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
Study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 Theory
DOI: 10.12677/ml.2024.124300, PDF, HTML, XML, 下载: 42  浏览: 84 
作者: 高英祺, 吴 琦: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语境顺应论武侠小说翻译Contextual Adaptation Theory Martial Arts Novels Translation
摘要: 《射雕英雄传》作为一部以“武侠”为题材的小说,不仅在国内口碑载道,名声籍甚,甚至英译本一经出版就在英语国家掀起“武侠”热潮,同时,语境顺应理论是当代语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文从语境顺应论视角出发,选取张菁和郝玉青合译的《射雕英雄传》,具体分析英译作品中如何体现语境的顺应,并分析译者的主体考量,看其是如何在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语境同时,在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交际语境中也顺应得恰到好处,在动态顺应中展现最佳的翻译效果。本研究为武侠小说对外翻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内容。
Abstract: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as a novel based on the theme of “martial arts”, not only has a good reputation in China, but eve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set off a “martial arts craz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s soon as it was published. And the theory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language.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 theory, this paper selects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which is translated by Gigi Chang and Anna Holmwood,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how to reflect the contextual adapt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e consideration, so as to see how to adapt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s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s of the mental world, the social world and the physical world, and show the best translation results in the dynamic adapt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vid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s of martial arts novels with research content.
文章引用:高英祺, 吴琦. 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674-68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300

1. 引言

Verschuere提出使用语言是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而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号间进行转换的活动,适合于语言选择观下顺应理论的实践指导。从20世纪至今,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极具分量,鲜明的人物性格、独到的侠义精神价值以及汇入历史的故事展述斩获无数武侠迷,如《雪山飞狐》《天龙八部》《鹿鼎记》及《射雕英雄传》等均有影视形式,受到大街小巷的追捧。金庸所创造的“武侠世界”,把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多数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经典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输向海外。2018年,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出版了《射雕英雄传》的英文版《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A Hero Born》,并引发了极大的反响,直至2021年最后一卷出版,《射雕英雄传》四卷英译本就此完美收官,在海外Amazon和Goodreads上获得极高的评分。这四卷主要是由瑞典汉学家郝玉青与华人译者张菁合作共译的,对于武侠小说外译的研究来说,具有极高的文本和审美价值。将《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与语境顺应理论的结合研究也不失为从语用的角度探讨武侠小说的翻译。

2. 顺应论概况

Verschueren在达尔文演化知识论的启发下,于1999年首次提出了顺应论,并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阐述了顺应论的观点。在书中他提出语言具有可变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tion)和适应性(adaptability)。

可变性是“语言的属性,它定义了做出选择的可能性范围”。协商性是“使选择不是机械地或根据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适应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它使人类能够从一系列可变的可能性中做出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从而接近满足交际需求的点( [1] , pp. 59-61)”。Verschueren提出要从四个角度进行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也就是语境、结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性,进一步探究了在语言使用中,促使语言使用者作出选择的潜藏因素。

Verschueren以适应性为出发点,将四个角度作为对任何给定语言现象的所有适当语用视角的必要组成部分: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意识凸显性顺应。本文主要论述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因此,仅介绍该视角。

顺应论的理论内容在语用翻译界是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语言顺应论不仅为语用学研究也为翻译研究建立了一个统一连贯的框架。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从为语用学语言综观构建了统一连连贯的理论框架 [2] 。

3. 语境顺应与翻译

Verschueren认为,必须确定与顺应性相关的语境因素。这些潜在的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的所有成分,语言选择必须与之相互适应,语境既不应该被看作是静态的语言外现实,也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使用和交际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 [1] , p. 66)。Verschuere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

