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城市公园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将历史景观融入其中,通过保护和活化这些景观资源,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景观体验需求。上海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拥有众多优秀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景园林,其景观设计兼容并蓄了传统园林艺术和现代景观规划理念,值得深入探析。
本研究选取上海城市公园“复兴公园”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在景观设计手法上的表现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分析其景观设计语言对异质空间建构和活化利用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底蕴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景观设计手段,提升景区的舒适性、可及性及用户体验,从而为历史景区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2. 相关概念
2.1.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泛指分布于城市范围内,面向公众开放的各类绿地与广场。它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公共空间,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功能,也是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审美体验等需求的绿色场所。根据功能类型,城市公园主要分为文化公园(侧重传播知识、展示艺术)、休闲公园(提供休憩、游乐、运动空间)以及综合性公园等不同类别。
2.2. 历史公园
历史公园(Historical Park)指的是利用某处重要的历史遗址或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区,通过规划设计将其改造成为集历史文化传播、文物保护展示和公共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1] 。历史公园的主要特征是:空间载体具有历史属性、设计具有历史烙印、是多功能的复合型公园、将文脉传承和园林更新相结合。
3. 复兴公园历史沿革
上海城市公园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40年代中期开辟的租界时期,这一时期上海租界内建造的公共绿地与乐园深受英、法等国现代风格园林的影响与借鉴。作为法租界范围内的标志性公园,复兴公园的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建成的原“顾家宅公园”,最初仅位于如今公园中部地带,为法国园艺设计师柏勃(Papot)依据欧式园林布局与风格进行规划建造。
1917至1926年间,复兴公园(原名顾家宅公园)进行了为期近10年的改扩建工程。该工程由法国工程师约少默(Jousseaume)负责监造,年轻的中国园林设计师郁锡麒也参与了部分设计工作,使公园在保存法式风貌的同时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与元素。至1926年,占地面积达10余公顷的复兴公园主要建成开放,成为法租界境内最大,也是城市公园建设较为成熟的代表。1943年上海租界正式收回后,上海市政府将其更名为“复兴公园” [2] 。
60多年来,复兴公园在保留西方式的园林规划与布局基础上,添加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为市民提供文化教育与休闲娱乐的多元服务,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如今的复兴公园占地约7.7公顷,是上海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西洋园林典范。从空间布局上,中北部较多运用规则式的法国园林手法,西南部则体现自然式的中国园林特色,成为近现代中西方园林文化交融的杰出范例。
4. 复兴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4.1. 总体布局
为六个风格各异的半开放空间。实体屏障常可形成一定的划分,塑造空间形态 [3] 。可以发挥复兴公园位于上海市中心,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分置,面积约7.7公顷。中轴线从北大门至南大门贯穿整个园区,将园区景观清晰划分为东西两侧。东西两侧景观以中轴线为中心轴对称分布,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规则式风格 [4] 。复兴公园内的景观依照主中轴线分两侧,边界清晰,现如今主要包括六大部分。西侧从北至南有:1) 玫瑰园、春广场;2) 儿童乐园、茶室和展览馆;3) 水榭长廊和假山瀑布的中国园。东侧依次为;4) 马恩雕塑广场;5) 沉床花坛;6) 大草坪。园内布局融合了规则式与自然式风格。如果从园区西北角兰路与思南路交界至东南门绘制一条线段,见图1,线段东北端为规则的几何图形(主要是椭圆和长方形),而西南端则更加自由流动,符合中式园林特色。这些地方通过实体隔板分开,成这种作用的景观要素有灌木丛、道路、栅栏、墙壁、高树等,不同实体屏障的空间塑造作用也存在差异。此园中最常见的实体屏障是灌木和道路。实体屏障区分开不同风格的景观,既保持整体布局的连贯性,又使各区域拥有独特魅力。
