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导入研究
A Study of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es in the Context of “Telling China’s Stories Well”
摘要: 本研究调查了全国高校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及其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现状的态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和红色文化了解欠缺,相关词汇储备不足,翻译能力和语篇产出能力有待加强;(2) 高校学生普遍认同英语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持有积极的态度;(3) 高校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材及课堂教学所涵盖的中国文化内容质量较好,但数量不足,教师虽然采用数字化教学设计,但对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实训较少。最后,本文就提升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一定的建议。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cross the country to tell China’s stories in English and their attitudes and evaluations toward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 college students lack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artistic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and have insufficient vocabulary reserves related to these topics. Their translation abilities and textual output capabilitie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2)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agree on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to tell China’s stories in English and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s; (3) college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content covered i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good, but the quantity is insufficient. Although teachers adopt digital teaching designs, there is a lack of practical training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tell good China’s stories” in English.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certain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telling good China’s stories” in English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 “telling good China’s stories”.
文章引用:朱星橦, 刘晨, 程孟阳.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导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359-36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95

1. 引言

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旨在向世界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 [1] 。接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讲好中国故事”视为培育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2]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 。的确,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英语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 [4] ,是国际组织、会议、学术出版、经贸、旅游等诸多领域的工作语言,因此,英语能力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助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然而,当今高校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故事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文化失语症” [5] [6] [7] ,这也说明了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8] [9] 。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大背景下,本研究调查了高校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的态度及对文化导入教学现状的评价,剖析现存问题与成因,并尝试提出一定建议,旨在更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意识,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导入效果,最终使高校学子更好地成为日后代表中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后备军。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自习近平作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指示后 [1] ,国内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聚焦到国内英语教学领域,研究主题涵盖理论探讨、教学现状调查、教学活动设计、翻译策略等多个维度 [10] [11] [12] [13] 。例如,在理论探讨方面,岳豪、庄恩平阐释“讲好中国故事”内涵,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维度——“为何讲”“讲什么”“谁来讲”“给谁听”“如何讲”,并提出对大学英语课程展开思政实践的教学路径 [12] 。同样,温颖茜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指出其实施原则、路径与教学实践 [14] 。基于叙事范式相关理论,王阿菊、吕思璠、汪静则探寻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身优势,动态协调故事讲述中的身份建构、语言调整、语言选择、策略使用和文化适应等多重因素,通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15] 。在教学现状和设计方面,常海潮调查了高校师生对当今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态度、评价和问题,并就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10] 。刘娜也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即存在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生态不平衡、英语课堂未高效融入中国故事等问题,提出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或者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字媒体材料、设计学生参与课前“国内国际新闻播报”环节等教学策略 [13] 。在翻译策略方面,杨玥指出译者的外宣翻译质量是维护国家尊严与地位的关键,探究了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原则,阐述了把握语言差异,实现源语和译语的最大语用等效等外宣翻译策略来传播中国故事 [11] 。吴赟、牟宜武则是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指出为增强中国故事在对外译介中的塑造力、感召力和感染力,可拓展“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理念,探索中国故事的创新型对外翻译传播路径,并提出了图像叙事、视听叙事等中国故事的多模态翻译运用策略 [16] 。

国外相关研究则是多通过国家叙事来塑造国家形象,以提升国家影响力。如Somers所言,“叙事”虽长期被理解为人文历史学科进行“故事讲述”的方法,但经过其它学科的重新挪移与概念重建,其已超越一般性表现形式,成为人们认识、理解以及解读社会生活的方式 [17] 。同样,Lewis指出,“叙事”被视为一种效果手段,可以探讨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传播,协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内容、进行记忆留存、拉近受众与媒介内容之间的体验 [18] 。关于国家叙事的重要意义,Nye提及,当代国际竞合的成功与否,并非透过一般性强硬手段实现,而是更多取决于“谁的故事取胜” [19] 。同时,国外也有通过“讲故事”培养目标群体对特定文化兴趣的研究。例如,Davidson提出,故事教学法能有效地促进目标群体对文化差异的概念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与学习体验 [20] 。这也正是我们能积极借鉴的地方,即通过对中国文化故事化的解读,让世界不同民族的人理解中国文化的独有魅力。

由此可见,在全球化体系中,国外学者提出以国家叙事方式来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观点与中国学者就“讲好中国故事”阐述的相关理论不谋而合。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也在积极进行文化输出以掌握全球文化的话语权。中国作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无疑应将对外宣传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直面质疑与偏见,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大国形象。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知识青年,理应肩负着这一时代重任。因此,让中国文化走入大学英语课堂,让更多大学生拥有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是加强我国文化外宣的重中之重。

