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The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Unified Vers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DOI: 10.12677/ae.2024.147131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洪辉, 李先锋*: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乐山师范学院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研中心,四川 乐山
关键词: 统编本高中语文课程思政Unified Edition High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价值成了新高考重要的考察内容,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与此相关的研究并不是很多。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高中学科教学和高考命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对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本篇论文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基础,以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core valu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examination content for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unified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re increasingly valued by people, but there is not much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In January 2020, the Examin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leased the “China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high school subject teaching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questions. Clear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have been made for the core value system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hina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lies on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fied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nd the core value system. Based on this, it summarizes and concludes, and finally propose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文章引用:刘洪辉, 李先锋. 统编本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350-136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314

1. 引言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所有的课程教学都要体现课程思政的元素,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是指将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入探究挖掘并有效利用蕴含于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从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中关于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研究较多,都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学科教学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其中语文学科与课程思政的联系又尤为紧密。语文学科是一门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高中语文则是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优势[1]。因此,本篇论文在参考借鉴前辈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详细地论述了核心价值体系与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关系。具体来说,首先解释了核心概念及其含义,包括“统编本”、“课程思政”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之上,本篇论文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将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一一对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而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最后提出高中语文教师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在这一部分中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提出了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作为未来的教师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经。因此,广大教师要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经,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能力,把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不懈探索,课程思政一定能够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文献综述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课程思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内,关于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关于高中语文与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蒙冬雪在《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探究》中运用问卷调查、教学观察等研究方法,针对初中语文课程思政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她的这篇论文篇幅较短,对初中语文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表诉并不是很详尽,还有需优化改进之处;孙宏在《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与方法》一文中,通过《高中语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调查问卷》,对全市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并且从教师、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他的这篇论文对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有直接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在杨艳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初探》一文中,作者论述了语文学科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性以及必然性,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探究了语文学科落实好课程思政的方法及策略,这对于语文学科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语文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纵观前辈们的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研究不仅结合了新课改的大环境,而且具有极强的实操效用,也就是说前辈们的相关研究对于语文课程思政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兴趣偏好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前辈们的相关研究并非十全十美,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那么本篇论文在吸收借鉴大量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究了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最终提出高中语文教师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于本篇论文的研究价值,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丰富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研究;二是可以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3. 课程思政元素探究的社会重要性及其教育学理论依据

3.1. 课程思政元素探究的社会重要性

在当今时代,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凸显,课程思政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重视。课程思政探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课程思政对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的重要性。接下来就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课程思政的社会重要性。首先,课程思政对个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可以引导学生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也决定着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其中,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思政元素作为教育教学中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想流派和理论观点,拓宽视野,形成独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对一些具有正面意义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此外,课程思政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课程思政元素引入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时事热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能够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将学会关注社会问题,并明白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进步、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认知和自觉参与,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能够自觉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不仅对学生个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他们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课程思政元素探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课程思政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弘扬。课程思政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课程思政元素的充分利用可以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课程思政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加强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此外,课程思政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学生将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究对于学生个人和国家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课程思政元素探究的社会重要性也主要体现在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在21世纪的中国,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全面地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地发挥和利用课程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为国育才,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

3.2. 课程思政元素探究的教育学理论依据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个凭空产生的教育教学理念,而是在充分借鉴其他的课程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的。其中,课程思政的教育学理论依据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课程思政的思想源泉。它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认为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教育者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导教育者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课程思政的理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论述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指导教育者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三是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设计理论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方法依据。它强调课程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程思政中,教育者需要运用课程设计理论,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四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强调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中,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上所列举的四点是课程思政在教育学中的主要理论依据,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理论依据,在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我用到了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就是查阅收集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将其作为本论文写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我查阅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文章、报告、会议资料等,并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文献资料来系统的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献研究法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研究主题和目的、文献收集、文献鉴别、文献整理、文献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等。这种研究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获取大量前辈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当前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提高研究效率。与此同时,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所查阅的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偏见,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在本篇论文的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之中,我都在不断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同时努力保证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尽可能的收集全面的文献,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总之,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4.2. 统计分析法

在本篇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我还用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揭示事物之间关系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在统计分析法中,研究者通常会利用统计数据,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理解。通过统计分析法,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探究分析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分布情况,要探究这一问题就需要用到统计分析法。具体来说,首先我将统编本高中教材中的课文以核心价值为依据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统计分析法归纳出课文在不同核心价值体系上的分布情况,并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统计分析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之,统计分析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解释数据,解释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特征,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5. 核心概念解释

