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Use of Campus Saluta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Tak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4263, PDF, HTML, XML,   
作者: 胡 玲: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大学生称呼语调查分析校园语言文明College Students Salutations Surveys Analysis Campus Language Civilization
摘要: 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具有寒暄功能,还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大学生群体的称呼语形式往往丰富多样,他们对称呼语的使用,不仅能够体现出他们自身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对周围事物感知力强的特点,而且还能反映出校园的语言文明状况。本文以长春理工大学学生称呼语的使用情况为考察对象,对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称呼语使用的特点,并对调查结果中反映出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借此进一步推动校园语言文明的建设。
Abstract: Saluta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daily interactions, which not only have the function of greeting, but also have the func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forms of salu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often rich and diverse, and their use of salutations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thinking, good at innovation, and strong perception of surrounding things, but also reflect the language civilization of the campus. This paper takes the use of student salutation i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use of salutation,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alutation use,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olutions to the uncivilized language phenomenon reflected in the survey results,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anguage civilization.
文章引用:胡玲. 大学生校园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389-3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63

1. 引言

称呼语作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其已经得到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近些年的称呼语研究,笔者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汉语称呼语或称呼系统的描写、分析和对个案的深入全面的考察,且在许多相关的称呼语研究中总会涉及称谓语。关于称谓语与称呼语,曹炜(2005)认为:“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它可以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同时也可以不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就只是称谓语而不是称呼语,即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 [1] 。”因此,本文中所谈及的称呼语主要指用于当面称呼的表示相互关系的指人名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活动日趋频繁,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青年群体,其称呼语的使用不仅体现出该群体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青年群体的言语交际情况 [2] 。因此,对大学生群体展开称谓语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其基本使用情况,对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对高等院校语言文明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长春理工大学学生校园称呼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来探究大学生校园称呼语使用的特点,并对其中存在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 调查对象情况说明

本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均为中国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资料,采用Excel对各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发放在5个微信群聊和1个QQ群聊中,共回收104份,有效问卷104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收比例为100%。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从家乡、性别、学历、年龄、单身状况和在校语言使用情况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家乡上看,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中国的22个省、4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和1个特别行政区。从性别上看,男生共25名,占总数的24.04%,女生较多,为79名,占总数的75.96%;从学历上看,本科生63名,占总数的60.58%,研究生41名,占总数的39.42%;从年龄上看,学生的年龄主要在19至27岁范围间;从单身状况来看,单身状态的人数为75名,占总数的72.12%,有对象的人数为29名,占总数的27.88%;从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只使用普通话的为82名,占总数的78.85%,既使用普通话又使用家乡方言的为22名,占总数的21.15%。

(二)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称呼对象的选择

为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大学生在校园中对于不同对象的称呼语使用情况,笔者将大学生的称呼对象分成了以下五类:

一是对老师的称呼;

二是对普通关系同学的称呼;

三是对最好的朋友的称呼;

四是对陌生同学的称呼;

五是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称呼,例如食堂工作人员、清洁工等;

六是对男/女朋友的称呼。

笔者根据划分的称呼对象,结合自身以及身边同学的反馈情况,针对每一个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设置了尽可能多的选项,并将这些题目设置为多选题且每个题目都添加了其他项以便于同学们答案的补充,以此来增强问卷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 调查程序及分析方法

此次大学生校园称呼语情况问卷调查采取的是线上调查的方式,笔者通过将其发送在长春理工大学学生所建立的用于各种用途的群聊之中来获取相应的调查结果,并在问卷开头对调查内容中所提及的面称与背称这类术语做出了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以此保证调查过程的顺利与调查结果的准确。由于此次调查采取的是线上模式,调查对象填写完问卷就可提交,因此不仅节省了问卷回收的时间,也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

问卷收回后,笔者利用问卷星的数据统计功能通过设定筛选条件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情况,然后结合Excel进行计算与分类,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呈现出来。最后,笔者对Excel呈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并从分析归纳的结果中找出值得重视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长春理工大学学生校园称呼语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即对不同对象的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和对称呼语的看法的调查。

(一) 对不同对象的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

1) 对老师的称呼语

表1结果来看:面称方面,学生对于老师的称呼语主要集中表现为“老师”和“姓 + 老师”这两类;背称方面,本科生与研究生对老师最常用的称呼语依旧是“老师”和“姓 + 老师”这两类。根据表2的数据结果,笔者发现面称和背称中都存在一部分的学生会使用“姓名 + 老师”、“科目 + 老师”、“名 + 老师”等这类指称明确的称呼语形式,且背称中使用此类称呼语的人数明显更多。这是因为背称时“老师”和“姓 + 老师”这两类称呼语具有模糊性,其只有在听话者清楚讨论对象时才能使用,除此之外,说话者为了让听话者能够准确清楚地定位讨论对象,一般会使用“姓名 + 老师”、“科目 + 老师”、“名 + 老师”这类指称明确的称呼语,以此避免误解。

