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城市特困老人生活改善问题研究——以L市某特困老人为例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with Extreme Poverty in Urba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tages—Taking a Poor Old Man in L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r.2024.113076, PDF, HTML, XML, 下载: 49  浏览: 114 
作者: 黄 飞, 冯丕红: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弱势群体标签化个案工作优势视角Disadvantaged Group Tagging Casework Dominant Perspective
摘要: 弱势群体往往面临被标签化的局面,在标签中他们是有问题的,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往往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普遍匮乏,被贴上标签后,更进一步加剧弱势群体内心的自卑和敏感,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本文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通过个案工作方法,探寻特困老人身上的优势和潜能,并以此拓宽其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希望本研究能为解决弱势群体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often face the situation of being labeled, in which they are problematic and have no ability to support themselves, and often need the assistance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to maintain a basic standard of living.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s generally lacking, and after being labeled, the inner inferior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are further intensified, affecting their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this paper uses the advantage perspective theory and the case work method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of the poor elderly, so as to broaden their income sources, improv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enhanc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fficacy,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文章引用:黄飞, 冯丕红. 优势视角下城市特困老人生活改善问题研究——以L市某特困老人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577-583.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076

1. 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民生保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指出“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十多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制度性保障。在社会救助范围设置上,低保扩围增效力度不断加大,160多万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更加有力。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全国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资金203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3118亿元 [1] 。

正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有力兜底,具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的物质条件有了充足保障,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这过程中弱势群体也往往被标签化,他们被认为是有“问题”的,无法自力更生,没有收入来源,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救助。被动贴上的“无能”标签对于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往往使他们变得更敏感和自卑,可能引发对强势群体的怨恨 [2] 。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没有用问题视角看待案主,而是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优势和潜能的,强调从案主身上找到闪光点,主张以优势的角度看待环境其问题和疾病,能够有效地减少问题或疾病引起的标签、责备受害者等效应产生的不良影响,帮助案主解决自身面临的困境 [3] 。

因此,本文以L市某特困老人为例,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通过个案工作方法探寻特困老人身上的优势和潜能,以解决其身上出现的问题,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以期为特困人员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

2.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届关于特困老人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政策或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如徐勇认为要尽快转变先行的城市养老体系,探索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养老体系 [4] 。徐勤认为解决特困老人问题,各部门要加强认识,加大扶贫力度,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救助、低保工作,更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特困老人解困工作中 [5] 。姚存信等学者认为应加强法制建设,弘扬维护特困老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完善相关法制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调整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6] 。王小春等学者认为应不断适时调整特困老人救助水平,丰富救助项目,引导鼓励异地养老,出台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7] 。还有陈成文同样认为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低保制度、城市养老保障体系和生活照料体系,积极发挥城市家庭的养老功能 [8] 。在具体实践上,江西万安民政局打造特困老人集中护理试点,深入推进敬老院改造,取得较好成效 [9] 。同样采取集中照护措施的还有江西兴国县 [10] 。

不难看出,不管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把城市特困老人当成失能、无法创造价值的“问题人”,需要国家或社会相关力量制定相关照护救助政策和措施进行供养,而完全没有考虑到特困老人身上还有优势和潜能,能够自己创造价值,获得收益。相比问题视角,优势视角能够尊重老年人尊严和价值,强调平等地位,能够挖掘老人潜在的优势和资源,通过“保护性”因素重塑老人信心和能力 [11] 。总之,优势视角可以对抗以往习惯性问题思维,抛弃居高临下的社会补偿机制,以更自由更尊严的方式帮助老人实现助人自助,使老年人拥有更多可能性和扩展性 [12] 。

3. 优势视角内涵

3.1. 优势视角理论起源

社会工作专业起源于18至19世纪英美等国家的慈善活动和邻里互助运动。在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变革的推进,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流浪、盗窃等。针对出现这些问题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一种问题和疾病的视角,将服务对象视为需要诊断和治疗的病人,自己则扮演专家角色,建立了类似医患的关系模式。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好意,却往往导致服务对象被贴上标签,被动接受帮助,忽视了他们本身的潜力和资源。进入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开始对这一问题视角进行反思,质疑其是否真正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目标,并提倡社会工作应从关注问题转向挖掘和利用资源。1982年,这一思潮得到了显著推进,当时堪萨斯大学社会工作福利学院的教授查尔斯和他的博士生通过一项针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干预项目,明确提出了优势视角。随后,1991年,同一学院的教授Dennis Saleebey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他指出,长期的负面标签化不仅损害服务对象的自我认同,还可能加剧他们的问题。随后Saleebey写了《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该书不仅成为优势视角理论的重要文献,也通过不断的更新和出版,促进了该理论的广泛接受和应用 [13] 。