5.1. 统编本

统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统编本教材出版以前,教材的版本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随着国家对教材编排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对现有教材存在问题的反思,统编本教材的编写就提上了日程。经过几年的时间,统编本教材的编排工作顺利完成。随后,统编本教材逐渐取代了其他的一些版本,占据了主导地位。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共五册,分别是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其中,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融入了核心价值观,做到了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除此之外,统编本教材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对教师而言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比如,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教读和自读。教读课文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授课和讲解,自读课文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活动探究,这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影响。

5.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课程思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所有学科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而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制课程、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等等。本篇论文中的课程思政则指的是广义上的课程思政。因此,课程思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是融合性,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其次是引领性,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隐形教育,主要表现在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一旦学生形成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那么这种素质就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5.3.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新时代的高中教育和高考命题工作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总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总纲、一核——高考核心功能、四层——高考考查内容和四翼——高考考查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总纲中论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与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性质;“一核”为核心功能,它规定了高考的考查目的,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2];“四层”为考查的内容,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3];“四翼”为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4]。《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许多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比如在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中强调了“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公平的强力助推器”。由此可见,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了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突出方向性、坚持科学性、反应时代性、体现民族性和凸显公共性。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五个基本原则。比如“当代文化参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等学习任务群体现了时代性的特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体现了民族性的特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体现了科学性的特征。因此,语文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语文学科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在其中则很好的融入了核心价值体系,并与其做到了“整体规划和有机渗透”[5]。这说明了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在整体上融入了语文教材,而且还和语文教材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这使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但是另一方面也给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突出强调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个一级指标以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制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十个二级指标。接下来就从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共5本,包括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其中必修总共包括16个学习单元,覆盖了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共12个学习单元,涵盖了9个学习任务群。在结构上大多数学习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四部分组成。单元导语通常包括单元人文主题简介、所属任务群及选文简介和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简介三部分组成;课文及注释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学习提示是对主要内容、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的简要提示;每一单元最后的单元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所要完成的任务。这种结构安排就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与高中语文教材的深度融合。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除了在结构上与核心价值体系有联系外,还在内容的编排上有所体现。接下来从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具体联系以见下三个表格(见表1表2表3):

Table 1. Political stance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1.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指标内涵

课文示例

思政探究

理想信念

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内涵特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与妻书》

所选的这几篇文章主要表现了革命导师、仁人志士积极承担起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重任。因此,本单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一系列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及问题。

爱国主义
情怀

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将其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同时自觉地拥护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百合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

所选的几篇诗歌和小说,虽然创作于不同的时期,但都是对青春的吟唱。比如《沁园春·长沙》中抒发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百合花》中塑造了一个革命英雄形象——小通讯员,他在战场上因保护队友而英勇牺牲,同时也展现了革命斗争年代军民一心的生动局面。由此,这几篇文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习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人民为中
心的思想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此,本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法制意识

树立高度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深刻内涵。

《人应当坚持正义》

苏格拉底认为“守法就是正义”。苏格拉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面前没有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本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地位和权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Table 2.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2. 世界观和方法论


指标内涵

课文示例

思政探究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用联系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地运用矛盾的观点来考查社会历史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社会历史观,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必然趋势,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分析》、《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等

这几篇文章阐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真理的检验标准,论述了学风改造的问题和正确思想的来源,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因此,这几篇文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Table 3. Moral qua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3.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指标内涵

课文示例

思政探究

道德修养

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树立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有大德大爱和大情怀。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兼爱》等。

所选的这几篇文章都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并且与我国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这几篇文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奋斗精神

树立不怕吃苦、迎难而上、勇于奋斗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老人与海》、《行路难》、《劝学》等。

这几篇课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不懈奋斗的精神。

责任担当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为国为民奉献。

《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等。

这几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的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事迹,他们直言进谏,敢于担当。因此,本单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健康情感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具有高尚的审美和情趣,培养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短歌行》、《归园田居》、《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等文章。

这几篇文章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那么这几篇文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高雅的情趣,擅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劳动精神

树立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意识和观念,自觉投身于现实的劳动之中;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等。

这几篇文章的主题是“劳动光荣”。所选文章讲述了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倡导了工匠精神。那么本单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结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规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以上三个表格以这三个维度为依据,将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进行分类,并探究了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总体来看,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都从不同的方面反应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要求,并且核心价值体系也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与渗透。从这一方面来说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十分成功的,这种教材编排结构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上述的核心价值体系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教材课文进行归类。对于体现同一类课程思政元素的课文不仅可以进行集中教学,此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也是可以进行互相借鉴和相互贯通。并且在学完同类型的课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考核,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材的编排结构也有利于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基本上覆盖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维度,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课文之后自然也能受到全面和全方位的影响。此外,学生在集中学习体现同一类核心价值体系的课文时,其学习方法是可以相互迁移的,为学生的“学”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与此同时,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地方。比如,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在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层面所分布的比例是不均匀的。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大多体现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品德修养和奋斗精神等几个方面,而关于法制意识方面的文章则较少。对此,就可以进一步提出优化教材编排的意见和建议。在严格把控文章质量的前提之下,可以适当地增加在核心价值体系某些层面分布较少的文章,比如可以适当的增加关于社会主义法制方面的课文。由于课文的编排和优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那么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当地选择一些教材之外的优秀文章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暂时地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