基于表1中所呈现的数据,笔者结合所回收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背称还存在着其他的称呼形式,如本科男生对老师的背称有“姓名”、“嬢嬢”、“老/小 + 姓”这三种形式;本科女生对老师的背称有“姓名”、“名”这两类;研究生男生对老师的背称为“我导师”;研究生女生对老师的背称有“我导师”、“我导(儿)”、“姓 + 导”、“名 + 导”、“姓名”这五类。将他们对老师的背称相比,笔者发现以下两个特点:第一,研究生群体会常用“导师”这个称呼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形式不同;第二,本科男生对老师的背称中存在“嬢嬢”这一称呼语,“嬢嬢”本是川渝地区的方言,这说明学生在使用称呼语时会受到家乡方言的影响。

Table 1. About the title of the teacher

表1. 关于老师的称呼

注:由于此题是多选题,所以表格中的人数不等于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其人数总和会多于参与调查人数的总和。

2) 对普通关系同学的称呼语

Table 2. About the name of ordinary classmates

表2. 关于普通同学的称呼

注:由于此题是多选题,所以表格中的人数不等于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其人数总和会多于参与调查人数的总和。

首先,根据表2结果,笔者分析出大学生对普通关系同学的称呼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姓名/名”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普通关系同学称呼的主要方式;第二,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对普通关系同学的背称中不会使用“同学”这一称呼形式;第三,本科女生和研究生女生对普通关系同学的称呼形式类别会多于本科男生和研究生男生,女生对普通关系同学的称呼形式较为丰富与多样化;第四,研究生男生对于普通关系同学的背称表现为“名 + 同学”和“姓名/名”这两种形式且主要集中为“姓名/名”,其背称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

其次,笔者通过分析其他选项发现,除选项中出现的几种称呼方式外,“昵称”是大学生对普通关系同学称呼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外号”、“绰号”和“老 + 姓”。在“昵称”“绰号”这两种称呼方式中,女生的使用频率都要大于男生,而在“外号”、“老 + 姓”这两种称呼方式中,男生的使用频率则要大于女生。这和男女生的性格、心理紧密相关,女生之间更喜欢以“昵称”和“绰号”的方式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男生更青睐“老 + 姓”的方式,或是称呼对方的外号,以使对话更加富于幽默的意味。

3) 对最好的朋友的称呼语

Table 3. Is about the names of best friends

表3. 关于最好的朋友的称呼

注:由于此题是多选题,所以表格中的人数不等于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其人数总和会多于参与调查人数的总和;表格中有些单元格缺乏数据是因为此题的选项中没设置该称呼语,且在其他项中,调查对象也没有补充该称呼语。

表3结果来看,直呼姓名成为了大学生称呼最好的朋友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名的重叠”和“姓的重叠”。在对最好朋友的背称中,男生会倾向于使用“哥们”的称呼方式,而女生则倾向于“闺蜜”的称呼方式。这与男女交友的性别占比以及男女性格差异有关,男生交友多为男性,女生交友多为女性,且男生性格较为豪爽,女生性格较为细腻,因此有时男生对于女性朋友也会称呼为“哥们”,而女生也会称男性朋友为“闺蜜”。

尽管笔者在此题设置了不少选项,但还是存在不少的人选择了“其他”。那么,结合调查问卷中的其他项分析,笔者发现女生称呼最好的朋友的形式比男生更丰富,更亲昵。女生称呼最好的朋友时,经常会使用“宝宝”、“老婆”、“小姐妹”等亲昵的称呼语,而男生通常不会使用这些称呼方式;男生称呼最好的朋友时,主要使用“兄弟”、“姓/名 + 哥”的称呼方式,其反映了男生“称兄道弟”、豪爽、不拘小节的交际心理。本科男生称呼最好的朋友时还会使用“儿子”、“崽”、“逆子”这三类称呼方式,这是因为男生好朋友之间爱开玩笑,不会过于顾及辈分之间的称呼。

4) 对陌生同学的称呼语

Table 4. Refers to strangers

表4. 关于陌生同学的称呼

注:由于此题是多选题,所以表格中的人数不等于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其人数总和会多于参与调查人数的总和;表格中有些单元格缺乏数据是因为此题的选项中没设置该称呼语,且在其他项中,调查对象也没有补充该称呼语。

