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对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传统外交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外交,是政府主导、专业外交官执行外交政策的一种外交形式”[1]。正确传递外交信息是口译员的根本职责,国际会议、论坛、谈判、磋商等都需要口译作为交流媒介。外交口译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大国形象的一面旗帜。译员规范的语言转换服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秩序,反之则可能违反外交目标,引起误会甚至冲突。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标志着共建周边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合规强音,充分展示了中国倡议、全球响应、世界共赢的鲜明特点[2]。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倡议各国各地区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该演讲中输出的大量中国特色表达有效传递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对于这些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也引起了广大学者和译员的兴趣。本文以第三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讲话中的中国特色表达为语料,以生态翻译学及其三维转换视角为理论指导框架,对外交口译、中国特色表达等概念进行阐释,对含有中国特色表达的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将其有机结合的途径。
2. 文献综述
首先,以“外交口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得到69篇学术期刊;以“中国特色表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109篇学术期刊,但笔者发现在涉及翻译研究的文献中,大多数以政治外宣文本为研究对象,涉及口译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最后,输入“外交口译”和“中国特色表达”两组关键词同时进行检索,仅得到学术期刊12篇,研究成果尚存发展空间。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知识资源数据库,并截止到2024年4月26日。通过对这两类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针对中国特色表达的外交口译策略研究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近年有下降迹象,研究势态仍不稳定(如图1所示);2) 中国特色表达中关于笔译策略的探讨占比相对较大,说明了其口译策略有待加强研究。
Figure 1.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about “diplomatic interpreting, Chinese-specific expression”
图1. “外交口译、中国特色表达”文献发表数量
其次,本文第三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的中国特色表达为研究内容。以“第三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除了对此次论坛的新闻报道评论和对往年高峰论坛的语言研究之外,尚无对2023年的高峰论坛主旨演讲及其同传译本中的特色表达开展过相关研究的文献,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材料,对其涵盖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进行研究,对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外交口译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作用。
最后,笔者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研究,在三维转换视角下探究口译策略。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3]。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方兴未艾。由图2可知近十年对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传播度都较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到了2020年之后,出现了研究的高峰时期。因此笔者认为此理论还可继续深化研究。
Figure 2. Academic dissemination of eco-translation
图2. 生态翻译学学术传播度
3. 外交口译及中国特色表达概述
(一) 外交口译及其特点综述
外交口译一般指“外交为核心的对外事务范围内的口译,与覆盖一般涉外事务的广义的外事口译有所不同[4]”。其作为展示大国形象的重要媒介,其译文往往具有权威性,一些词汇、句式和表达具有风向标式的指导作用,外交口译具有以下特点:
1) 核心的政治性。外交口译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治性话题和外交性主题进行,因而具有庄严性与敏感性,此外,经济、社会活动及关系、政府及政党治理等方面也多有涉及。外交口译通常是国家作为主体对外活动的桥梁和载体,正式、严肃且重要,因此需要谨慎表达,准确输出。
例如,“最大公约数”、“共商共建共享”等这样的政治性词汇,其内涵意义往往涉及社会活动关系以及政党治理理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口译时应尽量做到性质对等。
2) 语言的精炼性。与笔译相比起来,外交口译以口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自然不及笔译在文字与篇章方面那般精雕细琢,但考虑到场合的严肃性,外交口译不仅需要易于理解,顾名思义,就是要以简洁干练的语言传达对方的真实意图。如若未能讲最核心的意思传达给听众,可能会造成意见分歧、政治冲突等后果。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与“脱钩断链”这样的表达,体现出外交场合中语言表达的精炼性。前者一个“通”字概括了五个方面;后者仅用两组单字动词 + 名词就阐明了一种发展现象。口译时应尽量保持语言风格对等。
