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言语幽默的分析与阐释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Humor Based on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Base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摘要: 自Fauconnier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该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的认知机制提供了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但其不足主要在于忽视了认知参照点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的源动力作用。对其进行修补后所提出的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更好地在语言研究中展现强大的解释力。文章的理论价值在于提出认知参照点在该理论框架下的选取规则,以优秀语言类小品为例,对其中的言语幽默现象做出解释,以期检验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
Abstract: Since Fauconnier proposed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his theory has provided a relatively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language use, but its shortcomings mainly lie in ignoring the key role of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base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can better show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in language research.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is paper lies in proposing the selection rules of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y, taking excellent language sketches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verbal humor, in order to test the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base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文章引用:吴金旭. 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言语幽默的分析与阐释[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6): 292-2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6464

1. 引言

言语幽默是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运用形式,在交际中往往借助语言工具来建构和表达幽默效果。在语言学领域内,不同分支学科对言语幽默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其中,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常用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以下简称CIT)对言语幽默的形成进行阐释。

本文以中国学者赵永峰提出的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base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以下简称RBT)为理论基础,继承CIT的四条子网络,将认知参照点理论(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Theory,以下简称CRP)纳入研究视角,消除单一理论研究带来的弊端,试图增强理论阐释力,对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和认知机制进行分析与阐释。

2. 理论基础

2.1. 认知参照点理论

早在1975年,Rosch提出,人们往往会选取一个范畴的原型成员作为认知参照点(赵永峰,2013) [1]。随后,Langacker于1993年基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实验基础所发表的《参照点构式》一文标志着认知参照点理论在语言构式研究中的正式应用。

该理论指出,作为认知主体(Conceptualizer)的人,在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过程中,会在特定的认知辖域(Domination)内,选取一个突显的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用来认知目标事件(Target)。这一参照点通常是某一范畴中的理想原型,只有原型才具有最典型的突显特征,也只有基于其突显性,进行概念化的认知主体才能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顺利识解目标。从C到R再到T这一路径,Langacker将其称作心智路径(Mental path),也称为心智接触(Mental contact)。认知参照点模型的具身心智性特征证明该理论是一切认知活动的源动力。该理论的简图如图1 (刘辰诞、陈晓燕,2022) [2]

2.2. 经典视角下以及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

2.2.1. 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和Turner关于概念整合网络认为,认知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心智空间:输入空间1

(Input 1),输入空间2 (Input 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融合空间(Blending Space)。四个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连接成一个整体: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地位平等,拥有某些共享的特征、属性或关系,经过空间匹配后,共享的成分被投射到类属空间,同时,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融合空间。在融合空间中包括类属空间内共享结构的投射和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的特定元素投射。此外,融合空间本身也表现为新创的、动态呈现的概念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江艳艳、王天鹏,2020) [3]。如图2所示。

由四个空间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冉明志、罗亮,2007) [4]。Fauconnier和Turner (1998)提出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子网络:简单型网络(Simplex Networks)、镜像型网络(Mirror Networks)、单域型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双域型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s)等。各个子网络的特点如表1所示。

Figure 1.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model (CRPM)

1. 认知参照点模型

Figure 2.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2. 概念整合理论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sub-networks

1. 概念整合子网络的特点

名称

特点

简单型网络

1. 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

2. 输入空间1包含一个抽象的组织框架及其相应的角色,输入空间2缺乏框架结构,只包含用来填充输入空间1的具体元素。

镜像型网络

四个心智空间共享一个抽象的组织框架。所有空间的框架结构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性投射到融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的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单域型网络

涉及两个具有不同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融合空间的框架继承其中一个空间的组织框架或者说是其组织框架的延伸(Fauconnier & Turner, 1998) [5]

双域型网络

1. 与单域型网络相对应;

2. 涉及两个具有不同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融合空间的框架同时继承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

2.2.2. 基于认知参照点模型的概念整合理论

对于CRP,中国学者赵永峰认为该理论并未解释认知参照点的选择依据和作用机制,只是提到其突显性而一笔带过,且并未阐明多层级认知辖域间的关系。而CIT面临的问题则是无法清楚解释进行概念整合的动力问题(赵永峰,2014) [6]。因此两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CRP认为的从认知参照点到认知目标的心智路径是认知过程的源动力,是进行概念整合的始发动力,而CIT指出的各个心智空间的相互关系则可以为如何选择理想原型作为认知参照点提供依据。

修补的RBT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心智空间以认知参照点为基点,通过“连接因子”与其它心智发生联系,从而整合出新的心智空间(赵永峰,2013) [1]。其特点在于认知主体在进行概念化时,通过个性化的具身心智来制定认知参照点,将认知参照点与输入空间1或者输入空间2相结合进行概念整合。该理论的简图如图3

