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和出路: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以柳州市S村为例
Dilemma and Way Out: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in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S Village in Li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m.2024.145097, PDF, HTML, XML, 下载: 30  浏览: 81 
作者: 谢丽华, 熊顺聪: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困境社会工作介入优势视角Returning-Migrant Workers Social Adaptation Dilemma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Strength-Based Perspective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农民工返乡就业现象及其社会适应问题,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情境。研究指出,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加,他们返乡后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变得尤为显著,包括经济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支持、子女教育困难以及生活娱乐活动单一等。通过柳州市S村的案例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返乡农民工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境,并基于优势视角提出了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如改善经济问题、增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子女教育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等,旨在促进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研究强调了社会工作在促进农民工社会适应与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建议,对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 for employment and their social adapt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posed in the party’s 20th repor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the social adaptation problems they face after their hometown becom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cluding unstable economic income, lack of social support, children’s education difficulties and single life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Liuzhou S village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main dilemma, and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argeted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strategy, such as improving economic problems, strengthe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ldren’s education, rich cultural life, aims to promote the social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 to adapt, further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cial work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rural social work.
文章引用:谢丽华, 熊顺聪. 困境和出路: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以柳州市S村为例[J]. 现代管理, 2024, 14(5): 856-863.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5097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据202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来看,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和自身原因等各种因素使得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再次返回到农村,因长期生活在城市,习惯了在城市生活的生活方式,与目前返回农村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出现诸多的内外部问题。主要面临的内部问题有自身的健康状况、家庭重大事件、子女上学教育等问题。而外部问题则有就业问题、文化生活单调、村庄再适应问题、农村公共资源匮乏问题、回乡后的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返乡农民工自身造成了重要影响,也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和解决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适应困境,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增进农民社会的福祉,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2. 返乡农民工概念界定

“农民工”一词首次出现于1984年,是在我国推行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下形成的产物,他们户籍身份上属于农民,但是从农村中流动到城镇中有较长时间从事非农业生产相关产业并居住在城镇的劳动者。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的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断的向城镇转移,形成了是农民身份的工人的群体。农民工身份是社会分化催生出的新身份,附带有社会建构的因素,农民工群体对身份特征产生认知和思考后这一身份被真正确立,当自我认同积极适应社会建构,农民工身份开始出现嬗变发展的趋向 [2] 。随着改革开放和户籍制度的改革的逐步推进,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的消弱,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在经济上的身份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但是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消失,它们的存在使得进入城市的农民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困境,可以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 [3] 。虽然农民工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但是他们依然承包有土地,与农村土地保持一定的经济联系,是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的转型以及对外贸易出口压力的增大等原因,大量农民工,尤其是未能在城镇定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纷纷回流,形成了农民工“返乡潮”。“返乡农民工”就是指长期性和稳定性在城镇谋生的农民工因为自身原因和各种客观原因从城镇返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生活工作的群体。返乡农民工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从农民身份出发到城市工作,之后又以工人的身份返回农村,再度转化为农民。因此,返乡农民工既是“工人”又是“农民”。而本文结合已有的定义和相关研究将返乡农民工定义为:那些出于多种原因从城市返回农村,并在当地寻求生计的农民工群体。这些人群尚未达到退休年龄,他们所承包的土地未被征用,且仍持有农村户籍,也未能在城镇购置房产落户定居。

3. 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相关文献综述

研究关于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的文献表明,当前学术界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关注度较高,而农民工返乡呈现数量大、势头猛,对返乡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首先,是关于农民工在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对农民工其他领域研究较多。有学者以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为主,包括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强调社会工作赋权的重要性,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 ;关于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介入的价值与途径的探究,从社会工作综合专业视角出发介入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困境 [5] ;从增权理论视角出发,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服务好农民工利益需求 [6] ;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助力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 [7]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性,提升农民的社会功能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多种角色为主题的研究 [8] 。

其次,是关于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主要是集中在进城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关注,对返乡农民工这一类群体关注较少。且大多数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回流问题进行研究。进城农民工在返乡之后,面临着再次适应的过程,其适应的好坏程度对个人、家庭、村庄都有影响。在已有的文献中体现出来,大部分学者从两方面来论述。其一,从个体的角度来分析其社会适应的过程,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剖析其社会适应 [9] 。其二,是将农民工返乡的社会适应分为观察返乡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回乡后的社会融入及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三大类 [10] ,基于优势视角理论,认为可以运用多种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来重建社区文化,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在经济、社交、心理等多方面不稳定的困境 [11] 。