交际语境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语言使用者,即发话人和释话人,因此只有在发话人和释话人之间有语言的运用,才能形成语言环境。其次是心智世界,心理世界涉及交际双方的情感、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再次是社交世界,指社会环境和社会场合制约语言使用者行为规范的原则,包括特定场景、制度或交际规范。最后为物理世界,双方所做的语言选择和语言理解都不同程度地被时空距离、生理属性、物理条件等因素影响,其中,时间指称和空间指称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语言语境就是指在文本中或者说辞中采用的词、句等的语言环境,包含传统语篇研究的语篇衔接、互文性和语序等。

总体而言,语言的使用是连贯的、不断选择的一个连续过程。翻译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需要把一种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进行解码与编码,再转码成另一种语言,以顺应论视角讨论翻译活动,可以说翻译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间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过程,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而且还呈现出翻译活动自身的选择特性。因此,以Verschueren的语言选择观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翻译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语境顺应论视角下《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分析

文明之间最深刻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语言文字是其载体。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是概念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象思维” [3] 语境顺应涉及交际语境成分和语言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根据《Understanding Pragmatics》所述,语境有两部分:一个是由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和社交世界组成的交际语境,另一个是由篇内衔接、篇内制约和线性序列组成的语言语境。本章旨在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的角度来考察《射雕英雄传》英译本是如何顺应语境,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角度来展示郝玉青和张菁翻译中的语境顺应,并通过引用原文和译文中的一些例子,详细讨论。

4.1. 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根据上下文语境因素而选择语言的手段,它是指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中英语言语系有着巨大的差别,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形音义皆具备,而西方人从元素入手善于用超自然的理念和形式逻辑思维 [4] ,所以,在与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互相翻译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因此汉语同英语的文化著作在微观语言和宏观语篇上存有较大差异。译者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 [5] 。为了使读者更加充分地感知到翻译语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掌握直接的语言环境,根据语篇衔接和连贯,以及语序问题,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原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

4.1.1. 衔接与连贯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形式的协调一致关系。刘宓庆提到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汉语句子是由意统形,例如,流水句、无主句等,均是由思想支撑的句子,强调的是意义和功能而非结构。对中国读者来说,句子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并非由严格的定式粘连在一起的。

与汉语不同,英语句子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协调一致(S-V concord),聚集各种关系网络(connective-nexus)。强调句子结构为主,成分分句之间必须要有衔接的标志( [6] , p. 29)。英语语篇中使用的衔接手段主要有指称、替代、省略、连词和词汇衔接。Verschueren认为连贯是组织和创造文本的关系网络。它们是用来保证语言选择在语篇中符合语境的重要元素。郝玉青与张菁为了达到目的语的结构标准,运用衔接方法使英语译文合乎逻辑、通顺。以下是在翻译过程中从衔接与连贯对译语语境进行语言适应的例子。

(1) 原文:郭靖看得不知所云,生怕落足踏坏了沙上符字,站在门口,不敢入内。黄蓉自幼受父亲教导,颇识历数之术,见到地下符字,知道尽是些术数中的难题,那是算经中的“天元之术”,虽甚为繁复,但只要一明其法,也无甚难处。

(1) 译文:Guo Jing hovered at the entrance, unable to make any sense of the writing on the floor and wary of disturbing it if he took another step, whereas Lotus, who had been taught mathematics and advanced reckoning skills by her father, instantly recognized the symbols and words—they represented some of the more difficult calculations that we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solved. These equations, though complex, could be worked out methodically by anyone familiar with the Heaven Unknown technique.

这一段是对郭靖和黄蓉心理的细致刻画,通过中英文对比可以看出,中文是典型的流水句,主要借助词序和虚词,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有先有后,逐层叙事。郭靖先“看”,看过之后心理情绪浮现,从而影响行为的“站在门口”“不敢入内”;对于黄容的心理描写是按照一定因果逻辑顺序,曾经的因“幼时教导”,得到现在的果“知其难题”,一步步铺陈,表达内容清晰明确。再观察英文版本,将郭靖与黄蓉的行为内容进行了连接,用“whereas”一词表达出二者截然不同的表现,巧妙的将二者连接在一块,加之后续的语法连接词“who”“that”,使译文符合英语惯用衔接词组成长句或复合句的习惯,顺应了英语读者语言思维模式。而且,英译本将断句处放在术数难题,因为中文中主语不甚明确,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将“术数虽繁复”剥离出来,“Thesequestions”作为主语称呼,衔接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得当,通篇连贯,顺应了语言语境。