Figure 3.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base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3. 基于认知参照点模型的概念整合理论

Table 2. Selection of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 under RBT sub-networks

2. RBT子网络下认知参照点的选取特点

名称

特点

简单型网络

参照点常选自输入空间1,是该空间内抽象框架的相应角色。

镜像型网络

参照点R1、R2先后选自两个输入空间,且彼此之间相互对应,在融合空间中可以实现信息匹配。

单域型网络

参照点选自抽象框架被继承的输入空间,而不是抽象框架被忽视的输入空间。

双域型网络

参照点R1、R2先后选自两个输入空间,连同两个不同的抽象框架一同投射到融合空间,保留其可能存在的冲突性和矛盾性。

RBT拟将认知参照点纳入研究角度,认知参照点直接影响输入空间内元素的投射与忽视,但不改变新的四个心智空间的匹配、投射和形成,因此本文中RBT沿用CIT的框架,继承CIT的四种网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认知参照点在RBT框架下的选取规则,对表1做出补充,如表2所示。

3. 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言语幽默的解读

3.1. RBT简单型网络下的言语幽默

《相亲2》选自2012年辽宁春节联欢晚会,是由赵本山、宋小宝、赵海燕、孙立荣表演的小品,讲述了赵老憨的老伴海燕打算给同为秧歌队成员的小宋介绍对象,于是撮合好朋友立荣和小宋相亲,而立荣却阴差阳错地误认赵老憨为相亲对象,并由此引发一些系列误会的故事。

赵老憨:这是高尔基的诗。

小宋:高尔基是谁?

赵老憨:高尔夫是他大哥!

该例言语幽默的巧妙之处在于构建了两种毫无关联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面对问题“高尔基是谁”,观众在虚拟思维中本应以“社会地位”、“经典作品”等为认知参照点,识解为“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或“《海燕之歌》的作者就是高尔基”等理想话语,但赵老憨却借助“读音相似”的认知手段,基于中国姓氏文化中父系同姓的风俗习惯表达幽默,以“高尔夫”为认知参照点识解“高尔基”,将“高尔夫”和“高尔基”分别压缩为兄弟关系图示中“哥哥”和“弟弟”的角色。若不结合认知语境,根本无法将高尔夫与高尔基关联起来,认知实际与观众的认知假设相冲突,先前理想原型的结构无效。故在无法得到理想的正确认知的情况下,观众不得不重新推理:输入空间1包含“兄弟关系”这一抽象框架,在此结构中可被识解的角色包括“哥哥,弟弟,关系紧密,关系疏远”等;输入空间2包含具体要素“高尔基”。通过跨空间映射,将空间2中的具体要素投射到空间1的抽象结构上,二者各自的背景知识开始整合,形成新创结构。

在认知过程中,常选用突显的理想原型担任认知参照点,借助RBT对该语料进行分析可以注意到,认知参照点“高尔夫”并不在“高尔基”的认知辖域内,不完全遵循传统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其所在的输入空间1“兄弟关系”框架本身就与理想的认知假设相冲突,所以“高尔夫”这一实体不具备任何突显性,甚至不属于非原型成员,根本不在“高尔基”范畴化的概念之内。这种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中认知参照点的错位导致在完善过程中,融合空间内形成了输入空间所不包含的新创结构,即“高尔夫是高尔基的长兄”。伴随新创结构出现的则是本例的幽默之处——体育运动高尔夫居然被说做是伟大诗人高尔基的哥哥,可见赵老憨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小宋提出“高尔基是谁”这般问题感到多么地无奈。

与此同时,“高尔基和高尔夫”作为言语幽默的范例,揭示了一类常见的言语幽默的构建基础——“所问非所答,无关却相连”,也正是基于在该构建基础下形成的错位现象才能够得到非理想认知下的幽默效果。

3.2. RBT镜像型网络下的言语幽默

《捐助》是由赵本山、王小利、小沈阳等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讲述了钱大爷在捐款时误捐亲家白大爷的全部存款,后续面对记者洋洋的直播镜头时,双方对事实真相彼此拉扯而引出的一系列故事。

洋洋:大爷,您是怎么看您亲家捐款的这个事情的呢?

白大爷:怎么看?大义灭亲呗!

钱大爷:那啥啊?用词不当!大义灭亲?那叫大公无私!大爱无疆!

