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论”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夏洛的网》任溶溶汉译本为例
The Study of the “Child-Oriented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Exemplified by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of Charlottes Web by Ren Rongrong
DOI: 10.12677/ml.2024.124285, PDF, HTML, XML, 下载: 35  浏览: 74 
作者: 张 静: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儿童本位论儿童文学翻译《夏洛的网》翻译策略Child-Oriented Theory Children’s Literature Charlotte’s Web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 儿童文学翻译中,遵循儿童本位观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儿童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接受度和喜爱度。而合适的翻译策略选择又会提升译作的质量,为儿童营造更佳阅读体验。因此,从儿童本位观视阈出发,通过分析经典儿童读物《夏洛的网》任溶溶先生的汉译本分别在词汇、语句以及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任溶溶会使用口语词、拟声词、语气词、叠音词以及四字成语。在句子层面,译者采用了灵活的句式,明确了语句的逻辑。在文化层面,译者添加了注释文字,保留了异域元素,弥合了文化鸿沟,有利于儿童文学翻译翻译工作更好进行,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旨在为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恰当的翻译策略,以期有助于提升儿童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深度,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
Abstract: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t is essential to follow the child-oriented principl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cceptability and affection of children readers to the translated works. The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create a better reading experience for children. Therefore, from the child-oriented perspective, through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lassic children’s book Charlottes Web in terms of vocabulary, sentence and culture,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Ren uses colloquial words, onomatopoeic words, modal particles, reduplicated words and four-character idioms at the lexical level. At the sentence level, the translator uses flexible sentence patterns to clarify the logic of the sentence. At the cultural level, translators add annotations, retain exotic elements,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and facilitate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readers, thus promoting better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satisfying the demands of children readers. It aims to provide specific case studies and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depth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children readers for reading.
文章引用:张静. “儿童本位论”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夏洛的网》任溶溶汉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548-5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85

1. 引言

《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是美国作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 B. White)创作的中篇童话,于1952年首次出版。讲述的是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在相处过程中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在小猪面临被屠宰之际,好友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织出了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帮助威尔伯逃离了被杀害的命运,而夏洛自己却走到了生命尽头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此书自发行以来,就深受儿童读者的青睐,受欢迎程度经久不衰,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之首。其中文译本自出版以来也备受关注,其中任溶溶先生和康馨女士的译本最广为流传,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范静从审美、反思和文化三个角度进行译文对比评析 [1] ;吴茜从顺应论的四个研究维度探讨译者如何顺应儿童认知、语言特点和原文本 [2] ;邹艳萍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对于儿童文学翻译隐喻翻译策略的指导 [3] 。从儿童角度出发关注翻译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基于儿童本位论,以任溶溶和康馨两位译者的译作《夏洛的网》为例,根据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去对比二者的翻译手法,探讨儿童本位观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与效果,以更好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活动。

2. 儿童本位论与儿童文学及其翻译

(一) 儿童本位论

“‘本位’即主体、核心、重心之意” [4] 。“儿童本位”即是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本位观源于教育学领域,提倡儿童从自身的本能、兴趣、需要出发,开展对应的教育活动。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首次提出了“发现儿童”的教育思想,不能将孩子看作缩小的成人。之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又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出发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组织一切活动。

五四运动这一年,杜威抵达中国讲学,其学生胡适、陶行知等国内知名学者也同时进行大力宣传,在五四运动过后引起热烈反响,彼时的中国文化巨匠们发现了儿童的主体性,接受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胡适、鲁迅、周作人以及郭沫若等人,也以“儿童中心主义”理论为基础,创造了“儿童本位论”,并且运用于儿童文学创作,形成了崭新的儿童文学观,强调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为儿童构建的艺术世界必须为儿童所接受。“儿童本位论”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奠定了夯实基础,孕育了大量了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佳作。直至今日,儿童本位观也仍高度适用于创作、翻译和评价儿童文学作品。

