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城镇更快,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短缺、有效消费不足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从综合的视角来看,老龄化对乡村振兴也有正面的影响,农村的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助力乡村的产业、人才和组织振兴。对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为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些消极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树立积极的老龄观,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素质,制定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划,加快调整和发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产业,构建高质量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Abstract: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strategic measure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which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aging rate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is faster than that of urban areas, and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ing is ahead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led to a shortage of rural labor force, insufficient effective consumption, and an increasin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owever,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aging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Elderly people in rural areas can use their advantages to assist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talent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find solutions to some negative problems caused by population aging, but also to fully play its positive role, establish a positive aging concep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formulate development plan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rural population aging, accelerate the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rural population aging,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1.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作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现象,不仅关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综合的视角出发,不局限于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的负功能,探索老龄化显性或隐性的正功能,以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农村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2.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农村人口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对其现状的分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在当前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才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农村的发展态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具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策略。
2.1.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
随着城市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吸纳,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相较于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回顾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趋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村老龄人口比重为7.81%,高于城镇0.7个百分点;到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这一比重增至8.70%,高出城镇0.5个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已升至10.90%,与城镇的差距扩大到1.2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老龄人口比重达到14.98%,高出城镇3.39个百分点[1]。而根据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攀升至18.70%。而在乡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高达23.81%,这一数字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2]。城乡老龄人口比重的差距逐渐加大,表明农村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愈发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2.2. 发达地区农村老龄化进程快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导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地区。这一差异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东部地区强大的经济基础。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从而提高了人们的预期寿命,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是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部地区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接近或超过20个百分点,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这一数据分别达到25.72%、23.06%和23.22%,而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和四川两地区的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西藏这一数值仅有8.52% [2]。从东南到西北,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区域差别。
2.3. 人口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人口结构的形态是相互适应的,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在我国农村,老龄化的速度却明显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普遍现象。根据当前的统计数据,预计至21世纪中期,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态势不仅不会缓解,反而将进一步加速,超越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1]。尽管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态势平稳向好,但农村老龄化问题却日益凸显,其程度只增不减,这种趋势预计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状态。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国家整体水平,创收途径有限,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产品难以有效流通和交换,这无疑加剧了农村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3.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的负面影响
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村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然而,人口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制约。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农村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1. 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匮乏
在农村经济振兴的征途上,农民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的身体素质与专业技能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由于农村地区普遍的低收入和教育资源不足,众多年轻农村人口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这一趋势导致了一个显著的现象:一批拥有一定文化素养与技能的农村人口,在大城市找到了稳定的职业,并渐渐在城市扎根。这一流动导致了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流失,使得留在农村的主要是年龄较大、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身体素质可能不及年轻一代的老年人口。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与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更渴求一批具备高素质与文化水平的人才的参与。然而,在乡村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人才流失问题尤为突出。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离开不仅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更成为阻碍乡村振兴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导致农村有效消费相对不足
从消费需求的视角审视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构建一个健康的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然而,在当前的农村环境中,老龄人口与消费环节之间存在显著的脱节现象。从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来看,尽管整体消费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受限于他们传统的俭朴生活观念和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能力,他们的消费需求往往相对较小。他们更倾向于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非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从消费条件来看,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物流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商品流通不畅。并且由于年龄和技术原因,许多老年人口缺乏使用现代购物消费终端的能力,使得他们在获取商品和服务时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在固定的消费零售店进行定期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消费选择。此外,农村老龄人口在生产能力和消费意识上的局限性也影响了他们的供给能力。由于生产能力相对低下,他们往往难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等商品的消费需求。综上所述,农村老龄人口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条件上的局限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和消费意识上的不足,共同导致了农村内部消费需求较小、对外供给能力不足的现状,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也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3.3. 加剧城乡差异
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较于城市更为严重,这一现象正在加剧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首先,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民的收入增长率逐渐放缓,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构成了挑战。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远不及城镇居民,凸显出农村生活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伴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稳步提高,城市对于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愈发增强,这导致大量年轻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业领域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现象。这种趋势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其次,人口老龄化还使得农村地区对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这一增长的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一方面,虽然城乡老年人口的患病率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医疗服务全覆盖率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在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严重不足,农村人口在获取医疗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使得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难以满足。
