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艺术品资源鉴、存、展、销路径与图书馆美育职能协同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the Ways of Identification, Storage, Exhibition and Sal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t Resources and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Lib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DOI: 10.12677/ssem.2024.133038, PDF, HTML, XML, 下载: 30  浏览: 4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谭波媚, 玉 荣*: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艺术品展销图书馆美育协同Artworks Exhibition and Sales Lib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摘要: 高校图书馆是校内师生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实施美育职能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将专业师生的艺术品作为美育功能实现的重要素材,通过对艺术品的传统展示、“云”展示来实现艺术品对相关专业师生艺术形式的技巧和风格碰撞、借鉴和学习,对其他专业师生则是较大范围的美育浸润行动。为了本校专业师生艺术品自身效能的最大化实现,设计学院需与图书馆建立美育协同机制,把师生艺术品的实体资源归置于图书馆中,让艺术品资源得到专业、妥善的典藏保管,在艺术品典藏、展陈中实现专业教育、美育教育双线并行的育人路径。优化、规范艺术品的典藏管理机制,根据美育主题文化,利用艺术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展销活动,通过视频、直播、图文、3D等数字化形式最大范围地扩大艺术品的展销范围,助力艺术品从作品到产品的市场转化,最终实现专业师生艺术品资源鉴赏、存储、展览、销售与美育协同一体化推进。
Abstract: University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library should take the artworks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and realize the collision of skills and styles of art form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related majors, reference and learning from artworks through traditional display and “cloud” display of artworks, while it is a large-scale aesthetic education infiltration action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other majors. To maximize the self-efficac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tworks, the School of Design needs to establish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library, place the physical resourc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tworks in the library, so that the art resources can be professionally and properly stored and safe kept, and realize the parallel educa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rt collection and exhibition. Optimize and standardize the collec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artworks, according to the theme cultur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use artworks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external exhibition and sales activities, expand the exhibition and sales scope of artworks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rough video, live broadcast, graphic, 3D and other digital forms, help the market transformation of artworks from works to products, and finally realiz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t resources appreciation, storage, exhibition, sale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谭波媚, 玉荣. 高校师生艺术品资源鉴、存、展、销路径与图书馆美育职能协同机制研究[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4, 13(3): 300-307.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4.133038

1.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艺术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适应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众多高校顺应社会纷纷开设工艺美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系列设计类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师生捕捉社会潮流风向,提取地域文化元素,运用专业美的感受力创作了品类众多、形态各异的艺术品资源,但因高校存储空间、档案管理条件及艺术品本身尺幅、体积等限制、约束,使专业师生集聚大量时间、精力创作的艺术品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2009年,开始有学者陆续关注美术类、陶艺类、书画类等艺术设计作品的管理保存问题。2015年开始,个别高校开始提出“建立一个数据信息共享的平台”,对陶瓷艺术品进行数字化管理。2018年,高校纷纷探索并试验将智能交互技术引入空间艺术设计作品展览,并开发线上线下的自由交易方式,实现公众也能广泛享受原创艺术、大众艺术观赏的自由。艺术品承载着历史、文化、审美、科学等多重价值,开始成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内容。2020年,国家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通知中确定了美育行动的三个主要任务,即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并在工作举措中明确指出“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院系、校级等群体性展示交流……”、“创新开展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校园优秀展演节目和作品”。每个高校均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配合着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为其提供文献情报,是学生的“第二课程”,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必有资源、必备场所,是各二级学院师生专业交流与共创的场所,承载着美育职能效能实现的关键场所。“一所高校的图书馆,往往能成为这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当一个建筑被赋予了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意义时,它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 [1] 。高校图书馆除了发挥自身建筑的独特审美教育作用外,高校专业艺术品成果资源应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素材来源,高校图书馆应通过美的形态,展示美的内容,传播美的事物,达到美育浸润的目的。大多数高校均设置有设计学科相关的专业,该学科存在大量优质的二维、三维艺术设计作品,专业优质艺术品资源应成为图书馆美育职能实施的重要来源。“艺术品可以更好地增进图书馆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情感交融,彰显图书馆是所有人的灵感和一切力量的重要来源” [2] 。如此,真正做到宣传专业培养的优秀作品,审美赋能,人文升华,实现对专业办学成果艺术品资源的鉴、存、展、销一体化和图书馆美育职能实现的双重效能。

