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1]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中小学课后服务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明确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目前“双减”政策实施已三年余,但其实际实施效果和理想状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课后服务在实际落实中也出现了诸如加重教师负担、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业任务加重、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资源存在差异等问题。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实施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方面,也是学校彰显其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2] 。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双减”政策下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研究设计调查问卷,从课后服务利益相关主体(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角度,以及课后服务认知参与情况、实施情况、效果及评价、顾虑及期望等多个维度,对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质量进行总结,深入剖析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提升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研究以惠州市公办小学教师和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学校课后服务参与者(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访谈。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并参考多个成熟的调查问卷,自编了《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和家长版两类问卷,采用问卷星进行线上发放。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为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包括课后服务认知、实施情况、顾虑及期望、效果评价等。本次回收有效问卷教师版182份,家长版问卷123份,所有问卷均有效,回收率为100%。
2.2.2. 访谈法
本研究访谈了10名小学老师,11名学生,5名家长,访谈内容涉及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的必要性、教师及学生的参与度、课后服务活动内容以及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和建议等,其与调查数据进行相互印证,从而更为真实全面地获得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的现状。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情况
3.1.1. 教师参与度较高,课后服务时长满足家长需求
本次调查的182名小学教师中,有131名教师承担了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参与度达71.98%。关于开展课后服务后小学的放学时间,6位教师选择16:30~17:00时间段,占比4.58%;11位教师选择17:01~17:30时间段,占比8.4%;63位教师选择17:30~18:00时间段,占比48.09%;47位教师选择18:01~18:30时间段,占比35.88%;仅有4位教师选择18:30之后的时间。鉴于惠州市小学生家长的下班时间多在17:30~18:00,多数小学在17:30~18:00放学。由此可见,大多学校均响应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3] 的规定。
课后服务时长基本满足家长需求。调查显示,92.86%的家长表示,孩子参与课后服务后,不能按时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1.2. 形成“1 + X”即“作业辅导+特长发展”双元模式
为了解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研究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7.94%的教师选择“自习看管”,90.08%的教师选择“作业辅导”,19.85%的教师选择“阅读或写作”,32.82%的教师选择“文化课补习(查漏补缺)”,29.01%的教师选择“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艺术、体育、手工等)”,1.53%的教师选择“劳动实践活动”,0.76%的教师选择“走出校门进行校外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较为丰富,并非仅仅看护学生,同步实现作业辅导与活动开展的目标。“1 + X”即“作业辅导+特长发展”双元模式基本形成 [4] ,并得以实施,不仅满足了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多元发展的空间。自习、做作业和辅导答疑的环节,能够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专业的指导来巩固课堂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阅读活动、文体艺术活动以及劳动实践和科普活动等,则为学生提供了发掘潜能、培养兴趣、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
3.1.3. 课后服务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
课后服务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了课后服务的开展效果,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有着正面的影响 [5] 。为了解目前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的组织形式,在教师版问卷调查了小学课后服务的组织形式。结果显示,教师面向全班同学集体进行的组织形式占比最高,达58.02%;其次是教师在班内分组进行,占比34.35%;其他组织形式,如同一年级跨班分组进行、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进行、不同年级混合编组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组,分别占比19.85%、19.08%、12.21%、13.74%。由此可见,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的组织形式种类繁多。
3.1.4.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家长满意度较高
课后服务活动的评价方式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确保课后服务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反馈学生参与延时课后服务后产生的变化 [4] 。家长版问卷调查显示,70%的家长表示参与了课后服务后,孩子的作业能及时在学校完成;42.86%的家长表示孩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44.29%表示孩子增长了知识,成绩有所提高,18.57%表示课后服务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20%的家长表示参加课后服务后亲子互动时间变多、家庭关系更和谐了,家长对于课后服务的效果较为满意;通过在教师问卷中设置“您的学校对课后服务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式”一题,教师选择的评价方式分别为“学生档案卡或成长档案(11.45%)”“家长或学生评价打分(13.74%)”“教师之间互评(12.21%)”“学生进行成果展示(12.21%)”“学生的积极性(21.37%)”“参与活动比赛(4.58%)”“活动作品学校抽查考核(3.82%)”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占据一席之地,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当被问到“您对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满意度如何”时,选择“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教师仅占比6.87%,说明教师对于目前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满意度较高。
3.2. 小学课后服务现存问题
3.2.1. 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
经调查发现,教师每日工作时间大致为8小时。在“每周参与课后服务次数”这一问题上,11.45%的教师每周参与4次及以上,21.37%的教师每周参与3次。在每次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长方面,60~90分钟和90~120分钟的教师占比16.79%。值得注意的是,有2位教师每次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长甚至超过120分钟。数据显示,大部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频率较高,部分教师每次的参与时长均在2节课及以上。同时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相较于以往,教师的工作时间已有所延长,工作量亦有所增加。然而,教师的精力有限,这常常导致小学教师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难以确保课后服务课程的质量。
