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5681, PDF, HTML, XML, 下载: 55  浏览: 9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姬傲楠: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Private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摘要: 进入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改革形势和发展要求,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打造自身特色专业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民办高校建设特色专业所需的内外条件,并从革新建设思路、建设高层次师资队伍、改善优化办学条件、改革僵化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 new reform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and create its own characteristic majors.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major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innovating construction ideas, building high-level teaching staff,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school-running conditions, and reforming the rigid professional setting system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姬傲楠. 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5): 219-2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81

1. 引言

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是其教育质量提升、谋求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然而,大多数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思维固化,缺乏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建设特色,未能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差异化道路 [2] 。因此,打破传统专业建设观念,深耕特色专业建设,树立起优质独特、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品牌,才能推动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实现高质量发展。

2. 我国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发展困境

2.1. 特色专业发展受办学经费与资源限制

民办高校办学资金资源有限 [3] ,为充分利用有限师资、设备等资源,往往会导致学科大类高度集中发展,难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小而精的特色专业。此外,不充裕的办学资金也导致学校在规划专业特色发展时,不得不被动选择一些硬件设备投入少、师资水平要求不高的“低成本”专业,极大地限制了民办高校在专业特色发展方向选择上的自由度。更有甚者,部分民办高校考虑到学费收入是办学资金来源,为谋求办学经费而盲目增设专业、扩大招生 [4] ,这种“经济账”观念下设立的专业,恐怕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遑论将其打造为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和地方现实需要的特色专业。

2.2. 特色专业发展未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高等教育具有学术性、产业性、公益性等多重属性,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今天,民办高校要以学生就业为根本导向,顺应市场经济要求,从而实现特色专业高质量发展 [5] 。然而,部分民办高等院校被“短期热点”牵着鼻子走,盲目追捧人云亦云地高就业率专业,因没有建立健全市场调查和预测机制,其特色专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未来不可避免地造成相关领域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以国家宏观战略为导向,这本无可厚非,但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与公办院校学生进入同一赛道,大大增大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毕业生就业不景气对院校的良性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6] 。

2.3. 特色专业发展仍局限于传统专业的小修小补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公办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了许多物联网、大数据和食品科学等发展较快领域的学科 [7] 。而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方面的跟进力度却仍然不够,有的在传统专业工学类、管理学类和文学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专业之间相互支撑的理念”,但并未完全付诸实践,“如何交叉才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凸显自身专业特色”成为民办高校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8] 。

3. 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所需条件分析

3.1. 内部条件

3.1.1. 培养方案

每个特色专业都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定制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将好的培养理念贯穿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配备、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的全过程各环节。建设特色专业,首先要确定并优化学生培养计划,特色专业,就是根据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一步一步地实现专业培养的目的,确保人才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形成院校自身专业特色。

3.1.2. 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是发展好特色专业的基础,是创办、优化特色专业的关键点,它将学科、专业和职业有机联系在了一起。制定良好的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使其契合民办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

3.1.3.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力量对于特色专业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日常教学和科研的基础。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要求,妥善调整专业,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3.2. 外部条件

3.2.1. 办学条件教学

实验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是学校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优质的办学条件不仅能为创建特色专业提供物质支持,为学生的学习、实习、科研等工作提供保障,还有利于提高特色专业的办学水平。

3.2.2. 管理制度

因特色专业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等特点,需要一系列长期政策制度来保障建设特色专业各项措施的持续实施优化。只有建立健全的政策制度,才能保证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建设等的落地落实。

4. 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革新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在创建特色专业的过程中,找准特色专业的定位至关重要。首先,在初创特色专业时,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市场调查不应局限于举办座谈会、走访企业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要做好市场调查和预测,要根据市场需要,结合高校自身优势,找到符合自身定位的特色专业。其次,要注重专色专业的时代性,针对院校驻地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政府发展规划动态优化调整特色专业建设路径,建立健全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未来一个阶段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跟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学生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如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具有强势学科高校,均是立足水利、地学等自身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专业,并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将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能力等融入专业培养目标,持续丰富专业培养方案。

4.2. 建设特色专业高层次师资队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要求,妥善调整专业,将教师队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在师资上达到一流,高校才可以打造出一流特色专业,才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向深迈进。锻造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要引进科技型骨干教师,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科技赋能特色专业,更好地确定特色优势,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建立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高端人才梯队,促进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建设,做好特色岗前培训,在职能力培育,提升教师特色素养,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稳步提升。民办高校应注重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不必奢望每位教师均是“科技型”教师,可以采取引进具备科技创新素质的教授到学校兼职等措施,加强建设本校高端人才梯队,保障本校办学特色切实落实。

4.3.“软硬结合”赋能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想要产生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需要学校、学院和专业三级联动、协同发力,在教学科研仪器、图书资源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全校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创建氛围,强化培育特色专业的硬实力和软环境。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要以创建具有特色的专业为目标。积极为特色专业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平台。在良好创建氛围营造上,要建立特色专业的专项教学管理制度,赋予特色专业教师团队更大的自主权;要建立特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纲要》等规划方案,引导优质资源向特色专业倾斜,支撑优势特色专业内涵建设走深走实。各种设施的提升,最终目标还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欧美国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针对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开展了诸多研究,而我国对于此领域研究实践尚有欠缺,民办高校应把握这一契机,通过改善软硬件设施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试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雇佣技能。

4.4. 改革僵化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体系

合理的专业设置体系是建设特色专业不可或缺的条件,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体系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的进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相协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建设科技制高点为目标,推进教育发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保证教育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政府在教育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激发高等教育主办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推动民办高校专业改革僵化的专业设置体系。以湖南省为例,作为产教融合试点省,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试点实施“楚怡工匠计划”“湖湘工匠燎原计划”等打造特色培养专业体系,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

5. 小结

在出生人口下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建设特色专业、做好差异化竞争愈发重要。建设特色专业不仅可以提高民办院校办学水平,还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阐述了民办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困境,也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从建设思路、师资队伍、设施制度和专业设置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对策。但民办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其发展既需要政府社会予以重视,更多的还要依赖高校自身。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吉林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课题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WXSKY2023B072。

参考文献

[1] 胡斌. 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民办高校文化特色模式研究——评《应用型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研究与实践》[J]. 人民长江, 2022, 53(5): 243.
[2] 刘献君. 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6): 87-91 98.
[3] 刘珣.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7): 57-58.
[4] 高菁, 陈美烨.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行政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3(10): 129-132.
[5] 李华锋. 以就业为导向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进路径探究[J]. 就业与保障, 2023(2): 169-171.
[6] 潘奇, 阙明坤. 民办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基于129所民办本科院校的调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 36(17): 79-84.
[7] 李佳敏. 学科交叉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转型[J]. 江海学刊, 2012(6): 228-233 239.
[8] 王文娟, 姚丹. 地方民办高校加强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8(8): 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