4.1.2. 线性语序

英语词序比汉语排序更灵活,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也相当频繁。汉语通过排序和虚词来表达其句法关系,排序固定。英语词序能够如此灵活倒置,形态变化和运用主富的连接词是两个重要原因。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连接词,词序相对固定( [6] , p. 8)。根据Verschueren,线性语序被定义为语言话语的一个普遍属性是其组成部分的线性顺序。每种语言话语的组成部分一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位置,不能随意改变。因此,汉语和英语表达习惯的不同,促使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必须再三斟酌话语顺序,以适应目的语语序,并产生逻辑连贯的英文版本。

(2) 原文:当时王真人大为恼怒,叹道:若不是早知他傻里傻气,不分好歹,做出这等大坏门规之事来,早已一剑将他斩了。

(2) 译文:Immortal Wang was incensed. He said he would have cut Brother Zhou’s throat the instant he discovered his shameful, immoral act, but for the knowledge that his brother could indeed be so ingenuous, so unworldly, so sincerely oblivious to the meaning and consequence of his actions.

此段描述是王真人对周伯通所做之事的态度描写,在英文的叙事顺序里,先表态后叙事,也就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然而中文与之不同。通过中英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该特点,“若不是……,早已……。”便是先述因,后说果;反观,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通过句式“…would have cut…, but for…”先表态。

4.2. 交际语境顺应

交际语境也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语言使用者,即说话者和翻译者,以及使用者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组成。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不言而明的是与语言背景信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交际语境的因素,重视不同的文化对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2.1. 心智世界

Verschueren认为言语互动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理世界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就翻译而言,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心理世界,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来适应读者的心理状态。只有在语言选择得当,假设符合原文情况的情况下,才能使译文符合原文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达到预期读者的期望,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的目的。否则,就会引起文化心理障碍。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英两国在认知心理和审美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方面,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目标读者的心理状态。

(3) 原文:一灯道:“唉,那倒不是。他们相识才十来天,怎能生儿育女?”

(3) 译文:“They simply spent a fortnight together, it takes many months to reach childbirth.” The monk skirted away from the awkward subject and resumed his tale.

这一句选自黄蓉问一灯大师周伯通和贵妃的私事,黄蓉问的过于直白,直接问他们是不是有孩子了,一灯大师明显对这个问题无所适从,觉得尴尬,“唉,那倒不是”这一句话是在否定前文,这种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国人采用直觉和理解的思维模式。然而,西方人遵循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模式,他们开门见山。如果译者没有解释确切的原因,目标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所以张菁解释了一句一灯大师的窘迫“The monk skirted away from the awkward subject”以顺应英语读者的心理世界。

(4) 原文:那女子淡淡一笑,道:“年纪轻轻,偏生这么倔强,你挨得,你师妹可挨不得了,知道么?”

(4) 译文:“So young. So headstrong. You may escape, but will she?” A faint smile played on the woman’s features.

