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文成语在日译汉中的运用——以小林多喜二的《独房》为例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Use of Chinese Idioms in Japanese-to-Chinese Translation—Taking Kobayashi Takiji’s “One Room”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5338,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62 
作者: 贺阳阳, 刘善钰: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成语翻译中译日归化异化小林多喜二Idiom Translation Chinese-to-Japanes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Kobayashi Takiji
摘要: 成语作为汉语的璀璨瑰宝,以其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特色闻名于世。其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传递出深刻的哲理与意境。因此,在汉译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中文成语,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文学内涵,还能够提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进而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本研究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人物小林多喜二的杰作《独房》为蓝本,该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无产阶级战士田口在狱中的英勇斗争历程,彰显了无产阶级战士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尝试将中文成语融入译文之中,旨在赋予这部小说中译本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为无产阶级文学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known for their concise and expressiv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usually conveying profound philosophy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a concise form.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clever use of Chinese idioms can undoubtedly enhance the literary value of the work, improve the artistic effect of the novel and attract more readers’ attention. This study takes “One Room” by Kobayashi Takiji, a representative of Japanes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as the blueprint. The novel vividly depicts the struggles of the protagonist Taguchi, a proletarian fighter, in prison, showing the noble spirit of the proletarian fighter who is tenacious and courageou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use Chinese idioms in the translation, aiming to inject unique artistic vitality into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ovel, and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proletarian literature.
文章引用:贺阳阳, 刘善钰. 试论中文成语在日译汉中的运用——以小林多喜二的《独房》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127-1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38

1. 引言

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中,汉语四字成语与日语熟语,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巧妙的智慧,展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魅力。它们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更是历经世代传承和时间检验的智慧瑰宝。这些成语以其严谨的结构和深邃的内涵,精准地诠释了两国人民对社会现象、自然法则及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它们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爱憎与意志,并通过生动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

作为语言艺术的璀璨瑰宝,深入研究成语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素养,更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尽管我国在中文成语翻译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本文旨在探讨中文成语在日译中的运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在此过程中,热忱欢迎同行专家批评指正,共同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在汉语丰富的词汇宝库中,成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简洁明了、内涵丰富的特点,为文学创作赋予了独特的魅力。成语是汉语的精髓,以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文学特质而著称,通常以简洁的形式传达深邃的思想意蕴 [1] 。因此,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成语的运用能够提升小说的艺术效果。在汉译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中文成语,无疑能提升作品的文学价值,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本次研究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小林多喜二的作品《独房》为例,这部小说生动描绘了主人公无产阶级斗士田口在狱中的斗争经历,展现了无产阶级斗士坚韧、无畏的崇高精神。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尝试在译文中运用中文成语,旨在为这部小说的中译本注入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为无产阶级文学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本研究将遵循“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原则,深入剖析《独房》译文中的成语运用效果,以证明灵活运用中文成语不仅能提升译文的本土化程度,使其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小林多喜二(1903年12月1日~1933年2月20日)被誉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小林多喜二创作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其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思想演变的历程。《独房》创作于1931年,是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之一。他以真挚的笔触,深刻反映了当时日本无产阶级斗士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斗争状态。本作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小林巧妙地描绘了主人公的狱中生活及内心世界,使读者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真实性。此外,小说中诙谐且充满反讽的措辞,生动展现了无产阶级斗士在逆境中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叙述,小林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对反动政府镇压人民反抗的暴行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品亦预示了在革命思想影响下,日本人民终将觉醒、奋起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给日本的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林多喜二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他以独特的笔触,生动描绘了无产阶级斗士的坚韧与勇敢,同时也表达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独房》是一部展现无产阶级斗士坚韧精神和社会现实批判的杰出作品。笔者希望通过合理、灵活地运用中文成语,使译文更加流畅、地道,从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希望本研究能为我国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2. 汉语成语与日语熟语的对应关系

中文成语和日语熟语都是各自语言体系中的精髓,是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另外,中日地理位置相邻,两国早在古代已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这些交往使中日两国在文化上出现借鉴与融合现象 [2] 。无论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成语,还是日本民族的日语熟语,都如同文化的桥梁,将两个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汉语成语如“自强不息”、“上善若水”等,源自古代典籍,寓意深远。它们蕴含了儒家、道家等多元哲学思想,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这些成语,作为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一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而日语熟语,如“明镜止水”、“一期一会”等,同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此外,佛教经书和西方警句也为日语熟语增添了多元色彩。这些成语和熟语,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传达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不仅如此,日语中还有一些独创性的熟语,如“手前味噌”、“怨憎会苦”和“天地无用”等,简洁而富有深意,同样展现了日本人民的智慧。这些熟语源于诗歌、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汉语成语与日语熟语皆为各自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洞察古人的智慧提供了重要途径。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与熟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有助于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交融。