总的来说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是十分成功的,其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编排的优势,并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发挥其最大最优的教学利用价值。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语文教材和教学过程,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传统。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语文学科教学,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的价值,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途径和契机。展望未来,我们也始终坚信,通过所有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和接力奋斗,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进而为培育广大人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提供不竭的动力,指引着我们朝着教育强国的目标而不断奋进!

7.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落实好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学科,其内容具有结构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因此,要贯彻落实好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有系统而且全面的方法。对于以往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用的方法,我们应该积极的学习和借鉴;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改进。与此同时,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当今时代的一系列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语文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接下来我将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策略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做好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7.1. 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关注“风向标”[6]的变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文明的传承者,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时代重任,其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7]。广大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直接引领者,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所有的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要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一系列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产物,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们应该重点地学习和把握。其次,广大教师要密切关注“风向标”的变化,例如高考政策、学科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以及历年高考真题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同时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行稳致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7.2. 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学习

做好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永远不会削弱,反而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广大青少年学子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地接受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广大学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广大学子就难以成长成才。同时,广大学子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对学生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学子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获取信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阅需要了解的知识,通过互联网去关注发生在国内国外的新闻事件等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广大青少年要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7.3. 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基于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的特点,高中语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要严格落实好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要求,发挥语文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8]。接下来以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从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不同的文体来分析高中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7.3.1. 诗歌——实践锻炼法

诗歌是一种能够进行表情达意、同时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文学体裁,诗歌也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比如在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就编选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等诗歌。因此,诗歌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接下来就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分析散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的一篇诗歌。这篇课文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为了更好的进行本课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在教学目标上下功夫。比如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教学目标中,我们就可以设计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教学目标中,我们就可以设计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树立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品格”。在学情方面,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他们对此类文章也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的散文内容教学之外,需要重点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借助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那么在本课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就可以播放一段与革命题材相关的作品,比如《觉醒年代》《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有利于创设一种充满豪情壮志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其中,实践锻炼法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直观的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可以利用假期开展研学活动。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参观位于湖南长沙的橘子洲。1925年毛泽东在橘子洲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由此橘子洲名声大震。如今的橘子洲,已经是国家的五A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这里,不仅有清新秀丽的风景,而且还有巨大的毛泽东雕像。在这种情形之下再带领学生来参观橘子洲,那么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感受到当年毛泽东同志的豪情壮志,也会加深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理解。这种通过实地考察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并且终身难忘的。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学生参观完之后,引导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歌,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实践锻炼的方法。

7.3.2. 散文——创设情境法

散文是一种能够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文体在语文教材中也经常出现。比如在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就编选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等经典散文。在高中散文教学过程当中,大多的教师关注的是散文本身,比如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中人物的形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当然,对这一些方面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更要挖掘蕴藏于其背后的课程思政元素。

首先,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较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散文与骈文相对,指的是没有固定的句式、不刻意追求节奏和韵律的文章。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很多经典的散文,比如《岳阳楼记》《逍遥游》《洛神赋》等等。因此,在进行现当代散文教学之前,有必要适当的介绍一下我国古代散文的基本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古代经典散文中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相关文化常识也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从散文本身出发来探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具体的散文文章入手来探究蕴藏于散文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意蕴深刻、充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经典散文。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但是能像郁达夫这样仅用两千多字就把秋的特色写的如此鲜明的并不多见。对于刚刚接触这篇文章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文章本身的语言特色、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等,而对于诗人蕴藏于文章背后的故都之恋、故国之恋的理解较少。因此本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学生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因为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完全口头讲述的方法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创设情境,顾名思义,就是创设一个与本课相关的情境,并让学生切切实实的参与到这一个情境中来,学生在参与这一情境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最终有所收获。比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化身为一位画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按照自己的理解独自画出文中的五幅秋景图。学生创作完之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然后每一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展示的同学需要说明创作的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互评,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故都的秋》中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分别是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和秋日盛果图。如果教师仅仅用口头讲述的方法将这五幅秋景图告诉学生,学生则很难加深对秋景的理解。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当中,能够在创设秋景图的过程当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故乡之恋和故国之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不论我们设计的课堂情境是什么,都必须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7.3.3. 小说——榜样示范法

