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目前正大力提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从而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发展性学习的教育体系,建立新型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过去几年里,共享学习空间的发展受到了城市化、高等教育扩张、共享经济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影响,共享自习室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设学习型社会,共享自习室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共享自习室可以整合零散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学习空间、思想交流集散、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
2. 城市共享自习室的定义与发展
2.1. 城市共享学习空间
共享学习空间首次由我国图书情报学界于2005年引入,随后我国对于共享学习空间开始研究与分析,城市共享学习空间大致可分为:开放式高校图书馆、各市县图书馆、城市共享自习室。城市共享学习空间的核心是首先满足城市居民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而非一味的独自摸索,其次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层次需求,最后是通过城市共享学习空间的设计提高城市居民的学习兴趣。
城市共享学习空间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对于城市共享学习空间都呈现出相对认可的态度,如任树怀、盛兴军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指出协作式学习需要学习共享空间,城市共享学习空间可以视为以学习者为核心,提供交互协作的学习研究场所,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先进的学习设施 [1] 。
2.2. 城市共享自习室发展现状
21世纪初期,随着“终身学习”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们认可,公共图书馆的自习空间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强烈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灵活的方式在书店或咖啡厅进行自主学习。
国内的共享自习室起步较晚,2019年是我国共享自习室发展的蓬勃时期,一线城市的共享自习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比如北京的“蜂鸟”自习室,苏州“书一”自习室等。但二三线城市的自习室设计就较为落后,多为没有特色的封闭格子间,功能分区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没有地方特色。日韩的共享自习室发展较早,因此现如今大多数的自习室设计仍多以模仿日韩为主 [2] 。
在我国,共享自习室的商业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商家对于自习室的设计并没有做到设计为人,没有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如考研学生背书,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等。随着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共享自习室在各大城市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并且逐渐呈现出集聚化、区域化的趋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共享自习室起步早、发展快,但在小型城市的自习室设计起步晚、发展慢,设计上跟不上新型自习室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设计中满足使用者的空间需求、突出城市传统文化、突出共享理念。
2.3. 城市共享自习室发展趋势与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场人士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3]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因此城市居民的再学习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城市共享自习室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白领的再学习需求,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沟通交流的空间。首先,共享自习室为社会白领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相对于居家学习,共享自习室可以提供更宽敞、更舒适、更安静的学习环境,使用户可以更好地沉浸在学习中。共享自习室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和设施,例如各类型书籍、人体工学椅、舒适的学习环境等,这些设施和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和体验。
城市共享自习室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从而提供不一样的思路,城市共享自习室在精神层面提供了“思想集散地”的作用,帮助城市居民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共享自习室还能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好的城市共享自习室的设计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可以提高所在城市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城市共享自习室的设计是城市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共享自习室还创新了管理经营模式,如智能化自习室、共享自习室云平台等等,这些创新可以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好的共享自习室具有强大的社区凝聚力和影响力。目前大多数共享自习室位于城市社区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 [4] ,共享自习室的影响力受空间设计、周边交通和使用人群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可被理解为地域、人群辐射圈,共享自习室可以建立社区学术交流圈,为使用者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社区居民通过这种思想交流凝聚社区力量,帮助城市居民拓宽知识来源,获得灵感激发。