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中文成语可使译文富含文化底蕴,使读者得以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哲理。同样,日语熟语的运用也能使译文更具生动性,展现出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学习和掌握成语与熟语对于深入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以及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日语熟语,都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与运用中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让我们共同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成语与熟语,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使中日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为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文化贡献力量。

3.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3.1. 归化翻译

在翻译领域,归化与异化这对概念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这两个翻译概念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首次明确提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各有侧重点,从而实现不同的翻译效果。归化指的是把源语进行本土化处理,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翻译 [3] 。这种翻译方式要求译者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需求,同时使译文自然融入目的语言文化。通过归化翻译,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升阅读的亲和力及欣赏价值。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尽量像本国作者一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者需要变成地地道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4] 。

3.2. 异化翻译

相对而言,异化翻译则强调“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主动向作者靠拢”。在翻译过程中,异化翻译注重保留外来文化的语言特色,积极展现源语的表达方式,力求贴近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风格。这种翻译方式以源语文化为基准,旨在保持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展现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采用异化翻译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译文读者呈现独特的“异域风情”。

3.3.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在使用上的比较

事实上,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深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它们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各具优势与劣势。在某些场合,归化翻译能让译文更易理解,有利于文化交流;而在其他场合,异化翻译则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读者接触到更多异域文化。异化翻译的优点在于它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与语言风格。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表达方式,虽可能让译文读者产生陌生感和不适,但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剧,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异文化间的相互渗透逐步深化,这种文化的疏离感将逐渐淡化乃至消失。通过异化翻译,译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异国文化,拓展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原语的表达形式也为译语语言注入了新元素、新内容,丰富了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然而,异化翻译亦存在不足。过度运用异化翻译可能导致译文晦涩难懂,使读者感到困惑,从而丧失阅读兴趣,无形中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此时,归化翻译便作为一种“补救”手段,确保达到预期的文化交流目标。归化翻译能有效消除原文中的“独特”文化信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思维方式,进而使译文更易为读者迅速接受。但从文化传播等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归化翻译虽规避了异文化带来的文化隔阂,降低了沟通与交流的成本,但也可能导致原语文化的缺失,不利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异文化的深层交流。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总之,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译者应根据作品特点、读者需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加强相互理解。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各有不同用处,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最终要遵循以读者的反应检验效果的原则 [5] 。

4. 成语在日译汉中的应用策略

4.1. “变译”的应用

变译,顾名思义就是在理解原词词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选取更加本土化的词语进行解释 [6] 。在原文中,尽管直译并无不当之处,但在文学价值和可读性方面,直译略显不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巧妙运用中文成语,实现简洁明了、生动活泼的表达,将原文中较为冗长的解释性长句,通过四字成语予以巧妙变译。在充分传达作者原意的同时,增添一抹文学韵味,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心领神会,实现一目了然的效果。

例如,在《独房》的翻译过程中,“变译”技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原文中主人公被狱警要求脱光衣服、检查身体一段为例,原文中为“裸かにされた”,而如果采用直译则应译为“脱了个精光”。虽然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但如果变译为“一丝不挂”,就会立刻呈现出一种画面感,为译文增添了文学色彩。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变译”,译者应注重生活细节,使用规范、严谨、准确的词汇,多多吸收更形象、更巧妙的表达方式,提升译文的整体质量,还需从细节之处入手,多加积累词汇量,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掌握更为丰富的词汇表达方式。通过“变译”,可以进一步深化译作的本土化程度,赋予其生命力。

4.2. 活用“加译”技巧

为发挥出汉语四字成语想象生动、含义丰富的特点,以图全面形象地表达原文含义,需要合理运用加译手法。译文不能对原文所传达的思想乱加修改。但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思想,译文可以在必要的文字上进行加译。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翻译的终极目标——信、达、雅。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独特性。翻译工作就是将一种语言转变为目标语言人群所理解、接受的另一种语言,这既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忠实于原文信息,使得译文体现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同时也需要译者站在目标语言人群的立场上,充分融入目标语言人群的思维,使得译文更加自然 [7] 。

例如,在《独房》的翻译过程中,通过“加译”手法运用的四字成语也有很好的体现。原文中为「それが真ッ下から、そのまゝ見上げられた」。笔者译为“有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拿着衣服,正在那陡立的梯子往上爬。而我们在底下,正好可以‘一睹春光’”。本句如果采用直译,那么只是简单的动作描写“我们在底下抬头往上看”,无法全面、清晰表达原文上下文蕴含的意思,作者虽在此处没有直接点明,但是联系到前文狱友说这里是“头等房”,其间奥妙不言自明。背后具备可以看到女孩裙底的一层含义,因此有必要在此处进行加译处理,地译既要全面地翻译出原文的内容,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色彩。春光乍泄(原意)原义是春天的阳光刚刚露脸,比喻事物初次出现;也指初次面世。(引申义)如今亦用于表示演员着装走光。在此基础上,组合成“一睹春光”,能够在充分表达原文内容的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

