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DOI: 10.12677/mm.2024.147194, PDF, HTML, XML,   
作者: 张浩轩: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陈俊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关键词: 文化景观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Cultural Landscap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摘要: 我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人民一百多年来艰苦奋斗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与意识形态价值,是政治思想教育、家国历史教育的重要依托。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影视等产业紧密相连,经济价值开发成为红色文化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都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从文化景观视角下分析我国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的现状,探究我国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Abstract: China has abundan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are precious treasures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s hard work over the past century. Red cultural resources have important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values, and ar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histo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modern tourism,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valu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explor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China,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文章引用:张浩轩, 陈俊芳. 文化景观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研究[J]. 现代管理, 2024, 14(7): 1658-1665.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7194

1. 引言

红色文化资源是民族的根与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保护与传承。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且分布广泛,几乎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着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不一样的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作为党和国家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了稳基固本的重要作用。现今,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影视、演艺、文学等深度融合,红色文化景观有了新的面貌,经济价值得到了凸显。我国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景观打造上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2. 红色文化景观概述

文化景观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是受人类活动长期历史性影响而形成的景观,其反映特定区域的文化体系和地理特征。索尔认为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产生了文化景观,是人类实践活动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创造叠加的文化产品[1],其将文化景观作为研究文化地理的方法与角度。惠特尔西提出了“相继占用”,指出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由多个民族共同作用影响。戈特芒认为文化景观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无形的文化景观可以被称为“气氛”“观感”,与政治、宗教、文化等密切相关。

红色文化在近代孕育,在五四运动之后正式形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我国红色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是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两个方面,其以红色精神为主线,将人物、事件、物质状态和精神连贯一体,形成一个有着鲜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完整内容体系[2]

红色文化景观即我国党和人民的红色实践活动叠加于自然现实环境的人文景观[3],是自然、红色、历史、民俗等的有机结合体。杨利等构建了包括自然载体系统、物质文化系统、精神文化系统、文旅产业系统、文化传播系统的红色文化景观五维系统[4]。我国拥有着极其丰富且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在文旅开发上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与进展,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关系、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 红色文化景观转化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红色文化景观转化利用现状

3.1.1. 红色文化景观保护现状

我国拥有的不可移动红色文物约为3.6万处,可移动红色文物约为100多万件,数量极其丰富,保护难度也较大。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注重加强红色遗迹的保护工作,于21世纪开始兴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文化线、红色文化网。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确定了“先期修缮保护一批,后期整合复建一批”的思路,对遗迹遗址进行全面的调研与修缮保护,积极采用现代新科学技术,助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性展示。政府陆续贯彻落实红色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登记造册,定期拨款修缮红色遗址、遗物。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作用,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人民的红色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育、红色文化节、红色文艺节目等宣传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丰富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增强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3.1.2. 红色文化景观与旅游融合现状

红色文化旅游是基于传统型旅游产业,融入红色文化内容,集合“红色人文、研学旅行、传统民俗、自然风光”的文化新兴产业,有助于中国红色文旅产品资源的再整合和纵深发展[5]。我国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与当地自然风光、民俗结合成为旅游发展的极佳载体,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众多知名红色文化景区旅游人数众多,并维持一定的增长率。2022年,全国红色旅游游客数量达到34.78亿人次,同比增长5.73%,总收入9295亿元。据《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统计,有约40%的游客参与3次以上的红色旅游,很多游客会自发地参与红色文化旅游,并且年轻人群占据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红色文化旅游助力革命老区振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红色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得到了加强,各红色文化景区邀请了相关专业学者进行实地考察、提供建议,初步打造了红色旅游智囊团,召开了一系列红色旅游专题座谈会,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宝贵经验。众多红色景区秉持务实的理念,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发展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在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发展红色文旅的同时,牢牢把握住红色文化的底色,正日渐打造出红色旅游品牌。

3.1.3. 红色文化景观与影视、演艺融合现状

红色影视作品也在不断发展,红色文化景观地拍摄红色影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亮剑》《建党大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觉醒年代》等红色影视作品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众多红色文化景区现已打造了影视基地,推出一系列红色影视作品,还推出了一系列影视度假村,将影视制作与休闲度假结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影视观赏、饮食住宿的综合性体验。

