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762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于小静: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聂钰婷: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民群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easant Masses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摘要: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基于此,助推文明乡风建设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和文化保障。文章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三个层面分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当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material wealth should be greatly enriched, and spiritual wealth should also be greatly enriche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build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rural modernization, not only material life should be rich, but also spiritual life should be rich. Based on thi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rural style has become the key starting point and cultural guarante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Starting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ree level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promoting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于小静, 聂钰婷.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476-4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62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1]。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指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却未发觉的、潜移默化影响人们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具有普遍性与现实性、长期性与继承性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形成人们的内心认同并自觉践行。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内涵丰富的共同价值理念,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把农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与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合起来,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引导、教育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为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钙”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和美乡村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2]。建设和美乡村要求农民群众不仅物质富足,而且精神富有。在抓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精神文明取得新成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农村地区,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有助于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激发农民积极参与“三农”建设的热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社会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前,广大农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条件,更在努力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充实富足,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得特别重要。

2.2.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鼓劲”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推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能起到凝心铸魂的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地区意识形态领域主要矛盾有着重要意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引导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利于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2.3. 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助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着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精神文明的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4]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精神文明主要体现为乡风文明。乡风是乡村赖以存在的魂魄,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培育以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核心内容的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不仅是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文化保障。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难点,整体上看,主要存在村民主体力量发挥不足、公共文化设施不够健全、乡土文化传承缺乏重视等问题。首先,村民主体力量发挥不足是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原因。公共文化设施不够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是当前不容忽视的因素。农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与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农民主观意识上对于传承农村优秀本土文化缺乏自觉与重视程度,这些也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现实难度。

3.1. 村民主体力量有待发挥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农民的精气神,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5]。目前,乡村地区仍然存在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村民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口袋鼓起来,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由于社交生活范围较小、视野狭小,农民群众对政府政策认识不到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政府的各项政策与自己无关,工作生活的态度较为被动、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农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相应的人才作为支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地区青壮年较少,政治素养、文化素养高的人才更为缺乏。尽管近些年来有许多青年才子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但其更多致力于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服务,而不是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还需要引进和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备人才,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2.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和物质保证。当前,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费入不足、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维护维修不到位、领导干部不重视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处于闲置状态,仅仅成为了形式上的装饰。尽管有些地区建立了文化馆、文化墙,但也存在内容不够丰富、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部分农村除了最基本的党支部活动室以外,基本没有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存在文化中心数量、面积不达标,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种类较少等问题,导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3.3. 乡土文化传承有待重视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离不开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引领[6]。乡土文化是农村的精神与灵魂,乡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乡土文化的振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作用。当前,村民对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注度较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成为农民群众更加关注的话题。就农民群众自身而言,更重要的是物质层面的进步,他们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家庭收入是否有所增长、生活水平能否有所提升。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或定居,这就导致农村所剩人口老弱妇孺居多,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受到冲击,参与、管理农村事务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农村原有的风俗习惯也会随着大批农民的流动受到冲击与瓦解,由于无人继承,一些传统美德与传统文化日渐衰落,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危机。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在人群中迅速传播的大众流行文化也给乡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冲击,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也渐渐地脱离大众视线。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良莠不齐的信息,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了挑战。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7]。要坚持把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农村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力量,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4.1.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力量

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首先,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创新实践形式。基层政府应当因地制宜,结合本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信仰,创新形式与内容,通过开展文化下乡、农村电影节、农村戏剧晚会、农村文化馆等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养,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通过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先进村民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引领作用。对于那些拥有良好家风民风的村民,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对于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等具备优良品质的村民,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或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以此来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最后,农民群众要自觉树立文明乡风意识,主动接受正能量的熏陶,保持道德定力和底线原则,自觉做先进文化、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4.2.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要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百姓提供喜闻乐见、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公共财政主导与多元供给相结合的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再次,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建好农村文体活动中心、文化大礼堂等文化活动场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宜传教育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最后,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利用互联网、媒体技术提升话动趣味性,多举办“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4.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振兴,也是精神方面的振兴。要想推动农村快速发展就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第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要加强农村、农民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借助网络形式,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播、墙绘、文化馆和村部公示栏等方式宣传、解读国家关于乡村精神文明振兴工作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第二,要以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优秀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在立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从内容上、形式上、载体上进行创新,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赖农民群众,发展成果也应由农民群众共享,让农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促使农民群众把精神文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最后,要让乡村文化切实融入到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去。近些年来,数字乡村的快速普及带动了文化宣传载体广泛化。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形式,将乡村文化以更加具体大众、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给农民群众。例如,通过拍摄短视频、建设文化馆等形式,利用微博、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现代工具对乡村文化进行宣传。此外,还可以将本土特色与文化发展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宣传本土文化,提高本土文化的自信。

5. 结语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辅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新时代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乡村文明的基础上汲取现代文明成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8]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五届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研究》(项目编号:CX202344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 奋斗, 2023(6): 6-19.
[2] 张宇伯, 王丹. 乡村振兴视野下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模型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0(3): 168-176.
[3] 芮俊良, 杨耀. 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切实端正领导作风[J]. 实践, 2001(12): 24-27.
[4] 陈志兴, 张露. 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J]. 中国金融家, 2022(11): 81-83.
[5] 张静, 任凤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探究[J]. 现代交际, 2022(9): 89-96+123.
[6] 张艳红, 刘赞英. 当前应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 60-63.
[7] 赵永杰, 刘明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探析[J]. 中国农村科技, 2023(6): 65-67.
[8] 张欣.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14): 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