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
A Study on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DOI: 10.12677/ass.2024.135369, PDF, HTML, XML, 下载: 60  浏览: 170 
作者: 蓝杰章: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父亲参与教养亲社会行为儿童Father Involvement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ren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获得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家庭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其中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综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揭示了父亲参与教养通过父子依恋关系、行为示范、环境营造等途径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分析了评估父亲参与教养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常用方法。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如何促进父亲有效参与教养,整合多方面力量营造有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综合环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Abstract: Prosocial behavior forms the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strong social adaptabilit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erves as the primary context for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and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It elucidates how father’s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shapes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mechanisms such as father-child attachment, behavioral modeling,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dditionally, common methods for evaluating father involvement in parenting and assessi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are examined. As societal dynamics evolve, fostering effective paternal engagement in parenting and coordinating various resources to establish an inclusive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children’s social growth becomes a pivotal subject deserving thorough exploration.
文章引用:蓝杰章.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5): 95-10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5369

1. 引言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伯格(Eisenberg)于1972年首次提出,用来指与侵犯、攻击、破坏等反社会行为相对立的,可以让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 [1] 。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有序运转和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 [2] ,因此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一直是儿童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儿童早期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 。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参与教养的程度和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 [4] [5]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新认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父亲参与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教养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6] [7] 。其中,父亲参与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 [8] 。亲社会行为包括同情心、分享、帮助他人、遵守规则等行为表现,是儿童未来获得同伴喜爱、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9] 。一些学者认为,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父子/女依恋关系 [10] 、父亲的行为示范 [3] 、管教方式 [11] [12] [13] 等途径发挥作用。然而,不同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分歧,对于父亲参与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具体影响机制及有效参与方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分析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父亲有效参与教养、培养儿童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2. 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

2.1. 父亲参与教养概念

关于这一概念,以往学者大多是提出父亲参与教养维度的理论模型并进行阐述和解释,较少对概念进行直接界定。国外学者Lamb提出父亲参与教养的三因素模型,将父亲参与维度划分为投入性、责任性和可接近性 [14] 。随着家庭生活模式的转变和对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视,学者们认为三因素概念将父亲参与教养的含义狭窄化,仅仅把父亲参与教养看作是易观察、直接接触的活动,这在某种层面上阻碍了后续研究对父亲参与进行更广泛、深刻的探讨。之后,Hawkins在三因素之上进一步将父亲参与教养的维度细化,包含为母亲提供支持、对儿童进行学业鼓励、日常管教、情感支持、为儿童制定未来规划等维度 [15] 。我国学者伍新春、刘畅等人结合中国式家庭背景,在三因素基础上将父亲参与教养划分为可及性、责任性和互动性三个维度以及十二个子维度 [16]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丰富和延伸了我们对父亲参与教养内涵的理解和认知。

2.2. 亲社会行为概念

美国学者Weisberg认为亲社会行为包含同情、慈善、共享、互助等方面 [9] 。国内学者赵章留、寇彧结合中国社会背景调研后提出,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四种形式,包括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一切行为 [17] 。亲社会行为出现于婴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在学前期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个体差异 [18] 。儿童期是培养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可以促进儿童时期的社会适应 [19] 和青少年时期的成功发展。因此,在儿童期对个体亲社会行为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其中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父亲参与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并试图厘清其中的作用机制。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父母自评的方式测量父亲参与程度,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他人等)的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绝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父亲参与程度较高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例如,黎志华等人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水平较高的儿童在亲社会行为上获得更高分数 [10] 。类似的结论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验证 [7] [20] 。随后,一些研究开始探讨父亲参与教养的不同维度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父亲与儿童进行温暖、给予情感支持和适度监管等积极参与方式,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21] 。而父亲的消极情绪表达对负面情绪的孩子作出反应,孩子的友好行为将会减少,攻击行为发生的次数会增多,会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回避、退缩、害羞等行为。父亲教养方式的惩罚定向、拒绝与儿童的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 [22] 。父亲越是对儿童采用惩罚的教养方式,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父亲越是采用拒绝的教养方式,儿童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多。这表明,父亲消极对待儿童的方式会导致用不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 [23] 。

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采用纵向追踪设计,探讨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长期影响。结果发现,孩子获得的父母支持水平越高,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点越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父亲和母亲的支持中,父亲支持与子女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更为密切相关 [24] 。一些研究深入分析了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年龄特征,结果发现这一影响自幼儿期便已存在 [25] ,并贯穿整个童年时期 [10] ,一直延续到青春期阶段 [24] 。

