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视角下“算了”的三个变体以及立场义的浮现
Three Variations of “Suan Le (算了)” from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and the Emergence of Its Stance
DOI: 10.12677/ml.2024.128658, PDF, HTML, XML, 下载: 7  浏览: 45 
作者: 王 桢: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
关键词: 话语关联立场浮现Discourse Relation Stance Emergence
摘要: 本文从互动语言学的视角对“算了”进行了自然语料的分析,重点对“算了”三个变体的句法位置及会话位置、话语关联及功能辖域、语义功能及有无互动性等特征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句法环境与会话序列位置对“算了”立场义浮现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variants of “Suan le (算了)”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using natural corpus data.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yntactic positions, discourse positions, discourse relations, functional domains, semantic functions and interactive natures of the three variants of “Suan le (算了)”. It argues that the syntactic environment and discourse sequence posi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nce of “Suan le (算了)”.
文章引用:王桢. 互动视角下“算了”的三个变体以及立场义的浮现[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38-4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658

1.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算了”有两个义项:一为动词,义为“罢了、为止”;一为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终止等语气。但是在日常对话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算了”作为一个单独的语调单位,用在话轮首去表达一种否定的立场,这种用法似乎不能简单地归入“算了”词典中的两个义项。前人学者关于“算了”的研究不在少数,包括从共识角度对“算了”情态意义的探析,如唐娜(2017) [1]对语气词“算了”的研究,王文慧(2018) [2]对口语标记“算了”的研究,崔希亮(2022) [3]关于“算了”情态义的系统性考察等,也涉及从历时角度对其词汇化、语法化的集中考察。一些关于“算了”词汇化以及语法化的前人研究表明“算了”三个变体的存在。比如刘红妮(2007) [4]认为存在行域上的“算了”、知域上的“算了”、话语标记的“算了”;刘顺、殷相印(2010) [5]直接区分了三个不同的“算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算了”话语关联的不同将“算了”分为算了1、算了2、算了3:算了1为表示“作罢”义的动词;算了2为表示祈使、终止义的语气词;算了3为表否定立场的话语标记。通过对自然口语语料的分析,从互动的视角分析了“算了”三个变体的用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了“算了2”与“算了3”是如何与语境互动,在会话序列的不同位置上浮现出不同的立场义。本文所使用的自然语料是美国语料共建会CallHome语料库中的电话会话录音。为了保护录音提供者的隐私,语料在转写的过程中做了匿名化的处理。另外,第二章介绍“算了”话语关联时的语料均来自BCC语料库。

2. “算了”的话语关联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算了”作为动词,其基本语义是“罢了、为止”。前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动词“算了”是由动词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崔希亮(2022) [3]认为“算了”作罢的意义来自“算”表示作数,“了”表完结。整体来看,动词“算了”的前身短语结构“算了”可以被解读为“将A作了B的数”之意。通过对BCC语料库相关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算了”在这个词汇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结构“A算了B”到“A1 (B1)算了”反问结构的转换。A、B也由具体的事物引申成为一种说话人认定的理想选项;A1 (B1)则是一种区别于理想选项的现实选择。总之“算了”在语义上主要关联A、B、A1或B1三个选项。下面结合语料具体阐明:

(1) 收过他四两什么元丝银子,一副铺盖算了三两二钱,几件旧衣、一个箱子,共准了六两九钱,共收过十四两一钱。

(2) 使没了,将皮袄当了三十两银子,拿着他娘子儿一副金镯子放在李桂姐家,算了一个月歇钱。

例(1)、例(2)中的算了都关联了两个事物A、B,例(1)中A指一副铺盖,B指三两二钱;例(2)中的A指一副金镯子,B指一个月的歇钱。逻辑上讲,要将A作了B的数,A、B应是等值的。但现实情况中,A、B往往不等值,分为两种可能情况A衬不上B或B衬不上A如下两例:

(3) 谁想丧事毕后,岑金却开了一篇细帐,把从前所费,凭他一个算了两个,竟将伯父前日所付本银三百两,除得干干净净。

(4) 马律师说六点二十分,卜律师对未央生说:“我们都是老朋友,今天刨去一刻钟,算了三个钟头谈话费吧。”

例(3)中的A(他一个)与B(两个)不等值,从副词“竟”的使用可以看出言者的态度:A衬不上B。例(4)中的A隐含在语境中,指马律师所提供给未央生的专业咨询,B指三个钟头的谈话费。从语境当中可知马律师由于同客户之间的老朋友关系,少算了咨询费,故而B衬不上A。