我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对此表示支持的态度。然而,这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孩子看管、照护的顾虑。同时我们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在六点以后,考虑到此时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的情况,我基本晚上七点才能到家。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工作时长。
摘自《T1教师访谈笔记》
对于课后服务,我觉得是没必要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之外,老师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进行课后服务,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的工作压力。长时间的工作不仅会影响老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老师在教学质量上产生疲惫和懈怠。
摘自《T7教师访谈笔记》
3.2.2. 课后服务师资来源受限且学科分布不够均衡
从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师资来源来看:除学校教师外,占比最大的是学校引进的第三方机构,占34.53%,远超其他人员;其次是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高校志愿者和退休教师,占比均较低。可见,学校教师和学校引进的第三方机构是开展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两大主力军,课后服务师资的来源比较有限(详见表1)。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是本学校内的老师,而小学教师中任教语、数、英的教师多,音、体、美的教师少,需要进一步通过引进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高校志愿者等,扩大教师专业来源。

Table 1. Sources of teachers for after-school service work in primary schools
表1. 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师资来源
学校课后服务主要由主课老师负责授课,而在周三的兴趣班中,可能会有部分音体美老师参与授课。但无论是主课还是兴趣班,所有课程均由本校老师承担。
摘自《T2教师访谈笔记》
我参与了学校课后服务,星期三安排了兴趣班,有二十四点、简笔画、剪纸、书法,而我上的课是书法课、其余时间就是在教室写作业。学校的兴趣班都是由学校老师上课的,比如二十四点数学老师上,书法课语文老师上。
摘自《T1学生访谈笔记》
我的孩子参与了学校的课后服务,作业辅导+兴趣班,目前上课的都是本校的老师来的,平时就是主科老师轮流上,兴趣班就是一些音体美的老师上。
摘自《T3家长访谈笔记》
3.2.3. 课后服务内容相对单调
基于问卷调查反馈的分析(见表2),课后服务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倾斜性。在其中,作业辅导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其占比高达90.08%,远远超过其他服务内容;其次是自习看管,占比67.94%,而其他如阅读或写作、文化课补习、社团兴趣小组活动等服务内容,相较于作业辅导和自习看管,其占比相对较小。由此可见,课后服务的内容较为单一,大多倾向于较简单的自习看管或作业辅导,这种现象反映出惠州市在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Table 2. Elementary school’s after-school service content
表2. 小学课后服务内容
3.2.4. 课后服务的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提升课后服务的工作水平,首先要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解决好教师取得薪酬的问题刻不容缓。调查显示,高达53.44%的教师对课后服务补贴费用的满意度仅为一般水平。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们对于规范课后服务的开展有着多元的建议。除占比最大的73.28%的教师建议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外,还有54.96%的教师对课后服务补贴费用表示期待提升。此外,30.35%的教师提出,增加相关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如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等,也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些建议共同反映出,我市课后服务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课后服务的经费投入。只有确保教师待遇,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才能让教师们愿意积极参与课后服务,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3.2.5. 部分教师仍存在占用课后服务时间授课的现象
教师对课后服务的理解深刻影响着他们在课后服务课堂上的教学策略 [6] 。根据教师版问卷,在“以下哪种解释最符合您对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理解”一题中,36.26%的老师认为课后服务主要是为了辅导作业,提高学生的成绩。根据对学生访谈的了解,部分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确实会为学生预留了自习时间,但同时,他们也利用部分时段进行授课。在实习期间,笔者观察到,由于考试压力和教学进度的需求,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占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讲课的现象。
参加了一个学期的兴趣班,其他时间是晚托。参加了舞蹈,打篮球。自从孩子参加了学校的兴趣班,孩子变得活泼,主动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兴趣活动。晚托的时候有时候就做作业,有时候老师就拿那些时间来讲自己的课。
摘自《T4家长访谈笔记》
3.2.6. 设施配备尚需完善
尽管进行课后服务的设施虽相对完备,但有待进一步丰富。在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中,有96.95%的教师表示开展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是教室;38.17%的教师表示,操场、体育场馆等场所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后服务;学校能够提供艺术科技等专业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分别占29.77%、21.37%;由于目前小学中的硬件设施所限,能够提供实验室作为课后服务场所的仅占4.58%。由此可见,学生目前参与延时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是教室、体育馆、图书馆等地点,课后服务活动的场所有待进一步丰富。
3.3. 小学课后服务提升建议
3.3.1. 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
加快改革教育评价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7]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课程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政府应强化好其指挥棒的作用,加速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评价改革 [8] ,削弱唯分数论对课后服务的负面影响,为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与方向指引。
发挥好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的作用。课后服务的涵盖面广泛,涉及多个主体部门,包括资金筹措、活动场地安排、师资力量配备、质量评估以及服务监管等诸多环节 [8] 。同时还需协调教育、人力资源、文体、市场监管、民政和工商等多个部门。鉴于惠州市内县城、乡镇和村级小学所在地区的发展差异显著,因此更需要党和政府发挥好对这些资源和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惠州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乡村小学教育振兴。
3.3.2. 发挥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课后服务的宣传和引导。为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学校需强化宣传引导工作,确保教师对课后服务有全面而准确地认识,深刻理解其重要价值。学校是课后服务的核心场所,教师是推动课后服务发展的中坚力量。若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或理解不足,可能导致其在执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持,主观参与意愿下降,进而对课后服务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4] 。因此,学校应加大对课后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组织教师进行政策解读培训,并鼓励教师集体学习相关政策,使教师从政策层面深刻领会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提升课后服务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经本次调研,发现近半数的家长期望课后服务能提供更加多元且丰富的课程设置与选择,特别是增加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活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惠州市内无论是村小、乡镇还是县城的小学,其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普遍显得较为单一,这既难以满足家长们对于多样化服务的迫切需求,亦不利于培育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时代新人。因此,学校应积极优化并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学校特色以及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制定出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课后服务方案 [8] 。