5. 《独房》中成语运用的具体分析

1、それから「仮調所」に連れて行かれて、裸かにされた。チンポも何もすっかり出して、横を向いたり、廻われ右をしたり、身体中の特徴を記録にとられた。

译文:随后我就被带去了假释所,被扒了个精光,一丝不挂,360度进行展示,一切身体特征都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分析:本句如果选择直译,原文中就会出现一些敏感词,难免显得稍有粗鄙,为此加以意译处理很有必要。针对出现敏感词这一句“チンポも何もすっかり出して、”,笔者想到了中文的一句成语“一丝不挂”,在中文语境中,“一丝不挂”意涵深厚,源自佛教经典。此成语原意是指人无牵无挂、心灵纯净,后来演变为形容人裸体的形象。据《楞严经》记载,“一丝不挂,竿木随身”,道出了此种情境的真谛。如此处理可以实现对原意的精准解读与文学表达的巧妙结合。

2、それは彼奴等(きゃつら)に対して、この上もないブベツ弾になるのだ。殊にコンクリートの壁はそれを又一層高々と響きかえらした。

译文:我决定今后要使劲放响屁。对这些看守而言,这种蔑视行为会如同炮击一般,极具杀伤力。特别是在水泥墙的映衬下,会更显震耳欲聋。

分析:本句并不难以理解,但是出现了一个作者自创的词汇“ブベツ弾”,虽然其具体含义结合上下文后不难理解,但是如何形象生动地译出作者的内心想法,值得思考。为此笔者在理解作者用意后,结合后文「殊にコンクリートの壁はそれを又一層高々と響きかえらした」。相较于直译为“侮辱弹”而言,适当运用意译手法,将其译文炮击,同时加译“极具杀伤力”更能凸显作者的身处困境下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尾句中采用了成语“震耳欲聋”以夸张手法加以强调。震耳欲聋意指声音巨大,令人耳朵几近失聪。相较于直译为“回响声巨大”而言,在文学性上有所提升。

3、ところが仲間に、よせやい、自分の首を絞めるものではないか、いゝ加減にやッつけて置けよとひやかされてしまった。

译文:但他的同伴则嘲讽他说:“拉倒吧,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就应该随便对付一下得了。

分析:此句在翻译时不难理解,但如果将“自分の首を絞める”直译为“勒住自己的脖子”。读者也能理解,但翻译腔太重,显而易见并非是中文的习惯性表达,但正好有一句中文熟语含义相同。因此,笔者灵活运用熟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来进行翻译。这样一来,中文读者自然可以立刻领会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使文章可读性大增。

4、そのために、そこに()ち込まれることを恐れて、若しも運動が躊躇(ちゅうちょ)されると考えるものがいるとしたら、俺は神に(神に、と云うのはおかしいが)かけて誓おう――

译文:如若有人为此就认定我们不敢“深入虎穴”,或是会对革命运动“举棋不定”,我在这里对神起誓,(说神可能有点怪吧。无产主义者不信鬼神。)

分析:本句虽然可以直译,但是经过反复阅读后,笔者对于原文所要表述的内容,联想到了更为吻合的中文成语表达,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文成语加以灵活准确运用,在充分表达作者内容的同时,也使译文的文学性提高,也让可读性进一步提高。就文章的表述而言,相较于平淡的叙述,运用成语会使文章更为精炼且流畅。例如,“深入虎穴”这一成语,意指不亲历险境便无法取得成功,源于《后汉书·班超传》;又如“举棋不定”,形容犹豫不决、无法作出决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运用以上这些成语,会使本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更具文学韵味和表现力。

5、十六七の娘さんが丁度洗濯物をもって、そこの急な梯子(はしご)を上って行くところだった。――それが真ッ下から、そのまゝ見上げられた。

译文:有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拿着衣服,正在那陡立的梯子往上爬。而我们在底下,抬头便可以“一睹春光”。

分析:在处理该句的翻译时,我们应避免直译为“我们在底下抬头往上看”,因为这样无法完全表达出原文的含义。虽然作者并未在此处明确说明,但结合前文中狱友对“头等房”的描述,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的深意。然而,如果直接翻译为能看到女孩裙底,这样的表述在文学性上显得较为粗俗,不符合我们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考虑到“春光乍泄”这个词,其原意是指春天的阳光初现,常用来比喻新鲜事物刚刚出现或初次面世。而现在,这个词也常被用来形容演员着装暴露。因此,为了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文学性,我们可以将其改写为“一睹春光”,既表达了原文的含义,又符合我们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表述方式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也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

