灵)作为死亡的拟人化身,这一意象曾受到基督教化,并在中世纪期间赋予镰刀、骨架、黑袍、沙漏等特征。由此可见,基督教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宗教实践方面,还反映在教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中,影响着人们对死亡的普遍看法。《奶奶的护身符》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体现。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15] 。绘本中五百罗汉和护身符的设定均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强调了死亡、命运、轮回和牺牲之间的联系。
3.1.2. 视觉分析

Figure 2. Color contrast in picture books
图2. 绘本的色彩对比

Figure 3. Drawing angles contrast in picture books
图3. 绘本的绘图角度对比

Figure 4. Content contrast in picture books
图4. 绘本的内容对比
在色彩方面,两本绘本都以鲜艳的色彩和高对比度为特色,拉近了儿童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传达了积极的情感态度(见图2)。在绘图角度方面,两本绘本主要采用近景和平视的手法。但在主人公面对死亡时,多采用俯视角度。在Death in a Nut中,当杰克的母亲濒临死亡时,读者可以俯视人物,突出她虚弱的身体状态。在《外婆的护身符》中,当罗汉们和外婆离开后,读者从“天堂”俯视男孩,突出了男孩独自成长的形象(见图3)。
两本绘本的差异体现在内容和布局上。内容差异主要指画面中的环境差异,Death in a Nut以海滩为背景展开叙事,和英国典型自然环境相贴合,《外婆的护身符》则含有农村和麦田等东方环境要素,与中国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见图4)。在版式上,Death in a Nut采用对页设计,将文字与图片分开排版,节奏韵律感规整,内容清晰;而《外婆的护身符》通过图文一体的跨页设计,强调整体和谐和视觉美感(见图5)。