优势视角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次根本性转变,从专注于解决问题向发掘和利用个体及社区的资源和优势转移,强调了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和参与度,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信任。

3.2. 优势视角基本内容

一是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每个家庭、团体和社区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对社工而言,应该相信每个服务对象都具有潜能和优势,并在实践中找到这些优势和潜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二是任何环境都充满资源。优势视角相信任何环境都有其自身资源,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这样的资源通常“潜伏”在环境中,甚至不被利用和开发。社工需要从这些环境中找到资源,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和发展。三是社工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互相合作的关系,共同成长和进步。对社工而言,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信任关系,才有机会了解服务对象,才能发现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在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与服务对象成为朋友,而不是以专家的角度,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四是抗逆力具有重要作用,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能够再次面对困境而从容不迫的心理状态。个人具有恢复和反弹的内在能力,抗逆力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品质,更是一个过程,一个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14] 。

3.3. 优势视角基本假设

优势视角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相信人有改变的潜能,每个人都有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二是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资源解决自身问题,并且经历困难挫折后都能拥有一定的抗逆力,即便是倍受摧残和打击的个体,也拥有潜在的不被人了解的优势;三是认为社会工作助人实践中应该关注的焦点是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问题和缺陷,推动改变的重要源泉来自于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也是一种优势资源 [15] 。

4. 案主的情况分析

4.1. 主要情况

4.1.1. 刘某基本情况

刘某,男,今年61岁,未婚无子女,是城市特困五保户,初中学历,身体心脏不好,2019年左右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无法干重活,没有三高,喜欢喝茶,不喝酒;刘某父母已不在,有三兄弟,都是L市本地人,自己是老大,其他两位在工厂工作,过年过节有来往,兄弟都已结婚,各自有小孩。

4.2.2. 心理方面

刘某在和笔者聊天的时候,表现相对较好,没有大喜大悲情况,聊到一些感兴趣话题时都是有说有笑,聊到一些触动问题如兄弟感情时有表现双手交叉放置胸前的抵触行为。聊到存在什么困难时,刘某笑着说“当然是没钱了,有钱哪还有烦恼”。从访谈表现可以看出,刘某心理较为坚强、平和。

4.2.3. 社交方面

刘某平时活动是吃完饭下楼走走,和朋友吹吹牛,不出门就在家看电视,刷手机短视频,没有其他娱乐方式。

4.2.4. 家居环境情况

本楼栋两梯12户,电梯有故障,按键失灵;走廊灯有些失灵,声控不灵敏,廊道阴暗;刘某家里结构为一房一厅,面积35平米左右,客厅铺有木地板,有冰箱洗衣机和麻将桌,坐南朝北,采光不错;阳台客厅种有花草,养了泥鳅。

4.2.5. 每月收支情况

访谈中了解到刘某每月有200元养老金;煤气罐100~110元/个,一个能用50天左右;出入骑电车,推上楼充电,外面充电一次3元,集体充电处月票40~50元;水电有优惠,电费每月不定,预估100元;特困户免房租;每月话费20元,2M宽带;每月吃饭花费大概600元左右;另外我们查到柳州市区特困户每月有980元救助金。综合目前可知,刘某每月收入大概1200元左右,支出800元左右。

4.2.6. 其他情况

刘某早年进厂打工,但很早就出厂了;社区、民政局等单位部门节假日偶尔会上门慰问,送衣物、被套或米油等物品;重阳、中秋等大节日,社区也会送米和油,基本不用买油;民政局每个月会安排人来清理家里一次;有免费体检,正准备去。

4.2.7. 刘某反映的问题

没有钱;液化气入户安装费3000块,存在困难;反映社区工作人员流动频繁,2~3年一换,刚熟悉又换人了;灯坏自己修,社区无法帮忙。

4.2. 预估分析

通过访谈得到的刘某信息,笔者进行了简单分析,对刘某反映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如下。