对四个心智空间进行分析,可以注意到符合框架网络的特点:四个心智空间共享一个抽象的框架结构——“施事框架”(苏晓军、张爱玲,2001) [7]。输入空间1为理想认知下的捐款框架,包含钱大爷出于奉献精神向贫困学生捐献存款的画面,而输入空间2为现实情况下的误捐框架,包含钱大爷因多按一个数字错将自己与白大爷的全部存款捐献出去的情景。观众首先以捐款框架下的事件元素“捐款”为认知参照点R1,认为白大爷对于记者问题会给出正面评价,例如后续钱大爷给出的“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等表达,但实际在接收到白大爷回答中的信息后,观众则将认知参照点R2转变为误捐框架下的事件元素“误捐”,从而来认知“大义灭亲”这种负面且具有消极色彩的评价。因此,在本轮交际中,“大义灭亲”的回答看似无关,因为对捐款这类社会现实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会形成虚拟思维,给出心智中典型的范例,即对于如何看待他人助人为乐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内并不包括消极色彩的评价,但实则是白大爷故意利用不同主体的认知差异制造出言语幽默效果。

随后,类属空间中形成共有的“施事框架”,包括事件、人物、对象、评价、性质等共同要素,导致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发生信息匹配和跨空间映射,保证角色与相应的值相互匹配(赵永峰,2013) [1]:“捐款”对应“误捐”,“负面且消极”对应“正面且积极”,“对内损害利益”对应“对外无私奉献”等。对两个输入空间的要素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要素既是相似的,又是相对的,选择性地投射相互矛盾的要素之一到融合空间中,形成空间内不曾有的新创结构,即在观众的认知层面得到的“看似大公无私,倾囊相助的钱大爷实则大义灭亲,误捐白大爷的存款”的结论。至此,新的意义建构得以完成。

由于白大爷的认知语境中包含关键信息“误捐”,因此当对钱大爷捐款做出评价时,对于白大爷或者认知语境内包括“误捐”的所有人来说,认知参照点“误捐”属于认知辖域内的理想原型,而在仅包含“捐款”这一信息,即缺乏或者故意隐藏“误捐”的认知语境中,以“捐款”为参照点,同样属于理想原型,并且具有普遍的认知性,即对于双方来说,对方话语的选取都在自己的理想认知辖域以外,是不适宜的非理想原型。这种参照点选取的对立冲突性作为一类常见言语幽默的认知基础是由认知语境存在差异所导致的,而这也正是RBT继承CRP的普遍性、心智性、相对性等主要特征的显著体现。

3.3. RBT单域型网络下的言语幽默

《想跳就跳》是由蔡明、潘长江主演的小品,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讲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老人面对各自的烦恼时先起冲突后又和解的故事。

老奶奶:呦!就你还有舞伴呢?没长眼睛吧!

老爷爷:七个!七个老太太天天追我屁股后面,强烈要求要给我做舞伴,我不愿意。那一个个长得雪白雪白的,跟公主似的。

老奶奶: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还是个童话故事!

想要识解该例言语幽默,首先需要选定认知辖域,可以是“卡通人物”,“童话情节”等相关框架,然后在辖域内选取理想原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认知参照点,因为该原型与认知目标在数量和形象上存在相似性,有利于顺利识解目标。因此,输入空间1为虚拟的童话框架,涉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一童话故事,包括元素“公主、小矮人、双方差异”等;输入空间2为现实框架,包括“七个老太太、老爷爷、跳舞、舞伴、男女比例、双方差异”等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认知辖域与输入空间1在各自理想状态下可被识解的元素范畴存在重叠关系,在认知过程中体现为认知参照点R选自提供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1,二者之间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对于上述两个输入空间不同的抽象框架的识解,需要激活我们相关的背景知识:首先是小品演员潘长江身材短小精悍,性格幽默风趣;其次他的七位女性舞伴肤色雪白,如同养尊处优的公主一般;最后就是为人熟知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本身。在这部童话中,七个小矮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在遇到白雪公主后收留并悉心照顾她,不过二者虽然关系紧密,但“公主与矿工”之间的地位悬殊仍然客观存在。故对上述背景知识进行整合,将输入空间2的相关要素投射到融合空间中,并继承输入空间1的虚拟童话框架,选择性忽视另一框架,使得输入空间2提供给融合空间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由输入空间1的被投射的结构关系所决定。因此,通过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2内“七个老太太”和“老爷爷”作为相关成分,被投射到上述选择的框架中,继承“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框架关系,在融合空间内形成结构,即“高贵的公主竟有七位之多,而作为矿工的小矮人却仅有一个”,也就是老奶奶幽默言语所要达到的幽默效果——老爷爷和七位女性舞伴之间的差异如同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之间的差异一样,净还敢吹嘘七个人睁着抢着给他做舞伴。

本例中,除了上述参照点的选择影响幽默效果的实现,音调因素也不容忽视。老奶奶在阐述话语时重音放在了数量词“七个”和“一个”上,整个句子的音调起伏为“高–低–高–低”,着重强调现实与虚拟童话间数量上的交错,幽默效果伴随着音调的高低变化而产生,而这类因音调变化而产生的幽默也常见于语言类作品之中。

3.4. RBT双域型网络下的言语幽默

《卖车》于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是作品《卖拐》的续集,由赵本山、范伟、高秀敏表演,讲述了厨师再次遇到大忽悠夫妇又一次上当受骗的故事。通过RBT网络中的双向网络可以阐明该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

大忽悠:说你们家的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厨师:因为我们家的小狗讲究卫生!