无论是A衬不上B还是B衬不上A,当A或B单独一方的情况复杂而抽象,而A、B又严重不等值时,“A算了B”结构就不适用了。观察语料发现:有时A或B其中一方的情况会很复杂或抽象。复杂的情形往往会极尽描写,致使“A算了B”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一方(A或B)作为背景信息脱离该结构,只留下“另一方(B或A)算了”的形式,但因为A与B的严重不等值,所以该结构经常伴随着反问的语气,出现在反问句中,如下例:

(5) 老爷只瞧瞧,这一地人围着,都是要听听这个信儿的。老爷看明了,到底也这么念出来叫大家知道知道是怎么件事啊!怎么一个人儿肚子里明白了就算了呢?

例(5)中的一方指的是大家都想听信的迫切心情,言者通过对这一地人的场景描写将其呈现了出来,只留下“另一方(一个人儿肚子里明白了)算了”这一结构以反问的形式出现。再如下例:

(6) 你们刀儿枪儿拿着,若要将我伤着,难道无故将我打死就算了不成?岂不闻杀人者偿命。

此例中的“算了”关联的一方直接隐而未现,另一方指的是“将我打死”这一事件,人命关天,所以常理上没有可以与其等值的一方。

如果我们把“算了”关联的A或B看成是理想状态下的选项,那么不难发现“另一方算了”中的“另一方”是A或B的现实对应选项,即不理想的选项,我们可以用A1或B1来代替。也就是说“A算了B”结构引申出了新的结构“A1 (B1)算了”。这种新结构往往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如例(5)中“怎么……就算了呢?”,例(6)的“难道……就算了不成?”。根据刘红妮(2007) [4],“算了”语境吸收了反问语气的否定义,逐渐演化成具有“不算了”也就是“罢了”语义的动词。

综上所述:“算了”的原型(基础)结构是“A算了B”。逻辑上讲,A与B等值是理想状态,但现实情况中,A与B往往不等值,分为两种可能情况:A衬不上B;B衬不上A。当其中的一方情况变得复杂或抽象时,往往会脱离该结构,以背景信息出现或直接隐匿,从而形成“A1 (B1)算了”的反问形式。A1或B1是理想选项A或B的现实选择。

3. “算了”的三个变体

“算了”在词汇化为一个动词后,在语境中仍然可以找到其话语关联项,只不过其关联的选项由之前为短语时关联的三个A、B、A1 (B1)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理想选项、一个是现实选择。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词典关于“算了”的解释有两个:一个是上文已提到作动词表“罢了”;第二个是表祈使、终止的语气助词。目前学界关于“算了”的认识比词典多了一种用法,即用作话语标记,比如刘顺、殷相印(2010) [5]认为“算了”用作话语标记表达话题的切换、以言行事等功能。本文赞同三分法,主要是从三个“算了”关联的内容不同而划分的。算了1即前文分析的由短语“算了”词汇化后表示“作罢”义的动词,既可以关联理想状态又可以关联现实选择;算了2句末语气助词,关联的是现实选择;“算了3”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话语标记,表示一种否定的立场,但在语境中关联的只能是理想状态。

3.1. 算了1的用法分析

算了1之所以既可以关联理想状态又可以关联现实选择,是因为“作罢”本身可以有双重解读:既可以解读为“到此为止”,此时“算了1”往往关联的现实选择,对“现实选择”的接受;还可以解读为“不再执着”,这时关联的就是“理想状态”,对“理想状态”的不再执着。作为动词,“算了1”关联的内容往往是在句内的所指。句法上,经常与副词“就”连用,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句法位置稳定,语义实在,不可被省略。如下两例:

(7) 01 Y:哎,[我问你],那个美华那边儿没什么消息啊?

