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圈层下主流文化的“破圈”——以B站为例
The Emergence of Mainstream Culture in Subcultural Spheres—Taking Bilibili for Example
DOI: 10.12677/jc.2024.12416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盛葭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
关键词: 亚文化主流文化B站融合Subculture Mainstream Culture Bilibili Merge
摘要: B站作为当下青年亚文化聚集的主要阵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仅仅将主流文化做到了很好的吸收,更是将其在各个领域进行传播。主流文化在亚文化圈层下的“破圈”说明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是可以真正融合的,亚文化不再是边缘性的文化,主流文化也需要不一样的新鲜血液。
Abstract: Bilibili is the main place where the youth subculture gathers, it not only absorbs mainstream culture well, but also spreads it in various fields in its own unique way. The “emergence” of mainstream culture under the subculture circle shows that mainstream culture and subculture can be truly integrated. Subculture is no longer a marginal culture,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lso needs different fresh blood.
文章引用:盛葭月. 亚文化圈层下主流文化的“破圈”——以B站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4): 1035-103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4160

1. 引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飞跃,我国社会文化和传播方式在不断变迁,各类文化也因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在青年群体成为我国网络空间主力军的同时,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青年亚文化逐渐从“圈地自萌”走进社会大众乃至主流文化圈,例如依托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网络平台形成文化圈层。青年亚文化似乎一直对传统主流文化具有批判性和颠覆性,但在最能代表亚文化的B站,主流文化却一直频频出圈,相关民乐戏曲、服饰风俗等有关的视频都在B站获得极高的关注度与转发量,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大众乃至世界,而民族主义、爱国红色精神更是在B站得到了至高的呼声与响应。尤其是高口碑高播放量、被主流媒体点名表扬的B站跨年晚会,也印证了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可以融合,主流媒体在亚文化圈层也可以传播,甚至更“出圈”。

2. 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冲突以及传播困境

1、理念之困

虽然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渐渐从反叛抵抗到共情融合,但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和冲突的一面。青年群体有着强烈的个性表达诉求,他们站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前沿,这容易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加上各种网络媒介不断变更,夹杂伴生着不同类型的亚文化,让国家和传统主流媒体应接不暇,让青年亚文化的错误有了可乘之机,于是各种相关政策出台、开展集中整治、主流媒体不断发声。然而,青年群体的“叛逆”实则是他们不安全感心理的映射,“所以无论是从主观层面对网络青年亚文化持管控态度,还是在客观结果上实行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手段”[1],无疑是破坏了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权,反向加深了青年的不安全感。在这一困境下,如何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特征与差异,寻求共生渠道是关键。

2、表达之困

主流文化所传达的可以说是一场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意味着传播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性、情感性都不是青年群体所喜爱的,他们更偏向娱乐化、生活化的话语和表达方式,这导致青年群体不爱看、不想听,强行灌输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加上传统主流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去理解的,快节奏的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习惯性接受碎片化、简单易懂的信息。所以主流文化在青年亚文化圈层如何进行话语的表达,是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

3. 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双向奔赴”

2019年,B站第一次举办了“最美的夜”跨年晚会,在各大卫视拼流量来吸引关注时,B站凭别具一格的风格和新颖的内容成功出圈,“更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点赞为‘最懂年轻人的跨年晚会’”[2],高口碑吸引了原先并不关注的群体前来“补课”。2023年,B站已是第五年举办,每一次都有代表着主流文化的节目出圈,更是激起青年们的爱国狂欢热潮,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一次次成功相融的背后,是两者的双向奔赴。

1、主动加入,打破“次元壁”

B站早期是以二次元文化为主的视频网站,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围绕用户、创作者和内容,构建了一个源源不断产生优质内容的生态系统,B站已经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而各大主流媒体也早已“盯上”这个青年文化社区。2017年1月“共青团中央”正式入驻B站,以“皮皮团”自称,开始营业并有官方的拟人卡通形象,“共青团中央”的加入也在B站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网友纷纷表示欢迎。截止2024年2月,账号已有1086.5万粉丝,发布4000多条视频。作为中国青年群体的主要聚集地,B站可以说是宣传主流文化的绝佳阵地,2019年12月“央视新闻”入驻B站,从“朱广权鬼畜rap到王冰冰走红”[3],撒贝宁金句梗,一次次的出圈,展现了青年亚文化圈层下,主流文化主动加入、打破次元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也陆续入驻B站,也为后续合作跨年晚会奠定了基础。