然而,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既有研究却仍有些许不足,包括:(1) 多从理论探讨、策略研究等方面谈论“讲好中国故事”的实施路径,对其教学现状关注不够;(2) 多从政治教育角度培养高校学生的理论素养,对大学通识教育中的英语课重视不够;(3) 多从教师视角探讨如何提升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态度和评价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高校学生能力和教学现状为切入,着重分析当今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走入英语课堂的态度与看法,以便更好地从学生角度为其提出建议,为祖国外宣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尝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现阶段,高校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情况如何?第二,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的态度和评价情况如何?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选取全国超过100所高校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覆盖综合、理工、师范、财经、医药、农林、语言、政法、体育、民族10类院校。具体而言,样本构成为大一至大四年级的315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共计36人(占比11.43%),女生共计279人(占比88.57%)。专业类别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类,其中,英语专业学生共计44人(13.97%),非英语专业学生共计271人(86.03%)。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搜集个人背景信息,包括学校、性别、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题目共计20道,旨在测试高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其中,选择题11道(6道文化常识题与5道汉译英题),英汉互译填空题8道(涉及传统文化、文学名著与红色历史),主观陈述题1道。题目设置参考“人民日报中国文化知识100题”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况》,以增加题目的权威性;第三部分共计20道题,用以调查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现状的态度及评价。另外,调查问卷中的单选题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最后,回收有效问卷共315份,回收率100%。

4. 研究发现

4.1. 高校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水平

问卷数据显示,在“我能用英语准确、流利地讲述中国故事”一题中,仅59人(18.73%)选择了“非常同意”与“比较同意”选项;70人(22.22%)选择了“不确定”,186人(59.05%)选择“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尽管有一部分大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方面表现出相当的自信,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自身水平的评价较低。而这也与问卷中“能力题”部分的答题情况大致吻合。

在文化储备方面,文化常识题目的正确率在50%左右,这反映出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较为匮乏。例如,“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谁”一题的正确率最高(61.9%),而“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一题的正确率仅为38.73%。从问卷结果可知,高校学生对历史、语文等文化知识的掌握要优于对艺术文化。另外,高校学生在不同层面中国文化的英语知识储备有显著差异。例如,就“清明节”一题而言,调查对象正确率较高(63.17%)。这可能反映了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节日的英文表述掌握相对较好。与之相比,“长征”一题的正确率最低,仅为41.59%。这可能表明同学们对中国红色历史的理解相对较为薄弱。整体上看,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能够将所有题目都正确回答。这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以及未来同学们需要夯实、加强的方向。

在翻译能力方面,除去“水墨画”一题,其他翻译填空的正确率都在50%左右,仍旧不算理想,离“用英语流利表达中国文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譬如,用英语翻译“水墨画”一题的正确率最低,仅为25.71%。根据答卷显示,许多同学能够准确翻译出墨水“ink”,却苦于不知道水墨画中的“水”应当如何用英语精确表达,而将其翻译成“water”便是其中的典型错误,这反映出在翻译中,一些特定的文化概念仍然存在难以准确表达的问题,需要同学们持续加强学习和理解。

最后一道题是开放性问答,要求作答人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其中,选择“长城”与“紫禁城”的同学占比最高。这表明同学们对中国特色地标性名胜较为熟悉,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地描述,但在遣词造句和产出语篇上仍有改善空间。在遣词造句方面,相当一部分同学了解所要介绍的名胜古迹,但只限于中文知识储备,而不知道如何恰当地用英文表述,以至于作答中出现词语使用不当、句子有语法错误等问题。例如,有同学在描述长城特点时写道,“Changcheng is long and beautiful.”这位同学首先将标准译法为“the Great Wall”的“长城”不恰当地译为“Changcheng”;其次在描述长城特点时只选用了较为简单且表达意义较模糊的形容词“long”和“beautiful”,没有进行细致、形象的描写。又例如,有同学在介绍西湖时写道,“The famous place in Hangzhou is Xihu, where has romantic story.”这一句的语法错误包括定语从句缺少成分、单数可数名词单独使用等。另外,在产出语篇方面,大多数同学的作答语篇上下文内容不够连贯,整体结构不清晰,不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语篇想要介绍的名胜古迹。例如,很多同学在开篇第一句采用类似如下的表述,“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very gorgeous.”,“The Imperial Palace is beautiful.”同学们在开篇第一句没有先概括性地介绍何为长城或故宫,而是先较为笼统地描述其特点,并且在后文也没有出现较为完整的关于所要介绍的名胜古迹的综述,语篇整体介绍性功能较弱,谋篇布局较散。

