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是在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制定知识、能力、育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各专业的任课教师能在教学中时刻坚持正确政治思想的引导,注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互动,将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承前启后、软硬兼容的核心必修课,是学生从理论思维转向工程思维的关键枢纽。该课程的内容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技术与伦理的交叉、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联等特征,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示范作用 [1] 。综上,对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这门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德育培养新模式具有极强的辐射和示范意义。如何在讲授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同时指导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深入理解和坚持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接受理想信念与价值判断层面的精神指引,是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2.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思政设计
2.1. 课程思政实施原则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全面开展,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宗旨,将其作为检验教学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3]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课程思政的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无缝衔接。不仅是在某个固定的知识点中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强调与教学体系、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三个层次的融合,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
针对性原则:关注授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开放性原则:具有开放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提问、讨论、辩论,形成独立、批判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持续性原则:具有持续性,扩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课堂内外资源,达到线上线下学习等多维度课程思政的要求。
2.2.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全过程思政教育精神以及高校对专业课程的要求,结合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在对课程内容及任务进行总体规划、对教学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4] [5] 。
育人目标1:国家层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明确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育人目标2:社会层面: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集体荣誉的胸襟和格局;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积极向上、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育人目标3:个人层面:践行学生严谨规范、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2.3. 课程思政育人要素

Table 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chapters and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表1. 课程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育人目标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受众广泛,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本课程从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观点出发,叙述计算机硬件各主要部件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主要涉及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理,以及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功能的合理分配等内容,从整体框架入手,采用自顶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通过对一台实际计算机的剖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总线是如何将计算机各大部件互相连接成整机的,中央处理器是如何协调各功能部件共同完成用户任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
2.4. 课程思政实施思路
根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合理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渗透到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拓展等多个教学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6] 。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采用目标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综合利用情景导入、自主探究、随堂测验等教学手段,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7] 。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见表2所示。

Table 2.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表2.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
3.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分析
3.1. 改革成效
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调研报告“调研全球芯片行业的发展态势,分析当前国产芯片的技术现状?我国自主生产的CPU有哪些?如何看待华为禁令事件?展望中国芯片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主要考核学生调研目的是否明确、调查内容陈述是否详细、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分析是否有理有据,结论是否正确,同时从学生学习态度、专业忠诚度等方面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调研报告的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隐性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理解与认知,学习效果和目标达成度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普遍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育人内容的授课方式相比传统的说教式授课更容易接受。学生的评教结果相较上一年度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3.2. 持续改进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只有坚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有助于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工科人才。具体内容如下:
1) 完善顶层设计,保持时代前沿性,扩充思政案例库。计算机科学领域高速发展,新技术不断迭代升级,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和梳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的契合点,并不断更新思政案例库。针对课程删减的教学内容,其对应的思政案例也要随之删除。
2) 重视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组织开展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思政系列研讨会,邀请课程思政领域专家学者针对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3) 聚焦课程实效,改进德育渗透的教学评价机制。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及反馈,并发挥学生的教改参与作用,共同致力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
4. 结束语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变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以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引领,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和有机结合,革新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系统地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常陷入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这一研究不仅对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借鉴价值。
基金项目
常州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N22109);常州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项目编号:30120300100-23-zd-sfk0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