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间序列在法语翻译中的意义和影响——以《你好,忧愁》两个中译本为例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Time Sequences in French Translation—A Study of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onjour Tristesse
DOI: 10.12677/ml.2024.125340, PDF, HTML, XML, 下载: 61  浏览: 100 
作者: 王 婧: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时序故事时间叙述时间文本翻译Time Sequences Story Time Narrative Time Text Translation
摘要: 发表于1954年的中篇小说《你好,忧愁》是由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创作。这部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开篇由现时叙述开始,接着追忆过去,讲述作者在地中海沿岸度暑假的事件。小说大体以闪回,即“倒叙”的叙述方式为主,其中又夹杂着交错使用的时序。故事叙说的时间脉络总体清晰,却又变化复杂,对人物心理和形象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文的动词时态变化即可体现时间变化、先后顺序,而中文仅看动词是无法体现时间因素,这加深了文本翻译中对复杂变化的时间序列的翻译难度。
Abstract: Bonjour Tristesse, a novella published in 1954, was written by the French female author Françoise Sagan. This work uses a first-person narrative style to delve into the psychology of adolescents. It begins with a present-time narration, followed by reminiscences of the past, recounting the events of the author’s summer vacation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novella predominantly utilizes “flashbacks”, employing a retrospective storytelling technique intertwined with a complex use of chronological order. While the overall timeline of the story is clear,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tricate variation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character psychology and characterization, suggesting character destinies, and developing plotlines. The changes in verb tenses in French reflect temporal shifts and sequence, whereas, in Chinese, the temporal aspect cannot be discerned solely from verbs, deepening the translation challenges of complex temporal sequences in the text.
文章引用:王婧. 浅析时间序列在法语翻译中的意义和影响——以《你好,忧愁》两个中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5): 145-1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5340

1. 引言

叙事文离不开时间,没有时间就不存在叙事。“叙事文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 [1] ,这两种时间分别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两种时间序列的交叉、重叠和反复,关系复杂多样。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充分把握叙事文中的这两种时间,并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将故事序列清晰有别地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笔者尝试通过对法语小说《你好,忧愁》全本的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翻译,探究中文译本的得与失,并揭示出由此所引发的思考。下文中分析的例子都来自于余先中和林苑的不同译本。

2. 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在翻译层面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你好,忧愁》的叙事时间总体闪回,不时回到现时叙述,即叙述者在追忆往昔的时候时不时回到现时叙述,而且在总体闪回的基础上时而交错使用闪前。对于译者来说,把握清楚的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脉络,并以清晰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并不容易。

“辨析叙事文中叙述事件发展的轨迹以重建故事时间,并探讨叙事文中两种时间的诸种关系是理解作品中故事发展和叙述技巧的又一关键” [1] 。综合小说原文的整体故事时间跨度来看,故事主干发生在到地中海沿岸度假的夏天到返回巴黎、并在巴黎居住到冬天的这段时间,而叙述者是站在现时时间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的。那么要在译文中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就需要至少将作者分解的故事时间按照原故事的时间顺序进行梳理。以下面这个具体的例子来看把握整体的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对译文处理的重要性。

在小说开篇部分,故事的开端时间,体现在小说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例1:(故事开篇时间) Cetété-là, j’avais dix-sept ans et j’étais parfaitement heureuse. [2]

林译本:那年夏天,我十七岁,非常幸福。 [3]

余译本:那年夏天,我十七岁,无忧无虑,沉浸在幸福之中。 [4]

小说结尾部分,故事的结尾时间,体现在小说的倒数第二段:

例2:(故事结尾时间) L’hiver touche à sa fin, nous ne relouerons pas la même villa, mais une autre, près de Juan-les-Pins. [2]

林译本:冬天就要结束了,我们不会再租那栋别墅,但我们会换一栋,在胡安莱潘附近。 [3]

余译本:冬天行将消逝,我们不再租用原先的那一幢别墅,而是另一幢,在胡安松树林附近。 [4]

在小说原文开头和结尾处,分别出现“夏天”和“冬天”两个时间词。结尾处的时态落脚点在现在,冬天进入尾声(L’hiver touche à sa fin)。租另一幢别墅这个动作(relouerons),在原文中使用简单将来时的时态,表示“将不再租原先的那幢别墅”。林译本“不会再租”明显表现出将来时态,而余译本中“行将消逝”虽能体现将来时态,但是“不再租用”会给读者造成既成事实的印象。此外,最重要的是,结合整篇小说的故事时间和故事情节来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夏天在地中海度假,之后返回巴黎城里继续生活,直到冬天就要结束,到了又要租别墅的时刻。不难发现,“冬天”和“夏天”其实都是在同一年,即叙述者十七岁的这一年。那再回到小说开篇部分,“那年夏天”这种翻译就显得不是那么恰当了。在中文语境下,“那年”给人以年代久远的感觉。站在现时叙述的角度上来看,即叙述者所在的冬天仍处在和“夏天”同一个时间层面里,所以此处的“那年”最好改成“今年”。

