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困境与实施策略
The Dilemma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61090, PDF, HTML, XML,   
作者: 曹露丹: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关键词: 互联网 + 教育德育工作农村学校Internet +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Work Rural School
摘要: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我国教育更加重视立德树人。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与立德树人最紧密相关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息息相关。但随着“互联网 + 教育”的应用不断深入,农村的德育工作开展面临新的困境,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德育工作对农村中学的重要性,然后肯定互联网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发展,同时指出互联网给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德育实施策略,期望能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与管理提供参考。
Abstract: Since the 2018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China’s education has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talents. Moral education, as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educational content in school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oughts, morals, and qualities.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s facing new difficultie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rural middle schools, and then affirms that the Interne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net has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rural middle school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middle schools.
文章引用:曹露丹. “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困境与实施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396-140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90

1. 农村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整个社会对于德智体美劳这五育的重要性达成广泛共识,而五育之中,德育为先。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又有更为特殊的意义。通过文献总结出农村中学德育现状,会发现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1.1. 农村中学德育现状

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农村中学德育现状进行了研究,综合近五年的相关研究,农村中学德育现状可以概括为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德育计划落实不力。文献指出,大多数农村中学以课程教学为主,强调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升学情况,德育成为被忽视的一块[1]。此外,农村中学德育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面对教育部门下发的各项德育计划与指标,敷衍了事,难以得到落实。学校的学生会、团委往往是有名无实,学生也不太清楚加入这些组织的意义。在教师教学方面,还存在德育责任不明确、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难以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等问题[2]

1.2. 农村中学五育发展必须以德育为核心

从德育在五育中的地位来说,农村中学要想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必须扎实做好德育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策略”,要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3]。教育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最好的方法。教育是乡村发展基础中的基础,德育工作又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成分。因此农村中学必须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1.3. 农村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德育教育

中国的教育现状中,农村中学学生更需要德育教育。由于农村先天的环境比城市要更为匮乏,很多农村中学学生存在一些思想、道德和素养上的问题,比如不敢表达和自卑,对于党相关知识的匮乏,爱国情感流于表面,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这就导致了许多农村中学的学生满口粗话、忽视学校纪律、入团意愿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农村中学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2. 互联网对农村德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方便、快捷,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特点,给人类生活带来各种方面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逐渐密切,互联网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在德育的发展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2.1. 互联网丰富德育信息资源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学生也能轻松掌握,通过互联网来满足自己的部分需求。根据调查发现,互联网的创新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德育资源[4]。例如网络视频、网络活动、网络竞赛、网络德育课程等等。随着人们更加认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网上德育资源不断丰富,使得自主学习意愿强烈的学生能从互联网上参与更多德育活动。同时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料,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更多相关资料。

2.2. 互联网带来多元化的德育方式

互联网如今已经遍及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通过网络社会、家庭、师生将被放置在同一片网络平台,德育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通过互联网,大家能看到社会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学校能看到家长的希望,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利用互联网可以将几者形成教育合力。在互联网空间,原先以学校为范围的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以全社会为范围的开放性教育空间,不仅为农村中学德育创造良好条件,而且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5]。例如通过网络课程育人、网络文化育人、网络活动育人、线上和线下实践相结合育人和借助互联网沟通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等方式。使得原先只能在学校开展、只能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开展的德育工作通过互联网发展出新的、多元的方式。

2.3. 互联网使德育效果更具人文关怀

互联网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巨大的速度优势,这就使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6]。以往,学校德育教育以学校活动和教师课堂融入为主,一对一谈话为辅的形式开展,通过活动,可以很好地引领学校大多数中学生的思想问题,但这种活动只能校内学生参与,一对一的谈话又过于隐私,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同时,互联网的隐蔽性也为一些羞于启齿的学生带来便利,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咨询甚至求助,来解决自己心中道德层面存在的困惑。网络的隐蔽和公开,都使得德育成果更加具有人文关怀。

3. 互联网给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媒介,被发明出来是帮助人类社会发展的。但随着互联网受众越发普及,互联网也滋生出许多问题,反而对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农村中学的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都面临新的挑战。

3.1. 教育主体面临的新挑战

农村的教育主体是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的构成有农村中学的在编教师、城区学校的轮岗支教教师和临聘顶岗教师。从构成来看,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互联网教育水平不统一,他们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手段掌握情况也水平不一。甚至很多农村中学教师对互联网媒介的使用很少,不够熟悉,就会造成学生群体出现互联网德育接触程度不统一的问题。

3.2. 教育对象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开放的,每个上网者都可能从互联网上得到正面或负面的信息,也就是说无人管束的互联网对于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农村中学的教育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也基本熟知,他们接受着从互联网得到的一切信息,也传播着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在一个交互式网络平台之中,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德育方式对比之下,传统德育教育显的机械和单调[7]。所以农村中学生将会通过互联网见识到更发达与先进的德育活动,会看到品德高尚的先进模范,也会在学校生活实际中感受到自己落后于他人的地方。很难确定这种不平衡感会为学生带来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3.3. 教育内容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网上教育资源信息丰富,但仍然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例如教育内容泛滥化,在线的爆发确实使更多优质内容得到传播,劣质内容在其中鱼目混珠,色情、黄色笑话、盗版、抄袭式教学等。再比如教学臃肿化,课程类目繁杂不堪,许多知识点重复出现在不同课堂之中,加重学生学习压力。总而言之,“内容”是互联网教育的聚能核,如何甄选优质教育内容,为学生呈现好互联网德育材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3.4. 教育环境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 + 教育”时代下,德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我们的德育教育在德育活动选择、课堂教学融入、教学方法选用和教师的自身素质等方面,往往是改革才看到成果,互联网又有了新的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三观”尚不成熟,极易受到互联网各种思想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难以保障学生处于完全健康网络环境中,这必然增加中学德育网络工作的难度。