4.2.1. 刘某面临的问题

1) 身体不好,无法干重活。访谈了解刘某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无法干重活,走几步路都喘气。

2) 生活单调,缺少关心和陪伴,社交缺乏。从访谈数据可以看到,刘某未婚无子女,日常活动就是出门买菜,回家做饭,平时活动是吃完饭下楼走走,和朋友吹吹牛,不出门就在家看电视,刷手机短视频。聊到兄弟感情时有抵触行为说明兄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间隙。

3) 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低。在访谈中了解到刘某每月收入只有200多元的养老金,以及政府救助的980元,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4) 家居环境存在问题。小区环境设施老旧,楼栋电梯存在问题,走廊灯有些失灵,声控不灵敏,廊道阴暗;刘某家里设施损坏后无法自己维修,社区也帮不了。

5) 液化天燃气入户费3000元问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小区天然气管道已经接到厨房外面,因为天然气公司是统一收3000元的入户费,而刘某说这个钱拿不出来,存在困难,所以现在刘某还是使用煤气。刘某说找小区说过这个问题,但小区帮不上忙,只能在刘某客厅安装煤气泄漏警报器。

4.2.2. 刘某的需求评估

1) 扩充刘某的收入来源,缓解其经济压力;

2) 可能需要解决3000元入户费问题和房屋维修问题;

3) 刘某可能需要来自家人朋友和社区的关心帮助和理解,缓解孤独感。

5. 个案工作的介入策略

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优势,能够解决自身问题,每个人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或经历痛苦后都能获得一定的抗逆力。我们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刘某过去的个人经验和抗逆力以及现在养花种草的本事也是一种优势资源,我们要引导刘某发现自身的的这些优点,认识其优势,通过转换和链接资源解决问题。

5.1. 介入目标

运用优势视角分析刘某身上的优势和潜能,并据此拓宽刘某收入来源,缓解其经济压力,帮助刘某获得成长与发展

5.2. 介入策略

5.2.1. 第一阶段:建立平等信任的专业关系

在最开始和刘某接触时,刘某表现很平静和随和,在和笔者聊天中聊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露出笑容,聊到自身困难和问题时,也是很坦荡的说出来。笔者认真倾听并不时进行回应刘某的问询,通过有来有往的聊天,双方相互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笔者适时提出建立专业关系,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刘某欣然答应。

5.2.2. 第二阶段:肯定案主自身优势

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也是一种优势资源。在上次访谈中笔者发现刘某客厅养了很多花花草草,询问之下,刘某说到他很喜欢养这些小东西。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这养花草的经验和爱好便是刘某的一个大优势。因此在本次接触中,笔者对刘某的养花草的爱好表示了肯定和赞扬,并告知这是其身上的优势,鼓励刘某继续把这个优势扩大,当成一个事业来发展。接下来就养花草事业的发展,笔者与刘某进行了探讨,如联系社区询问是否需要购买花草的绿植,或社区是否能聘用刘某护理社区内的花草,以及能否自己在网上开店进行售卖。通过种植花草,以自己的能力来获得收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刘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解决刘某收入来源单一问题,缓解其经济压力。

5.2.3. 第三阶段:激发案主自身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优势和能力改变自己,解决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刘某谈吐坦然,能主动开玩笑,带有一定的乐观积极心态,是个“人间清醒”、不怨天尤人、不埋怨社会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刘某是积极看待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并具有一定的抗逆力,能够坦然面对未来出现的坏事问题,这同样是刘某具备的优势。因此本阶段笔者在和刘某的接触访谈中,主要是肯定和说明其身上的抗逆力,让刘某对抗逆力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明白过去的不幸让他变得坚强,变得内心强大,让他不惧怕未来的失败,并鼓励刘某一直乐观、开朗,运用身上的抗逆力应对未来的挑战,不放弃不气馁,勇敢面对生活的嘲笑。

5.2.4. 第四阶段:开发家庭资源,获得亲朋支持

家庭拥有巨大的资源,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是服务对象实现成长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刘某虽然没有组建家庭,但他的两个兄弟都在L市,并已成家立业,也有自己的朋友。在访谈中能看出刘某与兄弟间往来不多,关系有所疏远,和朋友有一定来往。因此本阶段笔者主要围绕亲朋关系,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让刘某了解到亲朋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刘某和亲朋加强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在征得案主同意后,笔者也将联系案主亲人朋友,分享案主的优势和潜能以及对生活的展望,并寻求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5.2.5. 第五阶段:寻求社区帮助