4.2. 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现状的态度及评价

4.2.1. 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的态度

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的态度主要涉及自身能力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第一,大部分学生(72.06%)认为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并且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有必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但普遍认为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且主要受相关词汇量的影响(81.76%),他们认为提升自己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教材覆盖、教师讲解、课堂练习(66.67%)以及参加英语角等国际学生交流活动(65.71%);第二,91%高校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有必要教授中国文化;86%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类课程。75.24%的学生期待在大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各类课堂教学设计,讲解中国文化以及其英语表达,尤其是传统节日、民风民俗、衣冠服饰、饮食厨艺等生活文化。71.43%的学生期待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介绍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上述数据说明,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以及高校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展现出积极的态度,期待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并渴望在大学课堂上学习中国文化。

4.2.2. 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的评价

高校学生对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的评价调查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在“我的学校开设中国文化英语类课程”这一题上选择“否,我的学校暂未开设此类课程”和“我不了解我的学校是否有开设此类课程”的总人数为82 (26.04%),选择“是,但为普通选修课,不强制要求本专业所有同学学习此类课程”的人数为140 (44.44%),而在“我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中国文化英语类课程”这一题上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学生数分别为130 (41.27%)和142 (45.08%)。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除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之外,有必要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然而,当前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英语类课程的情况并不满足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期望。

在教材编写方面,184人(58.41%)认为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一些”(44.76%)、“有很少”(11.43%)、“没有”(2.22%)中国文化内容,而有210人(66.67%)认为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教材覆盖、教师讲解、课堂练习”。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比较认可课堂学习的模式,希望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来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但是,目前教材相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有限,不能够满足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值得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可了这些内容的质量。对于“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素材内容涵盖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这一题的判断上,79.22%受试选择了“非常同意”(27.92%)和“比较同意”(51.3%),并且有68.83%受试“非常同意”(27.27%)和“比较同意”(41.56%)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素材内容与时俱进,选材不老套并且持续完善更新。

在课程内容方面,仅有12.38%受试认为教师“总是”在课堂上涉及中国文化知识,而选择“有时”(37.46%)、“偶尔”(16.19%)、“从不”(1.9%)的受试者多达175人(55.55%)。另外,有受试者在“对我来说,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一多选题中额外指出,“考试中包含很多中国文化内容,交流也需要,但课程中并没有进行强调,没法从课程中学到”。这与教材编写的情况相类似,说明大学英语课堂上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不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英语课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教学不够重视。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多选题“教师在教授‘讲好中国故事’相关内容时,采用这些课堂教学设计”一题里,选中率最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结合融入中国元素的英语课件,有效辅助知识讲解”(78.64%)、“适当增加中国故事双语教学视频,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70.55%)、“补充课外阅读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56.31%),这说明相当一部分教师与时俱进,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和便捷化。但是,相比之下,选项“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活跃课堂氛围”(43.69%)、“带领学生课堂练习,锻炼书面与口头英汉叙事实操能力”(41.42%)以及“设置思考题,组织学生小组研讨”(33.01%)的选中率较低,而有多达71.43%和62.22%的受试期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以“学生课堂展示,介绍中国文化以及其英语表达”和“学生用英文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故事”来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这说明,学生除了希望教师采用各类课堂教学设计,讲解中国文化以及其英语表达之外,也期待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期待,教师在课堂上更多进行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相关内容的知识讲解,对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实际训练相对不足。