表4的调查结果数据来看:本科生和研究生对陌生同学的面称主要采用“同学”和“美女/帅哥”这两种称呼形式;本科男生对陌生同学的面称存在零称呼的现象,即使用“喂”;本科生和研究生对陌生同学的背称主要表现为“同学”、“美女/帅哥”、“外貌特征词 + 同学”这三种称呼形式。由于与陌生同学不熟,因此大学生称呼陌生同学的方式十分有限,其中主要使用的还是“同学”。显而易见,在学校内碰到同龄的陌生人,“同学”无疑是一种“四海皆准”的称呼,这算是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

在“其他”选项中,调查对象对陌生同学的称呼形式进行了补充。根据表5中的数据可知:本科女生对陌生同学的面称形式较为丰富,除去选项中出现的称呼语外,面称形式主要表现为“学姐/学长/学弟/学妹”、“小哥哥/小姐姐”、“你好”这三类,本科女生对陌生同学如此称呼是为了能够拉近与陌生同学的关系,便于交流与交往;本科男生和研究生女生在称呼陌生同学时则一般会在上述的称呼语中加上指示代词,例如“那个同学”,这是为了称呼准确,避免造成尴尬的场面或者产生误会。

5) 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食堂工作人员,清洁人员等)的称呼语

根据表5的统计数据可知,大学生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称呼较为简单,称呼形式主要表现为“阿姨/叔叔”,“姐/哥”这两类。大学生对于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面称存在零称呼的现象,存在多数人会用“您好”进行称呼。依表可知,研究生男生和研究生女生各有一人选择了“其他”项,其具体表现为:研究生男生在面称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时会使用“师傅”这一称呼语;研究生女生在背称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时会使用“工作内容 + 阿姨/叔叔”这一称呼形式。经过上述的分析,笔者发现两大特点:首先,大学生在称呼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时,都遵循了礼貌原则;其次,在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称呼中研究生比本科生的称呼形式多些,这是因为研究生的年纪比本科生大,社会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对不同对象称呼语的形式更为了解。

Table 5. Refers to the names of logistics personnel

表5. 关于后勤人员的称呼

注:由于此题是多选题,所以表格中的人数不等于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其人数总和会多于参与调查人数的总和;表格中有些单元格缺乏数据是因为此题的选项中没设置该称呼语,且在其他项中,调查对象也没有补充该称呼语。

6) 对男/女朋友的称呼语

Table 6. Refers to couples

表6. 关于情侣间的称呼

注:由于此题是多选题,所以表格中的人数不等于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其人数总和会多于参与调查人数的总和;表格中有些单元格缺乏数据是因为此题的选项中没设置该称呼语,且在其他项中,调查对象也没有补充该称呼语。

表6结果来看,男生对于女朋友的称呼形式较为单调。本科男生对女朋友的面称和背称分别表现为“小/老 + 姓”、“宝宝”和“小/老 + 姓”、“宝宝”、“对象/女朋友”;研究生男生对女朋友的面称和背称分别表现为“宝宝”、“师妹”(“其他”选项中的补充内容)和“姓名”、“对象/女朋友”。本科男生与研究生男生对女朋友的背称相比,笔者发现研究生男生的称呼形式更单调且正式,这是由于研究生男生思想更为成熟,会注重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恰当的称呼语。与男生相比,女生对男朋友的称呼语形式更丰富,且在面称时所使用的称呼语表现的更为亲昵,背称时所使用的称呼语则更为正式。由此可见,女生比男生更善于在不同的场合或语境中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这是因为女生的心思比较细腻,注重细节。

综上所述,大学生称呼语的使用情况从总体上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称呼形式格外丰富,其中研究生女生和本科女生称呼形式最丰富,其次是本科男生,最后是研究生男生。在本次调查搜集的称呼语中,有传统的称呼形式,如“老师”、“同学”等,有对好朋友的昵称,如“宝宝”、“小姐妹”、“老婆”等。这些称谓形式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之中以不同方式被大学生所使用,成为他们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充分显示出了大学生语言应用的特点。

第二,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称呼语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 。由于年龄、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差异,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称呼使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比如对于老师的称呼上,本科生会常用“老师”,而研究生则会使用“导师”,这是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形式不同。

第三,男女大学生在称谓选择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根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不同性别的人群在语言使用中会呈现出不同特点,这在大学生称谓语的选择上同样有着明显的表现。比如在对好友的称呼中,女生喜欢用“宝宝”“老婆”这样的昵称形式来表现与被称呼者的亲密关系,而男生则更愿意使用绰号、外号、“逆子”、“好大儿”等来表达与对方的友好。这些称谓情况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第四,称呼语的使用会受方言的影响。在调查问卷中,有人对老师的称呼会使用“嬢嬢”、对好朋友的称呼会使用“崽”等,“嬢嬢”一词来自川渝地区的方言,“崽”一般在南方地区使用。此次参与调查的对象有不少人来自南方,其中包括了四川和重庆,由此可见,称呼语的选择会受家乡方言的影响。