3) 文化的交汇性。在外交口译的场合中,译员要做到的就是传达本国的观点、政策、期盼等,发言人不可避免地就会使用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表达,这时候就需要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从对方可理解的角度组织语言,最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该主旨演讲中也运用了很多中文的古诗词、谚语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达。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乱云飞渡仍从容”等,淋漓体现了外交场合中文化交汇的重要性。译员需要做到的就是在三维度的转换下,从听众可理解的角度来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
(二) 中国特色表达的类别及其特点概述
中国特色表达,指的是中国特有的涉及五千年文化内涵的相关词语,它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产物[5],包括政治词汇、“口号”式表达、传统中文表达、四字成语和平行结构五个类别,具有涉及面广、独特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
中国特色表达是基于中华五千年文化内涵及中文特点所精炼出来的中式语言,例如“以……为引领、以……为骨架”(政治词汇)、“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口号式表达)、“天堑可以变通途”(传统中文表达)、“独善其身”(四字成语)、“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平行结构)。
以上五个例子均为五种类别的典型,可见其所运用的诗词、古文、谚语、俗语等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独具中国特点,极具现实意义。
4.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特色表达外交口译策略
(一) 口译方法
1) 直译
例1:
SL:共商共建共享
TL: planning together, building together and benefiting together
解析:“共商共建共享”属于比较典型的政治型词汇,经常可以在各种外交场合中听到该表达,译员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直接译为“动词 + together”的形式,即在口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用词及形式,在语言层面做出了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得译文结构清晰,简洁易懂,此举让确保译文准确恰当地传达了发言人的源语内容与形式,同时也符合外交口译的语言精炼性这一特点。
例2:
SL:天堑可以变通途
TL: a deep chasm can be turned into a thoroughfare
解析:“天堑可以变通途”是传统的中文表达,引自《水调歌头·游泳》。译员将其译为“a deep chasm can be turned into a thoroughfare”,其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从语言维层面来看,确保了此译文准确而恰当地表达了原文的形式与内容,通俗易懂。同时,还将该词的宏大意象直白地译了出来,使听众在一定程度上能感同身受,也体现了交际意图。
例3:
SL: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
TL: …when you give roses to others, their fragrance lingers on your hand.
解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属于传统的中文表达。从文化层面来看,译员要做到的就是要关注该句语言文化的内涵及传递,具备文化自觉意识。而针对此谚语,采用直译的方法最能传递其文化内涵,即通过最直接的翻译方法让听众对此谚语的文化意象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并了解中国的特色表达习惯。
2) 意译
例4:
SL:最大公约数
TL: joint pursuit
解析:“最大公约数”在认知里一直是一个数学范畴的词,而在此成为了一个政治性词汇用于外交场合中。译员如果直接将其直译为“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则会让人不知所云。实际上,该词具有比喻意向,意为“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或“共同努力”,所以最终译为“joint pursuit”。从交际维层面看,译者关注了交际意图的有效传递,译者在充分理解发言人的原文基础上,抓住了此句更深层次的交际目的。
例5:
SL: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
TL: from “sketching the outline” to “filling in the details”
解析:显然,此句中出现的“大写意”与“工笔画”作为传统的中文表达,是一个不易翻译的部分。对听众而言,这两个词较为陌生,甚至不知道该组词用于哪个领域。其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不同技法,前者追求韵到和趣到,不过多要求细腻、精谨和工整。而后者则要求“有巧密而精细”,“求工整而逼真”,不能肆意泼墨,指望一挥而就。所以在该发言中这两个词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鉴于外交口译场合对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此时译员就需将交际意图置于首位,并把听众的认知范围纳入考虑,变名词变动词,将这两个词的大意以意译的方法译出,区别于直译。
例6:
SL:……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
TL: …the ancient silk routes won their place in history…
解析:“名垂青史”是四字成语,意为“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由译文可知译员采取的也是一种根据原文大意来进行翻译的方法,即意译,这属于根据原文的用词、形式和风格所作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通过对该词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意译,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译文准确而恰当地表达出源语的内容。译员做到了在充分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抓住外交口译的交际目的,同时也符合外交口译中对语言精炼性的要求。
例7:
SL: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TL: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until our goal is met.