02 Q:[呃],美华那边没什么消息,我给她寄了英文书寄去了。

03 跟我就是说,作为你生日礼物,大概嫌少吧,到现在信也没来。

04 [随便她们啊]。

05 Y:[不管],少多了就是这样,够了,我们做得够了就行了,仁尽义尽。

06 Q:哎我就算了,因为后来那天于中也讲,那你就别,别给她寄嘞。

07 生日还寄什么呀,他讲。

08 Y:就是这样。

(8) 01 D:我们那同学走。

02 M:好像走了,离,离开长沙了,他一号,九月一号离开长沙。

03 D:哦,他已经[走了]。

04 M:[已经]到北京了。

05 D:哦。

06 M:有什么事情吗?

07 D:没有什么,因为我们看有人他们结婚的时候,就做了一些那种这种。

08 幻灯片一样,就拿以前的相片@,做一些。

09 M:嗯

10 D:我在想他如果没有,我们又没有底片,很多的相片,我想如果是带一。

11 个底片过来。

12 M:哦:::。

13 D:走了就算了。

例(7)中“我就算了”后面省略了“再寄礼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Q认为美华可能嫌自己寄出去的礼物少而没回信。这种情况下,“再寄礼物”是改变美华未回消息的理想选项,但是现实情况是Q主动放弃了这种选择,还解释了主要原因。因此“算了”在此例中关联的是隐藏着的理想选项“再寄礼物”。例(8)中D本来想着如果同学没走可以带底片给他,但现实是M告知他同学已经走了,因此此例中“算了”关联的“走了”是一种现实选择。可见“算了1”既可关联理想选项,又可以关联现实选择。关联内容可以隐而不现。

3.2. 算了2的用法分析

算了2是语气词。方梅、乐耀(2019) [6]将语气词分为互动语气词和非互动语气词两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算了2用在句末既可以表劝说的互动语气,又可以表达确认、断弃等非互动语气。

(9) 01 L:那么还要一本英汉字典,还要一本汉英字典,那么我昨天出去看,现

02 在新出的这个英汉,汉英字典对吧...(2s)老贵,都要二十五块钱一

03 本,[咯么我想再]——<XX>

04 0:[你给他]寄本旧的算了。

05 L:家里旧的啊?

06 0:旧的[啊]。

07 L:[家]里旧的啊,你说旧的给他啊?

08 0:嗯,不行啊?

09 L:呶,旧的么因为我们也要用,而且我想...呶,旧的我们自己在利用么,

10 万一...呶不好的话,还好看看别的,他那里么总归给他寄点,寄寄个

11 好一点的吧——

12 0:嗯:

13 L:何必拿旧的对吧?

14 0:嗯。

15 L:旧的我们自己用用就算了。

(10) 01 红:你怎么知道啊?

02 蓝:诶。

03 红:嗯?

04 蓝:我跟你[讲]:

05 红:[嗯],

06 蓝:很抱歉啦。

07 红:嗯,

08 蓝:呃为什么会知道啦。

09 红:嗯,

10 蓝:看到信以后,你妈给我嘿不咙咚,剪刀剪开了,所以我知道有第二

11 封信。很抱歉,我还没跟我们小虹讲,小虹礼拜六来,我给打招呼算

12 了,现在也没关系,明白我的意思吗?

13 红:嗯:明白了,不过你下回是不是注意点儿啊?

14 蓝:呃,注意点,我不有意的,肯定不是有意的,告诉你。

例(9)中“你给他寄本旧的算了”是在L发出对一本新的《英汉字典》老贵这一评价后O的回应,是O在L的评价立场上提出的一个建议,具有一种劝导的语气。“寄本旧的”相较于寄新的字典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去掉句末的语气词“算了”,该句的事件意义并未受到影响。例(10)“我给打招呼算了”中的“算了”是蓝自发的一种行为,表达一种非互动的语气。蓝出于一种愧疚,选择自己亲自跟小虹讲自己不小心看到了红寄给她的信。希望这件事情可以了结,红也可以不再追究。所以这里的“算了”表达的是一种非互动的终止的语气。

算了2作为语气词总是依附于其前的命题,而该命题正是算了2关联的现实选择。算了2被置于句末,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但不影响命题的真假。表示互动意义的算了2具有较强的交互主观性。

3.3. 算了3的用法分析

算了3是一个具有表达否定立场功能的话语标记。在会话中首先可以实现反驳或驳回对方提议或撤回自身提议的话语功能,其次还可以表达话题切换的功能。算了3关联的是理想选项,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选择放弃。

(11) 01 H:呃,有有人按门铃我这是拿别人电那个呃那个calling number

02 打,没办法。

03 W:那你一会儿再打过来。

04 H:呃,算了,我我继续说,我不开门了。

05 W:嗯。

(12) 01 M:那妈妈现在给你寄过去呢?

