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方言词义承古例释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Meaning of Harbin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4.128657, PDF, HTML, XML, 下载: 15  浏览: 68 
作者: 卢 淼:宁夏师范大学文学院,宁夏 固原
关键词: 哈尔滨方言古汉语承古汉语词义Harbin Dialect Ancient Chinese Inheriting the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Chinese Word Meaning
摘要: 哈尔滨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因其地理位置和语言历史,大部分人专注于研究外来词而忽略了其古代汉语的残留痕迹。本文用哈尔滨方言中的口语15例与古代汉语进行比较例释,对于研究哈尔滨方言特殊词,保留方言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会将古代汉语在方言中的流变现象做出阐释,为文字学、语言学提供有价值的语料。
Abstract: Harb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Heilongjiang.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language history, most people focus on studying loanwords and neglecting the remnants of ancient Chines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15 spoken words in Harbin dialect and Ancient Chinese, 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pecial words in Harbin dialect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dialec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in dialects and provide valuable language materials for philology and linguistics.
文章引用:卢淼. 哈尔滨方言词义承古例释[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32-3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657

1. 引言

“在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方言词汇逐渐地出现和叠加,不断地演变和替换,有时骤增和扩展,有时萎缩和消亡,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动荡的系统。对于这样的系统,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是特别重要的。”[1]由此可知,词汇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大部分古语词会被时代所抛弃,但一部分古语词在方言中得以保留,成为方言词汇的一大特色。研究哈尔滨方言古语词,追溯起源,也会更加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展现哈尔滨方言的特色。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东与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市接壤,西与大庆市毗邻,北与绥化、伊春市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松花江、拉林河相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哈尔滨市所处的地理纬度最高,且位居最东端[2]。在古代,哈尔滨环境恶劣,位置偏远,被称为“苦寒之地”,作为看管、惩罚犯人的地方。从汉代开始,哈尔滨一直接收来自中原的犯人,因此许多古语词被带入哈尔滨。再加上哈尔滨是金、清两朝的发源地,因少数民族统治需要,将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人民相互迁移,哈尔滨也吸纳了大批来自中原的移民,因此哈尔滨许多古语词得以留存。除此之外,黄河流域因自然灾害频繁,耕地面积减少,人口过多,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许多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来到哈尔滨开垦,又带来一部分古语词。哈尔滨方言古语词将来自中原的古语词与少数民族语言相融合,并保留至今,展现出哈尔滨方言古语词的独特之处。

2.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哈尔滨方言承古例释的研究尚未出现,但关于周边地区方言的古语词研究较为丰富,大都集中于辽宁地区。欧阳国亮、孟乐在《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和《东北官话方言本字考释续》中对“菢”“扽”“抻”“蹘”“黢”等31个古语词进行考释,对每个字的字音、语义、来源都做了详细说明,并揭示了东北官话中部分“有音无字”现象。[3]但其中许多例字并不属于方言范畴,如表示把凉了的熟食蒸热的“熥”。王虎、李媛媛分别在《朝阳方言词汇考释》和《朝阳方言词语例释》中对“孤拐”“差已”等10个古语词进行考释,运用了大量语料支持,对每个词语的意义、用法和来源都有详尽说明。另外还有《大连方言词语考释》(王虎2013)考证了“歹饭”“赖塞”“徐儿”“胎歪”“夜儿个”5个古语词,揭示释义、来源与读音,并与东北方言的不同进行了比较。但大连方言属于胶辽官话,与哈尔滨方言差异较大,所列5个词只有“胎歪”与哈尔滨方言一致。总而言之,对东北官话古语词考释的研究集中于辽宁西南部,与河北、山东等中原地区更为接近,在历史上接收到更多来自中原的移民,保留古语词较多,变化较小,而哈尔滨与这些地区距离较远,许多古语词读音、释义等方面与这些地区的方言有差异,因此考证哈尔滨方言古语词也对比较东北方言内部差异、充实东北方言语料有积极作用。

