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入门工具。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等原因,汉语学习出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在掌握汉语的读音和书写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彝族地区的教育也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生成绩逐年增长,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落后许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彝族地区的教育、经济和文化等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彝族地区的孩子们在学习汉语拼音时遇到种种困难,其中无法较好地掌握拼音是导致该地学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往往会持续到大学阶段以后,许多彝族大学生说汉语时总是带着严重的彝腔,影响了他们的普通话考证等。因此,笔者想借此机会将拉果乡中心校的汉语拼音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了解彝族地区的汉语拼音教学情况。尽可能地去探究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找到一些可能性的解决措施。
(二) 研究意义
首先,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方面的空缺,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研究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文章很多,研究其他少数民族或者其他方言的也有,而研究彝族地区或者彝语方言环境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却很少。笔者以CNKI为检索工具,以“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为主题,结果只有77篇中文论文,且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4年,检索外文文献的结果为0篇。以“方言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为主题,检索出14篇中文文献,外文文献为0篇。最后,以“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为主题检索中外文献,结果显示为0篇,但是关于彝族地区汉语教育的研究还是有相当的篇幅,一共只找到了5篇。虽然这些研究对彝族地区的汉语拼音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没有针对性,对布拖地区进行研究的情况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论文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
其次,其实践意义也较为突出,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对彝族小学教师科学认识小学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讨论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找到一些实际可行的对策,从而尽可能地解决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这对进一步了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还可以给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事业上提供一定的有力借鉴,从而一定程度地推动了彝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找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有关的硕士论文和期刊,了解前人所取得的成果,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拉果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统计并分析研究对象的笔试和口试试卷,找出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为了考察彝语环境下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活动效果,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标准》结合专家意见以及一线教师的建议,对学生基础拼音字母、声调、拼读方法、音节拼读以及音节拼写等方面进行编制试卷,并根据试卷结果进行分析。
其次,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弱的情况,为保证该研究的准确性与全面性,除了用试卷测量学生对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特意对拉果乡中心校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录音测试。
(二) 观察法
对拉果乡中心校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进行听课,观察并记录教师在拼音课堂中的教学情况,对他们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观察并记录师生的校园语言使用情况。具体做法如下:
一方面,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设计了一份记录表。写下本课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包括组织顺序和技巧。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师生在校园使用的语言,对3名教师和3名学生在课间和课堂上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观察。
(三) 访谈法
通过对授课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认真仔细的访谈,并编制了“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课堂观察记录表”,了解他们对拉果乡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认识,初步判断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 问卷调查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教学现状的因素,运用编制的“小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生家庭对汉语拼音教学影响情况调查”对布拖县拉果乡中心校2个班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1班有45位家长,一年级2班有42位家长,发出问卷87份,回收87份。有效85份,有效率97.70%。笔者将调查项目分成:家长的汉语拼音观念、质量、态度和普通话使用情况四个点进行调查分析。
同时,本次研究采用重测信度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通过先后两次的不同时间段安排,针对同一组调查对象以相同问卷进行重复测试。在正式发放问卷调查之前,笔者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及一线教师对该问卷的维度、题目内容等进行审核与评定,并根据所提出的建议对问卷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修改,以确保问卷达到规定的信效度标准。
3. 布拖县彝语方言概述
(一) 布拖县彝语方言简介
1、彝语阿都话
凉山彝语是彝族六大方言中的北部方言,彝语阿都话属于彝族北部方言,是其下的一个土语。彝语阿都话的使用地区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宁南、普格、金阳对坪地区等,其中以布拖县最为典型,那里保留着最传统的彝族阿都文化,是阿都话的核心使用区。本文所研究的彝语方言是指彝族阿都话。就像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关系一样,如果说彝语北部方言的标准音(以喜德县语音为标准)是现代规范彝语中的普通话,那么阿都话就是彝语中的方言。
2、彝语阿都话的声、韵、调系统
阿都话是彝语北部方言下的一个土语,“语音音系包括41个辅音、13个元音和4个声调”,它与彝语的标准音系有所不同,但是大体相近;阿都话中的音调和标准音的音调完全一样,都有4个。“这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调、44调、33调和21调” [1] ,与汉语拼音声调有很大的差别,其具体情况如下。
声母:彝语阿都话中声母一共是41个,分别为:“[p]、[pʰ]、[b]、[mb]、[m] 5个双唇音;[f]、[v] 2个唇齿音;[ts]、[tsʰ]、[dz]、[ndz]、[s]、[v] 6个舌尖前音;[t]、[tʰ]、[d]、[nd]、[n]、[ɬ]、[l] 7个舌尖中音;[tʂ]、[tʂʰ]、[dʐ]、[ndʐ]、[ʂ]、[ʐ] 6个舌面后音;[tɕ]、[tɕʰ]、[dʑ]、[ndʑ]、[ȵ]、[ɕ]、[ʑ] 7个舌面前音;[k]、[kʰ]、[ɡ]、[ŋɡ]、[ŋ]、[ʑ]、[ɤ] 7个舌根音;[h] 1个喉音”[1]。
韵母:彝语韵母是13个,“分别是i、e、uo、o、u、ur、y、yr、u、ue、ui、ie、a。其中,i、ie、a、uo、o、e这6个韵母能自成音节,既不与声母相拼,也可以是一个音节,并且同一个音节有不同的声调和不同的彝文” [2] 。
声调:彝语声调的意义在于声母和韵母组合成音节时,用声调的高低起伏来区分意义。彝语声调包括声调值、声调符号和声调类型。彝族语有四个声调值,分别为55、44、33和21个声调 [3] 。
(二) 布拖县拉果乡的语言环境概况
1、拉果乡民众语言情况
具体到拉果乡的语言环境来看 ,那里的群众一般都只会说彝语阿都话,汉语水平普遍较低。据考察得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不会说汉语;50~60岁的老年人会说一点点汉语但是往往很不标准,夹杂着许多彝语词汇和音调,表现出“半彝半汉”的特点,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虽然比上一代人好一点,但是他们在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以彝语为主,在一些必要的情况下偶尔能说一些常用的汉语,但是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语言环境;30~40岁的中年人已经能够做到两种语言同时比较灵活地使用和转化的程度了,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没有习惯使用汉语。15~30岁的青年一代,已经开始普遍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了,他们的汉语水平在节节高升,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能流利地用汉语进行交流,但从大方面来观察,只要是彝族人之间,不管年龄和学历情况怎么样,他们最终还是以彝语为主,这不利于造就汉语普通话氛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总体效果。
2、拉果乡中心校校园语言情况
为了清楚地了解拉果乡中心校语言环境的具体情况,笔者对其校园内课间和课堂两个板块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制作了语言情况图表。
1) 课间语言情况
据笔者观察,如图1所示,布拖县拉果乡中心校多以彝语为主要语言,很少使用普通话。
从图1可以看出,在课间,学生之间经常用彝语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彝语,学生与教师交流时而用彝语,时而又用普通话,而教师向学生说话基本上用的是彝语。总的来说,只要是彝族人之间的交谈基本上用的都是彝语。
2) 课堂语言情况
由于拉果乡中心校的学生都是彝族人,加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不是很会说汉语,有些甚至不会说汉语,勉强能听懂几句简单的,所以一年级的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在上课时老师都必须用彝语来讲解一遍,以求大多数同学都能听懂。

