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二语习得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核心领域,一直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在语言学习中,词汇的掌握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至关重要的核心内容。词汇是语言的灵魂,是人类交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掌握丰富的词汇对于有效地使用一门语言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和词汇系统的庞大性,没有一个学习者能够完全掌握一门语言中的全部词汇。因此,二语词汇的习得也成为了每个外语学习者伴随终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恰恰令学习者感到十分困难。
Gass (1988) [1] 曾指出,在早期的二语习得研究中,词汇习得一直被研究者们忽视,然而,这一态势正在迅速改变。上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意识到词汇习得在二语习得当中的中心地位,但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所达到的词汇输入量极其有限,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内化的过程(吴祝霞,2008) [2]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的本质和规律,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应用到外语词汇习得与教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从研究现状来看,吴祝霞(2008) [2] 、李云霞(2010) [3] 、薛伟(2014) [4] 、徐永智等(2015) [5] 是从原型范畴化理论、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入手,将这三个理论运用到二语词汇习得中,探究其习得与教学的策略与启示。很少有学者从有界无界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二语词汇习得与教学。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篇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具体探讨其在语言词汇习得与教学中的运用,旨在为二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提供一些实用的理论参考。
2. 有界无界理论简介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能力的学科,它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能力,探讨语言如何被使用、理解和习得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产物,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
有界性(boundedness)和无界性(unboundedness)这一对概念最初是由Bloomfield (1933) [6] 提出来的。他首先区分了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然后把普通名词又分为有界名词(bounded noun)和无界名词(unbounded noun)两类。Bloomfield所说的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其实就相当于传统语法著作中所说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在Bloomfield理论的基础上,Langacker (1987) [7] 提出了界限设置(bounding)这个概念,从说话人对客观世界体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有界和无界。人们在观察客观世界的时候,常常根据自己在世界中的体验,把世界中的事物有的看作是有边界的,有的看作是无边界的。例如,人们倾向于把一个湖泊看作是有边界的,而把水看作是无边界的。随着Langacker (1987) [7] “有界/无界”理论的提出,沈家煊先生(1995) [8] 首先将其借鉴到汉语语法研究中来,他一再强调,“有界和无界主要是指人的认识,不是指客观实际;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是主观识解和概念上的对立,不是客观的、物理上的对立”。沈家煊先生初步分析、确立并区分了现代汉语中事物的有界和无界、动作的有界和无界、性状的有界和无界;更确立和区分了事件的有界和无界,并指出动作的有界和无界不等于事件的有界和无界(陆俭明,2014) [9] 。
3. 有界无界理论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体现及应用
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好词汇的应用,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一门语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所使用的主要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没有利用到词汇学习的技巧,使得学习效果不良。随着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也使得英语词汇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中,有界无界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一定边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体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中。以下主要从名词和动词这两个方面来讨论认知语法中的有界和无界概念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体现和应用。
3.1. 名词
Langacker (1987)很好地描述了有界性与无界性的概念,其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处理可数与不可数名词时起到关键作用。Langacker用有界和无界来区分可数和不可数,即可数名词是有界的,不可数名词是无界的。如“桌子”、“椅子”都是有界的,属于可数名词;“空气”、“肉”都是无界的,属于不可数名词(李瑛等,2019) [10] 。
Langacker (1987: p. 203)还提出了与有界和无界理论相关的另外三个原则,即:1) 同质性与异质性;2) 可分割性与不可分割性;3) 可复制性与不可复制性。首先,同质性是指:如果将一个名词进行拆分,拆分后的部分跟原来的整体本质上仍然保持不变,还是原来的那个东西,我们说这类名词就是不可数名词;倘若分开后,每个部分都是一个新的名词,跟原来的东西本质上不是一个东西,那就是不同质,就是可数名词。简而言之,可数名词具有异质性,不可数名词具有同质性。比如“bicycle”,拆分成具体的“wheels”、“pedals”、“seats”等,各个部件不可能再称为自行车。但“paper”就可以,因为无论撕裂成多少份,每一份都仍然是纸张。其次,可分割性与同质性类似,但可分割性强调的是这个东西能不能被分割成细小的组成部分。而同质性说的是分割后从事物本体上来看,是否与原来的事物是一致的。如“meat”(肉),既是同质的,又是可以分割的,因为无论怎么切分,肉还是肉。再如“air”(空气),将空气再分还是空气,它的本质没发生变化,具有可分性。因此,“meat”和“air”都是同质的,可以进一步切分,都属于不可数名词。最后,可复制性是指:一个物品如果经过复制,能否变成两个物品或更多的物品。比如“desk”,我们再创造一个“desk”之后,就拥有了两个“desk”,因此是“two desks”。而“milk”,即便我们再创造出来一点“milk”,那么也依然可以混合到一起,成为量上更多的“milk”。除非我们把“milk”装到不同的瓶子里,但那时候“milk”依然不可数,可数的是瓶子。
因此,不是同质的、不可分割、不可复制的物体就有可能是可数的;但若是同质的、可分割的、可复制的,一般就是不可数的。如果不可数名词想转化为可数名词,就需要借助有界的容器来装无界的物质,使其有界化,否则这些物质就是无界的。如:“a cup of beer”、“two cups of tea”、“three cups of coffee”。其中的“beer”、“tea”和“coffee”都通过容器“cup”(杯子)而得到有界化,从而从无界变为有界,从不可数变为可数。总而言之,同质性与异质性、可分割性与不可分割性、可复制性与不可复制性这三个原则和有界与无界一起构成了衡量名词可数与不可数的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都与我们实际的感知能力相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问题是学习的难点,尤其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当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既是可数名词又是不可数名词的单词,学生难以区分时,就可以使用有界无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更加通俗易懂,教师的讲解也不会显得过于苍白。因此,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二语词汇习得与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更有效地认识和学习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3.2. 动词
Langacker (1987: pp. 78-79) [7] 把英语动词(或动词词组)分为两类,一类是完成动词(perfective),另一类是非完成动词(imperfective)。完成动词通常强调动作的完成或达到某一终点,它们传达了动作已经完成或已经实现的意思。例如,“finish”(完成)、“complete”(完成)、“arrive”(到达)等动词属于此类。相反,非完成动词并不强调动作的完成,而是强调其持续性或随时间展开的特性。这些动词通常描述连续或习惯性的动作。例如,“go”(去)、“eat”(吃)、“write”(写)等动词属于此类。一般地说,完成动词表示的行为过程是有终点(endpoint)的,因此是有界的;而非完成动词表示的行为过程则没有包含这样的终点,因此是无界的。
动词有界性是通过特定的体来完成的。体是指句子所表达的动作具有持续性还是完整性特征,包括进行体和完成体。一直以来,语法界对英语动词体态分类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许多英语语法教材,如《新编英语语法教程》都认为英语动词的体态包括完成体和进行体;有的学者认为体态包括简单体、完成体、进行体和完成进行体。Langacker作为认知语法学家,其在研究动词体范畴时,他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体性上。他把进行体看成了一个未完整结构(imperfectivizing construction),其实质就是一个状态化结构(stativizer),即把一个动态行为表现为一个状态。而有界性是完成体特有的。因此,完成体是有界的,进行体是无界的。
例如:(1) Tom repaired the radio.