3. 哈尔滨方言古语词考释

本文选取十五个常出现在哈尔滨口语中的古语词进行考释,它们分别源于上古、中古、近古时期,但现在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并且有些词在地域上使用比较广泛,考释这些古语词不但可以追溯词源,还可以探索当地人民的文化传承和与周边城市语言的相同之处。

3.1. 上古汉语词

3.1.1. 薅<动>拔;用力拉扯

例1:薅一把草。

例2:你薅他一把。

按:《诗经》:“其饟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1《宅经》:“其田虽艮,薅锄乃芳,其它虽善,修移乃昌。”《说文解字》:“薅,拔去田艸也。”《淮南子》:“蓠,先稻熟,而农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获。”由此可知“薅”作为“拔”来使用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通常用于杂草之前表示“拔除”。哈尔滨方言沿用了此义,但不限于用在杂草之前,也可以用在状似杂草的事物之前,如用在“毛”“胡子”等前面表示“拔除”,如网络用语“薅羊毛”,表示“用便宜的价格买东西”。“拔除”必然会有用力拉扯的动作,哈尔滨方言由此扩大“薅”的词义,从“拔”延伸出“用力拉扯”义。

3.1.2. 海<形>形容极多

例1:广场那人海了去了。

例2:晚上看灯的人海了。

按:《说文解字·水部》:“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四库全书》:“如天地之廣,無不覆載,如江海之大,無不包容。”古义为非常大的、无所不容的水域,哈尔滨方言词义取其“非常大、无所不容”之义,用大海的宽广来形容多,以此引申为“极多”,比直接用“很多”来形容多的程度更深,语言更加简洁生动。

3.1.3. 艮<形>形容食物坚韧而不脆;形容人说话做事不懂变通

例1:这肉炖得艮揪的。

例2:他这人真艮。

按:《周易》:“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扬雄《方言》载:“艮,硙,坚也。”《说文解字·匕部》:“艮,很也。”《宅经》:“其田虽艮,薅锄乃芳,其它虽善,修移乃昌。”在古汉语中,“艮”大多表示坚硬,哈尔滨方言沿用此义,形容食物坚韧不易咬动,并由食物联想到人,由食物硬引申为人的脾气较硬,形容人因脾气硬而说话或做事不懂变通。

3.1.4. 南蛮子<名>表示南方人

例1:这些南蛮子可会做生意了。

例2:南蛮子脑瓜袋都聪明。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鴂舌之人也。”《资治通鉴》:“秋,七月,南蛮攻邕州,陷之。”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适宜人们居住生活,而长江以南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被称为蛮荒之地,由此长江以南地区生活的人们被称为南蛮,是对南方人的蔑称。哈尔滨不属于黄河流域,该词应是由黄河流域迁徙过来的中原人带来的古语词,哈尔滨方言沿用此义,用来指南方人,但减轻了蔑视的意味,只带有一种戏谑的口吻。

3.1.5. 糗<动>表示长时间用微火煮或煮完了不打开锅盖以使食物更烂乎;(长时间放置食物不动)使食物变成块状或糊状;长时间地待在一个地方不离开

例1:火关了在锅里糗一会。

例2:快吃吧,一会面糗了。

例3:你可别在这糗了。

按:《说文解字·米部》:“糗,熬米麦也。”《资治通鉴》:“帝鞭马长鹜,糗浆乏绝,三二日间,从官唯饮涧水。”“糗”古义为干粮,是由炒熟的米麦等谷物放久变成块状和糊状,由此产生前两个意义。从长时间放置食物又延申到人,形容人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不动,所以哈尔滨方言中的“糗”的词义是古语词义的引申。

3.1.6. 幠<动>覆盖;紧裹;围拢

例1:用布把豆子都幠上。

例2:湿衣服幠身上能得劲吗?