整个社区对服务参与者而言应被视为蕴藏着无限潜在资源的绿洲。在本案例中,社区对刘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能够让刘某发挥所长,获得成长。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刘某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寻求社区的帮助。笔者就了解的刘某困难和优势等情况,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在3000元煤气入户费问题上,社区表示已经和公司进行沟通,结果不太理想。对于通过种植花草出售提高收入问题,社区表示会尽力帮助,优先购买刘某种植的花草,并对刘某做好网店运营给与一定帮助。对于社区的帮助,笔者一一告知刘某,并鼓励刘某加强和社区的联系。在笔者的鼓励下,刘某和笔者一起到社区询问更详细的帮助和政策帮扶。

5.3. 总结

5.3.1. 优势视角有效提高城市特困老人自我效能感

城市特困老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往往身体出现问题而无法发挥社会正常功能,如本文中的案主心脏出现问题,无法干活,失去一定劳动能力。长久以往便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在本研究中笔者运用优势视角,通过赞扬案主的养花技能,鼓励案主分享养花技巧和注意事项,充分肯定案主优势,重塑案主对自己的信心和正面认识,让案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极大提高了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在访谈中,案主分享养花心得时,语气坚定而有力量,眼神充满光芒,脸上挂满开心的笑容,在访谈结束时,还赠送笔者一个小盆栽。这充分说明,运用优势视角,充分肯定案主的优势和潜能,有效提高了案主的自我效能感。

5.3.2. 个案工作介入有效拓宽城市特困老人收入来源

以往城市特困老人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救助和子女支持,且收入较低,如长沙市调查报告显示特困老人有退休金的占比22.1%,没有退休金占比77.9%,在有退休金的特困老人中收入低于150元的占比74.3%,大多数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8] 。在本文研究中,在优势视角理论的应用基础上,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从案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成功发掘了案主种养花草的技能优势,并帮助案主分析自身优势,通过寻求社区帮助进行宣传,协助案主开设网店等方式,帮助案主通过售卖所种植的花草获得收益,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其收入来源。

6. 结语

优势视角的出现,为服务对象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方向,社工或其他专业人员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进行指导实践,能够有效提升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自身问题的解决。

在本研究中,笔者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通过个案工作方法,肯定了服务对象经验、技能和抗逆力等优势,极大增强了服务对象自信心,为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也为城市特困老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借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优势视角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服务对象个性的特殊和差异,不一定会相信自身优势和接受社工的鼓励和行动;二是服务对象和社工自身资源的有限性,无法使服务对象的优势获得成长与发展,优势不优反成笑话。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审慎使用优势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服务对象的情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努力解决问题,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昊.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N]. 人民日报, 2022-04-28(06).
[2] 汪卫平, 魏峰. “缺陷思维”与“反缺陷思维”: 教育研究中对弱势群体的两种立场论争[J]. 比较教育研究, 2022, 44(7): 58-65.
[3] 孟洁.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4(1): 55-64.
[4] 徐勇. 城市特困老人生活及最低生活保障机制——老年特殊群体调查之三[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4): 57-61.
[5] 徐勤. 城市特困老人——急需社会保护的群体[J]. 人口研究, 1999(5): 51-55.
[6] 姚存信, 李建业, 王谦. 对城镇特困老人群体救助的思考[J]. 中国民政, 2007(2): 48.
[7] 王小春, 曹宁宁, 朱铭来, 等. 京津冀特困老人养老社会救助比较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29(15): 287-289.
[8] 陈成文. 城市特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4): 20-27.
[9] 朱远崟. 江西万安: 积极打造农村特困供养新模式[J]. 中国民政, 2019(21): 55.
[10] 江西兴国高质量推进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J]. 中国民政, 2020(23): 31.
[11] 李健, 谢丽莉. 优势视角下积极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以“爷爷奶奶一堂课”为例[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5): 77-84.
[12] Rowe, J.W. and Kahn, R.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3299702
[13] 塞勒伯. 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 李亚文, 杜立婕, 译.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14] 刘海丽. 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性模式[J]. 学理论, 2017(9): 106-108.
[15] 温腾龙. 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关系及应用框架研究——基于通用过程的分析[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2(8):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