这个片段选自郭靖想硬带黄蓉离开瑛姑的屋子,但是黄蓉本身受了重伤,如果与瑛姑起冲突不可避免会伤到黄蓉,瑛姑说了这番话,译者在处理时对原文进行了解码,“挨得”意思为受到攻击,而郭靖身强体壮哪怕挨打也可以经受得住,但是黄蓉经受不住,背后的含义就是,在互相过招中寻路逃跑,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按照字面意思,仅表述挨打的含义可能会使英语读者困惑,为什么瑛姑拿这件事威胁郭靖。因此,译者译出“escape”,完美表述了语言背后的目的,清晰明了,顺应了英语读者的心理世界。

4.2.1. 物理世界

关于物理世界,根据Verschueren,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是研究最多的方面,也是决定语言选择进入物质世界的方式。它包含了时间参照,包括事件时间、参照时间以及话语时间和空间参照,指说话者和解释者在物理世界中的定位,这两种与语言相关的相对概念,时间参照和空间参照的相对性负责定位语言使用者在世界中的位置。译者有必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根据目标读者的物理世界进行调整,最后的产物是读者易于接受,且成功接受到原作者信息的。

(5) “……适才郭靖兄弟抓你铁杖这下的内力是我所授,算老顽童的不是,这厢跟你赔礼了。”说着也是一揖。

(5) “I taught him that move, so this Old Beggar is at fault too. Please accept my humble and heartfelt apologies.” He finished with a bow, bringing his gourd and the chicken carcass together in some rough semblance of a gesture of respect.

古代时富贵人家的屋子分为东厢房、西厢房,未出阁的小姐不能出房门见外人,当有宾客来访时,她们会礼貌问候,这“厢”有礼,意思就是我这边有礼了,是一种表达尊重的话语。片段里的“这厢跟你赔礼了”,在翻译时,对中国古代的自称“这厢”进行语言选择,“my humble and heartfelt apologies”中“humble”“heartfelt”两个形容词将“这厢”背后的语言意思充分的表达出来,跨越了从古至今的时间隔阂,顺应了西方读者的物理世界。

(6) “我东西飘游,只顾锄奸杀贼,不曾在杨康身上花多少心血。”

(6) “I might have taught Yang Kang for years, but I must confess that I never put my whole heart into the matter;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roaming the world and ridding it of evil.”

“东西飘游”并非字面上的向东或者向西具体的位置,而是指一个大体方位,中国人习惯于如此表达,无论是东飘西游还是东飘西泊,都是再说四处漂泊。译者在翻译时顺应了西方读者的物理世界,将“东西飘游”译成“roaming the world”,表达出四处游荡之意。

4.2.3. 社交世界

Verschueren (2000)认为,在社会世界与语言选择之间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环境、制度和特定于社区的交际规范。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拥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度或规范,同样的想法可能用不同的词或不同的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选择译语中的对等词,以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化。《射雕英雄传》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武侠小说,所以其中不乏武功招式与人物称呼,以下将着重阐述这两方面。

1) 人物名称

金庸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但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必须努力区分整个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因为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中文名字不容易记住。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需要,小说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表1列举了一些异化策略下人名例子;表2列举了一些归化策略下人名例子。

Table 1. Translations of names under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表1. 异化策略下人名译本

Table 2. Translations of names under the domesticating strategy

表2. 归化策略下人名译本

首先,对于一些具有泛指意义的人名翻译,基本采取音译。表一中的郭靖和杨康名字原为纪念“靖康之难”中两位皇帝被掳之耻。所以译者对名字的直接采取音译处理,而对于其间的文化内涵则是在小说中补充翻译,完善信息,例如,“He wanted us to always remember the humiliation of the year Jingkang, when our capital Kaifeng was sacked by the Jurchens.”

总的来说,为了顺应西方读者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译者采用归化策略处理一部分人物名称,因为文化背景的缘由,与汉语读者不同的是英语读者无法对富有内涵的中文名字获得等量的语义信息和相同的审美观点。因此,对于小说中一些原文作者所取的别具匠心的名字,译者进行意译处理是合适恰当的。例如:黄蓉的蓉取荷花“Lotus”一词,是为了呼应后文郭靖的憨直 [7] ;穆念慈是位柔弱善良的姑娘,“念慈”名如其人,采取“Mercy”一词巧妙的表现出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慈”也为“慈母”的省称,带有杨铁心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7] ;西毒武林高手欧阳锋为人蛇蝎心肠,手段毒辣狠绝,译者选取“Viper”毒蛇一词生动点出其性格特点。译者通过归化的翻译策略,将为西方读者留下人名的记忆点,以便更好的消化情节,记忆人物。