例3:蚊子都幠我脸上了。

按:《诗经·小雅·巧言》:“無罪無辜,亂如此幠。”《说文解字》:“幠,覆也。”《仪礼·士丧礼》:“士死於適室,幠用斂衾,去死衣,病時所加新衣及復衣也。”由此可知“幠”有“覆”的词义,哈尔滨方言保留了此古语词的音义,表示“覆盖”。随着人们认知的关联,“幠”从由上而下的压力转变为来自四周的压力,便从“覆盖”逐渐演变出“紧裹”的词义;“紧裹”又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被围得紧密的感觉,于是又延伸出“围拢”之义。

3.1.7. 皴<名>:皮肤上积存的泥垢

例1:你多长时间没洗澡了?身上全是皴。

例2:把你那皴搓搓吧。

按:《说文解字》:“皴,皮细起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由此可知“皴”的本义是指皮肤因干燥或寒冷而开裂,开裂后的皮肤会变得不均匀细腻,由此表示表皮较为粗糙的东西,如《与沈杨二舍人阁老同食樱桃》:“肉嫌芦橘厚,皮笑荔枝皴。”这里就用“皴”形容荔枝的表皮粗糙。哈尔滨温度极低,人们没有条件经常清洁,身体上布满粗糙的皮屑,如荔枝表皮般粗糙的污垢,因此“皴”又引申来指皮肤上的污垢,如《聊斋志异》:“肤垢欲倾塌,足手皴一寸厚,使人终夜恶。”哈尔滨方言继承了这个词义。

3.1.8. 漮<形>蔬菜水果失去水分而变得空心了

例1:你家这萝卜都漮了。

例2:这地瓜扔了吧,漮了,不能吃。

《说文解字》:“漮,水虚也。”即水分慢慢失去。《方言》:“漮,空也。”即水分流失物体中间部分便空了。哈尔滨方言“漮”字来源于此处,表示蔬菜水果失去水分变成空心的。

3.1.9. 璺<名>裂纹

例1:这碗上有道璺。

例2:杯子裂璺了,扔了吧。

按:《方言》:“秦晋声变曰,器破而不殊其音亦谓之,器破而未离谓之璺。”即裂纹。《广韵》:“璺,裂也。”《刘相公见访》:“桃熟多红璺,茶香有碧筋。”又有开裂之义。哈尔滨方言保留了古汉语中“裂纹”之义。

3.2. 中古汉语词

3.2.1. <动>舀,用瓢、勺等工具取东西

例1:你点水进去。

例2:给他点粥喝吧。

按:《集韵》枯怀切:“《博雅》:,抆拭也。”古义是指用指甲抓。指甲抓挠时手掌呈现弯曲的形态,瓢、勺等外形与其相似,所以哈尔滨方言引申出用瓢、勺等工具取东西的意思。

3.2.2. 细作<形>形容(手工)精细、不粗糙;表示(花钱)节俭

例1:这小木船做得可细作了。

例2:这两口子过日子可细作了。

《汉语大词典》将“细作”解释为“精巧的工艺品”,这一意义在南朝就已出现。《宋书·孝武帝纪》:“凡用非军国,宜悉停功,可省细作并尚方,雕文靡巧,金银涂饰,事不关实,严为之禁。”也有学者认为其为“制造精巧工艺品的官署衙门”,如在《北史·何稠传》中记载:“及隋文帝为丞相,召补参军,并掌细作署。”[4]两者都与“精巧工艺品”有紧密联系,因而引申为“形容(手工)精细”之意。“表示(花钱)节俭”义主要基于“细”字,“细”表示“小、细密”等,许多形容节俭的词语以“细”组词,如“细大不捐、精打细算”等。

3.3. 近古汉语词

3.3.1. 消停<形>安静;安稳<动>停止;歇

例1:过点消停日子吧。

例2:你消停会儿吧。

《香囊怨》:“唤官身当祇应,几曾得片时间心上消停,不付能有一日刚宁静。”<形>《红楼梦》:“宝钗忙劝道‘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停消停的,就有个青红皂白了。’”<形>《挥尘余话》:“张太尉道:‘我虏劫舟船,尽装载步人老小,令马军便陆路前去。’俊道:‘且看国家患难之际,且更消停。’”<形>《水浒传》:“既然大官人不肯落草,且在山寨消停几日,打听得没事了时,再下山也不迟。”<动>前三例为形容词,本义为“安静、安稳”。安静是在所有动静全部消失之后才会出现的状态,所以又引申出“停止”之义。在哈尔滨方言中,这两个意思都有所保留。

3.3.2. 屯<名>村<形>不洋气

例1:你们家在哪个屯?