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将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因而,针对于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研究,社会工作者有必要结合专业知识,结合其农民所生活的农村社区与其个体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进行研究,帮助返乡农民工树立信心实现社会适应。

4. 柳州市S村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柳州市城中区S村属于广西柳州市的一个行政村。S村位于柳州市区的莲花山保护区。S村有9个自然屯,共600多户2000余人,主要是分布在柳江河畔。由于过去几年务农收入太低,该村的年轻人以外出打工为主。随着柳州市发展,S村依赖独特区位优势及自然资源,在村内发展集餐饮、住宿、骑行、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 [12] 。近年来S村经济得以发展,打开了农村经济就业市场,拓展了许多就业机会,吸引了许多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和就业。选择返乡的农民工,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然而,返乡农民工特别是在城市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回归适应自己家乡的社会生活,随之而来的适应难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如何改善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提升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值得去探究的一个方向。

本文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2023年4月对柳州市城中区S村进行两次实地调研,期间共访谈返乡农民工6人。针对于信息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采取4个访谈对象作为深入分析的案例,通过对S村农民工返乡后社会适应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总结出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所面临的困境。经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S村返乡农民工存有以下几种社会适应问题。

4.1. 经济收入来源不稳定

通过调查发现,农民返乡后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看天吃饭,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利用闲暇时间打零工,工作的稳定性较差,从而导致家庭收入来源不稳定。许多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后因为很难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只能在村里打零工或者打散工的方式获得经济收入,收入的不稳定性且单一性,导致他们生活压力增大,对生活担忧重重,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其生活未得到稳定经济保障的原因,与其未掌握农业技术、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相关 [11] 。

LSY:30岁,男性,初中文化,返乡前是在湖南一家企业做管理工作。说到自己返乡之后的情况:“我回家后主要做包工头的,一开始什么也不懂做,就跟有经验的邻居家学习,按小时算工资的,工资还是比较低的。这个工作也不稳定,人家有活干就可以过去干。回家后也会种植一些农作物,因为家里还有一些田地。但是现在返乡回来就不怎么会种田了。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干农活啊,干农活还是很累,每天风吹日晒的,收入也不高,可是回来家乡这边之后,加上年纪也上来了,学习新技能、从事新领域内心是抗拒的,只能从事种田和当包工头这种简单的事情。”

由此可见,村民从城市回到农村,曾经他们引以为豪的技能回到家无用武之地,基本没有继续工作的条件,极易使他们陷入困境,维持家庭生活开销的职能依靠兼职零工和农业生产。然而农作物收成不稳定且价格低,其他就业机会稀少是经济来源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加之返乡村民随着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其心理、生理等方面并未能及时转变,间接影响着经济的稳定性。

4.2. 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13] 。返乡农民工虽然回到家乡,但是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由于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而家乡原有的社会网络关系几乎生疏,甚至有一些农村地区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不能够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农民工在进城之后,原来在农村社会积累的社会网络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淡化,因此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返乡农民工难以快速适应。

LGJ:男,28岁,小学文化,以前我在是在广东深圳那边做餐饮行业的,那个时候我们经常要加班。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的家人身边的一些朋友也会给我支持和鼓励。现在到年纪了,就想着和家人近一点,我父母也劝我回来发展,开个餐饮店也挺好的。随着我们村子的发展,我回到家乡,以前在村里面的好朋友也都很少联系,所以也不知道他们都往哪里发展了。因为之前疫情的影响,返乡后的生意也不怎么好,特别是周一到周五,生意惨淡,所以感觉返乡的发展未达到预期就很失落。

在城市中打拼有亲朋好友精神、物质等支持,和相对农村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他们克服困境和前进动力与勇气。回村发展后,疏离化的家庭关系和狭窄的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对精神上的影响,影响了他们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

4.3. 子女教育问题

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往往是返乡农民工最难以适应和解决的问题。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时子女都是托付家中长辈照料,由于大多数的返乡农民工知道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回乡后并不能很好地辅导儿女在教育方面的需要,所以他们都希望自身的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工,从而缺少陪伴在子女身边的机会,在孩子教育困境方面,集中于父母教育角色的缺失和其文化程度不高。

