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道路的经验与完善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 and Perfection Measures of Tibetan Incense Culture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s
DOI: 10.12677/sd.2024.144120,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62 
作者: 张 涵: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文化产业产业经济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Economy
摘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又是必经之路,其有力支撑离不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振兴。进入新时代,大多数人对乡村振兴的正当性予以更多的肯定与支持,民族地区更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实现了长足发展。以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为例,该镇藏香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系列成果被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相关探索经验与未来指向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吞巴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产业缺乏规模效益、商户轻视品牌效应及难以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挑战。基于此,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统筹规划发展,凝聚规模效益以增强藏香文化产业美誉等完善措施,以期促进藏香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道路的长足发展。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nd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whil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and its strong suppor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ethnic areas. Entering the new era, most people give more affirmation and support to the legitimac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areas have even achieve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sation strategy. Taking Lhasa City Nimu County Town as an example, the series of achievements of the town’s Tibetan culture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ported by mainstream media such as People’s Daily Online, and the relevant exploration exper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unba Town inevitably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the lack of scale efficienc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contempt of the brand effect of the merchants, and the difficulty of balancing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Based on this, on the basis of actual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d overal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ncentrating scale benefits to enhance the reputation of the Tibet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other perfect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ibetan cultural industry to help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oad.
文章引用:张涵. 藏香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道路的经验与完善对策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4): 1063-1069.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412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以及信心和决心,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成就也是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共同富裕是全民族的富裕、乡村振兴是全民族的振兴,总结民族地区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及未来指向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明确指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1] 。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 。进入新时代,推动民族文化产业振兴与纵深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2. 价值探索:文化产业与尼木藏香

就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而言,作为国家级传统工艺及西藏自治区重要文化产业的尼木藏香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3] 。从自然属性上看,被誉为西藏第一圣香的尼木藏香历史源远流长,香味及制作独特。而“西藏第一圣香”这一评价也彰显出西藏本地亦或是内地对藏族文化的认同。从社会属性上看,尼木藏香原常用于佛事活动,在藏传佛教广为流传的藏地享有崇高地位。但在当今社会,藏香绝不仅限于佛事活动,其身影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深刻反映出各地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突出西藏各地区以及内地对藏文化的认同。除此之外,尼木县以藏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反映出其与新时代下新思想、新观念的结合,焕发传统文化产业、传统工艺新的生机成为藏香文化创新发展的又一路径,同时彰显出藏香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3. “吞巴经验”:特殊优势与普遍道理

近年来,尼木县吞巴镇藏香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被人民网、西藏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势必反映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吞巴镇以藏香文化为切入点,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因而,从理论界和实务界正面回答和认真总结吞巴镇乡村振兴探索之路、具体举措以及在众多乡村振兴产业中脱颖而出的缘由显得格外重要。该部分将着重从吞巴镇探索以藏香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年努力来剖析其探索经验,并据此提炼出吞巴镇经验的普遍性,以及积极回应其特殊性。

3.1. 制香传统:乡村振兴的制胜之道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与日喀则及山南相邻,总面积为3275平方千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牧县,下辖2个镇及5个乡,农牧民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维持生计,直到2018年10月才正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21年该县常住人口为29,678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66元。总体来看,尼木县在资源禀赋上并不算突出,在能源资源方面尤其匮乏。吞巴镇隶属于尼木县,虽现因盛产藏香闻名,享有“文香故里”、“拉萨手工作坊”等美誉,被称为“尼木三绝”之一的尼木藏香近年来更是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但在脱贫攻坚前期,拉萨市甚至西藏自治区对尼木县并无特殊青睐,尼木县的起点在全区范围内并无领先优势,甚至一度处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尴尬位置。

