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持续上升,截止2023年末,我国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4%,标志着中国步入了深度老龄化时代1。我国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生育率却在下降,单靠基本养老金来维持老年生活不太充裕,居民面临的则是养老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面临当前的居民养老问题,国家也在积极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任务。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结合每年上涨的养老金给社保基金带来巨大压力,未来基本养老金当期收支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我国财政负担日益加大。为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与保障老年人养老生活,我国积极进行养老金体系的改革,加速发展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
在以上背景下,虽然我国在建设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上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是对居民视角个人养老金及制度调查研究以及个人养老金对替代率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选择从居民视角出发,研究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认知及参与状况,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居民个人养老金参与情况如何?居民对个人养老金认知现状是什么?居民是否了解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并且对其有怎样的展望?个人养老金对居民养老收入有怎样的影响?
2. 研究理论
2.1.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2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弗朗科·莫迪利亚尼在1950年代提出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其应用的范围很广。个体生命周期分为婴儿期(0~2岁)、儿童早期(2~6岁)、儿童中期(6~11、12岁)、青春前期(女孩11~13岁,男孩12~14岁)、青春期(13、14岁~21岁)、成年早期(21~35岁)、成年中期(35~50或55岁)、成年晚期(50、55岁~75岁)、老年期(75岁以上);家庭生命周期分为离家,孤身的年轻人、通过婚姻的家庭联合、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孩子离家生活、生命晚期的家庭。在经济学方面,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对人们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在养老金方面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投资策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投资目标、不同投资期限、不同投资能力、不同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等条件下,根据个人资金流动性需求,精心选择、分配和管理个人养老金融产品,以满足个人养老金融需求的理论。本文应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从个人工作期到退休期的财富跨期整合,从而为个人养老金储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2.2. 社会福利理论
社会福利理论是由是昝廷全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3,它研究如何分配资源以提高社会福利,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的整体福利,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福利。社会经济活动应以提高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内容包括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按照供求关系的优惠性或按对社会系统的观控权对人群进行分类,制定合理的规范,将财富在不同类型的人群(阶层)之间进行分配,以保证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社会福利理论的主要目标是找到一种方法,使得资源的分配能够最大化社会的总体福利。在养老金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养老保险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保障制度,是社会福利的具体表现,目的是为了保障居民生活安定,稳定社会秩序。本文有关个人养老金政府相关的建议与政策,是基于社会福利理论的多元化、多层次理论体系。
2.3. 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4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1965年提出的,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社会公平理论是一种关注社会中资源和机会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应受到不公正对待,主要设计平等机会、资源分配、公正待遇、社会流动性等这几个方面。在养老金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养老保险制度遵循公平分配的原则,对收入实行了再分配,并且为社会成员带来平等参与养老保险的机会,并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均等的满足感。本文对于问卷分析以及有关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的内容涉及社会公平理论。
3. 文献综述