2. 美育背景下图书馆对艺术品馆藏的效能

2.1. 专业师生艺术品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美育素材

大多数的综合性高校均设置有工艺美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设计类学科,此类学科在专业办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实体艺术品,艺术品以二维的平面形态和三维的立体形态为主,二维的主要有绘画、书法、摄影等,三维的主要有模型、雕刻、雕塑、陶瓷、立体装饰品等。高校图书馆自身承载着精神文化建设的责任,肩负着美育职能,而专业学科办学中产生的多形态艺术品成果是图书馆美育功能实现的重要素材库,“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文献展览、装帧版本科普讲座、音视频赏析等活动对读者进行审美教育” [3] 。全校不同学院、专业、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实体或数字艺术品展示,近距离观摩欣赏,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品种类和形态,感受艺术的不同展现形式,领悟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提升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视能力,获得灵感和启迪。与语言相比,艺术的表达更普世、更具渗透力。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对艺术品的观摩和欣赏中,学习不同艺术形式的技巧和风格,进行思想碰撞,激发自身创作灵感。以油画作品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年级学生的油画作品,以此学习到不同油画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而自身的作品入围优质艺术品行列,并被学校图书馆展示,被全校师生观摩,则是对其学习成效的极大肯定,既肯定了其专业水平,也激发了其艺术技能的创新性表达。艺术品为本校专业成果产出,又成为本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即产即藏,无需大的成本投入,所以专业师生艺术品资源应成为图书馆美育职能实现的重要素材。艺术品作为一种美育载体,可以促使更多人愿意走进并驻足图书馆,发现和享受图书馆提供的艺术体验,进一步增进图书馆场所魅力 [2] 。

2.2. 师生艺术品依托图书馆作为美育平台是极佳选择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校园美育营造行动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加强美育实践活动场地保障,支持学校根据实际建设小型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厅、音乐厅、剧场等”,高校图书馆是本校现成的信息集聚场所,不仅是文献情报信息的聚集地,也是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聚集地,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50%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因此,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优势” [4]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参与者,整合收集本校的艺术品资源开展美育浸润活动,是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对自身文化育人实践中提出要以“美育培元”,这是一种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优势开展美育工作的理念。本校专业师生的艺术品不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教育成果传承的形式之一,它们以触觉和视觉的形式彰显着人类的内在文明和情感。高校图书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除了自身拥有的纸质和电子书籍、文献、情报外,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学生汇集、静心潜修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最适合熏陶美、欣赏美、孕育美。高校师生艺术品典藏于图书馆中,把图书馆作为艺术品的展示平台,既是对本校专业教学成果的珍视,也是对美的最大限度传播,更是践行自身美育职能的极佳选择。把本校自产的师生艺术品资源作为图书馆的美育素材,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和美育服务功能,扩大展览范围和传播美育的范围,让全校师生浸润在艺术中,最终实现美育浸润全校的目的。