那么,为什么两位译者都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呢?原因在于对于法语用词ci和là的混淆。一般法语学习者都明白ci是近指,là是远指。但加拿大语言学家路易丝·葛内特,对于là在时间领域的应用,给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即“谈话发生的这个时间”。小说中叙事者娓娓道来十七岁夏天发生的事情,这种叙述时间内便是“谈话发生”的时间。而且综合全篇小说的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来看,“那年夏天”这种翻译,不合情理地拉长了故事时间,使得叙述的跨度和幅度都被无理由扩大,由此破坏了故事叙述的一致性,也给细致的译文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

3. 时序领域内的闪回和闪前的交错和人物的性格塑造

“在叙事作品中,叙事时间的轨迹有时并不是清晰可见的,过去、现在、未来常常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1] (p. 71)。在一些作品中,作者对叙述的时间进行极度的处理,使得过去往往渗透着现在和将来,将来也可能包含着过去和现在。这种时间处理的技巧,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人物心理渲染的作用。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这种涉及时序转换的原文时格外注意,把握故事总体的时间进程,遵循原文的时序转换,渲染人物的心理变化。

例3:Je ne donnais pas une semaine à mon père pour... [2]

林译本:我心想,用不了一个星期,父亲就会…… [3]

余译本:我估摸着,父亲用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让…… [4]

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第三章,安娜到达地中海别墅后的第二天,她行为举止打扮自然而优雅,而父亲的情人艾尔莎因地中海阳光毒辣导致全身脱皮、情况不忍直视。在这种对比之下,叙述者故意没有预叙究竟会发生什么,而是让读者去自行想象,在心里产生一种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一种预见。其实读完后文,不难发现,后来父亲果然被安娜吸引并决定与她结婚,弃艾尔莎于赌场而不顾。两个译本中,不管是“我心想”还是“我估摸着”,都能体现以闪回为基础的内部闪前的时间序列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我”对艾尔莎的同情,也从侧面表现“我”作为父亲的女儿,对他轻浮、不负责任的秉性甚为了解。

余译本中的“让”一字,在读者看来,可能会被理解为“让艾尔莎离去”。而事实上,后来四人前往赌场的当天,他和安娜在车里亲吻,对艾尔莎的伤心不管不顾,放任艾尔莎的离去,后来也从未尝试去寻找艾尔莎。“让”反而给读者一种主动介入的印象,与父亲无为、不负责任的个性相左。

例4:Elle est dans ma main aujourd’hui, rose et tiède, elle me rend envie de pleurer. [2]

林译本:此刻它就在我的手里,粉色的,微温的,它让我想哭。 [3]

余译本:时至今日,它仍在我的手中,玫瑰色的、温暖的小石头,看到它我就直想哭。 [4]

这句话同样出现在小说第一部分第三章,是结尾处的最后一句话。安娜问起“我”考砸了的考试,并让“我”在暑假好好学习,通过十月份的中考。然而,“我”并不希望在这轻松自在的假期中学习。矛盾在此展开,悲剧始于这一话题。“我”不管不顾,去海里游泳,在海底取了块小石头,便是“它”。本章节结尾处回归现时叙述,“此刻”和“时至今日”,这两个时间词都明显回到现在,可以说基本上符合原文的时序转换。然而,对于Aujourd’hui这个法语时间词,两位译者却有不同的见解。它在法语中原本是“今天”的意思,但亦可引申为“现在”的意思。林译本的翻译,让译者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叙述者的现时叙述的时空,看到“我”或者说是作者在书桌前,一手握着这块小石头,一手在执笔书写过去,情景立体而有形。

此段叙述中,小石头是中介,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并将读者片刻带离故事时间,回到叙事者的时空,跟叙事者同呼吸、共悲伤。读者在现时叙述中,更能体会叙事者在回忆起今年夏天发生的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时的悲伤情绪,尤其是小石头和“考试”这一致命话题的提出处于故事的同一个时间点,这无疑能加深读者对人物心理的理解和把握。两份译本虽然处理方式不同,但都能基本上完成时间序列上的正确翻译,体现人物的悲伤情绪。

例5:Dans vingt-cinq ans, mon père serait un aimable sexagénaire, à cheveux blancs, un peu porté sur le whisky et les souvenirs colorés. Nous sortirions ensemble. C’est moi qui lui raconterais mes frasques et lui me donnerait des conseils. Je me rendis compte que j’excluais Anne de ce futur. [2]

