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和分析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lusive Education
DOI: 10.12677/ap.2024.148520, PDF, HTML, XML,   
作者: 姜妍丽: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融合教育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Course Desig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成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合教育是我国大力推广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在两者交叉进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应当探寻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课程,在融合教育大背景下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当前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着形式化、理论化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融合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文章从心理健康课程当下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新时期融合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ropor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s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pecial education mode vigorously promoted in China. In the case of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main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should explore courses s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al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lusive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better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such as formalization and theorization, which seriously hind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solutions to the 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姜妍丽 (2024). 融合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和分析. 心理学进展, 14(8), 52-5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2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融合教育实践(杨银,202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以高质量融合教育促进儿童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孟丽静,2019)。在政策文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受惠于融合教育的发展,享受到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这进一步推进了教育公平发展的进程,也把“融合教育”一词推向了大众视野,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如何推进融合教育,使融合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融合教育的本质是要改变社会中一切不平等现象,从广义的角度看,融合教育是要实现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学习机会并不断提升自我的目标(黄国能,2020)。融合教育起源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如今普通学校也重视起融合教育的作用,在学校运营过程中加入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就是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实践。

保障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高质量的融合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深化融合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程育人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助推教育强国战略,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促进普特儿童更好成长的关键举措(戴英妹,魏志坤,2023颜廷睿,侯雨佳,韩飞怡,2023)。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课程建设,融合课程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融合教育与课程进行融合,目的是要以普遍课程作为特殊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促进特殊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知识,实现全面性发展。

2005年裴娣娜在《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一文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设也是如此。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并且顺应新课改的浪潮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昝旻,2015)。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依然比较重视“分数”,学校师生对特殊儿童也缺乏同理心。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它能帮助特殊儿童认识和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全面育人的发展目标。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课程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方式(薛香,俞暄一,2011)。

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宗旨,结合阅读过的文献,经过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模式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思想品德课,其核心是以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依托,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有的老师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着重于讲授心理学基础知识,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种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问答式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黄国英,雷玉霞,2009)。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这些咨询室只是名义上存在,所进行的内容是传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整体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形式化特征,对于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往往理解不清晰。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以说教和指导为主,没有以学生的情感为主体,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叶可娟,2023)。

(二) 心理健康教材的使用有待于优化

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缺乏统一教材,有学者估计,目前仅公开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已多达300多种,许多教材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教学目标之间缺乏合理划分,在小学、中学、大学三阶段多有重复和交叉,各个年级和阶段间的主题没有得到有效延展,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重视,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对于教材过于依赖,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接触能力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新教材所带来的教育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也体现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念培养的不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叶可娟,2023)。

(三)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计,存在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独特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庞杂和不合理会削弱学生活动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学生来说,这不利于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四) 心理健康课程开展配备设施不完善

设备配备齐全的软件和硬件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学所需要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是课程开展的硬件设备,心理教学的师资配置则是软件配置。而现在学校把心理健康课程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配置整体水平不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设备都不齐全(叶可娟,2023)。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性极强,它是学校中的基础课程,但其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不高,教师接受专业心理培训机会较少。在这种情形下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心理素质的作用(蒋涛,2012)。

3.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探索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如果心理健康课程仅仅关注个别学生而忽略了全体学生,教学内容泛专业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老一套方法抱残守缺,不进行变革,那么这样的课程必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迸发教育活力,也就不能更好促进学生发展。实施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认知模式和教学方式,代之以开放性、建构性和创造性教学新理念。笔者查阅了已有文献,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思路:

(一) 建立三层级心理健康课程支持体系,打造家校一体化网络

第一层级为心理健康课堂中的支持。教师要面向全体,适当兼顾,将学生个体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地整合到集体教育活动中,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既要考虑普通学生也要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在讲解最基础和关键的内容时要对特殊学生多加照顾,尽可能的为特殊学生提供练习和表现机会。第二层级为资源教室或小组中的课程支持。特殊学生在心理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学习任务,可借助资源教室进行小组辅导(刘朦朦,赵微,2023)。第三层级为个别支持以及家庭环境中的课程支持。主要是教师、家长在学校、家庭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首先家长能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有关学生的详细资料,能帮助教师明晰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目标适合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家校共育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三层级心理健康课程支持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课程针对性不足、教学时间短缺的问题;在不同层级中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实现弹性处理,满足特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 丰富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多样化教育评价