2.3. 图书馆是师生艺术品实现对外扩大展销的窗口

大多数的高校自身没有专门艺术类的馆所,即使二级学院有自己的艺术馆,其面向范围也仅为院内师生,范围狭小。而图书馆是所有高校均有的组织机构,其面向范围为全校师生,甚至频繁有社会交流活动,其面向范围广泛。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的省市图书馆,辅助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是其主要职责,艺术品展于图书馆中,成为其馆藏素材,除了低成本实现美育职能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其市场转化。图书馆收藏的师生艺术品必定为最优作品,其展示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其二维、三维的艺术形态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展示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和专业教学水平,是高校自身文脉、学脉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自身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见证,是图书馆代表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对外宣传平台和对外扩展窗口。师生品展于图书馆中,将增加图书馆和艺术品的双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校内师生和校外人员驻足,从而增加艺术品的销售潜力,达到集鉴赏、藏存、展览、销售于一体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同时其在图书、文献、情报的购买、整合中,代表学校与他校、出版机构、书商、社会团体组织等直接对接,从这个层面上讲,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内部和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推进服务能力社会化已成为当代高校图书馆功能变迁的核心环节” [5] ,服务能力社会化,要求图书馆不仅需面向校内展示、交流本校专业师生艺术品,而且要求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展示服务。社会资源和市场也可通过图书馆作为窗口,促进专业师生艺术品流入市场,完成转化,接受检验,反向促教学改革。艺术品典藏于图书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图书馆对外扩展联系的深度和广度,较大范围推进了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衔接,增加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3. 艺术品自身效能与图书馆美育协同机制建立

3.1. 艺术品专业学院与图书馆协同合作,专业、美育双线并行

艺术品资源因自身尺幅、体积和对存档条件的高要求,导致大多数高校对师生艺术品资源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档案管理人员认为艺术档案收集、保存起来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从而使艺术档案收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6] 。艺术品的产出者为设计专业师生、设计学院,设计学科学院应加强与图书馆的沟通、合作,学院把专业师生的艺术品移交至图书馆典藏保存,由图书馆定期根据主题开展系列艺术、设计、摄影类展示,视频类展播,此时图书馆作为艺术品艺术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展示窗口,同时达到对艺术品自身的规范化保护的目的。艺术品的存放和保护一般需要在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还要防虫、防潮、防腐等,而图书馆一般可以达到以上规范化保存条件。同时,通过图书馆的展示,增加校内和校外浏览量,借助图书馆这一校级交流平台,吸纳社会教育资源,促进艺术品本身的市场转化率。

钱学森先生曾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学生不仅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扎实培养,同时也要注重文化艺术修养提升。艺术品的形成是一人、多人甚至集体的艺术结晶,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其创作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载体,艺术家需要借助艺术作品与观众达到灵与美的交流。艺术品的观众则会在对艺术品的观赏中懂得美、领悟美、欣赏美,并在无形中受到艺术家的精神感染,并内化成自身的力量和追求。专业教育和美育教育双线并行,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掌握技能,在美育教育中熏陶自身,学生才可拥有科学创新能力,才可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艺术品典藏于图书馆,图书馆作为育人职能发挥的重要场所,既解决了多个二级学院无法把艺术品分类择优集聚的问题,也把美的事物汇聚,让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艺术之美汇聚一堂,并使之成为设计、艺术学院、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对非设计、艺术学科专业而言,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促成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依托于学校各专业自身建设时带来的文化资源积累,构建本校独有的资源馆藏。在图书馆日常管理中,逐步规划化,使特色馆藏服务于学院,服务于专业,服务于学科,服务于师生” [7] 。

3.2. 图书馆对优质的师生艺术品进行规范化收藏和管理

有学者从档案馆对书画艺术的保管层面进行探索和分析其保存形式,并强调要建设档案馆,注重保障库房的硬件设施与时俱进,对书画艺术档案目录的编著。其对于书画作品的管理更倾向于原品真品的管理 [8] 。高校图书馆具备档案建设的硬件设施,应该承担起专业艺术品资源的原品、珍品管理工作。图书馆对艺术品实体资源的管理和展销是建立高校师生艺术品资源与图书馆美育职能协同机制的重要一环,为保证艺术品的有效利用和良好展示,图书馆需加强对这些资源的管理和展销工作。首先,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艺术品资源管理流程,包含库藏场地的选择,温度、湿度和其他保护条件的完善;其次,需形成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包含对艺术品的登记、分类、标识、存储和保护等环节;同时,与二级学院紧密合作,共同制定艺术品的分类标准,确保资源得到科学、合理、规范的分类和归档。图书馆应积极开展艺术品展销活动,以拓展展示范围,增加艺术品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图书馆对艺术品的展销环节繁杂琐碎,需要多部门、多人员共同参与,设立艺术品管理和展销小组,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具体的管理和组织工作,明确权责,确定分工,使得艺术品的管理和展销有章可循。此外,相关专业学院应积极参与艺术品的展销活动,让其除了全校师生的美育熏陶外,同时发挥其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