3.1. 研究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个人养老金的启动实施,政府对其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有关个人养老金问题成了研究热点。查询中国知网文献,关于学者研究个人养老金方面的文献研究逐年增多。本文通过文献总结,分别从个人养老金发展情况研究、居民个人养老金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3.1.1. 关于个人养老金发展情况研究
个人养老金是在1991年首次提出的,随后世界银行将其命名第三支柱,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包括基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发展个人养老金,增加养老多支柱储备,特别是二、三支柱,是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发展[1]。我国正在努力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2]。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养老体系,我国的个人养老金起步晚,发展慢,自通过《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障计划开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目前已形成了现代的三支柱养老体系,即国家强制养老保险、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养老模式较为成熟[3]。我国老龄化趋势与日本较为相似,发展路径和国情文化均高度重合,日本第三支柱资产运营管理的经验和先进理念,对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4]。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制度来对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5]。
现如今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发展,其中第一支柱覆盖面最广,但是养老金储蓄逐渐下降,基本养老金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其次,第二支柱是机构年金,覆盖人口有限,这就更加凸显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重要性了[6]。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等,推动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此后,我国还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36个城市实施了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在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宣传以及税收政策的优惠下,居民积极参与,效果显著(何少锋等[7],2023)。个人养老金发展对资本市场、银行、基金、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产品多元化发展,增强各行业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人理性规划养老资金、合理选择金融产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8]。
3.1.2. 关于居民个人养老金认知调查研究
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都是基本保险,具有普惠、保基本、低水平特点,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老年人经济需求[9]。制度分割与碎片化带来了养老金体系的公平性问题[10]。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当前仅有第一支柱的退休收入保障[11]。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2)》显示,受访对象反映的养老金融产品现存问题,主要集中于产品介绍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较少和收益率偏低。此外,交通不够便利、起投金额高、风险较高、期限太长等,也是受访对象认为目前养老金融产品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愿意在税收优惠激励下进行市场化的养老财富储备,这反映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8]。
居民与个人养老金认知方面的调查研究,有研究院近年通过调查6000位居民对于个人养老金的认知情况,发现大约百分之六十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不了解了的,且对个人养老金缴纳上限低不满意,还有大部分的居民希望税收优惠可以加大等情况(数据100数字研究院) [12]。第三支柱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差距大[13]。也有学者对于居民对于个人养老金重视程度与预期进行了调查,大约有90%的居民对于个人老养老金的发展是看好的,对国家的制度是表示信任的,并且他们的关注重点在他们未来的养老生活,靠什么去养老,这就需要个人养老金在未来发挥作用了[14]。
3.2. 文献述评
就目前发表的文献和居民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养老金研究对象多聚焦于个人养老金理论、政策、金融机构实施情等,而聚焦于我国居民视角的文献较少;二是大多文献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关注度较高,研究聚焦在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意愿随着我国现阶段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变化等方面,重点研究了我国养老制度与国外养老制度的对比与借鉴,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适度性与可行性;三是即使关注了居民的参与、态度和需求,但是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单一,仍然缺乏一些个人养老金市场的数据支撑,比如个人养老金缴费金额、与收入占比、参与度及意愿等。