许多红色景区串联“跟着老电影去旅行”精品路线,精心编排了各类红色巡回演出节目,定期举行红色文化节、红色文艺活动,调动人们广泛参加,进行唱红歌、表演红色舞蹈、制作红色手工艺品等活动。《沂蒙四季·红嫂》《井冈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节目凭借红色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6],使用实景演出的形式来讲述红色文化经典故事,演出环境、服务、设计、舞台元素都较为出色,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红色演艺节目极大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并发挥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现已初步形成人民参与、人民共享的红色演艺发展局面。

3.1.4. 红色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红色文创产品是转化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创意与红色文化融合的载体[7]。随着红色文旅市场的扩大,越来越雄厚的红色文化消费群体成为红色文创产品的强大消费力。对红色文化进行文创设计,是活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手段,很多红色文旅景区推出红色文创产品,成为红色旅游的伴手礼品,以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展现了红色文化。红色文创产品不断发展,类型更加多样,更具实用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并逐渐形成红色IP品牌。

红色文创产品以红色遗迹、遗物、人物、建筑、故事等红色文化符号为主要设计元素。各地举办专门的红色文创设计大赛来激发群众的红色文化创造力,如江西、上海、新疆等地的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吸引了大批人群参加,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红色文创作品。红色文创产品凭借其红色经典创意要素带来了巨大的文化溢价,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又凭借其价位的广泛、功能的多样吸引了各种类型群体,红色文创产品正处于初期的厚积薄发阶段,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3.2. 红色文化景观转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3.2.1. 创新力缺乏:发展模式陈旧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众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并未紧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步伐,相关基础设施、运营模式、技术应运显得较为陈旧,未能灵敏地捕捉时代前沿信息。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缺少创意、创新,更多的是照搬其他地区红色文化发展模式,在运行内容上纵然有自身地域、历史特色,但在运行模式上如出一辙,依托较单一的门票模式[8]

许多红色景观还是缺乏对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确定位,缺少红色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现有的红色旅游项目也缺乏创新性,产业化进程遇到瓶颈。长期以来,很多红色文化景区逐渐脱离了红色文化的重心,逐步转向了自然、民俗旅游性质的休闲景区,很难再看到红色文化的痕迹,整个景区已然缺少了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景区缺少创意性与地方特色,景区内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且其运营管理模式长久不变,依托单一门票性收入,没有产出新型衍生性产品,景区整体缺乏其他多样化的形式,未能很好地实现场景化转换。

3.2.2. 宣传力薄弱:品牌效应低下

各地红色景观知名度并不高,即便是当地周边居民都很少知晓,这与其宣传力不足、宣传方式落后等有关[9]。现代互联网、全媒体、融媒体技术是强大有效的宣传方式,而各地红色文化宣传并未很好地加以利用,群众很难摄取到其相关信息。政府、红色资源地对于宣传上的投资与重视亟待加强,政府的融媒体中心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仍局限在广播、电视的宣传途径上,形式官方客套、不灵活生动,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地没有专门的宣传机构与宣传策略,依托纸质传统宣传,难以实现突破。

各地红色文化项目有着自身的特色,但并未定位于打造自身品牌,现已有的系列红色节目仍处在较低水平的剧作演出,发展不充分、规模不完善,且近年来红色文化项目投入不足,有了明显的颓势,离真正典型的红色文化品牌相差甚远。很多红色文化景观陷入格式化、复制化倾向,许多红色文化内容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千篇一律而不能体现自身特色,展现形式枯燥无味。

3.2.3. 人才稀缺:智力支撑不足

我国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数量仍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相脱节,更为细化的红色文化专业人才更为稀少,红色文化发展难以吸引足够的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使得相关模式与政策缺乏准确性、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丧失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位于革命老区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陈旧、宜居性较差,且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缺乏,各红色文化景区针对性福利政策的缺乏会持续降低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10]

各红色文化景观地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缺乏学术交流研讨,未能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很多红色文化景观地的红色文化研究会议形式化现象严重,缺乏实质性产出,理论策略存在生搬硬套现象。红色文化景观地与高校的联系较弱,远离行业理论前沿,没有自身的智库支撑,没有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对自身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认知有限。

3.2.4. 资金匮乏:融资渠道有限

红色景区资金来源单一、不足,主要依靠门票性收入、财政拨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独立性较为欠缺。事实上,各地红色景观受制于自身有限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其参观人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景区的游客数,大多数游客会以景区游览为主要目的,附带游览周边红色文化资源,这使得红色景观门票性收入具有较大的依附性、不稳定性。