在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解释视角。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亲而习得相应的亲社会行为模式 [26] 。亲子依恋理论则强调,父亲通过积极的教养参与,如亲密互动、情感支持等,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父亲参与教养程度、父子依恋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此外,一些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入手,将家庭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在有虐待风险的特殊家庭中,家庭冲突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家庭冲突水平较高会导致儿童后续外化和内化行为问题加剧,儿童较严重的行为问题也会促使家庭冲突。同时也发现父亲参与对缓解这一负面的双向影响具有保护作用 [27] 。

研究者们还探讨了影响父亲参与与子女亲社会行为关系的中介和调节因素。在中介机制方面,一些研究发现亲子依恋、亲子关系质量和责任心等因素起到了中介作用。例如,黎志华、尹霞云等人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通过影响父子依恋关系质量,进而间接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10] 。该研究揭示了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发展的作用路径:高水平的父亲参与有助于增进父子亲密关系、建立安全依恋,安全依恋状态下的幼儿更易展现出友善、乐于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特征。在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积极参与孩子教养会使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结会变得更加紧密,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愿意做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8] 。此外,国内研究者发现父亲参与子女教养可以通过影响和培养子女的责任心,从而促进子女亲社会行为发展 [29] 。在调节因素方面,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性别和国家等因素可能是重要的调节变量。一般来说,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并相应调整自身的教养行为 [30]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而言,高质量的养育方式可能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常常缺乏其他必需的资源,优质的亲子互动和教养支持就显得格外宝贵。儿童性别也被认为是重要的中介变量,一些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对女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较大 [3] [31] 。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父亲参与的具体影响路径也可能有所区别,亲社会行为水平因国家而异 [32] ,这意味着父母行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或许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文化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期望以及父母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有所不同 [33]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和测量工具等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横断面相关分析的层面,发展性视角仍显不足。其次,对父亲参与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测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视角。

总的来说,现有研究为我们了解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但在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方法论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采用发展性的纵向追踪设计,整合多元测量方法(如父母、教师和儿童评定等),同时关注影响的文化差异和亚群体特征,以更全面、动态地把握父亲参与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3. 理论基础

3.1. 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发展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34] 。这一理论模型是由不同的环之间的镶嵌,一层一层的因素相互环套,每一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微观系统层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直接环境。高质量的父亲教养参与能在微观层面为孩子提供亲社会行为的示范和养成土壤。通过与父亲的亲密互动,孩子可以内化同理心、宽容、互助等价值观,逐步培养起亲社会的行为模式。在中间系统层面,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联系构成了孩子发展的中间系统环境。父亲主动参与教养有助于加强家园联系,父母与教师能更好协调一致,共同培养孩子的社会化技能。同时,融入社区活动也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实践亲社会行为。在外系统层面,父亲在职场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也会影响其参与教养 [35] [36] 。此外,父亲的社会关系网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广阔的亲社会实践舞台。宏观系统层面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位也会影响其在教养中的作用发挥 [37] [38] 。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父亲教养影响的视角。父亲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孩子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学习,也通过优化多重环境系统创造有利条件,为儿童亲社会品质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3.2. 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并内化行为模式,从而习得新的行为方式 [26] 。首先,作为孩子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行为示范者之一,父亲的言行对孩子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父亲常表现出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孩子就更有机会通过观察而习得这些行为模式。高度参与教养的父亲与孩子互动时间更多,行为示范的影响力也就更大。其次,除了行为示范,父亲的言语教导也会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亲经常向孩子灌输互帮合作、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孩子就更易养成相应的亲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后,高度参与的父亲不仅身教言教促进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比如,带领孩子参与公益活动、邻里互助等,让其在实际情境中锻炼亲社会技能,形成稳定习惯。

总之,通过行为示范、言语指导、环境营造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养的父亲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习得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社会学习理论为分析父亲教养参与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4. 父亲参与教养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4.1. 父亲参与教养的测量

国内外目前主要采取问卷法的形式对父亲参与教养进行测量。较为常见的问卷有以下几种:

伍新春、刘畅和胡艳蕊等人还结合中国的家庭教育背景,修订了Lamb提出的三因素模型理论,自行编制了《父亲教养投入问卷》 [16] 。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十二个子维度,共56个题项,每个题项描述父亲在儿童教养某方面的投入行为。具体而言,互动性维度包括:生活照顾、学业支持、情感交流、规则教导以及休闲活动,包含23个题项;可及性维度包括:空间可及和心理可及,包含8个题项;责任性维度包括:榜样示范、父职成长、信息获得、教养支持和发展规划,包含25个题项。问卷采用五点记分。项目全部为正向计分,无反向计分。所有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3和0.93之间,每一维度下的子维度其Cronbach’s α系数处于0.68~0.88之间,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符合中国父亲参与的背景情况,能科学有效地对我国3~18岁儿童的父亲进行教养投入情况的测量。

Hawkins和Call等人编制的《父亲参与教养自我报告问卷》 [15] ,该问卷共9个维度,分别为管教和培养责任感、支持学校活动、支持孩子的母亲、提供经济支持、与孩子互动交流、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教孩子读书、关注孩子日常生活。该量表由儿童父亲填写,包括35个项目,其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父亲参与越多、教养行为的频率越高。

华东师范大学余舒于2011年在Hawkins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与调整 [39] ,通过因素分析删除原问卷中的第28、29两项,保留其它33个项目,最终形成互动交流、情感表达、社交鼓励、关注帮助、间接支持、管教约束六个维度。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4、0.830、0.777、0.784、0.731、0.697,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以对父亲教养行为进行较好地测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测量父亲参与教养的相关工具逐渐完善和丰富,涵盖的内容层次也较为丰富,每个年龄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情况都有有效的检验工具。

4.2.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4.2.1. 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通过问卷或量表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测量的方法。《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引于苏州大学邓诗颖在其硕士论文中编制的亲社会行为量表 [40] ,该量表共计28个题项,分为五个维度(合作、分享、助人、安慰和公德),其中合作行为有9个题项,分享行为有7个题项,助人行为4个题项,安慰行为4个题项。问卷采用5级记分法,问卷总体得分越高,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越突出,且无反向计分题目。原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51,分半信度为0.935,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使用较为广泛,科学性较强。

问卷法适用的群体为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由于儿童对于问卷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了避免问卷法出现的误差,有的学者采用更直观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和分析儿童的利他行为。

4.2.2. 观察法

根据研究者的位置和角色,观察法可分为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两种形式。局外观察法要求研究者保持客观公正的视角,通过文字记录、多媒体录像等手段,仔细观察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的合作、分享、谦让、同情等利他行为表现,并对最终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这种观察方式适用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有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儿童利他行为的基本状况,明确研究的重点问题。观察所获得的数据较为自然真实,能较好反映儿童利他行为的真实面貌。而参与观察法则要求研究者亲临现场,直接介入并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通过与被试的互动交流来观察其利他行为的表现。相比之下,参与观察法虽然耗时耗力,但获得的第一手数据更加细致入微、真实可信。

不过,无论采取何种观察方式,在操作流程上都应当严格规范,以确保研究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观察结果的量化表达和数据统计分析也是一大挑战,这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精力。尽管如此,观察法作为一种直接、自然的数据采集方式,在儿童利他行为等研究领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

4.2.3. 情景实验法

情景实验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实验情境,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测查的方法。独裁者游戏是亲社会行为测试中的一种典型的情景实验之一,该游戏中实验者给儿童10张相同贴纸,并告知儿童这些贴纸将全部送给他,他可以全部拿走,也可以分享给下一位儿童,确认被试了解贴纸所有权和任意分配权后,主试记录儿童分享贴纸的个数以研究儿童分享行为。实验中分享即为亲社会行为的定性指标,而儿童愿意分享的贴纸数即为其亲社会行为的程度指标 [41] 。刘文等设计了三项情景实验,包括箱子任务、玩具任务和磁带任务并按提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每一项任务测试,通过不同任务之间的匹配和相互作用反映出儿童的利他行为 [42] 。例如箱子任务:主试向被试演示如何锁上箱子和打开箱子等一些具体步骤,然后锁上箱子离开,告知被试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待另一位主试进屋后用钥匙却打不开箱子后寻求帮助,看儿童是否在此时给予帮助以反映儿童帮助行为,之后进行的玩具任务和磁带任务也分别反映儿童的利他行为,通过这三项任务之间的匹配和相互作用以反映出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否具有情景一致性;杨恒利用不同组合的糖豆设计了七个分享实验,四种实验条件分别是糖豆数量可均分或不可均分,糖豆普通与特殊,儿童为糖豆分配的接受者或非接受者,儿童是分配糖豆的选择者或非选择者,通过连续的七个分享实验分别为儿童与实验者分享糖豆(实验1~实验4),儿童为两个玩偶分配糖豆(实验5~实验6),儿童将糖豆分到两个杯子中,实验者先选择,儿童处于非选择者角色(实验7)。每个分实验间的关系层层递并结合与儿童家长和教师的访谈进来测试四种教养环境下儿童的分享行为 [43] 。