而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出台,明确指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 + 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扶贫就业工坊,由于尼木县吞巴镇盛产具有国家级传统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尼木藏香,尼木县顺利成为国家级扶贫就业工坊地区之一。随着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尼木县的优势迅速凸显:2018年9月25日尼木县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同年10月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2.71%……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政策作用之外的一些“特殊优势”。例如,关于尼木藏香的起源,学术界实务界普遍认为是源自今天的尼木县吞巴镇,其创始人为吞弥·桑布扎。1300年前吞弥·桑布扎因地制宜结合前往印度学习的文化知识与唐朝传入吐蕃的制香技术,研制除了几种药性不同的藏药香,并将配方和制作工艺传授给了当地居民,藏香便在此扎根,传承至今,现如今吞巴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藏香。此外,吞弥·桑布扎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并结合在印度所学的熏香技术,发明出独特的“水磨”藏香制作工艺,这种藏香制作技艺是吞巴镇所辖区域内农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把农牧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2018年水磨藏香制作工艺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这也是吞巴镇的另一特殊优势。

与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吞巴镇经验的普遍性,即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西藏国土辽阔,各地具体的资源禀赋、产业支持有所不同,但这种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价值理念和战略导向不应动摇。

3.2. 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进入新时代,乡村旅游成为大部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其所获利润的重要来源是依靠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业。作为历史悠久的吞巴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尼木藏香鼻祖吞弥·桑布扎的故居和由280多座水磨组成的延绵数公里的水磨长桥坐落于此,且现如今保存完好。吞巴镇政府更是和西藏文旅公司合作,打造吞巴景区,而陆续建成的藏香博物馆、藏香主题酒店等逐渐成为新的旅游网红地。

旅游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能够提升旅游业与游客之间的粘合度。旅游业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支柱性产业,政府对交通的重视程度更是不言而喻。吞巴镇作为“尼木藏香的摇篮”,又是与拉萨城区、日喀则以及林芝接壤的乡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彰显出交通便利的优势。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中尼公路穿过西北部麻江乡境内,318国道自县城南部连接日喀则市和拉萨市。全县乡镇均通简易公路,各种车辆均可通行,同时拉日铁路设有尼木站。不论是自驾游亦或乘坐火车均能方便到达吞巴镇。便利的交通为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动吞巴镇旅游业的繁荣。

3.3. 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的根本导向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又是必经之路。因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一目的的达成不仅在于“限高”,更重要的是“兜底”和“托中”,即保证低等收入群体越过最低收入保障线,同时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5] 。在这些方面,尼木县多年来取得了不匪的成果,且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方法,但大力发展“农牧民藏香专业合作社”这一主线是一以贯之的。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独特,即90%以上的国土处在高寒下,自然环境的严酷导致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呈现出水稻、小麦等种植物难以存活于此的现状。而作为农牧区的尼木县又是资源小县,长期面临着自然条件差、资源禀赋不足的发展制约因素。因而仅靠农业和畜牧业等纯劳动获利难以维持生计,农业与手工业兼营便成为尼木县农牧民谋生的传统。

尼木县吞巴镇虽作为藏香发源地,几乎家家户户制作藏香,但长期存在着制香散户多、规模小、生产经营混乱的情况。为提升尼木藏香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让传统的藏香制作技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并带动更多群众通过传统手艺增收致富,藏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便成为一个重要切入点。

尼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而吞巴镇早在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实施前两年便兴办藏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性。而藏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将合作社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集结吞巴镇农牧民规模生产藏香的组织。藏香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一方面可以使农民更加有组织性,摆脱家庭户低成本的桎梏,从而提高规模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此外,合作社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使农民能够联合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和销售,促使农民成为一个整体,进而获取更多的非农非牧收益。

4. 面向产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为藏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然而藏香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商户轻视品牌、难以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挑战。

