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课程教学与探索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为例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xplor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aking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5759,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66 
作者: 李海杰: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Exploration
摘要: 本文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积极挖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分析目前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和思考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内容。结果表明:将思政元素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增加了学生们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al count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ere actively excavat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were analyzed,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e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 is good, the sense of identity and mission of students were increased,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文章引用:李海杰. “课程思政”视角下课程教学与探索实践——以《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5): 736-73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59

1. 引言

2023年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1] 。早在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就特别强调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 [2] 。环境类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双碳减排等 [3] 。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环境类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 [4]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具有良好品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课程中涉及到的思政元素,找出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2. 现阶段《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工程认证课程之一。但是受到教学计划编制的限制,多数学校给这门课的学分一般只有2~3学分 [5] 。在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中,《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为专业选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课程的总授课学时是48课时,共3学分,课程内容涉及了我国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制度体系、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具体涵盖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质量工程设计、大气环境质量工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课程内容。现阶段《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传统课堂中一般为“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纯理论教学内容过多乏味,学生参与不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由于教学趣味性不足,学习深度不够,所以严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环境工程的学生来自化学大类分流过来,学生普遍缺乏专业认同感,学习兴趣不浓,给本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6] 。

3) 当前环境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国家政策方面的出台,凸显了教材内容老化、更新较慢等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主动摄取课本知识的动力。

4) 该门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由于各高等学校学科基础不同、培养重点各异,对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解也有所不同,在使用的教材内容和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政内容

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化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在讲授生态学理论基础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时,可引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生态文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正是环境规划与管理要做的事情,环境规划与管理就是为了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我们自身的活动和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合理的安排,结合课堂讨论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目前在环境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如“蓝天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垃圾分类、碳中和”等,从而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另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库兹涅茨曲线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可以并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有效的环境政策,防止环境恶化,使经济增长有利于环境改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为环境政策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2)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国家政策方针

教师需要关注环境类专业相关的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等,结合对案例分析,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界。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主要从教材中获取,一方面教学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教材更新严重滞后的问题,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缺乏主动摄取课本知识的动力。例如,在讲解“流域水环境规划”这部分内容时,教程内容偏重介绍流域规划工作程序、水污染控制规划理论内容,内容陈旧。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国家对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相关规定、地方法规等。针对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的制订背景、法律内容和目前河流现状等方面内容与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建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质量。

3) 教学做合一,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要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企事业单位去了解感受环境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也可以请在环境管理战线上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课堂现身说法,讲解他们在环境管理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困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开阔学生的思路。例如我校在这门课的授课中,增加了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观的环节,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如何监测各种污染物,回到课堂上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对相关环境要素进行管理,并通过对应的管理目标,制订相应的管理规划。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课后思考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理解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性以及树立实现绿水清山的信心,增强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 在教学手段中应用“互联网+”等技术

由于疫情的影响,教师借助“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方式进行实践。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通过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等教学平台,预置学习内容,把有些内容放在课堂之外来学习,利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学习和巩固教学内容。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为确保教学效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媒体素材、课件、题库、随堂测验、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等资源,通过平台统计功能,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并加以个性化辅导答疑,同时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5)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

针对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前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然后把题目和相关的思考题告诉学生,案例要做到有背景、有主题、有细节。学生们随机分成6~8人的小组,通过查找案例、查阅资料、收集必要的信息,形成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完成分析报告以及汇报PPT的制作工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讲,其他同学们可以对PPT内容开展分析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论而不是给出结论,如果学生们的讨论内容与环境问题偏差太大,教师提醒学生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讨论案例的问题,不去探讨其他的社会问题;在必要时做一些制度政策等分析说明、提出教师的个人建议,或者介绍一些不同的论点,提醒学生曾经学过的某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驾驭课堂,对整节课进行总结,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进度。比如在讲授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规划时,对北京的雾霾事件,同时结合国家三年蓝天保卫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对空气质量改善现状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环境质量要进行管理的认识,为以后能从事这样保障民生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而自豪。

6) 在考核制度和形式上进行变革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方式,只偏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不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体系。为提高过程考核的占比,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课堂、翻转课堂等互联网等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将过程考核的占比从20%增至40%,期末考试的占比从80%减至60%,并把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4. 结语

现阶段,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考虑到新形势下国家政策与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热点,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进行探索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新华社, 2023-05-30(001).
[2]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3] 楚纯洁, 周金风. 环境类课程“互联网 思政”教学设计与创新[J]. 高教学刊, 2021(10): 82-85.
[4] 曲向荣. 环境规划与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5] 姚建, 李学东, 杨志山, 余江.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性质及内容体系探讨[J]. 高教学刊, 2022(12): 95-98.
[6] 胡江良, 骆红超, 朱山, 王远兰, 李松. “互联网 ”环境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初探[J]. 云南化工, 2023, 50(1): 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