小说是一种结构性、故事性很强的文学体裁,环境、情节和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一般具有特定的环境,即故事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场景里发生的。小说的情节一般也是环环相扣、前后相连的。同时,小说也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的。在一部小说中往往会出现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正派的,有反派的,有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也有不起眼的“边缘人物”。这一些人物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让读者看后有所启示、回味无穷。因此,我们就可以借助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是指通过给学生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或者警戒警示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所谓“真实、可信的榜样”,既包括先进的人或事,也包括落后的人或事,它们都可以成为榜样示范法所运用的资源[9]。在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就编选了《百合花》《哦,香雪》《哈姆雷特》《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经典小说。比如《百合花》中塑造的小通讯员这一人物形象,就刻画得栩栩如生。小通讯员是一个只有十九岁的年轻小伙子,他有时候执拗任性,有时候也天真可爱。他待人真诚友善,最后为了保护队友而英勇牺牲,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祖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向小通讯员学习,学习他的那一种舍己为人、奉献祖国的伟大品质,引导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榜样示范法除了可以选取正面的人物之外,也可以选取反面的人物。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小说中,就刻画了一个因循守旧、畏畏缩缩、思想封建、害怕变革的反面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公叫别里科夫,他的思想、行为都极为封建,他不仅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总是畏畏缩缩,害怕出一点什么差错。小说通过对别里科夫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多方面的刻画,将一个封建迂腐的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别里科夫是一个反面的人物形象,我们教师就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放思想要求我们要善于研究新问题、发现新情况、找的新的解决办法,反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擅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并不是离开实际情况的胡编乱想,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和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正是我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举旗若定,才能在风雨来袭时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的领导核心。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是十分重要的,榜样示范法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给学生树立的榜样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小人物。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自觉地向榜样看齐,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7.3.4. 戏剧——自主合作探究法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它通常以演员扮演角色,以对话、歌唱、动作等方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戏剧冲突、戏剧语言、舞台说明是戏剧的三要素。在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就编选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经典戏剧。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这样写道: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意蕴的把握,增强情感体验[10]。我们教师就可以借此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悲剧的鉴赏来提升对美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树立高度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由于戏剧的结构和内容一般都比较复杂,篇幅也比较长,所以教师在戏剧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过于细致、面面俱到,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学习方法,该学习方法旨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团队协助的能力。接下里就以《窦娥冤》为例来介绍如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窦娥冤》主要讲述的是窦娥作为一名平民女性,蒙受了巨大的冤屈,最后含冤而死。《窦娥冤》这篇戏剧的篇幅较长,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首先,教师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舞台提示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端正好”这一段,窦娥主要说了什么;“滚绣球”一段依次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是什么;“倘秀才”一段,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窦娥的三桩誓言是什么,这三桩誓言有什么内在联系,在全剧中的地位如何。教师提出以上几个问题,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并在小组合作探究后形成书面报告,再请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最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在这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探究,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在《窦娥冤》中,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官吏的腐败,窦娥的悲剧是一场社会悲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窦娥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吏治腐败,平民百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来自个各方面的剥削和压迫,“官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毫无民主与法治;与此同时,封建思想盛行,大多数的人思想迂腐,行为封建,各种社会悲剧也经常上演。但是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法制政府、法制社会、法制中国加速推进,朝着法制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与此同时,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对此,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指明了广大人们群众的精神追求,反应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富强、文明、民主、和谐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口号,更是一种实际的行动。只有广大青少年学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8. 结语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11]。尤其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师更要坚持并且发扬光大这一种优良传统,将“教书”和“育人”相融合,为党为国育才,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所有的学科教学都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尤其是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的语文学科,更要发挥其独特的思政教育的功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课程思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一规定为语文课堂教学和高考命题指明了方向。本篇论文在借鉴吸收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探究了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课程思政的分布情况,并提出高中语文教师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切实落实好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不仅需要广大青少年学子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学习,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而且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并且全面贯彻落实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要求,切实发挥语文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诚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可能在论文某些方面的论述并不是很充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恳请各位老师和学者进行点评和赐教。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也会继续潜心学习,不断地钻研,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争取在本领域的研究中能有更大的收获!

基金项目

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23年重点课题立项课题(课题编号:SJZX2304)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章俊.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 语文教学之友, 2023, 42(10): 3-5.
[2] 杨学为, 主编. 中国高考报告(2020)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3] 刘芳. 高中思想政治可以这样教[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4] 秦英英.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 2021.
[5]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3-11.
[6] 张晓兰.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22.
[7] 田永杰. 初中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1): 47-49.
[8] 黄佩韵.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23.
[9] 陈万柏, 张耀灿, 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24-225.
[10]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必修下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1.
[11] 杨艳.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初探[J]. 创新人才教育, 2023(5):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