5. 讨论

5.1. 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建议

根据综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仍有能力欠缺。对此,小组成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充分理解并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21] ,用英语流利、正确地表达中国思想,展现中国文化,向世界树立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肩上的重任。老师的督促、绩点的压力等外部因素只是一时之功,唯有大学生在自身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真正认同并理解为何要讲好中国故事、何为中国故事方为长久之道;第二,大学生应当夯实英语基础,提升文化素养,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语言学习包括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其中,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22] 。语言学习应当日积月累,方能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英语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积累英语知识,扩充词汇量,以避免交流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在输入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如参加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听取英语广播等。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增强语言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该注重语言输出,勇于开口说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同时理解与掌握充足的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国文化内涵,方能达到流利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目标。学生应当通过广泛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现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第三,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和项目,以拓展视野和增强体验。除了夯实语言基础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外,大学生不应将自己局限在课堂的象牙塔之中,还应该积极参与各种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和项目。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在中国文化展览做国际志愿者、在中国传统表演中做双语讲解员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让更多人领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充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或者语言交流群,共同学习和提高。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此外,参与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敢于展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表达能力,更加自信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5.2. 针对如何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认为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教材覆盖、教师讲解、课堂练习。因此,针对“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育”,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加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增加中国文化部分。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教材又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教材建设是关键 [14] 。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应当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但为了消除中国学生中式英语学习带来的弊端,我国经历了从国内专家编写到引入欧美国家教材等一系列调整,使得如今教材中国文化占比较低。本研究受访者也表示,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部分占比并不多,课后题中偶尔会涉及中国文化相关语段的翻译,但是主要课文基本都与中国文化无关。大学英语教材应当与时俱进,引入中国文化元素,积极响应习近平所说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融入教材之中,也可以增添大学英语教材的趣味性,为增强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大英语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介绍中国文化。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23]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教育目标的实际操作者,要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意愿能够影响课堂的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通过专业的培训习得关于中国文化的系统知识,才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教授学生相关名词的英语表达,培养起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中国的政治、历史与文化,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中国文化中选择适当的部分向学生们讲解;第三,丰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趣味传递中国文化。目前文化知识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就是教师单方向的讲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期待采用各类课堂教学设计,讲解中国文化以及其英语表达。本研究受试也表示,“大家喜欢在课堂中拓展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的形式可以包括学生用英文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故事、教师课前播放中国文化的短片、学生通过课堂展示介绍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等等,通过以上方式,营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使大学生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此举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去学习以及传递中国文化。

6. 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高校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及其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现状的态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高校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学生不仅对中国文化本身了解欠缺,尤其是艺术文化和红色文化,而且其英语水平有待提高,包括相关词汇积累、句子翻译能力以及产出高质量语篇的能力等;其次,高校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并认可以课堂学习的模式来培养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期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民风民俗、衣冠服饰、饮食厨艺等生活文化走入大学英语课堂;最后,高校学生普遍认可大学英语教材及课堂教学所涵盖的中国文化内容质量,但希望能补充其数量;学生满意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但认为教师更多进行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相关内容的知识讲解,对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实际训练相对不足。

本研究也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及如何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夯实英语基础,积极参与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和项目,以提升文化素养,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加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加大英语教师培训力度,丰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以提升中国文化导入英语教学的课堂质量。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的时代需要我国政府、企业、媒体、社会团体等更多元的声音来讲述中国故事,更好地增强国际传播和跨文化沟通效果。同时,不仅是官方组织,每个个体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9] ,高校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知识青年,理应肩负着这一时代重任,大学作为服务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摇篮,理应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能“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1如需调查问卷内容,可从https://ks.wjx.top/vm/wFS2t18.aspx#获得。

参考文献

[1]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 2013-08-21(001).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1).
[4] Yano, Y. (2009)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ingua Franca: From Societal to Individual. World Englishes, 28, 246-255.
https://doi.org/10.1111/j.1467-971X.2009.01587.x
[5] 肖龙, 肖笛, 李岚, 宋伊雯.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1): 39-47.
[6] 赵海燕. 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1): 99-102.
[7] 王凤娇.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探究[J].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 26(1): 102-105.
[8] 杨学云. 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 外国语文, 2010, 26(4): 127-130.
[9] 李芳芳. 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J]. 知识文库, 2019(18): 20.
[10] 常海潮. 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 现状、路径和方法[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5): 96-100 14.
[11] 杨玥. 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 海外英语, 2022(17): 44-46.
[12] 岳豪, 庄恩平.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 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J]. 外语教学, 2022, 43(5): 55-59.
[13] 刘娜.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 海外英语, 2023(2): 136-138.
[14] 温颖茜. 大学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逻辑与教学实践[J]. 社会科学家, 2022(8): 148-154.
[15] 王阿菊, 吕思璠, 汪静. 叙事范式理论视阈下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策略分析[J]. 传播力研究, 2019, 3(23): 269.
[16] 吴赟, 牟宜武. 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国家翻译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 2022, 43(1): 76-82.
[17] Somers, M.R. (1994) The Narrative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A Relational and Network Approach. Theory and Society, 23, 605-649.
https://doi.org/10.1007/BF00992905
[18] Lewis, J. (1994) The Absence of Narrative: Boredom and the Residual Power of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4, 25-40.
https://doi.org/10.1075/jnlh.4.1-2.03the
[19] Nye, J.S. (2005) The Rising of China’s Soft Power.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29, 6-8.
[20] Davidson, M.R. (2004) A Phenomenological Evaluation: Using Storytelling as a Primary Teaching Method.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4, 184-189.
https://doi.org/10.1016/S1471-5953(03)00043-X
[21]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2018-08-22.
[22] 高倩. 提升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 新西部, 2023(11): 185-187.
[23] 何莲珍.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 外语界, 2020(4):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