(二) 儿童文学及其翻译

1) 儿童文学

学者黄云生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5]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受众特殊且庞大,且由于儿童年龄的限制,儿童文学作品有以下几个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

a) 趣味性:儿童大都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爱好多变等特点。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也曾强调“作家要采用轻松自然的语言和孩子能够理解的表现形式” [6] 。枯燥无味的文字往往难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起儿童阅读兴趣。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应把握好此特点,使用亲切愉快的口吻与儿童进行对话,采用幽默活泼的语言以满足儿童心理需求。

b) 形象性:儿童因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是从不断与外界的陌生事物接触来获取熟悉的形象,从而形成清晰的认知。“儿童不像成人有着独立生活和判断的能力,因此主要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认识世界” [7] 。因此儿童年龄越小,越是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晦涩抽象的语言难会增加儿童阅读的难度,进而打击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巧妙结合想象、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儿童读者把陌生的意象和自己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令儿童的阅读更顺畅,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c) 知识性:正如学者朱虹宇和李克所言,“因儿童的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自身知识与经验无以支撑其对文本内容进行批判性、选择性的吸收,对多数外界观点普遍持‘全盘接受’的态度,且这种认知影响持久深远” [8] 。并且儿童处于人生学习的黄金期,可塑性极强,在儿童时期进行正确的知识积累极为重要,效果极佳。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应适度穿插正确有益的知识内容,满足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 儿童文学翻译

基于儿童文学的特点,翻译时要贴近儿童文学稚朴、富有童趣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译者面临的读者群体较为特殊,儿童文学翻译挑战也更大,因此译者必须要以儿童为本位,“具有读者意识,译文要符合读者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9] ,正如通过运用儿童读者最为熟悉的词句,来简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思想,避免亦步亦趋地僵硬翻译,灵活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译出儿童喜闻乐见的作品。

3. 儿童本位视阈下《夏洛的网》翻译策略分析

本部分,笔者从《夏洛的网》任溶溶的汉译文本中选取例句,以儿童本位论为指导,从词汇、句法、上下文语境三方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该理论的指导下,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一) 词汇层面

由于儿童年龄的限制,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不足,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比较有限,所以语言较为天真稚嫩,要求译者在处理时运用直观形象的词汇。任溶溶在翻译时在选择词汇时尽力贴合儿童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使用口语词、语气词、叠词、拟声词、四字短语和俗语。

1) 口语词

学者徐德容指出“儿童文学的语言应该是浅白易懂、充满稚趣的” [10] ,学者卫栋曾提及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发儿童的兴趣” [11] 。秦弓也曾指出“口语化的语言更符合儿童话语色调” [12] ,而口语词简明生动、灵活自然,因此口语词的使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增强目标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优化儿童的目标体验。

例1:First she kissed her father, then she kissed her mother. [13]

译文:她先亲亲爸爸,再亲亲妈妈。 [14]

分析:本例描述的是小女孩弗恩在就救了小猪之后,知道了小猪不用被送去屠宰场的消息,对爸爸妈妈的感谢以及跃然纸上的欣喜之情。处理“father”和“mother”一词时,任溶溶处理为“爸爸”“妈妈”,符合日常儿童口语习惯表达,体现了孩子的稚嫩语气,展示出了小女孩的纯真烂漫的特质,生活化的语言保留了儿童的稚气特征,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让儿童读者接受。

例2:Or are you just making it up? [13]

译文:是你编出来的吧? [14]

分析:本例写的是小猪威尔伯质疑好友夏洛给他所讲故事的真实性发出的疑问。原文使用的“make it up”就是一个既地道又生活化的常用口语表述,因而任溶溶在处理时使用一个简单的“编”字传递出儿童间对话的直截了当,体现出了儿童思维的淳朴特性。

2) 语气词

语气词的使用是儿童语言的典型特征之一。一般出现在句末,能够强化语句的情感色彩,加重句子语气。儿童文学中稚朴率真、简单直接的语气往往离不开语气词。

例1:I prefer to spend my time eating, gnawing, spying and hiding. [13]

译文:我情愿把时间花在吃啊,啃啊,窥探啊,躲藏啊这些上头。 [14]

分析:本例的原文刻画出了一个自私冷漠的老鼠坦普尔顿,他只想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任溶溶在处理连续的四个动词“eating, gnawing, spying and hiding”时,在原文的基础上增译了四个语气词“啊”,十分贴近儿童的表达方式,极具口语色彩,还活灵活现传达出了小老鼠的冷漠情感。

例2:How is the plan coming, Charlotte? [13]

译文:盘算得怎样啦,夏洛? [14]

分析:本例描写的是小猪威尔伯向好朋友夏洛求助的情景,原文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气表示强调,突出小猪的急切之感。考虑到儿童语言天真烂漫的因素,任溶溶在处理时增加了一个语气词“啦”,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稚气十足性格,情感表达强烈,和原文达到了相似的效果。

3) 叠音词

叠音词通过重复相同的音节,能够获得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也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词类之一,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也会出现大量此类词语,以丰富儿童读者阅读体验。同样,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通过采用叠音词也能通过字里行间活泼轻快的语气,增加对儿童读者的吸引力。叠词的使用在文学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画面,还能够让景物和人物描写更加形象立体、增强文章的节奏性和人物的语气。