6、自動車は昼頃やってきた。俺は窓という窓に鉄棒を張った「護送自動車」を想像していた。ところが、クリーム色に塗ったナッシュという自動車のオープンで、それはふさわしくなくハイカラなものだった

译文:中午运囚车来了,我脑补的运囚车车窗应该有个铁窗罩着。但来的却是个奶油色的纳什牌敞篷车,竟然这么时髦真是“名不副实”。

分析:本句中对于“ふさわしくなく”值得思考,“ふさわしくなく”可直译为“不合适”,但在本句中,如直译为“不合适”就需要补足成分,如此一来,译文就会显得冗长拖沓。因此,笔者在此处采用意译手法,将其意译为成语“名不副实”,“名不副实”在词典中的释义为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出自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此处译为“名不副实”,既包含了实际车辆和其名字“護送自動車”的实际外观相距甚远,也表现出实际情况和主人公的想象大相径庭。此处,运用中文成语进行翻译,同样可使译文表达更加简洁形象。

7、その長い間、たゞ()き止められる一方でいた言葉が、自由になった今、後から後からと押しよせてくるのだ。

译文:如今人终于从狱中出来了,长久以来憋在肚子里的话,好似大坝开闸般终于可以“一泻千里”了。

分析:本句直译也无不妥,但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有必要调整语序,按照前因后果的顺序进行叙述,因此将“自由になった今”提到前面,后面统一进行解释。“後から後からと押しよせてくるのだ”此处直译为“源源不断地涌出”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在程度不够强烈,不够形象生动。因此,笔者在此加译“好似大坝开闸般终于可以‘一泻千里’了”,进一步刻画出主人公一个人长时间独自待在牢房中的困苦和寂寞,同时也侧面体现了主人公出狱后的兴奋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8、別の監房にいる俺たちの仲間も、帰えりには片足を引きずッて来たり、出て行く時に何んでもなかった着物が、背中からズタ/\に切られて戻ってきたりした。

试译:我在别的牢房的同志,有的回来时拖着个伤腿,有的去时衣物完好,回来时破的稀烂。

译文:在别处牢房的同志,也有人去时“人模人样”,回来时“步履蹒跚”、“衣不蔽体”。

分析:本句在初译时考虑较少,直译下来虽然理解不成问题,但反复阅读原文,笔者意识到可以采用合译手法,使译文结构紧凑,流畅自然。文中先提到“帰えりには片足を引きずッて来たり、出て行く時に何んでもなかった着物が、背中からズタ/\に切られて戻ってきたりした”,如果采用直译“有的回来时拖着个伤腿,有的出去时衣物完好,回来时破得稀烂”,不仅使译文冗长,还容易造成歧义。因此,合译为一句,将去时和回时,归纳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简洁易懂。灵活运用成语“人模人样”、“衣不蔽体”、“步履蹒跚”既充分体现了原文内容,也使译文更加简洁形象。

6. 结语

在对《独房》进行翻译过程中,我们再次见证了成语作为汉语精髓的地位。其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文学翻译中若能得到灵活运用,不仅能充分展现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减少语义冗余,使文章简洁流畅,同时也能提升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日译汉的翻译工作中,运用中文成语能充分发挥归化翻译的优势,使译文更具亲和力,有利于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同时,这也能充分展现中文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因此,我们作为翻译工作者,需不断积累和学习新的成语及其对应的日语表达,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成语,使译文更自然、地道。

在译文中运用中文成语的策略方面,应从“变译”、“加译”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在充分理解原文思想和上下文内容的基础上,联想到更形象、全面、准确的成语,从而进行合理应用。翻译工作旨在将一种语言转变为目标语言人群所理解、接受的另一种语言,这既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忠实于原文信息,使译文体现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同时也需要译者站在目标语言人群的立场上,充分融入目标语言的思维,使译文更自然。

为了在翻译中更好地运用中文成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成语的起源、含义及文化背景。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原文,还能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会误用成语,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中文成语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为日译中的翻译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借鉴。同时,我们也期望研究成果能为中日跨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学敏. 接受美学视角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对比研究——以《达芬奇密码》中成语汉译为例[J]. 汉字文化, 2023(14): 175-177.
[2] 谢静. 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J]. 语文建设, 2017(27): 4-6.
[3] 张建华. 谷学谦高级日汉翻译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00-202.
[4] 董玲玉. 归化异化视角的《蛙》的日译研究[J]. 现代交际, 2021(11): 79-81.
[5] 陈佳琦, 张文碧. 试论拟声拟态词的日译中翻译策略——以《汤神君没有朋友》系列漫画为中心[J]. 戏剧之家, 2018(2): 158-159.
[6] 刘宓庆. 新当代中国翻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143-180.
[7] 徐娟. 拟声拟态词日译中的日式思维及其翻译方法——以《红高粱》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23):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