3.3. 结合美育主题文化,利用艺术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展销活动

图书馆作为校级的对外交流平台之一,在吸纳本校学生参观的同时,也能吸引其他高校及社会团体组织来访。图书馆“能较好推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联系。开展大奖赛、作品展、讲座论坛等活动,探索科学世界与艺术领域的真善美,为学生带来美好的感官体验和思维启迪,科艺相通的精神深入人心” [9] 。在展览内容上,第一,以图书馆为展示平台,展览相关专业的课程展、阶段汇报展和毕业设计展,以专业教学成果内容展示为主题,使得图书馆不仅成为专业教学实践的场所,也成为专业跨界通过艺术品交流的重要平台;第二,特定主题艺术展,尤其是思政教育主题、校园文化主题等,尤其是与学生学习环境紧密相关的内容,让相同类型和风格的艺术家、艺术品集聚展出,既提升和开阔了相关专业学生的视野,以此获得创作灵感,又对其他专业学生有较大的美育意义。在展览形式上,第一,以传统线下展览为主,把相关的艺术品按阶段成果或一定的主题实物展出,让学生可以面对面与实体进行对视、接触,观摩其结构大小、用料材质,整体的震撼感会更强,并与艺术品创作者通过艺术品实体媒介进行对话、沟通。有学者以绘画艺术品为例,给予了数字化过程的具体的操作步骤:“使用数字视频编辑设备进行记录原始的纸质档案–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建立专业的绘画艺术档案管理网站” [10] 。同时,以陶艺艺术品为例,提出“以JSP技术并综合陶瓷艺术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开发一套基于WEB的管理系统,为陶院陶瓷艺术数字化管理提供高效和便捷的云服务平台” [11] 。第二,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组织机构艺术品展销中应用广泛,高校也应扩大师生艺术品的数字化范围,使其实现“云”展销。视频及直播看展、图文看展、3D看展等数字化形式应在高校内也加以运用,解决了传统展览的时空和资源限制,促进了艺术品资源能顺利流转到市场实现“销”的终端环节。艺术品资源的“静态展示”让观众渐失观看兴趣,“高校可将智能交互技术引入空间艺术设计作品展览,让观众全方位了解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并提出了智能VR虚拟三维空间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智能手机为载体的互动APP等三种形式的展览交互技术 [12] 。具体展销形式及内容,可参考图1

Figure 1. Collaborative path diagram of university art resources and lib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culture