5. 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相关研究的梳理和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父亲参与教养的总体情况和各维度会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对于父亲参与教养较少或提升教养质量的干预,以及如何将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应用于实际家庭教育也是研究者一直所关注的焦点。

第一,鼓励和支持父亲积极参与儿童的教养,特别是在亲密互动和情感支持等方面。父亲的参与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亲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亲社会品质。因此,应当为父亲创造更多机会来与孩子亲密互动,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孩子的生活,分享喜怒哀乐,共同成长。

第二,倡导合理的教养方式,避免过度严厉管教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管教方式过于严厉会削弱父亲参与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面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孩子产生反社会行为。因此,应该教育父母采用积极、富有同理心的教养方式,以爱心、理解和耐心来引导孩子,而不是过于严厉的惩罚或威胁。合理的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意识和行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关注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父亲参与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不同家庭背景可能会影响父亲参与的程度和方式。例如,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亲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外出工作,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孩子的教养。因此,应该为处于不利环境的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确保所有儿童都能获得父亲的积极参与和良好教养,从而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第四,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和资源支持,提供父母教育课程和亲职培训,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要提高社会对父亲角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父亲参与教养的社会环境。政府、学校和社区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增强公众对父亲参与教养重要性的认识,消除性别刻板印象,鼓励父亲更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