第五,称呼语的变异使用 [4] 。大学生称呼语的使用中存在着许多异于常规的情况,如女生对好朋友的称呼会使用“老婆”,“老婆”这个称呼本是使用于夫妻之间的,这里却用来称呼好朋友,强调与朋友关系的亲密;又如男生对好朋友会称呼“崽”、“儿”,“崽”和“儿”本是父母对孩子的称呼,这里却用来称呼好朋友,突出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

第六,称呼语的选择会受身份地位、与亲疏关系的影响 [5] 。从上文的统计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对于老师的称呼会比较正式,对于关系较好的朋友、同学,大学生会常用特殊的昵称称呼,而对于陌生同学,其称呼形式会比较单调。

第七,称呼语存在缺环的问题 [6] 。大学生在校园中对某些对象的称呼存在着缺失现象,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称呼和对陌生同学的称呼中会使用零称呼,如“喂”、“您(你)好”等。

第九,称呼语的使用存在不文明的现象。例如,对陌生同学的称呼中,存在少数同学会使用“喂”的称呼方式;称呼普通关系同学时,会使用“外号”的称呼方式,众所周知,外号一般由别人随便起的,有些蕴含着讽刺、嘲笑之意,一般不被当事人所接受;称呼好朋友时,会使用“崽”、“好大儿”、“逆子”、“老登”这些称呼方式,其不仅违背了伦理秩序还带有贬义的色彩,笔者认为存在不妥。

(二) 对称呼语的看法的调查

1) 对校园称呼语中是否存在不适的看法的调查

Table 7. Views on campus salutations

表7. 关于校园称呼语的看法

2) 对称呼语重要性的看法的调查

Table 8. Views on the importance of salutations

表8. 关于称呼语重要性的看法

3) 称呼语习得影响因素的调查

Table 9. Deals with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lutations

表9. 关于称呼语的影响因素

4) 对称呼语规范的看法的调查

Table 10. Attitudes towards the normalization of salutations

表10. 关于称呼语规范化的态度

5) 对校园称呼语存在不足的看法的调查

Table 11. Views on the inadequacy of campus salutations

表11. 关于校园称呼语不足的看法

注:由于此题是多选题,所以表格中的人数不等于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其人数总和会多于参与调查人数的总和,百分比之和也会大于100%。

根据表7~表11的统计数据,笔者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校园称呼语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包含称呼的不文明现象;

第二,大部分学生认为称呼语在生活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第三,大多数学生认为校园称呼语的使用需要得到规范。

4. 结语

校园称呼语是校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使用得当能够促进同学间的友好交往,反之,则会引起同学间的矛盾。因此,校园称呼语的使用应当得到大家的重视。根据上文的统计数据结果与分析,大学生校园称呼语整体上遵循了礼貌性的原则,侧面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较高的语言素养水平。当然,其中也存在着极个别不文明的称呼形式,例如:“喂”、“哎”、“诶”、“无称呼语”、“带有侮辱女性的称呼”、“乱起夸大的外号”、“儿子”、“那(个)谁”等。

针对这些不礼貌的称呼形式,笔者从心理因素方面将其分为两大类,即有意的:“带有侮辱女性的称呼”、“乱起夸大的外号”、“儿子”;无意的:“喂”、“哎”、“诶”、“无称呼语”、“那(个)谁”。首先,毋庸置疑,这些不文明的称呼形式应当被摒弃。其次,为了有效的解决不文明称呼形式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因材施教。因为对一个文明素养水平本身就不高的人来说,即使知道此类称呼形式是错误的,他们下次也还会再次使用。因此,规范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那么,对于有意的不文明称呼形式,语言工作者不仅要告诉使用者这种称呼形式是不恰当的,还应当注重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水平;对于无意的不文明称呼形式,语言工作者仅仅需要提示他们这种称呼形式是不礼貌的即可。不文明称呼形式的存在启示着家庭、学校、社会应当重视称呼语的教育,同理,这也暗示着语言学家应当整理和规范汉语的人际称呼系统将人际称呼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中去。

目前,校园中即使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称呼形式,但校园称呼语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以长春理工大学生校园称呼语使用情况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校园称呼语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笔者希望此次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借此进一步推动校园语言文明的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炜.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62-69.
[2] 滕飞. 当代大学生校园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 张积家, 陈俊. 大学生称呼语选择维度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3): 540-541.
[4] 李琼. 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4(4): 168-174.
[5] 杨春红. 称呼语与语用距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0): 289-291.
[6] 孟万春. 汉语交际中零称谓语现象解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2(5):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