解析:此例子为传统的中文表达,发言人还引用了郑板桥的诗句。但译员所输出的译文显然比原文要短得多,即对此句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解释,意义明了,结构简洁,逻辑明确,是一个在三维视角下综合考量所得出的译文,集语言、文化与交际于一体,既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又传递了中国特色表达的核心内涵,是外交口译中有效翻译的典范。
(二) 口译技巧
1) 合译
例8:
SL: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TL: enhance policy, infrastructure, trade, financi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解析:此例子为五个由“名词 + 动词”组成的名词词组,是一组典型的平行结构,生动展现了中文的凝练性,译员将几个带“通”合译为了“connectivity”,不仅准确传达了各方面的“通”,让听众清晰了解了这五个方面的联通性,也符合外交口译的语言简洁性,从语言维度来看,是一个与原文相宜性高、匹配度佳的译文,在碰到诸如此类的平行结构时,可以采用合译的技巧。
例9:
SL:继往开来、勇毅前行
TL: press ahead with energy and enterprise
解析:合译,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中将原文的中两个或多个句子合并,译为一个句子,在口译中此技巧同样适用。“继往开来、勇毅前行”属于“口号”式表达,在翻译此类特色表达时,最重要的是要能表现口号的吸引力,反映发言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正是译员的交际意图所在。译员将原文的两个四字格合译为了“动词 + with + 名词”的结构,结构清晰并符合英语的表达,让目的语听众获得了与发言人相近的感受。
2) 减译
例10:
SL: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
TL: The past decade has been a journey of dedicated cooperation and fruitful outcomes.
解析:此例也是一组典型的口号式表达,包含了两个成语,淋漓展现了中文语言的对仗工整性以及凝练,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口号”的这一特色。“栉风沐雨”常用以形容经常在外奔波劳碌;“春华秋实”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这两个成语经常成对出现,仅八个字却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译员对句中的两个“十年”的仅作了一次翻译,即省略了一个“十年”,直接将“十年”概括为“journey”,同时省略了“风”与“雨”、“春”与“秋”这些字眼的翻译,直接译为“dedicated cooperation”和“fruitful outcomes”,实现了英文角度的对仗,充分认识到了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以及思维差异,是文化维与交际维的双重转换。
例11:
SL:脱钩断链
TL: decoupling and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解析:“脱钩断链”属于政治型词汇,加之此表达比较精简凝练,听众会不易理解,其结合上文的“反对单边制裁,反对经济胁迫,也反对‘脱钩断链’”,可知该词侧重的是不要与外界脱轨。回看译文,译员省略了“钩”,直接用“decouple”就涵盖了该词的意思。牛津高阶词典中对“decouple”的解释是“to end the connection 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things”,就可得知该词已经有了“脱离某物”的意味所在。从语言维层面来看,译员同样做出了适应性选择转换,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
3) 转换
例12:
SL:……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
TL: …remain clear-eyed and undisturbed in a volatile world
解析:此句引用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其中一句,意为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在翻译此句时,从文化层面来看,译员要把握此诗句文化内涵的概括及传递,还要将“定力”化有形于无形,融入该诗句中。所以译员采用了转换的口译技巧,将“乱云飞渡”译为了“in a volatile world”作状语,将“定力”与“仍从容”融为一体,用“clear-eyed”与“undisturbed”两个形容词,展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精气神,有效地实现了跨文化交流。同时,译文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做到了语言维层面的转换。
例13:
SL: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
TL: The modernization we are pursuing is not for China alone.
解析:“独善其身”是一个成语,现多意为只顾自己而缺乏集体精神。由于成语不可能做到字对字的将其翻译出来,所以采用了转换的翻译策略。“独善其身”在源语中实则作为一个形容词来修饰“现代化”,而译员在翻译时将该词转化为了一个短句“…is not for China alone”,属于句法层面的转换技巧[3]。译员充分理解了该词的含义,随后抓住了演讲的深层交际目的。同时考虑到听众的认知域界,做到了忠实传达译文,也符合外交口译的多重特点。
5. 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外交活动层级逐步攀升、规模逐渐扩大、举办频次持续增加,外交口译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也在外交口译中出现,分析这些表达的口译策略以及研习其体现的中国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中国特色表达所采用的口译策略以直译居多,其次意译。但在三维转换视角的综合运用下,口译策略还有更多探索空间,如合译、减译、转换等技巧也适用于中国特色表达的口译,并且会出现多种技巧综合运用的情况。此研究有利于突出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框架,有助于中国在多极化国际合作中打破隔阂,发出中国声音,促进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国话语权。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