4.1. 缺乏规模效益

藏香文化虽起源于1300多年前,且吞巴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藏香,但作为文化产业却是近来兴起,截至2022年,尼木县总人口为6082人,吞巴镇的人口便占到了该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镇藏香制作个体户达287户,但仅有四家藏香专业合作社 [6] 。总体来看,尼木县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7.02亿元,同比增长7.1%;藏香产值达2991.3万元,是2015年的4.3倍。从纵向上看,藏香产业利润可观,为尼木县带来了丰硕收益,但将尼木县与四川、云南、青海等藏族聚居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横向比较,则可以发现尼木县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整体上看,尼木县的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不过50家,实现藏香产值不超过5000万,可以发现,藏香文化企业产值对GDP的影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其他藏族聚居地的文化产业相比,藏香文化企业助力GDP的贡献相形见绌。不难看出,藏香制作个体户数量庞大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藏香文化产业缺乏规模效益、成本难以压缩、产业单一等弊端。

4.2. 轻视产业品牌

商标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将一物与他物相区分的标志,具有显著性和独特性,同时商标也是产品品牌化的必然结果,能够彰显出一个产业的综合地位 [7] 。截至2022年,吞巴镇藏香文化产业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商标仅有“吞巴仓”。此外,包装的美观、特色及艺术程度一方面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商家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对本民族或本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尼木藏香中供给当地居民的多为旧报纸包裹甚至没有任何包装材料包裹,在和距离较远的消费者交易时为了运输方便则多采用塑料包装,这些包装袋上仅仅印有简易的藏香专业合作社名称、商户联系电话及配料等信息,并未切实传播藏香文化信息。综合上述两点,当地商户对商品品牌或者文化传播的重视还有待提高,同时也没有深刻意识到标识或包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足影响。前期商标设计或对包装的轻视也对后期品牌宣传呈现出负面连带效应。

4.3. 难以平衡双效益

党的二十大以来先后提出了企业应如何适应新形势,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一个企业若要取得长足发展,不仅要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尼木藏香归根结底是民族地区的产物,因而藏香文化的一大独特性在于政治立场坚定、维稳意识形态极强,敢于与敌对思想、分裂思想划清界限,肩负起文化界,亦或是传统工艺界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做到,但藏香个体户或者专业合作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却有待提高,吞巴镇作为尼木藏香始发地,拥有由280多座水磨组成的延绵数公里的水磨长桥,水磨架设在湍急的河流上,且昼夜不眠不休地磨制藏香原材料。这些水磨器械无休止的工作声不禁引发笔者对生态环境的担忧。世界第三极原本作为我国的净土,是重点自然保护区,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当地的生态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又提出了严峻考验,如果只一味强调当地藏香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会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违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进而对社会效益的追寻带来阻碍。

5. 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完善对策

为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向高、精方向发展,势必需要着眼于强弱项、补短板,聚力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推动藏香文化产业向高品质方向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西藏乡村长足发展。

5.1. 统筹规划发展,凝聚规模效益

藏香作为吞巴镇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制造业、旅游业、教育业等方方面面均存在粘性,因而当地政府应当立足实际、瞻仰未来,统筹规划发展,例如布置以手工藏香生产中心、藏香研发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藏香现代产业园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藏香产业发展布局,探索出传统技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路径。此外,针对散户多、规模小、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可观等方面的问题。尼木县吞巴镇应当认清当今发展实情,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引导尼木藏香制作朝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延长藏香文化产业的同时,挖掘尼木藏香文化的深度价值。既然尼木县吞巴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藏香,且藏香专业合作社的基数太小,那么首先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出资等方式入股原有藏香专业合作社或者新建藏香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援藏资金、政府转移支付,加强个体户之间的连结关系,扩大藏香制作户规模,凝聚零散个体户,朝着藏香专业合作社或者藏香企业、藏香公司等方向发展,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收益。此外,藏香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效应,藏香文化产业的辐射远不仅仅局限于藏香制作商本身,甚至影响到当地餐饮业、表演业、教育业等方面。因此,不仅仅是要将藏香制作个体户简单的组合在一起,更要在规模发展中挖掘尼木藏香文化的深度内涵,促使尼木藏香产业纵深发展。在将藏香作为载体,加强当地各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间的联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群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藏香文化在教育业、表演业的重要影响 [8] 。通过藏香体验馆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以藏香为主题的体验日、夏令营等活动;在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藏戏重融入藏香文化等方式,深度挖掘藏香文化与新时代相契合的部分,并通过劳动、培养意识形态等方式延长藏香文化所涉及的末端,提高藏香在当地的影响 [9] 。