林译本:二十五年后,我父亲会是个六十来岁的可爱老头,头发花白,嗜饮威士忌,喜欢回忆当年声色犬马的时光。我们会一起外出,我给他将我的浪荡荒唐,他给我出谋献策。我发现我把安娜排除在这个外来之外。 [3]

余译本:再过二十五年,我父亲将成为一个可爱的六旬白发老翁,嗜好威士忌,爱作生动新鲜的回忆。我们将一起出门。到那时,将由我来给他讲述我的风流荒唐事,而他则给我一些苦苦的劝导。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然把安娜排除在这一未来生活之外了。 [4]

这一部分同样涉及在闪回基础上的预叙,时间是在二十五年之后,而且在将来的时间点上父亲这个人物又将回顾过去声色犬马的生活。这种时间上的错乱,在两种译文中皆得以恰当的表现。原文使用的是过去将来时,两位译者都处理成将来时态,再根据上下文,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出这是建立在过去的对将来的想象。

从例5中可以看出,“我”在闪回中对未来的展望是完全将希里尔和安娜排除在外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即父女二人重新回到巴黎继续他们轻浮、天真、不负责任的生活,希里尔和安娜只不过是他们夏日生活的一种回忆,只不过是他们生命中的过客。这种时间序列上的交错,不仅体现了人物的简单、轻浮的个性,又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了故事的结果。叙事文中的时间脉络并不是时刻都清晰了然,现在、过去和将来可能会同时糅合在一个片段里,而这种时间上的交错通常又能达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如何将这些时间序列清晰有别地呈现给读者,是译者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4. 时间序列的翻译混乱影响译本读者对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把握

整体闪回、不时回到现时叙述的叙事方式,能时刻将读者带回到叙述者的世界,使得读者像在故事中游泳一样,随着叙述者的话语回到现时换气,然后再度潜入到故事中,把握人物命运的脉络和淡淡悲伤的叙述语调。

中文不像法语一样可以用动词变化的形式表现时间的变化,即体现现时叙述和逆时叙述的交错使用。在中文译本处理中,有些地方的现时时间和过去时间的交错使用上被模糊掉了,使读者难以把握叙述者是在讲述叙述时刻的心情和看法,还是在谈论当时故事背景下的情景。

例6:La netteté de mes souvenirs à partir de ce moment m’étonne... Or, voici que ces quelques jours m’avaient assez troublée pour que je sois amenée à réfléchir, à me regarder vivre. [2]

林译本:我的记忆从那时候起变得格外清晰,清晰到让我咂舌。……然而,这几天发生的事让我心乱如麻,也让我开始思考,我看着自己在生活。 [3]

余译本:从此时此刻起我的回忆的清晰程度令我惊讶不已。……然而,这几天中,我却心绪不宁,不得不思考和反省自己的生活。 [4]

两个译本中对于“à partir de ce moment”的处理,都明显没有处理好。ce moment,根据上下文的理解,应该是前文中的“我”跟安娜和父亲在饭桌上闹别扭的事情。也就是说,“我”对那之后的记忆在现时叙述的层面上很清晰,令“我”惊奇。而林译本“我的记忆从那时候起变得格外清晰”,言下之意“我”的记忆以前不清楚,在闹别扭之后就变得清晰了,记忆处于过去的时态中。余译本“从此时此刻起我的回忆的清晰程度”,言下之意我的记忆在现时叙述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清晰,这也不符合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ces quelques jours”在两个译本中,都被翻译为“这几天”。如果按照译本的时间逻辑顺序理解下去,读者很容易会把“这几天”理解为以现在时序为基础的“这几天”,这便把原文中的愈过去时态表达的过去偷置成现在时态,对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造成一定的模糊,使读者难以清晰把握两种不同的文本时间。

因此,建议翻译为:“我对那之后的记忆尤为清楚,其清晰程度令我惊讶不已。……然而,那之后的几天里,我却心绪不宁,不得不思考和反省自己的生活”。

5. 结语

法文中的动词变位可以直接体现时间的先后性,这种明确的先后性往往内涵着事物发生的逻辑、包含着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因素。而中文中基本依靠时间副词来表达时间,所以在将法文小说中的时间因素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时间先后性以及不同时间维度的问题。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也会造成一种时序上的混乱,引起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的不适感。而处理得当的话,则能够暗示甚至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译者需下功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清晰有效地呈现时间序列。

参考文献

[1] 胡亚敏. 叙事学[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004: 63-127.
[2] Sagan, F. (1954) Bonjour Tristesse. Julliard, Paris.
[3] 弗朗索瓦丝∙萨冈. 你好, 忧愁[M]. 林苑,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4] 弗朗索瓦丝∙萨冈. 你好, 忧愁[M]. 余中先,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