02 D:啊,来不及了,光做那个幻灯片也还要一个星期呢。

03 M:...哦,[来不及了哈]。

04 D:[算了算了],无所谓,我是看有人这么弄。

05 M:哦。

06 D:<XXX>也比较好。

例(11)中H首先告知了一个信息,就是“有人按门铃”,言下之意是可能要先中断电话去开门。于是W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有意思的是该回应话轮也同时发起了一个请求行为,这时的H通过“算了”表明了发话人一个否定的立场,同时也回应了另一个发话者请求的行为,即理想选项。可见算了3关联的内容已经不在“算了”所在的句子当中。例(12)中M提出了一个“现在寄底片”的建议,D在回应话轮中对该建议做出了评价,即“来不及了”。M于是在下一个话轮通过引述上一轮D的评价,对D的看法进行了附和。这样关于“现在寄底片”的话题就已经讨论了两个话轮。此时D通过“算了”的否定叠连表明了立场,是对前面讨论话题的一个终结。(李先银,张文贤2022) [7]对话题的终结意味着开启另一个话题,算了3这种切换话题的作用在例(13)中体现更加明显。

(13) 01 绿:做钢材那个人——

02 黑:啊。[<XX>]

03 绿:[钢材那]个人那个我看给他搞了一家啊:

04 黑:啊。

05 绿:他还一直没[打电话来]。

06 白:[算了],我跟你讲啊,他们的事情你当捎的,给能弄就

07 弄,不能弄就算了,因为国内的生意啊,现在都很难说。

08 绿:嗯。

09 白:他那个没有准,没准。

例(13)中绿关于“做钢材那个人”的信息告知持续到第5行,而第6行白的“算了”将话题直接切换到自身的一个观点中,尽管这个观点也与之前信息告知的内容有一定关系,但“算了”句并不是对信息告知的类型回应。切换话题的算了3仍然关联着一种理想选项,在此例中能帮助到钢材那家是一种隐含的理想状况。

有时算了3表达的是对自身提议或建议的一种撤回,如例(14)和例(15)。

(14) 01 P:反正得等爸搬家以后了

02 K:那肯定了,我本来以为你最近没事儿话,你要是就周,周末的时

03 候你能出去,那算了,那样你赶紧弄完了以后吧。

04 P:嗯,嗯。

05 K:好吧。

06 P:嗯,我正在弄呐,现在,

07 K:是吧?

08 P:呃,一般我们这一般呃,星期六早上睡懒觉,今天没睡懒觉呢。

09 K:是啊?

10 P:呃。

(15) 01 紫:太贵了,打印机,整套大概要七,七千多块钱...(0.9 s)划不来,呃。

02 黄:七千多块钱,跟这边居然差不多。

03 紫:呃,是啊,划不,划不来,算了。

例(14)中K本来希望的理想情况是P可以周末的时候出去办事情,但因为P的现实情况是要完成一个论文(参考原语料),现实情况使得K放弃了理想选项,自己撤回了让P周末出去的提议。例(15)中紫先是评价了国内打印机价格,认为太贵了,买划不来。在得到黄的一致附和后,进一步决定放弃理想选项“在国内买打印机”。例(14)和例(15)中的“算了”一个位于话轮中,一个位于话轮尾,但其都是作为独立的语调单位出现。

通过上文对“算了”三个变体的分析,可以将其用法区别通过下表1概括出来。

Table 1. Three variants of “Suan le”

1. 三个变体“算了”分析表

“算了”变体

所在句法位置及会话位置

话语关联及功能辖域

语义功能及有无互动性

算了1

充当句中的谓语,置于主语后,在句子中的位置稳定

既可关联理想选项,又可关联现实选择,作用于小句内,是句子命题义的构成部分

无互动性,意为“罢了”

算了2

充当语气词,依附于小句,往往置于句末

关联现实选择,作用于其前的依附小句,是句子的语气表达

表示祈使(劝说语气)、终止的语气,部分具有互动性

算了3

话语标记,独立的话轮单位,可置于话轮首、话轮中、话轮尾

关联理想选项,作用于上下文语段

有很强的互动性,有表达否定立场、话题切换的功能

4. “算了”立场义的浮现

Biber, Douglas & Finegan, Edward (1988) [8]认为立场就是说话人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情感、判断或者承诺的信息表达。传统的立场表达与情态范畴的表达密切相关。崔希亮(2022) [3]将“算了”的核心情态意义总结为“不得已放弃某种立场或接受某种选项”。从互动的角度来看,立场表达涉及多个语言单位,包括词(副词、语气词、助动词等)、述谓语以及一些特殊句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算了2、算了3都属于立场表达。功能语法主张语义的解读离不开语境。回顾本文关于算了1、算了2、算了3的语义解读,算了1从短语组合浮现出“罢了”这一词汇用法功能离不开“算了”所处句法环境的作用。从“A算了B”到“A1 (B1)算了”的反问结构,“算了”的话语关联逐渐发生变化,前文已详细论述,下面就算了1如何浮现出不同的立场义进行阐述。