大忽悠:错!

大忽悠妻子:因为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来。

观众在接收到大忽悠妻子言语所提供的信息后,将认知参照点从最初识解厨师言语的“生长”切换为“生育”,并即时建立起两个输入心智空间:首先是输入空间1——“生”字所构成的俗语知识框架,该框架符合厨师在听到大忽悠问题时所构建的认知结构。厨师对其的理解为“小狗身上为什么不生长跳蚤”,对此通常识解为固定汉语表达,其中包括元素“生跳蚤”、“生虫”、“生疮”等,其中的“生跳蚤”既是认知目标,又是厨师回答问题时所选择的认知参照点,因为在该类汉语熟语表达中,“生跳蚤”本就属于该范畴内的理想原型成员,具备典型的认知突显性和可及性;其次是输入空间2——“生”字所构成的生理知识框架,符合大忽悠的认知结构,即大忽悠作为提问者对问题的本义为“小狗为什么不生育跳蚤”,对此通常识解为生育动物幼崽,例如“生狗崽,生牛犊,生小孩”等。

两个输入空间内“生”的语音形式都表现为“shēng”,语法结构都表现为“生 + 宾语”,这些元素基于相似性可以融合在一起,并且实现相互映射,将共有结构投射到类属空间中,形成“‘生’的不同义项”组织框架。而“跳蚤”和“狗”,“生长”和“生育”等元素因为内涵不同无法融合且不可协调。但这些可融合的部分元素与不可融合,保持独立的部分元素均可以连同两个输入空间的两种组织框架——多义字“生”的“生长”的义项和“生育、出生”的义项投射到融合空间。并且,基于这种不可协调性和相似性的共存,形成理解上的修辞歧义,产生言语幽默效果,其中所蕴涵的隐晦性和模糊性是不同认知主体对同一事物进行概念整合过程中认知参照点的选取出现错位的具体体现,包括后续的“树上骑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树上七个猴,地下一个猴,一共几个猴?”等一系列经典语料,都是借助词汇修辞策略,因认知主体的认知过程不同而形成的言语幽默包袱。

对该例言语幽默的分析证明认知参照点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的错位是说话者和受话者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阐释的认知理据,即认知参照点的选择不同必然导致识解和概念整合的不同,而清楚地意识到错位现象则是理解此类言语幽默的关键所在。

4. 小结

“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孙文选,2020) [8],优秀的喜剧演员凭借对人民真实生活的切身体验,奠基不同时期的认知基础,进而形成幽默诙谐的语言,与此同时佐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作品中反应各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针砭时弊且蕴含深沉,正是进行认知语言研究的优秀语料。我们在对上述经典幽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认知参照点作为我们认知世界的源动力,它直接影响概念整合过程中心智空间的选择与形成,其认知性与相对性等特征决定了不同的认知主体因知识、语用、语境等要素之间存在差异,会选择不同的心智路径,整合不同的心智要素来接近认知目标,进而导致最终的新创结构之间存在差异或者背离常规情况,即言语幽默的形成。此外,部分言语幽默甚至不遵循RBT中的认知参照点理论,但其中认知辖域的概念与依附于其而存在的非认知辖域的概念之间的对比也可以帮助明确和理解认知参照点的选择错位和心智空间框架的差异对言语幽默顺利实施的影响。

本文在大量总结关于CIT与CRP等语言理论对言语幽默的实证论文的基础上,补充了RBT框架下认知参照点的选取原则,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于典型的小品语料进行认知分析,展现出基于认知参照点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言语幽默的强大阐释力,证实了认知语言学及多理论研究对于语言结构生成构造的可操作性。但由于言语幽默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成时的特定语境,因此对此类语料的研究视角仍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丰富。

参考文献

[1] 赵永峰.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认知参照点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1): 5-9.
[2] 刘辰诞, 陈晓燕. 体认参照点视角下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与限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2): 105-116.
[3] 江艳艳, 王天鹏.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合作原则的认知机制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5(6): 41-46.
[4] 冉明志, 罗亮.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言语理解的诠释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S1): 140-143.
[5] Fauconnier, G. and Mark, T.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 133-187.
https://doi.org/10.1207/s15516709cog2202_1
[6] 赵永峰. 基于认知参照点和自主依存的概念融合模式研究——以现代汉语动词谓语句动前名词构式为例[J]. 外国语文, 2014, 30(1): 73-78.
[7] 苏晓军, 张爱玲. 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3): 31-36.
[8] 孙文选. 对Langacker认知参照点模型图的分析与思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3(6): 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