例1:Wilbu’s stomach was empty and his mind was full. [13]

译文:威尔伯肚子空空的,可是心满满的,都是心事。 [14]

分析:在此例中,原文选取的是简单的一组反义词“empty”和“full”,以此来表达小猪威尔伯自己独自一人身处粮仓的孤独感,以及没有吃早饭的饥肠辘辘感,儿童读者易于理解。任溶溶译为“空空”和“满满”这样一组反义词,同样是通俗易懂的表达,并且使用了语音叠词,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生动地描绘出小猪的天真形象,营造出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容易吸引儿童阅读兴趣,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习惯,体现了儿童语言的稚趣。

例2:Everything on the farm was dripping wet. [13]

译文:农场里什么东西都湿嗒嗒的。 [14]

分析:此例描述的是小动物嬉戏玩闹的农场里雨后的样貌。对于原文中“dripping wet”这一短语的处理,任溶溶选取了叠词“湿嗒嗒”,是中文常用的ABB式叠词,不仅生动地描述出农场雨后的情景,活泼可爱的语气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

例3:Then the hay would be hoisted, sweet and warm, into the big loft. [13]

译文:接下来,这些香喷喷热烘烘的干草给吊到那大阁楼上。 [14]

分析:此例描述的是初夏收割了草之后要被拖进阁楼。原文使用了两个较为简单的形容词“sweet and warm”来形容干草的状态,让儿童读者易于理解,减少对于大多数儿童未知事物的陌生感。这里任溶溶译为“香喷喷热烘烘”,语音叠词拉近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添了亲切感,让儿童更易形成干草的具体印象。

例4:You have awfully hairy legs, Charlotte. [13]

译文:你有毛茸茸的腿啊,夏洛。 [14]

分析:此例是小猪威尔伯对自己好友小蜘蛛夏洛说的话。原文使用的是“awfully fairy”来描述小蜘蛛的腿,表达的是小猪对于和自己身体部位不同之处的好奇,符合儿童强烈的求知欲。考虑到小猪和小蜘蛛真挚的友谊,任溶溶合译为“毛茸茸”,用“茸茸”两个叠词表示“awfully”的程度,忠实原文,同时为儿童读者塑造出可爱的小蜘蛛形象。不过,笔者认为“fairy”本身就可以单独处理为“毛茸茸”,为规避漏译风险,译为“超级”或“超”也许也更为可取,不仅形容出了“awfully”的程度,忠实原文,用词也稚嫩可爱,符合儿童语言特征。

4) 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仿声音的词语,生动形象,易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生动形象,风趣活泼,在儿童文学中的使用频率较高。

例1:From across the road a bird sang “Whippoorwill, whippoorwills!” [13]

译文:大路对面,一只小鸟在唱:叽叽喳,叽叽喳! [14]

分析:此例描述的是夜幕降临,在宁静的谷仓对比下小鸟的鸣叫声。“湿哒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斯图尔特在进入下水道之后,衣服被水浸湿然后往下滴水的画面。原文为了考虑到儿童语言特点,使用的“whippoorwill”一词本身就是拟声词。因此,任溶溶在处理时同样采取了中文中对应的拟声词“唧唧喳”,既生动形象再现了小鸟的叫声,又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喜好。

例2:She ran to the kitchen. [13]

译文:她噔噔噔跑到厨房。 [14]

分析:此例描述的是善良的小女孩弗恩下课后,着急回家照顾小猪威尔伯的情景。原文使用的是极其简单的动词和上下文进行衔接,突出动作的连续性和小女孩的急切心情,因此任溶溶在翻译时在原文的基础上增译了拟声词“噔噔噔”,一幅小女孩匆忙的画面跃然纸上,让儿童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

例3:Rain spattered against Mrs. Zuckerman’s kitchen windows. [13]

译文:雨水劈劈啪啪地打在朱克曼太太的厨房窗上。 [14]

分析:此句描述的是谷仓小院的一个雨天,原文使用的是一个画面感极强的动词“spatter”来生动刻画下雨的场景。因此,任溶溶在翻译此词时选用形象的拟声词“劈劈啪啪”,具体灵动,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不仅描绘出了雨的下落方式,还通过使用活泼的雨声给儿童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盛宴。

5) 四字短语

四字短语是中文语言最为常用的词类之一,简洁明了,表意颇丰。虽然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儿童,对于四字短语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在文本中加入这些内容,能够让儿童在阅读中通过一定的语境自然地学习到新知识。