6. 总结

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父亲不仅能为儿童树立亲社会行为的榜样,还能通过增进父子依恋关系、积极言语指导、亲社会环境营造等途径,促进儿童内化并习得亲社会的行为模式。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也将发生转变。在双职工家庭日益普遍的今天,如何给予父亲更多参与子女教养的机会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此外,既有研究多关注了父亲参与对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否能持续到儿童的青春期和成年期?父亲参与还会对儿童其他社会化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和深入的方向。最后,家庭是儿童人格和行为养成的摇篮,学校和社区等其他环境也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除了鼓励提高父亲参与水平,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方力量,为儿童营造一个协同的、富有亲社会导向的综合环境,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父亲教养参与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机制虽已被初步阐明,但仍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为培养社会公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Eisenberg, L. (1972) The Human Nature of Human Nature. Science, 176, 123-12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76.4031.123
[2] Eisenberg, N. and Mussen, P.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571121
[3] Hastings, P.D., Utendale, W.T. and Sullivan, C. (2007)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Grusec, J.E. and Hastings, P.D., Eds.,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638-664.
[4] Deković, M. and Janssens, J.M. (1992) Parents’ Child-Rearing Style and Child’s Sociometric Statu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925-932.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28.5.925
[5] Janssens, J.M.A.M. and Gerris, J.R.M. (1992) Child Rearing: Influence on Pro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Swets & Zeitlinger, Lisse.
[6] Lamb, M.E. (2010) How Do Fathers Influence Children’s Development? Let Me Count the Ways. In: Lamb, M.E.,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1-26.
[7] Flouri, E. (2005) Fathering and Child Outcome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02/9780470713228
[8] Jeong, H.H. and Choi, K.S. (1995) Father’s Child-Rearing Behaviors , Children’s Sex-Role Taking , Children’s Emotional Responses and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Korean Journal of Child Studies, 16, 33-47.
[9] Weisberg, R.W. and Alba, J.W. (1982) Problem Solving Is Not Like Perception: More on Gestalt The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1, 326-330.
https://doi.org/10.1037//0096-3445.111.3.326
[10] 黎志华, 尹霞云, 蔡太生, 等. 父亲参与教养程度、父子依恋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5): 705-707.
[11] Krevans, J. and Gibbs, J.C. (1996) Parents’ Use of Inductive Discipline: Relations to Children’s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7, 3263-3277.
https://doi.org/10.2307/1131778
[12] Laible, D., Carlo, G., Torquati, J., et al. (2004)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s Assessed in a Doll Story Completion Task: Links to Parenting, Social Competence,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Social Development, 13, 551-569.
https://doi.org/10.1111/j.1467-9507.2004.00283.x
[13] Roberts, W.L. (1999) The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Relations with Prosocial Behaviour and Competence in Five Samples.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u Comportement, 31, 72-85.
https://doi.org/10.1037/h0087075
[14] Lamb, M.E., Ed. (2004)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4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15] Hawkins, A.J., Bradford, K.P., Palkovitz, R., et al. (1999) 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Mens Studies, 10, 183-196.
https://doi.org/10.3149/jms.1002.183
[16] 伍新春, 刘畅, 胡艳蕊, 等. 父亲教养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4): 576-579.
[17] 寇彧, 赵章留. 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J]. 心理学探新, 2004, 24(2): 48-52.
[18] 张静竹, 郭菲, 陈祉妍. 共同养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 30(3): 635-639.
[19] Eisenberg, N., Spinrad, T.L. and Knafo-Noam, A. (2015)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Lamb, M.E. and Lerner, R.M.,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Developmental Science: Socioemotional Processes, 7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610-656.
[20] Lamb, M.E., Ed. (2010)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21] Easterbrooks, M.A. and Goldberg, W.A. (1984) Toddler Development in the Family: Impact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d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Child Development, 55, 740-752.
https://doi.org/10.2307/1130126
[22] Carson, J.L. and Parke, R.D. (1996) Reciprocal Negative Affect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Children’s Peer Competency. Child Development, 67, 2217-2226.
https://doi.org/10.2307/1131619
[23] 周利娜. 父亲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儿童气质及其社会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4] Van Meegen, M., Van der Graaff, J., Carlo, G., et al. (2024)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upport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cross Adolescence: The Roles of Fathers, Mothers, Siblings, and Friend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53, 1134-1154.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23-01885-5
[25] 刘如意. 父亲参与教养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
[26] Bussey, K. and Bandura, A. (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 676-71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6.4.676
[27] Morelli, N.M., Hong, K., Elzie, X., et al. (2022)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Family Conflic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in Families at Risk for Maltreatment. Child Abuse & Neglect, 133, Article 105832.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2.105832
[28] 邝娅, 谭千保. 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亲子亲合的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 27(11): 1742-1746.
[29] 吉优. 父亲参与教养、初中生责任心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30] Kalil, A., Ryan, R. and Corey, M. (2012) Diverging Destinies: Matern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al Gradient in Time with Children. Demography, 49, 1361-1383.
https://doi.org/10.1007/s13524-012-0129-5
[31] Hastings, P.D., Rubin, K.H. and DeRose, L. (2005) Links among Gender, Inhibition, and Parental Socia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51, 467-493.
https://doi.org/10.1353/mpq.2005.0023
[32] Schroeder, D.A. and Graziano, W.G. (Eds.) (2015)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osocial Behavi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33] Mesurado, B., Richaud, M., Mestres, M., et al. (2014)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from Low-Income Background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hree Countries—Argentina, Colombia, and Spai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5, 1471-1488.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14542284
[34] Bronfenbrenner, U. (1979) Contexts of Child Rear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844-850.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34.10.844
[35] Darling, N. and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496.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3.3.487
[36] Hook, J.L. and Wolfe, C.M. (2012) New Fathers? : Residential Fathers’ Time with Children in Four Countr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3, 415-450.
https://doi.org/10.1177/0192513X11425779
[37] Adamsons, K. and Pasley, K. (2016) Parents’ Fathering Identity Standards and Later Father Invol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7, 221-244.
https://doi.org/10.1177/0192513X13514407
[38] Freeman, H., Newland, L.A. and Coyl, D.D. (2008) Father Beliefs as a Mediator between Contextual Barriers and Father Involvement.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8, 803-819.
https://doi.org/10.1080/03004430802352228
[39] 余舒. 父亲教养行为及与2-6岁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0] 邓诗颖. 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依恋类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3.
[41] 肖启蓬, 戴美霞, 刘步云, 等. 学龄前儿童利他行为与抑制控制关系的实验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7, 25(5): 437-439 447.
[42] 刘文, 杨丽珠. 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1): 6-11.
[43] 杨恒. 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及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