4. 调查设计与分析
针对社会大众对个人养老金参与现状,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信息,如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区、学历等;二是被调查者的对养老金的认知和参与状况,包括家庭月税后收入、理想的老年生活、个人养老金开户状况、个人养老金的缴存情况、认为个人养老金存在的问题等。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了335份,收取有效问卷329份。
4.1. 调查现状分析
4.1.1. 居民基本情况调查
Figure 1. Histogram of residents’ monthly income after tax
图1. 居民月税后收入直方图
Figure 2. Histogram of residents’ monthly basic pension income after retirement
图2. 居民退休后每月基本养老金收入直方图
本文根据数据对居民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是基本调查了居民的月税后收入和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收入。根据图1居民月税后直方图显示,居民月税后收入水平集中在4500~9500元之间,平均值为7273.37元,个别居民的月收入高达80,000元左右。
根据图2居民退休后每月基本养老金收入直方图显示,居民退休后每月基本养老金收入大致分布在1000~3000元之间,平均值为2806.48元,整体图形呈左偏分布,虽然也有居民退休基本养老金收入高达12,000元,但是相比现在的月收入,整体偏低。
4.1.2. 居民养老观念调查
研究组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中选取了一些关于居民养老观念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为理想老年生活、未来养老担心的问题、未来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居民养老金储备年龄段选择以及对养老保障状态满意程度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图3居民理想老年生活条形图显示,居民理想老年生活占比由高到低的是:“身体健康,生活无忧”,占比32.83%;“参加各类老年生活”,占比27.05%;“进行旅游”,占比25.53%;“继续为适合岗位奋斗”,占比11.55%;“从未想过”,占比3.04%。由此可见,大多数居民在规划老年生活中,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可以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进一步详细的规划。
Figure 3. Bar chart of residents’ ideal elderly life
图3. 居民理想老年生活条形图
Figure 4. Bar chart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source of residents’ future pension
图4. 居民未来养老的最主要经济来源条形图
经济问题是重中之重,所有我们调查了居民养老来源。根据图4居民未来养老的最主要经济来源条形图显示,居民选择最多的是个人储蓄,退休前所积累的个人储蓄用来退休后的生活消费。大约27%的居民是主要靠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成为大部分居民所信任的选择。紧接着,还有很多居民是靠子女赡养,虽然说这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可以考虑减少子女的经济压力。从图中也可以直观看到商业保险和亲朋支持的选择比例十分接近,商业保险是一种补充保险,也在情理之中。
很多人的未来养老主要经济来是于个人储备,所以本文分析了居民选择储备养老金的年龄段。我们通过受访者(未来)养老担心的问题对自认为最适合开始储备养老金的年龄段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来观察居民担心的养老问题对储备养老态度影响。表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居民(未来)养老担心的问题对自认为最适合开始储备养老金的年龄段具有显著差异(2 (6) = 17.837, P = 0.007)。
Table 1. Future pension concerns * The chi-square test for age to start reserve pension
表1. 未来养老担心的问题*最适合开始储备养老金的年龄段卡方检验
|
值 |
自由度 |
渐进显著性(双侧) |
皮尔逊卡方 |
17.837a |
6 |
0.007 |
似然比 |
19.428 |
6 |
0.003 |
有效个案数 |
323 |
|
|
Table 2. The most worrying issue for future pension * The best age list to start pension reserves
表2. 未来养老最担心的问题*最适合开始储备养老金的年龄段 交叉表
|
18~39岁 |
40~59岁 |
60岁以上 |
身体问题 |
11.1% |
13.3% |
0.9% |
经济问题 |
18.6% |
17.3% |
1.2% |
家庭问题 |
5.9% |
17.0% |
0.6% |
生活问题 |
4.0% |
9.9% |
0.0% |
Figure 5. Bar chart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source of residents’ future pension
图5. 居民对养老保障状态满意程度饼图
根据表2交叉表可以看出,在未来养老担心的经济问题上,较多居民选择在18~39岁开始储备养老金;在未来养老的身体、家庭、生活问题中,较多居民选择在40~59岁开始储备养老金;等到60岁以上开始储备养老金的人数占比最少。而大部分居民不论担心未来养老的问题,都倾向于选择在18~39岁或者40~59岁开始储备养老金,可能是由于工作比较稳定,也有固定的收入可以去购买养老金,增加储蓄。他们可能认为这样可以更早的去积累养老金,未雨绸缪,为养老生活早做准备。说明居民对自身担心的问题具有基本的了解,对开始储备养老金的阶段拥有清晰的规划。
根据图5居民对养老保障状态满意程度频率显示,将近50%的居民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障状态不满意或者一般,也有近50%的居民满意。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养老制度覆盖不到位,需要更深层次的调查。面对当前的老龄化问题,现阶段应该尽早完善健全养老制度,让居民可以有更舒适的养老生活,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充满信心。