例1:Fern got discouraged. [13]

译文:弗恩大倒胃口。 [14]

此处原文描述的是小女孩弗恩吃到了有虫的果子,感到恶心。任溶溶为了将此处的意义准确传达给小读者,将“discouraged”处理为“大倒胃口”,完全符合此语境下的意义,贴近生活的俗语体现出儿童天真自然的动作神态,同时使用的还是儿童熟悉的四字短语,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给目标儿童读者刻画出一副活灵活现的情景,仿佛此刻读者就站在小女孩的身边,有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体现出了儿童不做作、直截了当的稚嫩语气。

例2:The asparagus patch looked like a silver forest. [13]

译文:那片芦苇地像一片银光闪闪的森林。 [14]

分析:此句描述的是雨后森林的场景。对于原文“silver”一词的处理,任译为“银光闪闪”这一四字短语,给予儿童读者一幅活灵活现的雨后森林画卷,富有浓厚的童趣色彩,引人入胜。

例3:He’s clean anyway. [13]

译文:它到底干干净净、光光亮亮了。 [14]

分析:此句描述的是朱克曼太太用脱脂牛奶给小猪威尔伯洗完澡后的赞美。此处体现了朱克曼太太对小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因此任溶溶在翻译时将原文简单的形容词“clean”处理为“干干净净、光光亮亮”,两个四字短语亲切活泼,情感色彩浓厚,传达出了人物的情感和语气。不过,笔者认为此处保留“干干净净”即可,也能达到上述效果,且规避了无端增译之嫌。

(二) 语句层面

儿童读者由于年龄尚小,认知水平较低,不能准确理解生僻多样的句式和复杂的逻辑关系。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量使用符合儿童读者接受范围内的常用句式,梳理明确易懂的逻辑关系,“力避晦涩句式,通过运用儿童读者最为熟悉的词句” [6] 。

1) 采用灵活句式

例1:Great sobs racked his body. [13]

译文:它大声抽搭,浑身哆嗦。 [14]

分析:原文想要表达的是威尔伯在得知好朋友夏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的悲痛。因“英语重物称(或‘无灵’,inanimate),通常倾向于用客观语气来陈述事物,以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而汉语则较重人称 (或‘有灵’,animate)即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人为万物之灵’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15] 。而客观语气会减少情绪的渲染,会给读者带来疏离抽象之感,人称作主语的句子可以增强情感色彩,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此处任溶溶转换了主语,使用了符合中文的常用句式,更好地描绘出了更为具体的动作以及不舍好友离去的诚挚小猪形象,突出了二者深厚的友谊,可以深深打动儿童读者。

例2:How is the plan coming, Charlotte? Have you got very far with it? Is it coming along pretty well? [13]

译文:盘算得怎样啦,夏洛? 盘算得差不多了吗? 盘算得顺利吗? [14]

分析:本例描写的是小猪威尔伯向好朋友夏洛求助的情景,原文用了三个反问语气表示强调,以突出小猪的急切之感。任溶溶在处理时不仅保留了三个反问的强调语气,还重复了三次“盘算”一词,增加了原文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强调出了重要信息,展现了威尔伯孩子般的执拗语气,以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

例3:When I’m out here, there’s no place to go but in. When I’m indoors, there’s no place to o but out in the yard. [13]

译文:来到外面,除了里面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回到里面,除了出去再也没有地方可去。 [14]

分析:此例描绘的是小猪威尔伯渐渐长大,身边却没有朋友陪伴,因此抱怨生活的枯燥无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作品种类之一,也要注重美感。因此原文使用了平行对仗的语句结构,两次出现“when…there’s no place but…”,任溶溶在翻译时也注意到此细节,为再现原文韵律美感,大胆省译了“in the yard”,处理为“来到……除了……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回到……除了……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形成了极具美感的骈偶句式。

2) 明确语句逻辑

例1:The quickest way to spoil a friendship is to wake somebody up in the morning before he is ready. [13]

译文:大清早人家还在睡觉,你却把他吵醒,这最容易伤害感情、破坏友谊了。 [14]

分析:此处描写的是小猪威尔伯大清早把其他没睡醒的小动物都吵醒的场景。英文一般先出结果,后写原因。而中文一般会遵循先果后因的逻辑,采取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因此任溶溶将“before”这一表明逻辑的状语置前,令儿童读者更易理解前因后果,且重点突出,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

(三) 文化层面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面对上述相关内容时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对文化差异进行妥善处咯,消解儿童读者在阅读时的障碍。

1) 添加注释文字

例1:It’s time to get ready for Sunday School. [13]

