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时代,场景传播借助大数据、算法等技术,通过构建多元化、互动化、沉浸式场景为受众提供深度体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精准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文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特点提出数字时代背景下场景化传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并以“5W”传播模式为基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客体和传播效果五个关键要素出发,构建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同时提出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实现路径。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era, scene-base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elp of big data, algorithm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provides audiences with in-depth experience by constructing diversified, interactive and immersive scenes,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accurat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value embodiment of scenario-based communication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era, and builds a scenario-based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era based on the “5W” communication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five key elements of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medium, the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5W” communication model, we construct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era from the five key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mmunication medium, communication object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1. 引言
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在大力发展数字技术的同时丰富新型数字生活场景,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活氛围,为人们在数字空间生存指明了方向”[1]。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存和实践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影响,而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生活的人才对教育数字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当前,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综合运用,人们在数字空间的生存越来越期待媒介传播的内容符合他们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的实时需求。因此,场景要素成为媒介传播的重要要素,场景传播成为新兴的传播样态。场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创新与发展,亟需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应用路径,以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应用场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向深层次发展。
2. 数字时代场景化传播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场景是指人与周围景物关系的总和,包括场所、景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氛围等要素[3]。场景化传播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能够激发受众主观感受的场景,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各种场景要素进行有效连接,提升受众的信息体验,以此实现个性化信息与服务适配[4]。数字时代背景下,这种新的诠释模态与传播范式不仅仅借助内容塑造人们的价值取向,而且能够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于高校而言,融合新范式、善用新技术不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1. 场景化传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性
“沉浸”一词源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沉浸理论,他将要沉浸定义为人们在参与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完全投入其中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5]。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专注力越强,感到愉悦和满足的程度越高,则沉浸程度越高。数字时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通过打破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构建立体、多维学习场景,使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官系统聚焦于所构建的学习场景之中,将自己的感觉符号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相融合,进而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高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2. 场景化传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
精准化是指通过数据准确挖掘学习者个体需求,实现供需对接的学习支持服务[6]。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赋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数字获取、交流以及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等数字技术,挖掘大学生的外显需求和内隐需求,围绕大学生需求搭建更具多元立体的场景,制定并精准输送出适合客体的话语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同时,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场景也并非应该一成不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动态变化开展量化评估,及时调整或更新学习场景,充分激发大学生场景学习热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3. 场景化传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
随着数字化生活场景的深度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走向日常化、具体化和形象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为大学生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感染力的教育场景,例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政治参与等场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时代价值,更加直观地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场景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和现实空间,使得大学生的连接越来越便捷,他们根据不同时空的需要不断切换场景,更加便捷地参与信息交换和与不同群体进行知识共享。这种场景化的传播不仅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也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 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的模式构建
基于“5W”传播模式,同时结合场景五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特征,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客体和传播效果。传播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场景化传播的关键驱动力;传播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中的核心;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分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基础、支撑和目的。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传播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的内容供给离不开传播主体,他们是实现场景传播的内在驱动力。场景传播作为一种相对较新颖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物、场之间的连接。与此同时,场景时代社群传播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流方式,在微信群聊、朋友圈里等社交媒体中分享热点推文、发表新的体会;在短视频平台学习理论、会议精神、时事热点等生活化传播形式受到大众喜爱。因此,作为在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的传播主体,会出于维系社群信任、建立社交认同等目的,将带来多样化与沉浸性的体验作为追求目标,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特点,生产出多层次、高频率、高质量、定制化、情境性的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他们的打磨下变得更加真实可靠、更加融入生活场景。