Figure 1. Language situation on campus during recess
图1. 课间校园语言情况

Figure 2. Language situation on campus during classroom
图2. 课堂校园语言情况
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存在普通话和彝语交叉使用的情况;而学生和学生交流习惯用彝语。
4. 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一) 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进度缓慢且课时安排混乱
为了观察拼音课堂的内容组织情况,笔者对几个课时进行了听课,部分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教师A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去仔细解释每一个声母的字形、读音、书写方法以及拼读技巧等情况,并且单是拼读练习就占了一大半时间,没有进行一定的整合,教学进度也显得较为缓慢,整节课下来也就讲了两个声母,根本就来不及复习巩固。第二课时中复习巩固前面学到的知识点就已经用去了17分钟,而且在讲授新内容的那部分时间里,拼读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课时内容安排不太合理。这样的案例在该校比比皆是,教学安排随意,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情况,选取了两位教师作访谈,部分如下:
问:对汉语拼音的教育内容进行组织时会出现什么问题?您认为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教师A:在拼音教学中最难的是发音,其次是容易将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的发音混淆和音形分不清。音节的拼读中更易体现发音混淆。
教师B:我接触的是少数民族学生,有部分学生发音不准,还有些口齿不伶俐,需多加反复辅导,纠正读音。
上述采访表明了两位老师的教学组织基本上没有认真地进行整合规划,也不能清楚地说出有哪些因