译文:该上主日学校去了。(主日学校是星期日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的学校,大多附设在教堂里。) [14]

分析:此例中出现了西方特有的文化意象“主日学校”,指的是周日进行宗教教育的场所,而中国文化中是完全不存在此类意象的,所以即便是成年人,没有相关文化背景都会存有疑惑,何况是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都远远不足的目标儿童读者。因此,这一意象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任溶溶在处理时保留了这个异域文化意象,目的是为了增加儿童读者的知识储备。并且还添加了注释,这就在兼顾传播异域文化的同时,还消除了儿童读者的阅读障碍,一举两得。

2) 保留异域元素

例1:Seven is a lucky number. [13]

译文:七是个幸运数字。 [14]

分析:本例中的表述也是特有的西方文化观念,中国文化向来推崇偶数等为吉祥的象征,属于较大文化差异。为了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两位译者此处均保留了特殊文化概念,既没有影响儿童读者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儿童读者积累东西方差异的知识,培养小读者的对于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的意识,让其感受异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接触世界多样性的魅力。

3) 弥合文化鸿沟

例1:And may the good Lord forgive me for this foolishness. [13]

译文:愿老天爷原谅我做了这蠢事。 [14]

分析:本例中出现了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lord”,在西方文化宗教观中,“上帝”是特有的文化观念,而由于儿童年龄的局限,认知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很有可能并未掌握西方的文化概念。因此,此处任溶溶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弥合了文化鸿沟,处理为“老天爷”这一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完全处于儿童的认知范围,符合儿童的阅读期待,不会给儿童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并且“老天爷”一词还带有拟人和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亲切随和,拉近了小读者和故事中人物的距离,优化了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弱化了异域文化的陌生感。

例2:You will find a veritable treasure of popcorn fragments. [13]

译文:你会找到真正的宝贝:爆米花。 [14]

分析:本例中对于原文出现的“popcorn fragments”源自于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食物“爆米花”,因中西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为避免给儿童读者带来陌生感和疏离感,任溶溶处理为中国儿童目前已经极为熟悉的“爆米花”,小读者极容易接受此意象。然而,此处笔者认为处理为“爆米花渣渣”也许更为可取,一方面弥补了任溶溶译本缺失的“fragments”,另一方面在保留了儿童喜闻乐见意象的基础之上,还使用了“渣渣”这一叠词,亲切活泼,更加符合儿童的表达习惯,可以优化小读者的阅读体验。

4. 结语

儿童本位观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接受能力。著名翻译理论家赖斯也曾提出“要把翻译重点放在传达原文的信息,尽量使译文能够符合目的语的文本和文化规范,不能以形害义” [16] 。同样,儿童文学翻译也必须坚持从儿童角度出发,和儿童站在一起,真正做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童本位论视角下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基于儿童本位观,分析了任溶溶翻译的怀特所著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夏洛的网》在词汇、句子、语篇层面的翻译技巧。研究发现,就词汇而言,译者使用了口语词、语气词、叠音词、拟声词以及四字短语,大大增加了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就语句而言,任溶溶采取了灵活的句式和清晰的逻辑,为儿童读者扫清了阅读障碍,保障了极佳的阅读体验。就文化而言,译者添加注释解释陌生文化意象、保留关键异域文化因素以及填补文化空缺,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同时也弱化了异域文化的陌生感。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验证了儿童本位论高度适用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满足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静.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英汉儿童文学翻译——肖毛和任溶溶《夏洛的网》汉译本的翻译比较[J]. 深圳社会科学, 2019(2): 124-132 159.
[2] 吴茜. 顺应论视角下《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济南大学, 2017.
[3] 邹艳萍. 目的论视角下的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3.
[4] 冯乐堂. “儿童本位论”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 73-75.
[5] 黄云生. 儿童文学教程[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6] 朱自强. 儿童文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Ritta, O. (2000)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8] 朱虹宇, 李克.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叙事转换与认知等效[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2, 6(3): 76-86.
[9] Nida, E.A. (1982) Translating Meaning.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California.
[10] 徐德荣. 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学研究[M]. 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0.
[11] 卫栋. 本土和域外: 两种资源的互动与茅盾儿童文学翻译观的确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4): 218-228.
[12] 秦弓.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4): 77-89.
[13] White, E.B. (1952) Charlotte’s Web.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14] 任溶溶. 夏洛的网[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15] 连淑能. 英语的“物称”与汉语的“人称” [J]. 山东外语教学, 1993(2): 29-32.
[16] Reiss, K. (2000)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merican Bible Society,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