Figure 5. Layout contrast in picture book
图5. 绘本的布局对比
3.2. 儿童死亡教育图画书的话语实践分析
在Death in a Nut中,杰克试图通过囚禁死神来避免母亲的死亡。在这里,死亡被视为一种挑战,需要人们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克服,反映出西方文化直面挑战甚至掌控生死的态度。同时,绘本的语言信息编码直接明确,符合低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例如:
例3:He leapt on the old man, snatched his scythe and smashed it on the rocks. Then he found a hazelnut with a hole where a squirrel had taken the nut. He squeezed Old Man Death head first into the hole and plugged it with a stick.
中文译文:他冲向老人,夺过老人的镰刀,狠狠摔在礁石上。接着,杰克发现了一个榛子壳,上面有道裂缝,松鼠已经从那里把榛果抱走了。他先把死神的脑袋挤进去,再用一根小木棍把死神的整个身体塞进去。
“There’ll be no chops today, my lad,” said the butcher. “I tried to kill a bullock this morning, but every time it jumped back up on its feet again.”
中文译文:“今天没有排骨了,孩子。”卖肉的屠夫说,“今天早上,我想杀一头小牛,但每次它都跳起来躲开了。”
(中文译文由论文作者本人翻译)
相比之下,《外婆的护身符》采用了渐进的叙事风格,让故事在沉思中展开,反映了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此外,这本书更加含蓄,婉转地传达了接受死亡和个人成长的观点,是高语境文化的体现。例如:
例4:“真好,终于长大了呀!”大师兄在心中默默地想着。然后,他微微一笑,用最后的一丝力气举起双手,对着小男孩鞠了一躬,就慢慢地化成灰烬,飘向了天空。小男孩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小男孩解下平安符,轻轻地抚摸着。很久很久,他遥望着远方微微发亮的天空,独自踏上了旅程……
3.3. 儿童死亡教育绘本的社会实践分析
在Death in a Nut中,杰克通过囚禁死神表明他希望操纵自然秩序的态度,这段叙事突出了个人决定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内在平衡,强调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这与英国文化中对个人选择、自我实现的强调密不可分。然而虽然这一决定最初被视为个人的胜利,但很快就在社区中引发了不可预料的后果,体现出在面对生死等重要原则性问题时,个人利益应该与集体利益保持平衡。如:
例5:He leapt on the old man, snatched his scythe and smashed it on the rocks. Then he found a hazelnut with a hole where a squirrel had taken the nut. He squeezed Old Man Death head first into the hole and plugged it with a stick.
中文译文:他冲向老人,夺过老人的镰刀,狠狠摔在礁石上。接着,杰克发现了一个榛子壳,上面有道裂缝,松鼠已经从那里把榛果抱走了。他先把死神的脑袋挤进去,再用一根小木棍把死神的整个身体塞进去。
“There’ll be no chops today, my lad,” said the butcher. “I tried to kill a bullock this morning, but every time it jumped back up on its feet again.”
中文译文:“今天没有排骨了,孩子。”卖肉的屠夫说,“今天早上,我想杀一头小牛,但每次它都跳起来躲开了。”
(中文译文由论文作者本人翻译)
在《奶奶的护身符》中,护身符象征着祖先的共同努力和罗汉的精神守护,给予男孩集体关怀和庇佑。同时,绘本强调家庭纽带,男孩的安全和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更是家庭成员甚至像罗汉这样的精神实体的共同责任。因此,从本质上讲,《奶奶的护身符》反映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注重集体保护、共同智慧以及文化和精神价值观的代代相传,这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所强调的价值观。
例6:有一天,小男孩到山上玩耍,一不小心掉下了山崖。五百个罗汉手拉着手,结成了一张大网,跳下山崖……小男孩终于平安了,三十六位罗汉却摔下了深深的山谷。
九岁的时候,小男孩第一次坐船出海。那天晚上,可怕的海啸汹涌地席卷了整个海面。三百九十二位罗汉跳下大海,高高地举起了小船,小男孩和所有的乘客们都安全到达了岸边,却有数不清的的罗汉被海浪卷走了。
此外,在Death in a Nut中,杰克与死神进行了直接对抗与交涉,展现了一种试图控制死亡、挑战自然秩序的态度,体现了人与超自然力量对话与理解的可能性,权力距离较小。《奶奶的护身符》则更强调长辈对晚辈的保护,这种保护力量展现了命运和保护的不可控性,以及人们对于权力的尊重和敬畏,体现出中国文化背景下权力距离指数较高。
4. 讨论与结论
4.1. 原创死亡教育绘本创作的提升策略
1) 作者应加强绘本的互文性和话语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应注意与其他文本(如民间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等)的互文性,以及话语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实践和影响。例如,Death in a Nut源于苏格兰旅行者的传统故事,而作者将传统故事改编为适合儿童阅读的生命教育读物。
2) 在绘本创作中,作者应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适当使用隐喻,从而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死亡。例如,Death in a Nut将死神视为生命收割者,掌管着人们的生死;而在《奶奶的护身符》中,罗汉是长辈对子女保护和牺牲的体现,代表了奶奶对小男孩的爱。
3) 在绘本创作中,作者应使用科学美观的绘图及表现手法。绘本在以故事为主导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构图灵活、色彩鲜明、造型多样等特点。例如,《奶奶的护身符》利用水彩技法和跨页设计,增强绘本的视觉冲击力,利于调动孩子的兴趣与积极性。
4) 在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下,作者应平衡对死亡的直接与间接叙述。在低语境文化中,应以直接叙述为主,同时适当委婉地表述死亡问题;而在高语境文化中,应以间接叙述为主,适当采用较为明显的意象,引导儿童在阅读中了解分离、死亡。
5) 作者应注意平衡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绘本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作者应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与当地文化背景进行绘本创作。例如,在Death in a Nut中,死亡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会影响集体命运的自然规律的体现。
4.2. 结语
目前,死亡教育仍然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个薄弱点,儿童死亡教育绘本在帮助儿童理解和接受死亡的同时,也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教育工具,促进家庭和社会中关于死亡的健康对话。本文通过探讨Death in a Nut和《奶奶的护身符》在处理死亡主题时的文化差异和教育方法,总结出绘本在文本结构、语言表达以及图像呈现方面的差异,揭示了意识形态在塑造人们的生命观念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如何借助绘本传达复杂的生死观,以及如何提高儿童死亡教育绘本的跨文化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