3. 城市共享自习室现存问题分析
3.1. 城市共享自习室设计同质化严重
城市共享自习室的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城市共享自习室如雨后春笋于各城市中出现,由于城市发展程度不同,难免出现大城市首先尝试,小城市借鉴模仿的现象,在学习借鉴大城市自习室设计时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这些自习室大都千篇一律,没有自我特色和城市特色,这也导致了部分共享自习室在占用城市资源情况下闲置的问题 [5] 。
忽视地方特色的共享自习室难以引发城市居民的情感共鸣,这种没有文化认同的城市共享自习室自然留不住用户。共享自习室是城市共享学习空间的一类,各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城市历史和特色的人文风情,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城市共享自习室需要具有明确的地域文化和美观的城市特色设计;从情感共鸣的角度来看,城市共享自习室可以透过微小的设计映射根植与城市居民心中的城市特色;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城市共享自习室应当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做到审美精致与功能使用的完美统一。
3.2. 过分营销主义的共享自习室设计
城市共享自习室是城市共享学习空间的一种,近年来城市共享自习室受消费主义、营销主义的影响,部分自习室设计出现了形式感大于实用性的问题。“网红打卡”“拍照圣地”等自习室标签让学习者望而却步。共享自习室首先突出的是学习、交流,而不是网红打卡地 [6] ,让共享自习室成为城市居民真正的学习空间,共享自习室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人,是围绕城市居民的学习为目的。
重视营销与摆拍的自习室就如昙花一现,没有稳定的学习者和当地的学术交流圈支持的花架子是走不长远的,只有围绕学习设计的共享自习室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从而长久发展。但我们不得不忽视当今营销主义的影响力,如何在消费主义浪潮与营销主义横行的时代,即保持共享自习室的实用性,又提高共享自习室的影响性是设计师需要不断考虑的重点。
总之在设计中应当减少夺人眼球的形势装饰,共享自习室的一切装修目的是帮助使用者学习,是学习活动,而不是被人用来“摆拍”的场地,要始终围绕学习空间的主要目标。在迎合消费人群的喜好过程中,应该拒绝流于形式的消费符号。
3.3. 共享自习室用户需求的复杂性
城市共享自习室区别于城市图书馆,城市共享自习室最大的特点在于面积小于市级图书馆,但面对的使用者种类却更加复杂。城市共享自习室所面对的使用者大体可分类为:城市上班族、考研考证学生、小初高学生、社会闲暇人士,层次不同的使用人群,对于共享自习室的使用功能也各不相同,如城市上班族可能需要安静的读书学习空间或小型会议室等,考研考证学生大多需要安静的学习空间和能放声背诵的诵读室。多层次的不同需求对于共享自习室的功能分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障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时,不与他人需求发生冲突是设计师应当考虑的问题。
例如在空间设计方面,可以考虑多功能室的设计,小型会议室的加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自习室,可以装饰一些学术标语、奖杯、奖牌等,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其次,确保自习室的安静和舒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提供舒适的座椅和充足的光线,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再次、将自习室设计成一个多功能空间,可以提供自习、阅读、会议、培训等多种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使用者。
最后,设计共享区,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如为考生提供考试准备材料、为职场人士提供职业培训课程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4. 城市共享自习室的设计策略
4.1. 注重地域文化与空间设计的融合
注重地域性文化与设计融合,探索当地文化与室内结合。考虑与特定地区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可以使设计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增强设计的当地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习俗、艺术等方面,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产品。例如山东省聊城市的非遗传承东昌葫芦文化,可以在设计中融入葫芦元素,使用聊城市的文化遗产、风景名胜、民间传说等。
在设计中应当注意的是设计元素应当由小见大,不能过分强调插入元素,通过微小设计引起城市居民的共鸣,从而提升共享自习室的影响力和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设计中可以将东昌葫芦演化为艺术吊灯。东昌葫芦的历史悠久,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和人群认同,据文献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就已经很流行。明清时,东昌府区商贾云集,繁盛一时。逐渐成熟地雕刻葫芦工艺,顺着运河漂到了运河沿岸的农家。近年来更是享誉海内外,2008年还被列为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图1和图2)。

Figure 1. Design of Dongchang gourd and chandelier
图1. 东昌葫芦与吊灯设计①
4.2. 实用性的学习空间为主
共享自习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学习空间,共享自习室的空间类型大体可分为:静态学习空间;动态活动空间;辅助空间。在设计中应当将静态学习空间作为首要设计重点,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掉动态的活动空间。因此可以选择多功能的动态活动空间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在设计中应当以实用性为导向,避免花哨浮夸的形势感,但同时不能忽略美感的设计,在空间划分上可以通过半隔断的方式来划分不同区域空间,满足使用者的私密性和安全感。