先回到“A1 (B1)算了”结构。该结构开始呈现反问句型,因为A1 (B1)与B (A)的不等价,使得“A1 (B1)算了”逻辑上不成立。反问的句法环境赋予了“A1算了”结构道义上的否定意义,可以解读为不能(应该)A1 (B1)算了。但现实情况很复杂,在不可控的外力作用下,只得A1 (B1)算了,这时就会浮现出一种别无他选的无奈之感。算了2的立场义由此而来,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态度。因为无奈,所以希望终止。算了2作为一个依附于小句表达祈使、终止的语气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进一步解读为多种主观态度或情感。唐娜(2017) [1]的硕士论文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将算了2的态度取向划分为四类:息事宁人、放任自流、满不在乎以及犹疑求同。

李宗江(2022) [9]认为“算了”是然否同辞的,而然否同辞是指一个话语关联成分,既可以表示话语肯定,也可以表示话语否定。置于句末的算了2由于关联了现实选择,表达了一种无奈后的妥协,因此体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语气,这种用法对应于算了1表达“到此为止”的语义功能。当“算了”处于会话序列的回应位置,如上文的例(11)、例(12),在另一名发话者提出某种建议后,一般情况下,作为回应的“算了”要去完成对该建议的立场归属,即认同或不认同。“算了”内在的话语关联同这种回应话轮有着天然的亲附性。由于建议对于提建议的人来说,往往是他所认为对于受话人而言理想的选项,但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也可能是受话人主观意愿,回应者选择放弃这种理想选项,这时算了3否定立场的用法就浮现了出来,这同算了1表达“不再执着”的语义功能相对应。可见“算了”表达肯定语气与否定立场的用法并不矛盾,这与其所处的句法环境(话语关联),与其在话语序列中的位置有密切关系。Schegloff (1996) [10]就指出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具有位置敏感特征,同一个表达形式在会话序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互动功能也存在差异。“算了2”与“算了3”立场义的差别充分地体现了会语序列的位置敏感性。

5. 结语

本文基于“算了”理想选项与现实选择的话语关联,从互动的角度对“算了”的三个变体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三个“算了”所在句法位置及会话位置、话语关联及功能辖域、语义功能及有无互动性特征的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算了1充当句中的谓语,置于主语后,在句子中的位置稳定。既可关联理想选项,又可关联现实选择,作用于小句内,是句子命题义的构成部分,无互动性。算了2充当语气词,依附于小句,往往置于句末。关联现实选择,作用于其前的依附小句,表达祈使(劝说语气)、终止的语气,部分具有互动性。算了3作为话语标记是独立的话轮单位,可置于话轮首、话轮中、话轮尾。关联理想选项,作用于上下文语段,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表达否定立场,具有话题切换的话语功能。最后通过对算了2与算了3立场义浮现过程的梳理展现了“算了”语义与句法环境及其在会话中的序列位置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见语境对词义的外部塑造作用。崔希亮(2022) [3]提到“算了”表达肯定态度时,意义相当于“得了”,表达否定态度时意义相当于“罢了”。像“罢了”、“得了”这样同“算了”具有一定相似语义特征的词,在结构上也很可能会同“算了”形成某种程度的平行关系,关于这些词形式、意义、功能的表现以及用法特征之间的异同关系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 汉语“算了”的情态意义及语法化动因[J]. 中国语文, 2022(5): 535-547.
[2] 方梅, 乐耀. 规约化与立场表达[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 李先银, 张文贤. 汉语自然口语会话中的否定叠连[J]. 中国语文, 2022(3): 291-305.
[4] 李宗江. 汉语中的后置话语关联成分[J]. 当代修辞学, 2022(5): 36-46.
[5] 刘红妮. 非句法结构“算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 语言科学, 2007, 6(6): 11-21.
[6] 刘顺, 殷相印. “算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 语言研究, 2010, 30(2): 86-92.
[7] 唐娜, 句末助词“算了”的句法语义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7.
[8] 王文慧. 汉语口语话语标记“算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9] Biber, D. and Finegan, E. (1988)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 Discourse Processes, 11, 1-34.
https://doi.org/10.1080/01638538809544689
[10] Schegloff, E.A. (1996) Turn Organization: One Intersection of Grammar and Interaction. In: Ochs, E., Schegloff, E.A. and Thompson, S.A., Eds., Interaction and Gramm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2-133.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2087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