LYK:女,33岁,小学文化,在外打工有10年。“自己虽然赶上了好时代,但是因为家庭条件读不起书,出来工作了才意识到读书真的非常重要,有能力可以找到好一点的工作,现在的话,因为家里的老人年纪也大了,照顾不了小孩上学,通过这次回来我希望能多多陪陪家人,督促小孩的学习,让小孩争取考个好大学,不再像我一样那么辛苦。但是自己本身文化程度低,对孩子辅导方面着实困难。”

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陪伴。而返乡农民工对于儿女的教育问题是非常重视的,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无法亲身陪伴和照顾到孩子,难以满足其在学业辅导的需求,加上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返乡农民工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无力和失落。

4.4. 生活娱乐枯燥乏味

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枯燥乏味,娱乐活动少。S村提供的娱乐场地较少和与村民打交道较少。柳州市S村由于缺乏活动场所,返乡农民返乡后,由于习惯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回到家乡后就感觉生活方式变慢了,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只能与邻居家打打牌、观看电视。在走访中还发现,S村聚集在一起,大多数是同龄人,极少与长者交流。

LXD:38岁,女,初中文化,在广东打工12年后回乡务农,顺便照看小孩和老人。“我回村之后有点不适应家里的生活节奏,总是感觉自己的生活慢了许多,平常和邻居的关系也还行,白天有时间和他们就聊聊天和打打牌,主要还是与同龄人聊,尤其是同样返乡的同龄人,感觉话题比较多。不像在城里晚上还可以去逛夜街和吃烧烤,活动比较丰富,在农村晚上只能呆在家,没有地方去。”

农村是基础设施和城镇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集居地分散,人口密集度低,年龄结构分化较严重,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沟通较少,闲暇时间的生活娱乐单一且枯燥,有些地方甚至有出现赌博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的加强。

5. 以打造优良社区文化为目标的介入策略

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建立良好的社区文化非常关键。农村社区作为返乡农民工主要活动舞台,社工开展专业工作离不开社区这一舞台。张和清提出以社区为本,农村社区文化渗透到返乡农民工个方面包括生活、精神等方面;同时,返乡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习惯等同样作用于社区的发展 [14] 。因此,社会工作介入时,既要考虑到原本社区的传统文化,又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打造优良社区文化,提升返乡农民的社会适应能力。

5.1. 现实背景

社区文化是一种关于居民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价值认同,因此需要结合居民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建设社区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了这一明确指导,建设优良社区文化是社会工作介入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重点工作。柳州市S村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发扬柳州历代先贤的优良品德和贤廉精神,厚植文化底蕴。同时设立有民法广场、舞台和篮球馆等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村民凝聚力。另外,社会工作抓住S村与当地政府部门弘扬优良节日的契机,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作用。

5.2. 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焦点 [15] 。返乡农民工的返乡后是社会适应场所是他们自身所在的农村社区,当他们大多数人返乡后出现的不适应现象第一时间都是自己承受,从而产生更多不适应问题,因此,需要从返乡农民工自身、家庭、社区来寻找适于问题解决的资源。聚焦返乡农民工自身潜力,从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出发,激发其潜能,克服返乡后社会适应困境 [16] 。

6. 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社工介入方法

要想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困境,必须从与农民工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环境入手,才能够让返乡农民工真切地感受到改变,增强其回乡生活的幸福感。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之中,从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介入其社会适应困境中,综合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来介入返乡农民的社会适应困境,以增强返乡农民工生活幸福感。

6.1. 以改善返乡农民工经济问题为主的个案介入工作

只有返乡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来源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个体的适应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社会工作者作为个体与环境的资源链接者,在介入其经济适应的过程中要以促进个体就业为目标。运用个案工作的专业方法,在优势视角下充分发掘返乡农民工个体的潜能和优势,动员和链接各种社区资源,积极促进其经济生活的改善 [17] 。

激发返乡农民工再创业就业信心,鼓励并发掘其开阔视野的优势。返乡农民工与传统农民相比较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由于在城市打拼过,他们接触先进的过技术与管理经验、各类新型创业模式,与时代接轨。激发返乡农民工运用这些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助力返乡农民工再创业就业。返乡农民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交际网优势,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个案时,侧重于激发他们运用在城市打拼结识的社会关系网,畅通返乡农民工之间的岗位信息对接和劳务信息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在外务工的时候,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在一起有利于碰撞出不同火花,激发返乡农民工自己发掘出自己社交网资源,为自己返乡创业助力。

6.2. 以改善子女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网络为主的小组工作

返乡农民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但是,其在回乡后面临着子女教育问题、人际关系缺失而致使社会支持不足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工在以上问题中产生的社会适应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通过小组形式和小组活动,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改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