4.1.3. 居民个人养老金认知现状
根据表3个人养老金的了解程度频率表显示,累计有24.3%的居民是对个人养老金不够了解的,如果了解不足,那么很难会参与个人养老金,这说明我国下一步应该首先宣传个人养老金制度,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个人养老金。当然也有50%多的居民是比较和完全了解个人养老金的,这说明我国之前对个人养老金的推广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Table 3. The frequency table of personal pension knowledge
表3. 个人养老金的了解程度频率表
|
频率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完全不了解 |
16 |
4.9% |
4.9% |
较少了解 |
64 |
19.5% |
24.3% |
一般了解 |
78 |
23.7% |
48.0% |
比较了解 |
99 |
30.1% |
78.1% |
完全了解 |
72 |
21.9% |
100.0% |
总计 |
329 |
100.0% |
|
根据上述分析,进一步了解居民是通过哪些渠道去了解个人养老金的。根据表4个人养老金了解渠道频率显示,社交平台是更多人了解的渠道(59%),新闻媒体宣传占比46.5%。这说明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是宣传个人养老金很好的媒介,可以通过博主、公众号等进一步进行宣传。当然,当地政府也下足了功夫,个案百分比为39.5%。说明政府也在积极按时去了解出台的新政策,在当地进行正向宣传。
Table 4. Personal pension understanding channel frequency table
表4. 个人养老金了解渠道频率表
|
个案数 |
百分比 |
个案百分比 |
当地政府宣传 |
130 |
14.4% |
39.5% |
社交平台 |
194 |
21.5% |
59.0% |
新闻媒体宣传 |
153 |
17.0% |
46.5% |
金融机构 |
119 |
13.2% |
36.2% |
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 |
96 |
10.7% |
29.2% |
专业经理人推荐 |
95 |
10.5% |
28.9% |
亲戚、朋友、同事等 |
114 |
12.7% |
34.7% |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宣传,居民也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但是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满意程度如何呢?根据表5个人养老金的满意程度频率显示,累计有17.3%的居民是不满意的,但是大部分居民是比较满意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不满意的原因有很多,问卷显示突出的原因有产品种类少、收益率偏低、交易不方便、没有清晰的指引等,需要政府与企业联手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实施手段。
Table 5. Frequency of satisfaction with individual pensions
表5. 个人养老金的满意程度频率
|
频率 |
有效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非常不满意 |
16 |
4.9% |
4.9% |
比较不满意 |
41 |
12.5% |
17.3% |
一般/不在乎 |
96 |
29.2% |
46.5% |
比较满意 |
114 |
34.7% |
81.2% |
非常满意 |
62 |
18.8% |
100.0% |
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有些地区已经成为试点,但是居民对个人养老金的发展预期又是怎样的?根据图6居民对个人养老金未来的发展预期条形图显示,大部分的居民认为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比较缓慢,可能是因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实相比较其他国家确实比较晚,并且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分布较散,地区经济差别较大。也有18%左右的人认为不看好其发展,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进一步去分析如何才能有效、平等发展个人养老金。
Figure 6. Bar chart of residents’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pension
图6. 居民对个人养老金未来的发展预期条形图
Table 6. Frequency of personal pension promotion barriers
表6. 个人养老金推广障碍频率
|
个案数 |
百分比 |
个案百分比 |
政策解读与产品宣传不足 |
183 |
20.6% |
55.6% |
税收优惠政策可持续性不够明确 |
190 |
21.3% |
57.8% |
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不足 |
175 |
19.7% |
53.2% |
个人操作养老金账户较为复杂 |
145 |
16.3% |
44.1% |
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
91 |
10.2% |
27.7% |
居民的金融素养不足 |
106 |
11.9% |
32.2% |
根据表6个人养老金推广障碍频率显示,居民选择对于个人养老金推广的障碍比较分布,有关政策和产品的障碍比较多,个案百分比大约都在50%以上例如政策解读与产品宣传不足、税收优惠政策可持续性不够明确和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不足。这些也是今年来发现比较多的问题,很多学者文章也给出了多种多样的建议,但是相比起建议,更多需要的是政府和机构的行动。当然也有一些居民方面的障碍,例如个人操作养老金账户较为复杂,居民理解起来也比较复杂;居民的金融素养不足,对于如何选择个人养老金,选择哪种合适自己的个人养老金有一定的障碍。
根据图7居民对我国老体系为老年生活的保障度条形图显示,大部分的居民认为我国的养老体系可以部分保障老年生活的需求,大约35%的居民认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是可以基本或完全得到保障的。从数据也可以看到,30%的居民认为当前的养老体系是不足以保障养老生活的,这可能还需要去反思我国的养老体系,需要从居民的视角进一步代入和分析,探索完善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体系,让更多的居民得到养老保障。