Figure 3. List of Chinese Pinyin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er C “d t n l” class 1, class 2)
图3. 汉语拼音教学组织案列表(教师C《d t n l》课时1、课时2)
素影响拼音教学内容的安排。所以,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根据课标要求来讲解的。虽然有意识到其面对的是少数民族学生这个情况,但是没有真正根据该地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习惯和能力,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标要求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据调查,该校汉语拼音教学安排了90课时左右,是标准课时的2倍多。这样尽管给了语文课非常充足的时间,但是物极必反,对教师来说:备课时间减少、休息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很重;对学生来说:过重学习任务让使学习热度和兴趣都大大降低。
从上述的调查、访谈分析中可以看出,该校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进度缓慢且课时安排混乱。
2、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
笔者统计了所听的26节课,了解了该校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选择现状,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Pinyin classes in central schools of Laguo Township
表1. 拉果乡中心校拼音课堂使用教学方法统计表
如表1所示,该校在教学过程中选取讲授法、练习法的居多,超过了80%,趣味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使用频次最少,使用游戏法的课也只有3节,在8节课中使用了编儿歌法。
美国教育家Marc Prensky认为,有趣的学习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应当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3] 。还有学者认为,“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 。 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中作乐”。但是通过从上述调查来看,讲授法和练习法使用频率最高,上课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
3、学生拼音基础薄弱,声调掌握差,部分音节拼读易混淆
为了调查布拖县拉果乡中心校的拼音教学效果,笔者借鉴一线教师及行业专家的意见,专门为调查学生编制了一份《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生汉语拼音测》试卷,其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Total scores of Pinyin oral examination in central schools of Laguo Township
表2. 拉果乡中心校拼音口试总成绩情况
如表2所示,拉果乡中心校的学生汉语拼音口头测试卷成绩达到“80 ≤ X ≤ 83优秀”水平的学生少之又少,只有1个,占到了总人数的5.56%;其中有两人“77 < X ≤ 80良好”,占到了11.11%;“74 < X ≤ 77中等”水平的人也达到6人次,占总人数的33.33%,“71 < X ≤ 74及格”和“X ≤ 71不及格”分别占了22.22%和27.78%。
为了解学生能否整体识别出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共设置了20个分值,如表3所示。

Table 3. Recognition of vowels and syllables as well as monosyllables
表3. 声韵母以及整体认读音节的辨认情况
如表3所示,优秀情况仅存在1人,占总人数的1.20%,良好情况比例也仅为1.20%。很多人无法及格,能够及格或者稍微超过这个点的人只有26.3%,占总人次的72.29%。

Table 4.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using intonation ability analysis
表4. 运用声调能力分析情况的分析
如表4所示,声调掌握及格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3.01%,不及格的却占了总人数的46.99%,几乎是总人数的一半,可见声调掌握也不太理想。

Table 5. Analysis of mastering Pinyin phonic methods
表5. 掌握拼音拼读方法情况的分析
如表5所示,在总共83个学生中仅6人能够全正确,9人能够达到良好程度,占总人数的10.84%,处在中等位置上的比例很小,及格的学生也只有21人,占全部人数的25.30%,不及格的人数却达到了38人,占了总人数的45.78%。