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机制。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核心场所,应加强对课后服务过程的管理和质量评估机制的建设 [9] ,以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然而,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笔者发现部分学校在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上存在不足,质量评估机制也存在欠缺,如存在教师占用课后服务时间授课的情况。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课后服务的巡视和检查,以督促教师认真履职。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多元化、多角度的质量评估机制,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0] 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打造一个让学生开心、教师用心、家长放心的课后服务制度。
3.3.3. 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凝聚和保障
凝聚课后服务的多方师资。根据本次调研发现,开展课后服务的主要执行者为本校教师,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然而,从家长角度出发,他们对除本校教师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如学校引进的第三方机构,持有一定的支持的态度。因此,为保障课后服务的质量,满足家长对师资力量的需求,并减轻本校教师的工作负担,课后服务的师资应凝聚多方面力量,壮大课后服务的队伍,助力培养义务教育阶段新时代新人。
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权益。当前,教师在课后服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动力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1] 。因此,保障教师的权益是提升课后服务效果的关键所在。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落实教师的“弹性上下班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的意见》 [1] ,明确指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在推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充分考虑教师工作量的增加,确保这一制度得到切实执行,从而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此外,必须统一规范并及时发放课后服务补贴。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当被问及关于课后服务的改进建议时,多位教师均表达了对增加薪酬的建议。因此,学校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并提升教师的薪资水平,同时优化其福利待遇,以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通过这些措施,笔者期望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后服务。
3.3.4. 增强家长对政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为确保课后服务的有序推进,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为了精准实施课后服务,并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义务教育阶段新人才,家长需要对课后服务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有更为深刻地理解。首要之务,家长应准确把握课后服务的初衷和核心价值,摒弃过分关注分数的观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12] 。唯有深入理解课后服务的内涵,家长才能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必须积极履行家校共育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充分强调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首要责任。在学校,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而在家中,家长则应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因此,家长不应将教育孩子的责任简单地推给学校和教师,而应主动作为,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3.3.5.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推动其全面发展。课后服务的第一对象是学生,其设立的根本在于贯彻“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他们对学科培训的压力。我国《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涵盖学生作业完成、自主阅读、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还包括观看适宜儿童影片等内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免费的辅导帮助。”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成集体教学或‘补课’,而在本次调研反映的是,“作业辅导”占据了七成比例,这与课后服务的初衷相悖。为了真正落实课后服务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减少课后服务中的课业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增强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学生是课后服务不可或缺的主体,而“双减”政策的推行则进一步凸显了自律性和自主意识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应积极响应政策,努力提升自身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9] 。与此同时,学校、教师以及家庭均应携手合作,协助学生建立起课后服务的主体意识。例如鼓励学生自主规划课后服务的任务和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增强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只有当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实质性地提升,课后服务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
4. 结语
总体而言,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不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还解决了家庭中的诸多困扰。本研究以惠州市小学课后服务参与者(教师、家长、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惠州市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从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入手,深入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性。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研究范围仅限于惠州市,样本数量相对较小,难以全面反映课后服务的整体状况。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会扎根中小学教育,时刻关注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与问题,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以期为小学课后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双减”政策下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添砖加瓦。
基金项目
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建项目(2022048):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现状与缓解研究——以惠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