5.2. 打造特色工艺品牌,拓展藏香文化宣传途径

工艺品牌彰显出该产业的综合实力,同时也在无形中传达出商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商标作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性和独特性 [10]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牌。时至今日,吞巴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藏香,且也有较为大型的藏香专业合作社,但藏香文化产业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商标仅有“吞巴仓”,在外包装方面更是沿用传统模式,缺乏美观性、艺术性以及民族特性。因而吞巴镇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创新性为抓手,通过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商标、包装等方式,提升品牌保护意识,打造高质量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牌 [11] 。此外,光靠打造特色工艺品牌还不足以提高产品销量,拓展品牌宣传方式是提高产量、传播藏香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精准定位、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等科技力量,广泛宣传藏香文化品牌。诸如,线上采用入驻抖音、微信、拼多多、淘宝等平台的方式,打造藏香店铺,并适时开设产品展示、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直播,吸引藏香潜在消费者,而在直播中应当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消除交流障碍。线下则可以将藏香文化融入藏戏演出、文艺作品编写等拓展藏香文化传播途径,从而提高宣传效果。

5.3. 重视双向价值归属,增强藏香文化产业美誉

党的二十大依旧在重视新形势下企业应如何适应、发展的问题,是否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问题,是检验企业是否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一个企业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仅要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一观点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而言尤为重要。尼木县吞巴镇隶属于我国西藏自治区,而西藏自治区作为边疆地区,维稳工作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发展具有文化传播属性的民族文化产业时,应当更加注重维稳意识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定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主义和各种落后思潮。其次,要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以人为本。文化艺术作品、文化艺术产品应当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从下至上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从下至上可以归结为从物质的需要逐步增长到对精神需要的渴望,因此藏香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理应不忘根本,立足民族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广泛传播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再者,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意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依旧是重点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不随意挑战生态红线,以史为鉴,反对工业革命时期英美等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做法,避免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采取诸如加强绿色发展路径宣传、加强责任监管、将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藏香文化企业以及每位制作商头上。通过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强藏香文化产业的美誉。

6. 结语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产业振兴。立足新时代,产业振兴的成果不仅应当全面惠及各民族,各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经济”与“文化”交融更密切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当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尼木县吞巴镇的乡村振兴经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性、共享性和持续性相统一”,并在其基础上探究“特殊性”,以此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并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普遍性”的探索思考,进而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N]. 人民日报, 2018-09-27(0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2(7): 5-13.
[3]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厅等部门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J].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8(6): 29-33.
[4] 周毓华, 张森, 周紫东. 西藏尼木县传统村落吞达村研究[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4): 83-90.
[5] 郭晓琳, 刘炳辉. “浙江探索”: 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经验与挑战[J]. 文化纵横, 2021(6): 32-40.
[6] 贾丽.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以尼木藏香为例[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18-124.
[7] 尹清龙, 李凯. 乡村振兴视阈下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纾解[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9(5): 125-131.
[8] 邵卉芳. 西藏尼木县吞巴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 西藏科技, 2019(4): 9-13 33.
[9] 洛桑才登, 芶月婷, 洛绒吉村, 阿其扎西. 浅谈藏族非物质手工艺产品的标准化与保护传承——记国家地理产品尼木藏香[J]. 标准生活, 2016(4): 92-96.
[10] 陈聪. 西藏藏香业的传承与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11] 宋志伟, 徐永志, 李霞.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以藏香原产地西藏尼木县吞巴乡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8(1): 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