首先,通过开展各种小组活动,改善子女教育问题。在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方面,需要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来帮助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成立亲子互动、学习兴趣小组等,来缓解其在此方面带来的社会适应困境。其次,通过开展邻里互助小组活动,发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人际关系是返乡农民工面临的重要问题,构成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部分。为了解决返乡农民工在人际关系方面产生的社会适应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邻里互助小组活动,促进与其他村民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邻舍关系,增进村民之间感情的目的,提升其社会支持网络。面对S村女性返乡农民工中开展的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兴趣为着力点,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女性返乡农民工和村民聚集在一起,成立兴趣交流小组,如妇女手工艺品制作小组、农作物种植兴趣交流小组、创业兴趣小组等等,促进组员之间兴趣和经验的交流与传授,从而建立其返乡农民工与其他村民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6.3. 以丰富返乡农民工农村文化生活为主的社区工作

社区文化也是返乡农民工适应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可知,大部分的返乡农民工表示农村文化生活极为匮乏,平时的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打牌”之类也没有太多的文化娱乐活动,难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工作专业方法,利用优势视角发掘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联络民间文化组织进农村等方式,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社会工作者都应从本社区的优势资源入手,使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更符合本村实际,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引进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事业,改善返乡农民工文化娱乐生活,满足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提高农村生活品质,改变农村社会风气。一方面要发掘农村特色文化。根据实地调研得知,当地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如木工馆、象棋馆、茶文化馆、根雕馆等等,让村民们来了解我国和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习惯习俗等提出适宜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意见。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农村社区文娱活动。丰富农村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不仅有利于返乡农民工的闲暇时不断丰富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增强其文化知识。

社会工作者要以优势视角发掘并鼓励农村社区中有文艺特长和较强能力的村民和返乡农民工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使其参与到农村社区的文化工作中,组织和指导村民开展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协助举办各种各样的精神文化活动,如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汇演、文化活动节、集体观影、各种健康的体育比赛和舞蹈歌唱比赛等,鼓励和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在农村书屋内设置一些杂志期刊、图书报纸等书籍供人们阅读,也可以在重要节日举办一些文艺活动,如春社活动、庙会活动、三月三活动、龙舟比赛、儿童节亲子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丰收节活动等。

7. 总结与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然而,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些年来,这是我国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继续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出现农民工返乡高潮,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定从实际出发,解决瓶颈制约,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对柳州市S村返乡农民工的实地调查,聚焦当地返乡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发现返乡农民工主要是在经济问题、社交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以及生活娱乐等问存在难以适应的状况。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遵循助人自助理念,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困境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可以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农村社区是返乡农民工生活的世界,不仅为其提供了生活居住的场域,也为其提供着各种资源与服务,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关系到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稳定局面。通过优势视角,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发掘潜能,可以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从返乡农民工生活的农村社区入手,化解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中的问题,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社会适应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不仅有益于返乡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 2023-04-28.
[2] 朱志刚. 农民工身份的形成回顾与演变展望——从社会建构、自我认同到嬗变发展[J]. 学理论, 2020(12): 55-56.
[3] 黄康. 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视角概述[J]. 今传媒, 2013(9): 25-26.
[4] 王海洋.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及其社会工作介入——以D市为例[J]. 社会工作, 2012(5): 42-46.
[5] 王俊恒. 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 江淮论坛, 2012(6): 144-147.
[6] 顾江霞. 农民工社会工作的政策框架探析——基于增权的视角[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3): 65-71.
[7] 彭惠青, 李佳蔓.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途径和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 2014(5): 129-131.
[8] 李真, 李涛, 刘倩. 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功能与角色[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3): 18-27.
[9] 张世勇. 返乡农民工研究: 一个生命历程的视角[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0] 袁松, 余彪, 阳云云. 农民工返乡的生命历程——以湖北沟村为表述对象[J]. 青年研究, 2009(4): 1-11.
[11] 卢云龙子, 张世勇. 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困境及其社会工作介入初探——以江西省泰和县T村为例[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 16(1): 19-24.
[12] 谭薇. 柳州市城中区环江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J]. 农家之友, 2022(11): 17-19.
[13] 冯晓丽. 社会工作介入返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以皖北太和县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7.
[14] 张和清. 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J]. 思想战线, 2011(4): 38-39.
[15] 李迎生, 主编. 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11-312.
[16] 何雪松. 社会工作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02-204.
[17] 周沛. 社区社会工作[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