4.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
在探讨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不应仅局限于其存在的负面影响。相反,应从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出发,审视并发现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机遇,并深入挖掘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这样的分析方式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4.1. 人口老龄化与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村老人的角色至关重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将不再仅依赖于年轻劳动力,而是逐渐转向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与质量将成为未来人口红利的重要来源。根据《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我们观察到50岁以上的外出农民工数量显著减少,他们中的许多人在50岁时开始考虑回乡,而到了55岁以上则基本选择回到家乡[3]。这些回流的劳动力与原本留守的老人共同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坚实基础。农村老人不仅能够参与农业生产,还能在“三产融合”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对于农村人才的回流具有显著的牵引作用。这类老人由于患病率高、失能率高、精神脆弱等特点,对照料需求较高。在农村,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而子女照料则是满足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重要方式,这既是孝道的体现,也是大多数农村子女的愿望。因此,出于照顾年迈父母的考虑,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返乡就业,这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4.2. 人口老龄化与产业振兴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老人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首先,他们的“无休”状态使得他们仍然是农村不可或缺的“主要劳动力”。与城镇职工不同,许多农村老人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仍会选择坚守在农田或从事其他生产活动[4]。其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使得农村老人承担起更多农业生产的责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已有高达2.93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许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投身到第二、三产业中[5]。因此,农村老人不得不挑起农业生产的大梁,成为主要劳动力。再者,我国农村老人预期寿命的提高和相对较低的失能率,为农村老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2岁,而农村老人的失能率仅为3.33% [6]。这意味着大部分低龄农村老人在步入老年后,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劳动能力,有效维持农业生产的效率,为乡村振兴贡献他们的力量。最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为农村老人成为主要劳动力提供了可能。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机械的种类和技术性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对体力劳动的依赖逐渐降低。这使得农村老人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轻松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从而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此外,农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依托。近年来,“银发经济”日益受到重视,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针对老年人口需求的医疗保健、食品消费、休闲娱乐、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产业的深入挖掘和发展,将使农村老人的“银发经济”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的显著增长。这为养老服务和照护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和升级。因此,农村老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更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依托。
4.3. 人口老龄化与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核心支柱,对于乡村振兴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农村老人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智慧,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仅能够凭借这些优势,协助农村自治组织优化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为组织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乡村的“守望者”,农村老人能够利用非制度化的方式,维护乡村的治安秩序。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村老人还积极参与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社会组织中,如老年协会等,这不仅完善了基层的自治组织体系,还为乡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5.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从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既带来了挑战,又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为了规避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并进一步提升农村老人的福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树立积极的老龄观,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素质
积极老龄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理念,它倡导全社会以积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看待老年人。这一观念不仅强调老年人的价值、能力和贡献,更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享受晚年生活,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融合。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就在于在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只有在全社会树立了积极老龄观,才能充分激发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当发挥关键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积极老龄观的宣传力度,突出老龄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转变社会对老年人的陈旧观念同时,政府还需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增强社会对老年人的支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平台,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倡导老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身心的健康,还能使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保持活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对于农村低龄活力老人群体,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生产技术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潜力,需要加大培训资源的投入,构建一套全面且系统的培训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保健等多个方面,为农村低龄活力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平台。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村低龄活力老人的文化素养与生产技术能力。他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能力的提升也将使他们在农村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5.2. 制定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划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优化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意义不言而喻。鉴于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和优化的重要性及难度,国家可考虑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政策,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和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农村老人采取多样化、差异化的措施,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态势的追踪,明确具体优化目标,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问题优化的顶层设计。另外,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规划的落实需要各部门间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为此,必须强化农业农村部门与人社、民政、卫生健康等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确保各方职责明确,并有效执行各自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任务。通过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从而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这样的协同合作模式将有力推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积极应对,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5.3. 加快调整和发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产业
要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其与当前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相协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平台,推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农村老人提供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村应敏锐把握“银发经济”带来的广阔机遇。应当以满足老年群体对休闲、度假和康养等乡村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为指引,依托农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促进“银发产业”在农村的蓬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拓宽开发路径,采取“企业 + 村集体经济组织 + 农民”的创新模式,有效整合并利用村庄内闲置的宅基地和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流转、开发和建设。同时,鼓励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成立合作社,支持村民自主开发,与村党支部紧密合作,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此外,党支部还可以领办合作社或平台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通过村集体资产的抵押,争取金融资金的支持。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5.4. 构建高质量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高质量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并加速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致力于提升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确保服务达到更高的标准,同时扩大供给规模,拓宽服务范围,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有效缓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应扮演引领和推动的重要角色,进行全面统筹规划。特别是在人口流动频繁、聚集效应明显的县、乡、村地区,应加快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中心,并逐步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这不仅是对农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有力回应,更是政府积极履行养老服务供给职责的具体体现。此外,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体系应实现各级之间的统筹协调、互动互联,确保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专业、周到、贴心的护理服务。通过养老资源的共建共享,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为农村老年人打造更加便捷、舒适、温馨的养老环境,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深入发展。
6. 结语
总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振兴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有抑制农村经济发展和阻碍乡村振兴的一面,也有带来积极影响的一面。对于这样的现象,国家和政府部分应该要给予重视,不仅要为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些消极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创建出现代化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