在(1)中,该句话以广阔的视角描述了整个维修过程,因此是有界的。Tom拿到了必要的工具和备件,开始工作,最后,收音机又能正常工作了。我们可以将事件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准备、修理、结果。上述句子包含了所有这些部分。
例如:(2) Tom was repairing the radio.
在(2)中,这句话所描述的只是我们以狭隘的视角专注于“repair”行为本身过程,准备工作和结果都不是重点。从话语本身,我们甚至无法推断出Tom是否已经完成了修理工作。因此,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无界限的例子,与不可数名词所表达的无界限相类似。
此外,体的选择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视角。固有的正确视角是不存在的,但说话者是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方式或希望他人体验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述事件的。有界的视角来自外部,从整体上观察相关事件,而无界的视角则是内部视角,既不关注事件的开始,也不关注事件的结束。
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很难判断该动词是完成动词还是非完成动词,很难记住动词使用的一些特殊情况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得更牢靠。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非自主感官动词(see, hear, feel, smell, taste),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记住这些特殊动词不能使用进行体。而当遇到这些特殊动词使用进行体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时就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情况只有在单词为多义词,不是在其基本的、原型的意义上使用而是在更边缘的、主要是出于隐喻的意义上使用时才有可能。这些意义不再侧重于实际的感官知觉,而是侧重于完整的情景,感官知觉只是作为隐喻的纽带。
例如:(3) I see a car drive by.
(4) I am seeing Jim tonight.
在(3)中,非自主感官动词see在该句话中表示看见的意思,该意思为该动词的典型意义,因此不能使用进行体。而在(4)中,非自主感官动词see在该句话中是表示遇见的意思,该意思为该动词的非典型意义,它不再指状态,而是指事件或动作,因此可以使用进行体。
总而言之,当使用这些动词的典型意义时不能使用进行体;当使用这些动词的非典型意义时,它们不再指状态,而是指事件或动作。那么,这些事件/动作就可以使用进行体。这种使用动词的非典型意义时大多是出于隐喻的理据。
4. 有界无界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当前英语词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机械化,也就是简单地教读单词及进行英语单词默写的形式。学生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词汇,长此以往,就使得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使得英语教学效率比较低下。2) 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比较严肃,学生学习英语存在很大的压力,影响词汇教学的开展,对于英语词汇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存在阻碍。如果教师很好地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那么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将得到显著改善。有界和无界这两个概念有助于解释英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可以使他们更深刻、更有效地认识和学习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因此,有界无界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的灵活性。首先,教师能够根据有界无界理论对词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再采用传统的听说读写教单词模式,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等,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词汇教学增添新的元素,注重情境化和实践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英语词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具有效性和实用性。其次,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记忆单词的关键所在。在二语词汇教学中,把词汇融入上下文自然的语言语境之中,引导学习者不断进行英汉语言词汇对比,以大量阅读为载体,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语境,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的灵活性。并且通过视听、口语交流、原文背诵来增加二语语感,融入最自然、最真实的语言本身(李云霞,2010) [3] 。
第二,营造活跃的英语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在有界无界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创新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笑话、趣味性的活动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愉悦。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音乐、视频等,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设立一些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此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一个尊重和包容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正面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还要让他们深刻理解有界无界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使用观指导下,其外语教学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重视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对核心构式的教学以及构式组配的整体性教学。第三,重视体验性语言使用事件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徐锦芬,2023) [11]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机制,并据此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结构和规则,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得语言学习更加轻松和愉快。
5. 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名词和动词两方面具体探讨了有界无界理论在语言词汇习得与教学中的体现及运用,旨在为二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提供一些实用的理论参考。文章提出教师一方面应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应营造活跃的英语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得语言学习更加轻松和愉快。
认知语言学的很多思想为语言习得与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语言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魏晓敏等,2018) [12] 。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应注重提供丰富的语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有界性与无界性的区别,掌握词汇和语法背后的原因和理据,提供可理解的解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致谢
借此机会,我想对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致以最真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