在空间联系方面,复兴公园设置多条步行系统有机串联各景区场景。最重要的是贯穿南北主轴线,它主导整个游览顺序。此外,园区四周还环绕通道,方便游客进入景点。这些路径将园区内的景观点组织联结在一起,使其既相互关联又区分明确。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园西侧是围墙,东边是开放式道路,连接北门和东南门。这使整个空间与周边环境有区分,具一定独立性,又不致过于封闭。开放一侧既方便外部行人通行,也给过往人士提供进入机会。可以看出,通过设置不同功能的通道,既连接起了园区景点,也保证了园区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兼具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双重特征。
可以说,复兴公园的整体布局合理、主轴线发挥联结作用、中西式景观分区清晰、路径体系完备多样,道路和灌木群落构成主要边界,形成多个半开放的小尺度空间。由于风格设计差异,不同场所呈现不同特点,吸引各类人群。
4.2. 植物设计分析
复兴公园的景观设计遵循植物种植乡土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生物种类多样化、养护管理减量化的原则,以植物为素材的绿色景观营造,以人为本亲近自然,注重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创造独特的生态的人文环境以规则式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 [5] ,以规则行列为主、以自然式散植为辅营造不同景观氛围。除保留法式风格外,还将法式文化的元素在园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法式园林特有的中轴线,树木的整体修剪。主要树种以本地树种为主,兼有部分珍稀树木,各区域的植物设计也各具特色:

Figure 1. Plan view of Shanghai Fuxing Park
图1. 复兴公园平面图①
1) 沉床花坛位于复兴公园中部大草坪北侧,为一个围绕喷泉的立体开敞花坛,坛面较周边地形低落形成沉床,内部以六个图案花床组成,中央设有儿童水景雕塑,花床间以小径分隔。见图2,花坛底层主要为草本植被,一年四季运用三色堇、金盏菊、扶郎花、向日葵等花卉搭配布置,呈现出地毯式图案花境,远观色彩斑斓。此外,中心喷泉组成多层水景,与花卉绿叶互相辉映。作为我国首个法式立体花坛,它灵活运用立体空间和平面图案的综合设计,极大丰富了游览体验,堪称园内一大特色景观。2007年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图案设计、绿化内容和水景雕塑配置,使沉床花坛焕然一新,成为新风貌的典范。
2) 见图3,玫瑰园在2007年重新规划建设后,更具法式园林风格。园内新建极富法式风韵的钢结构花架长廊,与之呼应。其引入优良品种的蔷薇、月季等,布置多年生植物和花卉混合种植,提高观赏效果;并恢复水景和石加工品,使整个玫瑰园焕然一新。
3) 大草坪位于公园东南部面积8000多平方米。在整个公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开敞空间,是游人主要活动的场所,更有其统一的植物配置模式。大草坪周围有花坛和高耸茂密的大树。草坪空间开阔,适合组织大型集会文艺表演、花卉展览和放映电影等活动,成为市中心区域内有限的几处群众活动场所之一。

Figure 2. Sunken flower bed of Fuxing Park
图2. 复兴公园沉床花坛②
4.3. 设施设计分析
复兴公园为布局合理的公共场所,有助于集体活动。它依托物理屏障划分多个小规模空间,在大场所中形成小场所,这种方式与现代公园的集体疏离和私人领域的亲密感不同,更适合陌生人交流。这些小空间中,其他环境要素发挥作用,如座椅。可以看出,通过空间的巧妙设计,园内既保持开放性,又兼具一定的私密性。场所尺度得以转换,满足现代城市人对公共交往和个体距离的双重需求。
玫瑰园、春广场与沉床花坛是园内最富法式风格的景观。配合绿化景观,这些区域设置许多双人靠背椅,椅面呈弧形,贴合人体,使用舒适,吸引不少周边居民和游客歇脚。“坐凳空间”是评价公园广场设计的重要标准。园内座椅布局遵循“小集中、大分散”原则,既便于人群聚集,又均匀分布于各景观处,避免过于孤僻。见图四,除中国园中式凳子与长廊条椅外,其他椅类都有靠背,共203双人靠背长椅,6组围树长椅,增加舒适性,更适老年人与儿童。之所以有如此多靠背椅,主要是为保留法式风格,这些座椅历经沧桑,管理处也本着修护而非替代的理念保存了它们 [6] 。可以看出,复兴公园在座椅设计上下足了功夫,类型、数量、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达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高度统一。
座椅是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常见的设施,却也是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见图4)。复兴公园的任何小尺度空间都提供了大量的座椅,平均间隔不到一米,这对于公共交流有着重大的意义,许多设计者热衷于个体创造,忽略了场所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使用者赋予的,当城市公共空间的座椅只是用来承载疲惫的身体或是满足协调景观的需要时,它对于使用者的交往意义将会变小 [7] 。复兴公园是一个既不嘈杂也不冷漠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其悠久历史与空间布局的交织下,这里的使用者来此多数是为了活动而非游览,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公共交往活动为公园增添了活力。