在学习空间的设计中可以将其划分为:动态交互式学习空间、静态公共学习空间、静态私密学习空间。动态交互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应当使用开放式的空间形式,以满足使用者的开放式思维和交流沟通的需求。动态交互式空间应当处于共享自习室的入口位置,这既能起到思想集散又能作为人流集散地。
5. 聊城共享自习室设计
5.1. 项目选址与设计方案
5.1.1. 项目选址
通过前期调研分析,了解项目所在地,确定自习室服务对象,并以服务对象为依据,进行自习室空间的功能定位。同时考虑到社会白领与再学习人士的多元化需求。
聊城东昌府区是山东省的一个市区,位于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自习室在东昌府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聊城东昌府区设计定位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自习室,可以装饰一些学术标语、奖杯、奖牌等,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但在设计中应当确保自习室的安静和舒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提供舒适的座椅和充足的光线,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再次将自习室设计成一个多功能空间,可以提供自习、阅读、会议、培训等多种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使用者。
设计共享区,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如为考生提供考试准备材料、为职场人士提供职业培训课程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通过前期人群组成调查分析,了解到项目使用人群的组成。可以了解到项目人群多为社区居民;大学生;中学生;商超消费者等。因此功能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中使用盒子空间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如图3)。
5.1.2. 平面布置及功能划分
该项目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的市中心区域,项目所在地的周边有大型商超,东北部有高中,交通与使用者充足西南方有社区,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人的交流与共享(如图4)。

Figure 4. Functional zoning and floor plan
图4. 功能分区及平面图①
在灯光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人为采光两种采光类型,其中人工采光选用了水城艺术吊灯和葫芦艺术吊灯两种艺术吊灯类型,更好的体现了聊城东昌府区自习室设计与当地民传统文化的联系和传承。该项目的吊顶设计在不同的空间内进行了定制设计,在大众自习室的空间内选用了水城艺术吊顶,更加符合了聊城东昌府区的自习室IP设计。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为自习室,因此在地面铺装设计中应考虑减少噪音,吸收噪音的材质。因此在设计中选用了地毯满铺。可以更好的减少并吸收脚步声,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如图5和图6)。
图6. 天花吊顶图①
5.2. 共享区三视图及三维建模
共享区的设计是本项目的亮点之一,台地式的共享区让自习室的功能更加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备考和学习,还在于不同用户的交流与共享,阶梯式的共享区使得共享自习室的空间功能更加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备考,更能与当地社区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社区学习,社会进步。共享区内的藏书架上,可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补充书籍,从而提高共享自习室的使用评价,更好的推动共享自习室的发展。设计中采用东方传统实木板与现代磨砂钢架玻璃结合的手法,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并在设计中融入了东昌光岳楼木构架建筑的设计特色(如图7和图8)。
5.3. 室内空间分析
该空间为自习室的共享区,采用磨砂玻璃,让光可以自由的移动,即分割了空间但在视觉上空间的尺度并不会被压缩,该空间为共享区的学习单元,可以在该单元内进行学习和休息。该空间位于动静分区的动区,适合于浅层学习和休息办公(如图9)。
该空间为共享区的学习单元,可以在该单元内进行学习和休息。该空间位于动静分区的动区,适合于浅层学习和休息办公。共享区使用了半透明的磨砂玻璃,让光线自由的奔走于共享区内的每一处角落,一线一面,曲直转折均能让光线自由奔走。不束缚不约束,正如不断成长的学习者一样,自由而充满活力。共享自习室的主要功能是为学习者提供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大量的选择了木质作为主要材质。并且注重人工采光与自然采光的结合,营造舒适温暖的学习环境。山东聊城又被称作江北水城,因此在吊顶设计中选用了水波纹式的艺术吊顶设计。更加符合江北水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如图10)。
6. 结论
城市共享自习室的快速发展,是国家对于共享经济的重视,社会对于再学习的认同,人民对于共享交流的需求。本文旨在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分析城市共享自习室的发展,从而提出共享自习室建设中更好的服务人民,为自习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设计中应当加强文化表现与文脉保护:加强对于东昌文化的强调和表现,提升本地使用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打造独一无二的形象设计。吸引外地使用者的新鲜感和认可。自习室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高效的服务流程、舒适的设施等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满意度。自习室还可以拓展服务内容,如提供早餐、午餐、咖啡等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可以考虑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提高用户的学习体验。希望未来的共享自习室能够不断平衡使用者需求,始终以学习空间为建设重点,探索学术共享交流的可能性。
注 释
①图1~10来源:作者自绘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