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性大,有不少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经济条件差的乡镇、村落,以至于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连财政补贴都较少,而其他资金来源更是稀少,长期以来的资金空缺深深困扰了其保护与发展。主要依靠当地志愿者、公益组织的自发保护与清理,这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红色景观当地居民较为保守的理财观念也给多样化融资渠道带来了极大困扰,居民消费意愿薄弱,这与社会保障体系与福利政策的不完善有关,也和当地较低的人均收入有关。较低的人均收入使得当地居民理财存在不安全感,更倾向于低风险类投资理财,这使得当地较为缺乏民间资金流动。

3.2.5. 内涵挖掘不足:保护开发不协调

各红色景观的特色文化内容在近些年的确是没有很好地挖掘与展现出来,除早些时期所修缮、建立的一些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外,再很少有其他衍生类产品。虽然红色旅游人数与收入逐年递涨,但自然风光类景区占据了极大的部分,红色文化景区所产生的效益还是不高,红色文化的舞台并不多。

各红色文化景区分散,保护与利用效率低下,红色文化资源的耗损仍然存在。近年来国家性的红色文化保护法规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与完善,但是地方性的红色文化法律法规仍十分匮乏,红色文化法规的重视程度不高。除政策法规上的忽视外,当地很多居民受到的红色文化教育还是较少,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足,少有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自觉性,且当地志愿性组织近年来的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志愿保护组织人数锐减、管理不当。

3.2.6. 聚集程度低:发展不平衡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但较为分散,聚集程度低,且各红色文化资源处于多地各管的状态,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划,再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各红色文化资源点之间联系不便、融合发展受阻。散落分布的红色文化资源点难以得到统一、充足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各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也极度不平衡,有的知名度高、发展态势好,而有的无人问津。红色文化资源受到的保护程度也不一致,有不少的红色文化资源处在受损状态,分散的红色文化景观给产业化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

各地红色文化景观的法律规章建设存在严重的不充足、不平衡状况。截止2020年,我国各地发布的红色文化地方性法规40件,地方政府规章为4件,地方规范性文件63件,红色规章法律数量与红色文化保护需求严重不匹配。很多红色文化景观位于偏远地区,地方立法能力有限,很多政策文件以通知、意见的形式发布,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国家层面的红色文化立法又不能适配于地方实际情况。

4. 红色文化景观转化利用的策略

每一代中国人都该肩负的责任,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利用需要我们直面挑战,探索路径。

4.1. 激发创新力:更新红色文化运行模式

红色景观要立足自身特色,借鉴同行业新模式,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下的新内涵。红色景观要把创新树立为核心战略,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寻找到自身的创新点,当地政府要鼓励创新、吸收创新型人才、鼓励人民发表创意想法,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创造力。

红色景观可以进一步推进“红色符号 + 绿色风光 + 历史底蕴 + 民俗风情”的发展模式,进行深挖与聚焦,把自身红色文化符号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依托引人入胜的自然风景与深厚的历史气息赋予自身红色文化更丰富的内涵,发动群众,再现淳朴民风。当地政府可以定期组织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红色文化的特色为创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参赛者赋予新时代的内涵要素,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力,借创意大赛助推红色文化创新力的提升。当地政府还可以举办红色文化节、红色文物博览会等,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现红色文化,让大众在节日、会展中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2. 提升宣传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红色景观要更多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在宣传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打造出高质量的品牌。当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发展迅猛,夺取了极大的受众注意时间,已然有不少地域通过短视频进入广大群众眼中,收获了极大知名度,红色文化要抓住机遇,在受众注意力争夺战中占据一席之地。红色文化作为特殊的有政治色彩的文化资源,在对外宣传中要注意自身形象,在已有的爱国教育基地基础上寻求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正能量的品牌形象。

红色文化可以打造精品路线,在已有的文化区块基础上,再进一步将散落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成片,形成红色文化旅游路线,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红色文化资源点间的交通设施。已有的红色文化网站要继续发光发热,对陈旧网站进行更新与维护,保持电视广播类宣传,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打造红色文化IP。红色文化可以联合其他地域知名红色文化品牌进行打包宣传,举行系列红色IP联合活动,寻求借力,发挥红色IP联动整体效应。

4.3. 增强人才吸引力:打造新型人才引入模式

当地政府务必尽快推出相关人才福利政策,以巨大的魄力吸引人才,在衣食住行上为人才提供较好的服务,这就需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相匹配的医疗、教育、交通设施。各红色景区可以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自己的本土性专业人才,设立专门的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广泛参与学术交流。