Table 6. Survey of students’ interest and difficulty in Pinyin learning
表6. 学生拼音学习兴趣以及难度调查情况
如表6所示,有74.70%的学生表明了对习拼音没有兴趣,77.11%的学生觉得汉语拼音很难学,初步可判断成彝族地区一年级的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兴趣并不太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感到陌生和担心,出现了学习汉语拼音较困难等现象。
同时,通过走访、沟通、听课、调查发现,能完全分清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学生很少,拼音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欠佳,这说明许多老师没有完全教会学生怎么去区分整体认读音节和复韵母,只是教会他们去记住拼音的长相的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的时表现出一种无力感,他们也往往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不断增强练习来让学生自己找到语感,但是很少取得显著效果的情况。
(二) 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1、教师方面
1) 教师对拼音教学认识不足,缺乏因材施教
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彝语方言背景下”这样的限定词,他们只把拼音作为学生学习的新知识点,不考虑学生方言干预的影响。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根据彝族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2) 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自身素质和拼音教学能力较差
初步调查发现,拉果乡中心校的教师大多是凉山本地的彝族人,学历大都在本科以下,并且普通话也在二甲及以下,因此,教师本身的基础较差。笔者在课堂观察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拼音拼读或拼写错误的现象,并且比较喜欢用彝语上课,常常是普通话掺杂着彝语的情况贯穿整节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听懂,另一方面是有些话用彝语说起来比较顺口,教师在课间与学生交谈时也喜欢用彝语。
3) 教师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拉果乡中心校一年级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导致讲课不够生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校方面
1) 对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拼音教学的辅助工具较差
首先,学校对拼音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访谈,学校没有专业的汉语拼音教学活动,只是硬性要求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据观察,学生和老师在课间的时候还是喜欢用彝语交流,而在课堂上也混合着使用彝语汉语。
其次,拉果乡中心校的拼音教学辅助工具较差,即汉语拼音教学资源匮乏。经笔者仔细观察,在硬件设施方面,有投影仪和黑板贴,但是都由于他们对这些技术使用不熟练,基本上没怎么被运用过。学习材料方面,除了课本,学校只提供了补充习题和写字册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练习汉语拼音。在拉果乡中心校,虽然也是一个年级的都在一个楼层,但没有办公室,学生有问题时都找不到教师。这也是学校忽视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更是教学设备不足的体现。
2) 缺乏对教师的针对性培训
在访谈中得知,拉果乡中心校没有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据了解该校老师除了参加一些规定性的学习之外,学校并没有举办过其他活动锻炼老师的职业能力。
3、家庭方面
1) 家长拼音素质较差,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够重视
第一,调查发现家长的拼音质量总体平均处于3.10的一般水平。能分清声母n和l之间差异的平均值是2.88,能够读准前后鼻音的平均值是2.84,这表明父母的拼音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在学习汉语拼音上不足以给学生提供帮助。第二,家长对拼音态度的总体平均值为2.55,水平较一般,“每天投入一定的时间来检查儿童的汉语拼音学习情况,并提供双语指导”这个问题的平均值是2.54。“会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汉语拼音学习情况”这个问题的平均值是2.79,水平很一般,这意味着家长对汉语拼音的重视度不够。
总之,因为经济条件等各种客观因素导致凉山地区普遍贫困,人们常忙碌在生计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彝族地区的家长很难在当地孩子的汉语拼音学习上提供帮助。
2) 家庭普通话氛围不好,对孩子汉字读音造成不良影响
家庭普通话交流的总均值是2.33,处于较低水平。“在家孩子必须要说普通话”这个问题的均值是2.32,“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普通话”这个问题的均值是2.20,属于较差水平。可以看出,大多数家庭都使用彝语交流。所以,彝族地区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氛围糟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 学生自身方面
当地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以及农村学生贪玩、好动的性格,导致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够主动,学习习惯不好,很难做到举一反三。除此之外,还存在因为家务和干农活而缺课、家庭经济负担等客观原因导致学生过早参数“成熟”,不想上学只想出去打工为家人减轻负担等的情况。
(三) 彝语方言背景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问题对策
1、学校和教师方面
1) 大力加强彝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培训
教师的拼音素质、普通话能力以及教学能力是影响拼音教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应该不断提高彝族地区教师的汉语拼音素质、普通话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学校在选拔教师人才的时候应该严格要求,尽量招聘一些高学历、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其次,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拼音素质、普通话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学校也应该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监督与管理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拼音教学资料和设施设备。最后,需要教师学会终身学习,加强自身的各种知识水平和素质以及各种能力。
2) 成立教学研究小组,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依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教师应将拼音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教学设计要有趣、精彩,学生才能轻松获得拼音知识,并且记得会更牢固。但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钻研意识,教育者不仅要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不断进行研究,研究出适合彝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研究精神,提高其拼音教学能力。
3) 加强校校合作,互通有无
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寻求其他更好学校的帮助、支持,比如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与成都、西昌市区的学校实行同步教学,地区学校之间加强合作,研讨、赛课,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2、语言环境和家庭方面
1) 重视环境影响,创造有利的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学习环境
首先,父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和知识水平,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端正自己的态度,抽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其次,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拼音教学资料并重视拼音教学;最后,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带头说普通话并用普通话跟学生交流,要求学生多说普通话,多关注和监督学生学习汉语拼音。
2) 加强家校合作,家校互助共促汉语拼音教学
教师要努力促进家校互助形式的形成,有利于更好地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形成更好的教育合力。
3) 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
通过给家长一些渠道学习汉语,提高广大家长的汉语基础,提升家长的拼音素质和普通话能力。并通过思想教育,改变以往家长对学习不重视的现象。比如学校可以开设“家长班”组织家长在规定的时间到学校接受培训,让家长们也有机会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文化常识,让他们对汉语的实际用处有亲身体验,同时也在学习中认识到孩子们学习的难处;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一些具体的技能培训,让老一辈感受到“识字”的便捷和不识字的不便,让彝区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4)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们要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少让孩子帮忙干家务和农活,要留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做好管理监督,让孩子成为“好子女”,帮助他们适应学校和社会规矩,从而逐渐让学生养成好学、勤奋的习惯。
3、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内因是成长的关键,学生自身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积极思考,有意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增强自身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5. 结语
由于地理条件等诸多原因,凉山彝族地区在经济、教育以及文化等发展上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汉语拼音教学在彝族地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包括教学内容组织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方法缺乏多元性和针对性、课时安排混乱、总体教学进度缓慢、声调掌握困难、部分音节拼读容易混淆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必须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果。希望更多的人士能够关注彝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