译者在处理名称时在对读者“务实”中夹杂着对原文的“求真”,合理把握,无疑是译者结合相关文化元素与信息深度思考的结果 [8] 。通过两种策略的选择可以看出译者努力在动态顺应中,不断选择语言,不断调整,以适应交际语境。

2) 武功招式

《射雕英雄传》作为一部武侠小说,打斗场景多且刻画细微,层出不穷的武功招式,让读者领略武林侠义风光,而武功招式的名字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让读者浮想联翩。无论是正义为国还是仗义为友,尚武精神都贯穿武侠小说发展史 [9] 。可以说,武功是武侠小说的核心之一,因此,武功招式的翻译是值得关注的。

Table 3. Translations of martial arts moves

表3. 武功招式英译本

表3所示,对于有动物的武功招式,在翻译时都会带上相应的动物,以让读者可以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联想来理解武功招式,例如,蛤蟆功的翻译是“Exploding Toad kung fu”,用了“exploding”一词形容出了使用者的形态如同不断鼓气的蛤蟆,传神生动。

郝译本对武林绰号和武功也统一采用了隐喻化意译,而且很注重文化意象的简化 [10] ,如九阴白骨抓和一阳指中的阴和阳,都独属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没有相应的同义对等词来替换,译者采取了音译“yin”“yang”,以异化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Skeleton Claw”描述出了黑风双煞所练九阴白骨爪的阴毒狠辣;一阳指是以内力聚集在手指,可化剑气。“Ascendance”描述出该武功所运行的气之所至,让西方读者领略到武功招式的玄妙。

5. 结论

金庸武侠小说所展现的侠义精神与气魄是其他小说难以超越的,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现的淋漓尽致,八零九零年代更是将武侠梦推向了高潮,所以推动其外译有利于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麦克莱霍斯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较为成功地呈现了原作情绪和人物、武打情节、阴谋诡计等富有武侠突出文学门类的特点,实现了“俗主雅次 [11] ”。

本文尝试在语用学语境顺应论视角下进行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外译研究,通过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分析,不仅仅是从双语特点上挖掘恰当的翻译,而且综合了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翻译是不断做出适当选择,不断地顺应调整,是一种动态顺应,可以随翻译目的变化而变化。武侠小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文化与语言的隔阂,意味着其翻译难度高与读者接受度低,所以顺应论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武侠小说的翻译顺应语言语境,同时顺应交际语境,最大程度地克服两种语言及其背景中的差异,在动态选择与顺应调整中产出最恰当的文本。本文希望语境顺应论视角能为武侠小说的翻译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并且推动武侠小说外译的漫漫长征。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59-61.
[2] 钱冠连. 语用学: 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3): 230-232.
[3] 何元国. 中西文明的差异和互鉴: 从语言文字到思维方式[J]. 人民论坛, 2019(33): 132-133.
[4] 刘建军. 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29(2): 117-128.
[5] 宋志平. 翻译: 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4(2): 21-25.
[6]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9.
[7] 赵刚, 苟亚军. 以译语读者为中心的“创造性翻译”: 《射雕英雄传》英译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6): 116-128.
[8] 李伟, 颜海峰. 中国武侠小说英译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射雕英雄传》(卷一)郝玉青英译本为例[J].中国文化研究, 2022(1): 162-171.
[9] 洪捷. 文类视角下的武侠小说英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20, 41(2): 116-124 189.
[10] 张莹. 副文本翻译研究新视角: “第二世界构建意识”——以《射雕英雄传》(第一册)副文本英译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6(1): 113-119 128 161.
[11] 吴玥璠, 刘军平. 小议《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海外热销[J]. 出版广角, 2019(14):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