图1. 高校艺术品资源与图书馆美育文化协同路径图

3.4. 艺术品资源数字化,扩大展销范围,美育浸润无处不在

数字化是当前艺术品资源的必然趋势,它为艺术品的展示、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为艺术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艺术品典藏于图书馆,图书馆则应成为高校师生艺术品资源的管理和展示中心,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艺术品资源进行线上推广销售,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使美育打开手机即可实现,同时打破了线下展示高成本、低流量、窄流传的自身弱点,艺术品的展示功效达到最大化,最大限度提高艺术品市场转化率。“当前大学生艺术作品与社会流通存在着混乱无序,作品没有很好的推广途径与交流途径,学生作品交了作业后没有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开发线上线下的自由交易方式,把学有所用实际地运用起来,实现公众广泛享受原创艺术、大众艺术的愿望” [13] ,数字化技术在艺术品中的运用,打破了固定地点和时间的局限,师生观众无需前往特定地点,只需通过互联网便可参与展览,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使得展览规模不再受场地大小所限,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参展者和观众。“通过展示不同类型、格式的展品,实现艺术作品类资源的共享、数据管理和实时交流。实现了随时随地通过本平台观看艺术展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并且从安全和损耗的角度更好地保护了原创作品” [14] 。师生观众可以通过线上展览深入了解艺术品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了解艺术品。师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在线艺术品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范围的潜在买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创作者与观众可以通过线上展览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和洽谈,推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数字化技术也方便了买家的购买过程,他们可以通过在线支付和物流配送等方式完成交易。艺术品的销售不再局限于校园内,而是面向全球,为师生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数字化技术实现艺术品的永久性数字保存,成为师生创新作品源源不断、随手可观的资源库。创作者可以实现线上互相分享创作经验和艺术理念,相互启发和借鉴。艺术品的研究和交流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美育的力量可以跨越校园的边界,影响更广泛的群体,使得展销范围无限扩大,美育浸润无处不在。

4. 总结

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美育职能的实现也应责无旁贷。图书馆应把艺术品等特藏资源“通过传统展览与网上展厅协同发展、新媒体平台宣传、构建基于学科的特藏资源库、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等策略共同促进特藏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15]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美育职能,把校园设计学科专业师生的二维、三维艺术品资源作为其重要的美育素材,让师生艺术品资源依托图书馆平台实现其最大范围的展销。同时,图书馆应与专业二级学院建立长效协同机制,优化艺术品典藏资源,规范化艺术品管理,扩大展销范围,丰富展销形式,促进其市场化流转,使得本校师生的艺术品资源既能打破院内的展销范围,使其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又能更大地发挥其作为美育资源的功能。让师生的艺术品实体资源得到规范化的管理、保护和展示,是校级层面对专业办学成果珍惜和重视的重要体现。另外,依托图书馆进行艺术品实体存储、展销或“云”展销,使美育范围扩大,也极大推进了艺术品从作品到产品的市场转化,反向作用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艺术品作为特藏资源,特藏资源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可通过“有形”资源的传播共享,促进“无形”文化的传承发扬 [16] 。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ZJY322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灿. 高校图书馆支撑大学生美育工作探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3(3): 141-142, 147.
[2] 陈骞, 姚馨. 公共图书馆艺术品设置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J]. 图书馆杂志, 2022, 41(7): 31-35, 13.
[3] 张可. 时代高校图书馆美育职能探析[J]. 传媒论坛, 2022, 5(23): 118-120.
[4] 廖明灿. 论高校图书馆对艺术品典藏的功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7): 242-243.
[5] 李益群.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及其转型与延展[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 31(2): 101-104.
[6] 陈允嘉. 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1(13): 178-179.
[7] 谢德桥. 浅议如何丰富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1): 18-19.
[8] 王艳霞. 书画艺术档案管理浅议[J]. 兰台世界, 2015(20): 83-84.
[9] 汤萌, 郭晶, 袁继军. 高校图书馆名人档案特色资源创新服务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 39(1): 63-68.
[10] 陈乃舜.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绘画类艺术档案创新管理的思考[J]. 知识经济, 2017(6): 146-147.
[11] 谭小萍, 吴本荣, 徐远纯. 基于云服务平台的高校陶瓷艺术档案管理系统研究[J]. 兰台世界, 2015(23): 82-83.
[12] 陈维艳. 智能交互视阈下空间艺术设计专业作品展览策略探讨[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2): 88-90.
[13] 孟博苑. 大学生艺术品资源的网络平台整合实践研究——以斑米网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纺织大学, 2016.
[14] 杨波. 艺术作品在线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5] 张雪情, 张宁. 特藏资源的建设、传播与共享——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例[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3(3): 37-40, 75.
[16] 闫小斌.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推广研究[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4(6):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