各地政府可以打造“引进 + 培训 + 竞争 + 奖励”的红色文化人才引进模式,广泛面向省内外召集人才,对引进的人才进行专业性、本土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培训,打造红色文化创新人才培训班和红色文化景区管理培训班,并对其进行动态性竞争选拔,打造红色文化专业性团队。政府要鼓励当地人才积极参与其他地域红色文化发展的研讨会,让红色文化管理人才着眼于行业前沿、积极将实地调查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寻求一条适合的红色文化发展之路。

4.4. 加强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红色文化资源发展要探索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政府扶持、民间融资、自身营利、银行贷款等综合性资金链条,势必要改变单一性的政府扶持和门票收入[11]。当地政府要颁布鼓励资金流动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融资、人民投资,鉴于当地居民较为保守的理财观念,政府可打造更加稳定人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福利水平,以让群众投资增长。红色景区也可以依托国家级新区的国际平台广泛吸收国外投资,但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要牢牢守住自身的独立性,不为外资所把持,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外资引入规划体系与检查制度。

关于红色文化发展的各类规划政策要加快落实,各项资金要迅速到位,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资金,加强资金运用的透明度,落实资金运用责任制[12]。红色文化资源要提升自身质量,提升自身的产业化水平,摆脱对自然景区的依附性地位,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将资金更多用于提升和完善自身建设,推进相关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不断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4.5. 深挖内涵:协调保护与开发

红色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整理与完善,以形成对其更系统、更准确的认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除简单的看与听的红色文化旅游外,也要寻求对到访者带来红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推出更多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红色文化深厚的底蕴。红色景区可以推出一些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开设一些专门生产和售卖红色文创产品的企业,红色景观发展带来的收益要更多地用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上[13]

各红色文化景区要连点成片、打破分散格局,各行政单位也要协调统一、步伐一致,让所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都有所归属,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政府要颁布更为细致的红色文化保护法规,加强人民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让人民成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14]。红色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离不开基层党建的带动引领作用,当地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地方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维护红色文化的纯洁性,坚决避免开发道路上的资本腐蚀,抵御住随时可能到来的历史虚无主义侵蚀。

5. 结语

红色文化景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蕴含着中国革命文化的红色生命力,是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依托与载体。新时代下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这需要政府、社会、人民的多方参与、共同努力[15]。红色文化景观是兼具文化、历史、红色的综合体,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精神价值,经济开发价值亦是不能缺席的,科技与创意是构造新型红色文化景观的关键要素与手段。红色文化景观的创新性转化需要兼顾红色文化、创意的平衡,保持红色文化的纯正性,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的良性统一。红色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是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其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马仁锋, 陈佳锐. 长三角地区地名通名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2, 41(3): 764-776.
[2] 王晨铃. 公共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推广探析——以广西桂林图书馆为例[J]. 河北科技图苑, 2020, 33(6): 64-67, 79.
[3] 丛丽, 李淑瑜, 洪静萱, 等. 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12): 188-194.
[4] 杨利, 李梦含, 张怡琼, 等. 文化景观学视角下山东省红色文化景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 旅游研究, 2023, 15(5): 54-67.
[5] 王雄青, 胡长生.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J]. 企业经济, 2020, 39(11): 100-107.
[6] 张芳兰, 王琪, 牛晓娟. 红色文旅视域下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J]. 美与时代(上), 2023(33): 128-131.
[7] 李若玉. 我国红色文化保护地方立法实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甘肃政法大学, 2022.
[8] 陈喆芝, 杨梦圆. 讲好中国革命故事: 红色旅游演艺游客体验研究——以实景演出《井冈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为例[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5): 24-33.
[9] 殷蓉.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景观的主题性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12): 169-172.
[10] 李孟霜. 数字技术赋能沂蒙红色文化传承路径研究[J]. 传播与版权, 2024(11): 78-81.
[11] 赵军, 梁旭芳. 山西娄烦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 吕梁学院学报, 2024, 14(3): 38-43.
[12] 焦秋洪, 李功毅. 红色旅游文化的价值本质、嬗变趋势与治理路径[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6): 100-105.
[13] 周兴妍. 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基于A县“红色农文旅融合”的调研[J]. 决策与信息, 2024(6): 88-96.
[14] 陈群.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的构建与推广研究——以“闽西南红色文献数据库”为例[J]. 图书馆研究, 2024, 54(3): 30-37.
[15] 杨乐乐. 红色文化在促进乡村经济与文化振兴中的作用[J]. 商展经济, 2024(10):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