Figure 7. The bar chart of the guarantee of the old system for the old age
图7. 居民对我国老体系为老年生活的保障度条形图
4.1.4. 居民个人养老金参与分析
Figure 8. Resident individual pension account opening situation cake chart
图8. 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饼图
本文调查了居民个人养老金的参与情况,首先就是个人养老金的开户情况,根据图8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饼图显示,大约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居民已经开了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有四分之一多的居民并未开户。
为了进一步分析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本文继续分析了开户情况分别和性别与地区是否有差异。表7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该样本有0个单元格,且期望计数小于5,满足2分布的期望值准则。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2 (1) = 0.794, P = 0.373)。表8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该样本有0个单元格,且期望计数小于5,满足2分布的期望值准则。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和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2 (1) = 1.410, P = 0.235)。
Table 7. Personal pension account opening status * Gender card side test
表7. 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性别卡方检验
|
值 |
自由度 |
渐进显著性(双侧) |
皮尔逊卡方 |
0.794a |
1 |
0.373 |
似然比 |
0.796 |
1 |
0.372 |
有效个案数 |
0.329 |
|
|
a. 0个单元格(0.0%)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43.62。
Table 8. Personal pension account opening situation * regional card square test
表8. 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地区卡方检验
|
值 |
自由度 |
渐进显著性(双侧) |
皮尔逊卡方 |
1.410a |
1 |
0.235 |
似然比 |
1.380 |
1 |
0.240 |
有效个案数 |
329 |
|
|
a. 0个单元格(0.0%)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23.77。
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分别和性别与地区无差异,所以进一步去看数据比例。根据表9交叉表可以看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个人养老金开户的比例大约都是72%左右。根据表10交叉表可以看出居民不管是在哪个地区,个人养老金开户的比例大约都在72%左右。根据图表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现在居民大部分人选择开户,不会受到性别和地区的影响。尤其是地区,城市和农村开户的居民比例相似,说明我国个人养老金在宣传的时候对于农村也宣传比较到位。
Table 9. Account opening status*Gender cross-over table
表9. 开户情况*性别交叉表
|
男性 |
女性 |
总计 |
未开户 |
25.6% |
30.1% |
28.0% |
已开户 |
74.4% |
69.9% |
72.0% |
Table 10. Account opening status*Regional cross-over table
表10. 开户情况*地区交叉表
|
城市 |
农村 |
总计 |
未开户 |
26.2% |
32.9% |
28.0% |
已开户 |
73.8% |
67.1% |
72.0% |
在此次的分析中,我们还分析了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和婚姻是是否有差异。根据表11卡方检验显示,该样本有0个单元格,且期望计数小于5,满足2分布的期望值准则。居民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和婚姻是有显著差异(2 (2) = 13.964, P = 0.001)。
Table 11. Personal pension account opening situation*marriage card party test
表11. 个人养老金开户情况*婚姻卡方检验
|
值 |
自由度 |
渐进显著性(双侧) |
皮尔逊卡方 |
13.964a |
2 |
0.001 |
似然比 |
13.240 |
2 |
0.001 |
线性关联 |
11.822 |
1 |
0.001 |
有效个案数 |
329 |
|
|
a. 0个单元格(0.0%)的期望计数小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7.27。
根据表12交叉表可以进一步看出情况差异,虽然不同的婚姻情况开户的比例总是比未开户的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情况下开户与未开户的比例差异是不同的。未婚的居民开户和未开户数量基本接近了五五分,可能是还没有尽早规划老年生活。但是离婚的居民已开户的比例(80.8%)是远远比未开户的比例(19.2%)大的,这可能是离婚的人对于自己的养老规划更明确,单人生活个人养老金的需求也比较大。而已婚的居民已开户的比例(76.8%)也是比未开户的比例(23.2%)大的,夫妻双方共同规划老年生活,会影响开户选择。
Table 12. Account opening situation*marriage situation cross table
表12. 开户情况*结婚情况交叉表
|
未婚 |
结婚 |
离婚 |
总计 |
未开户 |
44.3% |
23.2% |
19.2% |
28.0% |