多元化和初始化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陶冶儿童情操,将“阳光心态”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校园宣传板、心灵角等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提升心理课程教学质量(叶可娟,2023)。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要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全面反映学习与发展过程,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中使用日常课堂观察、操作解答等多种评量方式,有效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建立多人员参与评价的多元主体模式:在学习表现上采用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的方法;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上采用教师评价;在家庭学习态度、习惯上采用家长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把客观评价与主观描述相结合、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系统全面反映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及心理发展情况。

(三)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提高心育渗透能力

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在专业师资培养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解决学校心理教师缺乏的问题。不仅要增加专业心理教师的数量,还要加强对所有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要组建包含专家以及校长、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等多元主体的教师合作团队,形成一支稳定、高水平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苟丽萍,2020)。发挥不同层面主体的专业和实践优势,合力研究如何调整普通课程以适应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联合研究能够减轻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双方教师的压力,在实践中既能帮助普通学校教师掌握特殊教育技能,也能使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实践中明晰普通教育的课程要求(刘朦朦,赵微,2023)。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从室内设计的物质陈设、灯光布置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详细的规划,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环境基础。

(四) 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设计是指所有特殊学生都能够参与普通课程学习的一种课程设计方式,通用课程设计拥有三个特点,主要表现为呈现方式多样化、表达方式多样化、参与方式多样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是指同一学习内容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感知能力进行调整或替换,减少学生学习的阻碍。表达方式多样化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表达的方式。参与方式多样化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方式。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进行诱导体验教育并兼顾学生的个人差异,一步步地提升学生个体所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寻求自我满足感,肯定自身价值(卫萍,2004)。教师设计通用课程时,要设置三种课程—标准课程、调整课程、替代课程。调整课程与替代课程是个性化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融合教育的目标(黄国能,2020)。

4. 小结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与课程的有效融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应充分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作用,在学科与教学课程环节大力研究和建设,遵循全纳包容、多元异质、动态生成的课程本质,致力于多途径保障课程内在公平,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实施课程教学动态调整,使普特学生都能在共同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和进步(徐添喜,张悦,2023黄国能,2020)。

但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面对、认真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标,确保心理健康课程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戴英妹, 魏志坤(2023). 融合教育背景下活动课程的建构和实施. 现代特殊教育, (19), 31-33.
[2] 苟丽萍(2020).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六大策略”. 教书育人, (6), 31-33.
[3] 黄国能(2020). 融合教育体系中的特教课程建设研究. 教师, (16), 127-128.
[4] 黄国英, 雷玉霞(200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教育学术月刊, (9), 43-44.
[5] 蒋涛(2012). 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路径探索. 学术探索, (6), 186-188.
[6] 刘朦朦, 赵微(2023). 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素. 现代特殊教育, (3), 21-23.
[7] 孟丽静(20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Z2), 38.
[8] 卫萍(200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4(2), 71-75.
[9] 徐添喜, 张悦(2023). 融合教育何以高质量发展?——课程之思与未来之路. 中国特殊教育, (2), 11-18.
[10] 薛香, 俞暄一(201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教育与职业, (27), 129-131.
[11] 颜廷睿, 侯雨佳, 韩飞怡(2023). 从课程调整到学习通用设计: 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课程之思. 中国特殊教育, (8), 18-23, 31.
[12] 杨银(2024). 融合教育视域下残疾儿童道德教育探微. 教育与教学研究, 1-13.
[13] 叶可娟(2023). 融学教育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探究. 见 2023第一届教师教育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pp. 493-495). 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14] 昝旻(2015).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与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 (39), 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