4.“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加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互联网 + 教育”作为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已经和各种教育内容和环节紧密相连。面对互联网普及背景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出现的新困境,我们要从社会、学校、教师与学生多个层面思考对策。

4.1. 社会层面

1. 国家建立德育教育资源整合

国家要重视对德育相关课程和活动进行整合,构建德育资源平台,为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及时的德育资源和完善的、便捷的德育平台。国家可以借助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开展德育专题板块,将相关的网络德育资源纳入板块之中,方便教师查找资源和学生学习课程。

2. 推进家校共同体的德育合作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形成需要多方的努力,其中家庭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的问题少年大多都来自问题家庭[8]。探究原因发现,农村家长自身缺乏一定的教育经历,不懂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孩子也不懂如何与家长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农村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合理高效的沟通机制,这就导致学生、家长、学校的三面断层。国家及社会应当帮助农村学校创建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让农村家长理解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努力。农村学校要巧妙运用家校共同体,协助互联网课程下的德育落实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可以携手为学生创建能够立足实际的互联网德育课程。

3. 教育局要推进不同层次学校德育计划的制定差异化

地方教育局要对本地不同区域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理性认识与分析,要综合考量农村中学的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学生质量、教师水平、学校基础设施状况等多方面,差异化制定每年的学校德育活动计划,并在每次德育活动文件制定时,在达成目标和活动要求上,要对农村中学进行适当的放宽。

4.2. 学校层面

1. 量化德育活动开展情况

农村中学要制定本校德育活动开展情况的量化设计。针对互联网德育活动的展开,要有明确的活动计划与总结。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综合科学评价学生为原则,旨为培养同学们的奋斗精神,增强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 搭建结构合理、成员稳定的德育班子

德育队伍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力量,构建一支强有力的德育管理队伍常为学校先行工作,德育队伍的培养壮大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9]。考虑到农村中学教师成员的流动,学校要搭建一个结构合理,能够负责好线下日常德育活动和互联网线上德育的领导和成员。同时德育班子成员必须具有稳定性,临聘人员和轮岗教师尽量不负责重要的德育活动,以保证学校内部德育活动的稳定性。

4.3. 教师层面

1. 加强教师网络德育授课技能培训

互联网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人工智能已经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渗入到了社会生活中,这其中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即使是农村中学,绝大部分师生在学校以外的信息交互都聚焦在以手机、电脑为主的电子设备上。由此可见,农村中学思政教师采用的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法和学校的单纯德育活动已经无法再满足互联网时代下对德育的新要求[10]。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合理有效的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来进行思政教育,通过自我训练或学校培训提升媒介素养。

2. 所有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精神在互联网授课的落实

德育并不只是由思政课程和德育活动来培养的,中学生的德育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师,农村中学教师要秉承课程思政的精神,在网络教学中也要把德育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学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11]。这就要求学校所有教师,都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将德育融入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基于此,教育部门要对学校网络管理专员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4. 学生层面

1. 培养学生网络素养

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双主体,学生的网络素养问题也不容忽视[12]。学生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习如何有效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会辨别网络良莠不齐的繁杂信息,学会通过正确的网络途径维护自己的网络权益,当然也要明确自己在互联网世界也有应该遵循的义务和规则。

2. 学生要及时反馈给教师互联网中的德育影响

互联网教育占据疫情时代下的教育主流,我们要重视学生给予的网络反馈。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德育理论课学习情况、网下德育实践落实情况、学生个人感受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相结合,注重让学生接受实践锻炼。

5. 结语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远不止于此,地区的差异、学校的差异、管理的差异都会使得每所学校在德育工作开展上存在不同的境遇与困难。这需要德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钻研,争取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德育环境。我们在面对困境之时,必须牢记德育目标——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品德有所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因此,中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形成正向价值观、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关键期[13]。由此,明晰互联网对于农村中学德育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农村中学生德育发展存在的困境,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合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做好全面准备。

参考文献

[1] 曹鹏程. 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J]. 考试周刊, 2021(18): 105-106.
[2] 冯富廷. 略谈新时代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 新课程(中), 2019(2): 41.
[3] 陆宣文.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J]. 华人时刊(校长), 2021(10): 84-85.
[4] 孔卓. 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 37(5): 84-86.
[5] 张韵聆. 如何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11): 32-33.
https://doi.org/10.16681/j.cnki.wcqe.2015.11.085
[6] 牟晓, 刘慧. 新媒体时代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5): 72-75.
[7] 张正江. 鲁洁德育理论中的道德知识观探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35-43.
[8] 曹丽娟. 校园德育教学构建策略探究[J]. 教育界, 2022(6): 71-73.
[9] 尚靖君. 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0] 张忠. 农村学校教师也应做好与网络德育链接[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7(71): 90.
[11] 王志强. 浅析网络德育[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2(4): 83.
[12] 任少波, 范宁宇. 道德教育共同体: 学校道德教育的公共性建构[J]. 教育研究, 2021, 42(5): 66-76.
[13] 朱亮. 农村中学借助“互联网+”开展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2(8):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