已开户 |
55.7% |
76.8% |
80.8% |
72.0% |
4.2. 研究结论
在居民基本情况和居民养老观念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居民每月基本养老金收入偏低,大部分居民在规划老年生活中,都有自己大致的目标,对自己养老担心的问题具有基本的了解,采用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准备。但是,我国养老制度覆盖仍然不到位,面对当前的老龄化问题,现阶段应尽早完善健全养老金制度,让居民可以有更好的养老生活,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充满信心。大部分的居民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比较缓慢,并且不看好个人养老金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我国政府进一步去分析如何更有效、平等的发展个人养老金有关政策和产品。
5. 个人养老金的政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优化税收政策,增强制度吸引
政府可以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的税收政策,增强制度吸引力来鼓励个人参与养老金制度。首先,政府可以按照不同收入的人划分等级,对个人养老金缴纳的部分资金给予免税或税收优惠政策,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深层次的分配。其次,政府也可以引入税延养老金制度,这样可以让参与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人们将部分收入来购买养老金产品,期限内免税,延迟纳税。最后政府也可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配套措施,健全监管和管理的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以达到增强养老金制度吸引力的效果。
5.1.2. 加大宣传教育,推动养老服务
对于个人养老金的宣传和教育,政府也可以借助多样的渠道和方法去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首先,政府可以组织个人养老金的宣传活动,包括座谈会、讲座、展览等形式,宣传个人养老金的重要性。其次,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课程,提升养老服务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宣传教育个人养老金。最后,政府可以结合“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把个人养老金带入大众,提升个人养老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2. 机构层面
5.2.1. 配合出台政策,创新金融产品
当前机构应该积极配合个人养老金政策,正确引导人们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参与到其中。首先机构应该向自己机构内的员工清晰地介绍我国最新出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和运作方式,提高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其次,养老保险相关的机构可以设计具有保障性质的金融产品,提供一定程度的资金保障,同时结合投资增值,提高养老金积累的效率。最后,机构也可以结合“互联网+”和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化养老金产品,让人们有更多元化的选择。
5.2.2. 引导开通账户,鼓励产品购买
机构可以引导人们积极鼓励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且鼓励人们去购买符合条件的养老产品,让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实。首先,机构可以简化开户和投资过程,使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过程尽可能简单,尽量可以在手机相关的软件上进行远程操作,而非线下排号去窗口进行办理。其次,机构的员工应该为客户提供养老金产品的选择建议,提供易于理解的养老金产品比较和推荐,帮助人们根据个人家庭、资金状况做出最佳选择。最后,机构可以联系相关的公司企业进行合作,有助于推进养老产品的销售。
5.3. 个人层面
5.3.1. 拓展养老知识,提高养老意识
居民认可并参与个人养老金,最重要是拓展有关养老方面的金融知识,提高自己的养老理财意识。首先,居民可以通过参与政府组织的个人养老金宣讲、机构组织的金融知识教育讲座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其次,居民应该多从互联网及其他媒介上了解个人养老金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包括享受的待遇、领取条件、税收政策等,进一步认可认知个人养老金。
5.3.2. 制定养老计划,参与养老投资
居民可以指定养老储蓄计划,未雨绸缪,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关注养老金账户,为自己的老年生活作保障。首先,居民可以提前规划退休生活,包括安排充实有意义的养老生活、规划医疗保障和生活安排等,最主要的还是关注老年的经济问题,以确保退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度。其次,居民可以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制定明确的养老金目标,包括退休时所需的资金量和预期的生活水平,更好地规划个人的财务状况。最后,居民可以通过了解相关的个人养老金产品,购买适合自己的产品,权衡投资与收益,让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更有质量。
基金项目
中华女子学院2023年度中华女子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居民认知现状调查及政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项目编号:202346)。
NOTES
1国家统计局信息公开(http://stats.gov.cn/)。
2生命周期理论_百度百科(https://www.baidu.com/)。
3https://baike.baidu.com/item/社会福利原理/13390212
4亚当斯公平理论_百度百科(https://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