Figure 4. Seating facility map of Fuxing Park
图4. 复兴公园座椅设施图④
5. 公园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园内私密空间较少,存在噪音问题
复兴公园中的休息座椅不少,有的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有的在邻水空间旁,但有一点,这些休息点都没有遮蔽,暴露在行人的视线中,缺乏私密性 [8] 。公园里中老年社团霸占“地盘”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复兴公园中也是如此,各种高分贝的音响设备成为公园管理的一大难点。可以在可能产生噪音的活动场地周边选植确定数量的乔灌木,利用其吸收和屏障噪音的作用,或运用地形或景墙的屏蔽效应,减弱噪音对部分区域的影响。
5.1.2. 公园无法满足各年龄层市民的需求
目前复兴公园的游客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年轻人和其他年龄层的游客较少。这导致公园的功能定位和服务设施偏向中老年人的休闲需求,缺乏吸引其他年龄层的元素。特别是缺乏针对青少年及家庭游客的互动景点和主题活动。这使得公园的受众范围狭窄,用户结构失衡,不利于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5.1.3. 公园与周边环境联系较弱
复兴公园处在一个黄金的地理位置,紧挨淮海路,出入口靠近地铁10号线。复兴公园应该是串联起周边多样性的公共空间,但显然现在的它还过于独立。作为百年历史的复兴公园应该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变迁的历史应该透过公园的一树一木表现出来 [9] ,公园始终在生长中,是生命的景观,我们同样应该赋予其新的价值,使其为现代人所用。
5.2. 策略建议
5.2.1. 优化公园内部空间布局,增强私密性与降噪体验
可以后续利用乔灌木、花台、假山等细部景观,在部分休息区域或通道旁辟建一些由植物或其他要素半围合形成的小型私密空间,或在现有大型开放草坪周边规划一些由低矮灌木围合、内部配有石凳、木椅的私密乘凉景观点。
对于过高噪音,可以采取软硬结合的治理方法:园方与常驻活动代表签订减噪协议,规范使用音响设备;可以在可能产生噪音的活动场地周边选植确定数量的乔灌木,利用其吸收和屏障噪音的作用,或运用地形或景墙的屏蔽效应,减弱噪音对部分区域的影响。
5.2.2. 丰富公园活动及设施内容,满足多元化年龄群体需求
园方可以通过新增服务设施以及创办主题日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公园。诸如春天可以举行花卉节,夏季可以筹办纳凉晚会,秋季满园的法国梧桐开始变色落叶,可以进行摄影比赛,冬季则可以举办健身活动比赛;也可以将小型展览、公共咨询服务、农产品直销点等特色活动引入公园。
5.2.3. 加强公园与周边环境的景观联系,提高空间整合度
公园需要借助于新媒体推广自身的特色与定位,改变市民们对其原有的单一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促进公园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复兴公园以及它所辐射的周边地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市中心为数不多的公园绿地,它是生态学上的斑块,是休闲娱乐的空间,是文化历史的长廊,也是沟通不同地块的景观道。公园应该是开放的,这里说的开放是指界面的概念,各地块之间需要关联性,公园应该向外延仲与城市街道景观以及周围的公园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绿地的价值。
6. 小结
本文以上海复兴公园为例,分析了其景观设计的总体布局、植物设计和设施设计等方面。通过案例研究得出:复兴公园整体布局合理、中西元素分区明确;植物配置以乡土化和生态化为原则,花坛图案丰富多样;座椅类型齐全、布局科学适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私密性空间、无法满足多年龄层需求、与周边环境联系不足等。为此,文章从优化微景观、丰富公园活动、加强新媒体宣传等角度提出应对建议。总体来说,复兴公园中西风格交融,文化内涵丰富,景观设计大体成功,其经验对其他历史公园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后续可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保护历史底蕴的前提下,采取更合理的设计策略提升公园舒适度和包容性。
注释
①图1来源:作者自制
②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meipian.cn/243sfsbc
③图3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meipian.cn/243sfsbc
④图4来源:作者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