2. 传播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基础
数字时代的场景传播具有以大学生体验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内容生产也在场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石作用。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算法等技术使得定制化传播内容成为可能。传播内容的精准化不仅仅来自于主体的创造,也能够依托于挖掘大学生的学习记录等行为轨迹信息,对其偏好进行分析处理并建立模型,促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个性化课程内容设置、个性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成为可能。同时,内容的传播与形式的展现密不可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不仅在传播内容上呈现出个性化、精准性和多样性三大特征,也在传播方式上体现出交互性、虚拟性、体验性三大特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匹配适应的场景,使得大学生能够接收更有现场感、参与感和代入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传播媒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支撑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媒介技术逐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限制、教学形式单一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中,数字综合应用平台以跨媒介联动与全场景传播为连接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沉浸体验技术载体,依托传感器、定位系统等技术根据大学生学习状态快速抓取场景化的需求,让大学生获得以自身为中心的虚实结合的泛在体验,在场景与场景之间根据个性化需求完成“瞬间转移”,从而获得更加真实和丰富的感知,进而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感”。
4. 传播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核心
随着学习场景的碎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日常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提升、大学生的主动性也逐渐被激活。把受众放在首位作为场景传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传播主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根据受众反馈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随着受众的需求即时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通过搭建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具象化场景,向大学生传递更加真实、生动、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场景更加沉浸、动态,传播更加精准、有效。同时,在场景传播中传播客体的主动性被进一步激活,受众通过场景的嵌入、传播的碎片化以实现身份转换。此时,大学生不再以“仰视”的姿态面对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俯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7],并主动地通过接受和分享信息来表达个人的主观意向与情感认同。
5. 传播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目的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数字时代,各种思想从现实世界涌向数字空间,并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因此,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传播效果作为整个传播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检验场景传播质量的重要标准。场景传播效果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会影响到场景的内容、形式、传播渠道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场景化思维,传播主体对于传感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使用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未能取得可观的实践效果。因此,亟需通过对受众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直观把握场景传播效果,助力场景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为后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的精准开展蓄力。
4. 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模式的实现路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场景传播逐渐常态化,场景连接的范围和规模也逐渐变大。可以预见的是,借助场景技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不仅能够突破传播的时空局限,还可以打造身临其境地全新体验,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且准确地理解[8]。在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利用场景技术力量能够有效触发大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维感官交互体验,运用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地观察、记录与分析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依托智能算法捕捉大学生的认知特征与价值偏好,实现虚实教学场景与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动态适配。因此,相比于传统教学样态,这种场景式教学方式更具有交互感、在场感、沉浸感,更能优化大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效果,提高对场景教学内容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提高网络学习的体验性
作为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的衍生模式,在线教育能够通过构建跨学习场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9]。在线网络学习场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较少地受到如时间、交通、空间、沟通阻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能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在虚拟现实的真实情景,使学习者获得更具生动性、交互性、沉浸性的学习体验。同时,网络学习与虚拟技术的融合应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场景,将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相关联,例如将游戏的因素引入到体验式学习环境的设计中,通过运用三维动画、模拟仿真等技术,构建一个集画面、场景、人物(角色)和声音等要素为一体的体验式网络学习空间,使得学生的移动学习更加泛在化、虚拟场景更加真实化、智能教育更加人性化、融合学习更加高效化[10],更好地感受到现实情景的真实体验,实现身临其境的体验学习。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促进社会实践的丰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将价值理念、认知判断内化为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会受到文化、环境、实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高校需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场景、网络学习场景与社会实践场景的有机结合,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的协同化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互补性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的参观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纪念馆、博物馆、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地深入学习和体验[11],虚拟仿真等场景技术不但可以直观展现现代场景,还能展现过去历史场景,通过构建多样性的场景、提供个性化的选择,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真实的实践体验;另一方面,高校能够加强高校同其所在地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活动、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社会,化身志愿宣讲员、调查研究队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12],在实践中强化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认同。
5. 结语
数字时代,场景传播作为一种体验性的新型传播方式,以多元化、互动化、沉浸式场景为受众提供深度体验,促进了当前信息生态格局的进一步演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精准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场景技术的浪潮,抓住时代机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精准化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场景技术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价值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潜在风险,如弱化话语主体的主体性、阻碍话语价值的抵达、引发话语空间的离散、消解话语交往的真实性等[8]。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用科学、理性的视角看待场景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传播效果与传播策略研究”(项目号:CX202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