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零二三年新年贺词 [1] 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注入了强大的前行动力,也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和根本遵循。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作为“思政”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通过将思政元素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促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回归分析不仅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石,也是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测和控制的重要统计工具。在自然科学中,它可以用于探究自然现象之间内在的关联关系;在社会科学中,可以用于探究和解释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复杂的数据关系。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统计建模和数据治理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统计模型和方法的讲授,还应在教学中“基因式”融入思政教育 [2] ,将育人和育才“双育人”理念相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
近年来,关于回归分析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文献 [3] 从教师培训和支持、案例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回归分析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文献 [4] 基于回归分析双语教学课程特点,分析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双语课程的必要性与困难性,并探讨了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以及具体实现路径。文献 [5] 从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考核评价、持续改进五个方面,探究了回归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与实施情况。现有文献侧重回归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及其建设路径研究,关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
传统的回归分析课程通常侧重于传授回归模型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而对思政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缺乏明确界定,思政教育容易被边缘化甚至忽视,致使“双育人”目标相割裂。然而,回归分析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家国情怀、塑造工匠精神、厚植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与高校课程思政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6] 。因此,本着“术道结合”原则 [2] ,本文将系统探究回归分析课程的育人目标,并探索课程思政与教学融合的实施路径,为高校回归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2. 思政元素融入回归分析课程教学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 [7] 。回归分析课程以数据和回归模型为研究对象,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使得该课程教学具有独特的课程思政优势。
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原则指导下,明确回归分析课程各章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目标,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统计思想与思政元素融合教学,建设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 [6] ,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德育为根本、以学科为载体、以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高校回归分析课程的思政目标
传统回归分析课程目标通常涵盖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三方面。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思政目标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导致课程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进而影响了课程的“双育人”效果。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下,需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回归分析课程的思政目标。
回归分析课程应该融合数据隐私保护、科学精神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培育等内容,明确思政教学目标,从而种好回归分析课程这块思政“责任田”,使之与政治理论课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结合回归分析课程内容特点、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全面梳理回归分析知识体系,并建立课程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内容见表1。

Table 1.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the main contents in regression analysis
表1. 回归分析课程主要内容的思政育人目标
4. 回归分析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析
在回归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实施“四点一体”建设路径能够有效确保课程思政目标全面实现。具体而言,将辩证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作为立足点,以建设保障机制为出发点,将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作为着力点,以创新教学方法为关键点,最终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4.1. 建立健全回归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制度
回归分析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是课程思政走深、走细、走实的重要保障。首先应确立课程思政质量监控指标和标准,形成定期评估和监测机制,将定量和定性评估相结合评价思政目标达成度,并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改进;其次,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课程评估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各环节都能得到有效体现。
在教师层面,回归分析课程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思政建设教学培训会,提升其思政理论素养,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回归分析中思政教育元素,帮助专业教师解决思政教育中的“会不会”、“能不能”困惑,促使其形成“我要教”、“我能教”的教学观念。
4.2. 构建回归分析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构建回归分析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关键在于将统计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回归分析的同时,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素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构建既注重统计学知识传授,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回归分析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第一,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学原理的社会意义。在介绍统计学原理时,结合案例或实际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第二,注重数据伦理与社会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的合法获取、使用和保护,教育学生遵守数据伦理规范,关注数据隐私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三,探讨统计方法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第四,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结果的社会影响。教育学生不仅要关注统计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要思考统计结果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审视数据分析和决策过程中的公平正义意识。
第五,强调辩证思维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强调辩证思维,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同时注重科学态度,要求学生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
4.3. 创新回归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可采取以下举措创新回归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第一,问题驱动式学习。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第二,案例教学。选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的案例,结合回归分析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回归分析的应用,同时引导其思考案例蕴含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其共同分析和解决回归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学科交叉融合。将回归分析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经济学、社会学等,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五,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开展实地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归分析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4. 完善回归分析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完善回归分析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完善回归分析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多维度评价。除了传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例如,通过作业、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反馈机制。建立定期的学生反馈机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理解和满意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改进的建议和意见,促进课程持续优化。
第三,个性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个性化评价方式,例如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设计实践项目、参与竞赛等机会,根据其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四,综合性评价。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来反映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例如,评价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第五,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口头答辩、实践报告、项目展示、团队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5. 结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在高等教育中融合回归分析课程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键性及其构建路径。通过对回归分析课程育人目标的系统性分析,文章提出了一种“四点一体”的综合建设策略。这一策略着眼于制度保障、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系统的创新,旨在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成果为高校在数据分析等相关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受江苏理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专项)和江苏理工学院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培育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