例2:他穿啥衣服都可屯了。

按:《广雅·释诂》:“屯,聚也。”可知本义为聚集的意思,人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村落,所以在明清时期,“屯”表示乡村的意思出现,如《红楼梦》:“本住在屯里,不惯见人,因没有见过老太太。今儿才来,还没去请太太的安。”<名>因“屯”有乡村的意思,而乡村处于偏僻之地,流通不便,相比城市有些东西较为落后,因此引申出土气、不洋气的意思。

3.3.3. 趁<动>拥有<形>富有

例1:咱家趁几个房啊,你这么败坏?

例2:他家老趁了。

按:《古杭杂记》:“或题诗云:‘和靖东坡白乐天,三人秋菊荐寒泉。而今满面生尘土,却与袁樵趁酒钱。’”<动>《官场现形记》:“顶好就把这办机器的差使委了他,等他好趁两个。”<动>《喻世名言》:“我今左右老了,又无用处,又不看见,又没趁钱。”<动>这时期“趁”就有了“挣、赚”的意思[5],哈尔滨方言中的两个意义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两者都与钱财有关。赚到的钱物归自己所有,由此引申出“拥有”义;拥有了钱财就变得富有,因此又引申出“富有”义。

3.3.4. 攮搡<动>拼命往嘴里塞东西(多用于贪吃);斥责,挖苦

例1:你可别使劲攮搡了,都干哕了。

例2:那大娘把他好一顿攮搡。

《醒世姻缘传》:“你头晕恶心是攮搡的多了,没的干胳膊事么?”《醒世姻缘传》:“童奶奶后来知道,从新称羊肉,买韭菜,烙了一大些肉合子,叫了他去,管了他一个饱。他也妆呆不折本,案着绝不作假,攮搡了个够。”在近代古汉语中“攮搡”就表示“拼命往嘴里塞东西”之义,哈尔滨方言的“攮搡”之义就来源于此并保留了这个用法。“攮搡”这个动作是将食物大量的塞进嘴里,直至堵到嗓子眼,让人说不出话。哈尔滨人民用话语代替食物,用很难听的话攻击别人让人无法反驳。这种用法更体现了哈尔滨方言的生动性,给人以形象的画面感。

4. 结语

以上通过对哈尔滨方言部分口语词承古现象进行简单例释可以发现,哈尔滨方言承古现象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三种词类中,其中动词7个,形容词7个,名词4个(其中包含有两个义项的“消停”、“屯”、“趁”)。通过对哈尔滨方言词承古现象的探究,可以发现哈尔滨方言存在词典义项收录错误的现象,如“攮搡”表示“拼命往嘴里塞东西”的义项并未被收录在《哈尔滨方言词典》中;“细作”未被收入于《哈尔滨方言词典》中;“漮”的本字收录错误等。由此可知,研究地方方言承古现象,除了可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还可以对词典的编撰和校对提供更多科学合理的帮助,提高词典的准确性,同时丰富词典收录的词语。哈尔滨方言中独特的古汉语残留,对哈尔滨方言文化的保留和研究有着积极意义,更为研究哈尔滨方言特殊词提供了多视角的途径。但本文的哈尔滨方言承古现象并非穷尽式统计,以上例释仅能作为部分现象以供参考,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更多的承古现象可以被深度挖掘,为哈尔滨方言研究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语料。

NOTES

1后文“按”后所列参考文献均参考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参考文献

[1] 李如龙. 汉语方言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19.
[2] 哈尔滨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哈尔滨市志 总述[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3.
[3] 欧阳国亮. 东北官话中的若干方言本字考释[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66-68.
[4] 邵丹. “细作”释义小考[J]. 辞书研究, 2003(5): 135-136.
[5] 马重奇, 张凡. 闽台闽南方言词汇比较考源(三)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