2019年B站跨年晚会由Bilibili和新华网联合主办;2020年由Bilibili和央视频联合主办,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湖北广电融媒体、NEW TV、TVB联合制作;2021年成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精品工程项目。突破次元壁的合作不仅是青年亚文化被大众接受的证明,也是主流文化在当下青年群体中得到大力宣传的绝佳渠道。

2、守“本”创“新”,拓宽边界

B站是以二次元起家,可以说是一个重度亚文化属性的小众平台,一度被认为是对抗主旋律的阵地。但B站也是在不断调整与发展,在保留二次元属性的基础上,逐渐扩展了科学、手工、音乐、舞蹈、文学、美食、影视等文化圈层。而主流文化元素也顺其自然地融入到了各个领域的视频创作中,随着在B站的播放和点击迅速传播,这也让B站在跨年晚会中有了更多形式,而每年跨年晚会中最受关注的也是弘扬主旋律、展示主流文化的节目。例如2019跨年《亮剑》中楚云飞扮演者张北光携手军星爱乐团演唱《种花组曲》;流行音乐组合南征北战带来爱国主义题材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主题曲《骄傲的少年》;洛天依与国乐大师方锦龙破次元合作。2020跨年六种戏曲惊艳混搭;黄潇舞蹈《西游·问心》全新演绎大圣传奇。2021跨年凤凰传奇《万神纪》一曲唱29个中华神话;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只此青绿》演绎千里江山图,彰显文化自信;张晚意央视版《错位时空》与共产党先辈们对话。2023年《冠世一战》多种中国传统乐器与吉他共同演奏,造就名场面。这些作品中的主流文化元素都是当年在B站出圈,深受欢迎,B站将这些以表情包、鬼畜、二次创作等亚文化形式走红的主旋律素材,再度以亚文化风格进行改造重建。这些彰显传统文化、爱国情感的作品往往会引发弹幕区齐刷刷的留言,对祖国热情表白,无形中在青年群体中凝聚起爱国浪潮,使主流文化彰显出年轻态度。

当然,晚会并不是B站将主旋律与亚文化结合的第一次,2018年的拜年祭(二次元春晚)上充满爱国情怀的《乒乓帝国》就曾引发观众的强烈爱国情怀,满屏的中国国旗让人感动与震撼。此外,在日常视频中,B站也扩展各种文化圈层的作品,如文化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获得很高评分、自制剧《逃离大英博物馆》聚焦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亚文化青年群体已转变,会关注中国文化,讨论中国匠人精神。

3、弹幕特色,形成共鸣

弹幕区的设置是B站的一大特色,B站的弹幕给予了受众即时参与感,在这种方式之下,用户之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暂时形成了一个虚拟的族群氛围,并在弹幕这种“社交互动”的过程中减弱屏幕外受众的孤独感[4]。除去提升互动与参与,多形式多样化的弹幕达成情感共鸣、推动情绪高潮是B站独有的弹幕文化。《骄傲的少年》演唱时,“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以及“xx (地域)兔报道”不断出现在弹幕区,彰显的是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当《钢铁洪流进行曲》和《中国军魂》演奏时,“云龙兄”、“中国红”、“中国魂”等相关弹幕是对中国军人的敬佩之情;方锦龙、吴彤等音乐大师每次带来的民乐表演,都是收获“全程高能”、“民乐排面”、“全场最佳”等观众激情的弹幕留言,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骄傲。在弹幕的互动中,个人情感将被带入到多人的高昂情绪中,爱国热情、民族情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瞬间被推到顶峰,这也是这些节目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B站的跨年晚会成功地将主流文化精神内涵用亚文化的外壳所传递。

4. 青年亚文化圈层下主流文化的融合与传播策略

虽然亚文化群体圈层有自己的准入机制,但并不是说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互相排斥,B站董事长陈睿所说:“年轻一代的网民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只喜欢幻象的世界,他们不仅喜欢看武侠、玄幻,也同样热爱美好的现实。”青年亚文化群体并非从内容上抵制主流文化本身,而是习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他们抗拒刻板的说教、强制的灌输,但他们也拥有炙热的爱国之心。B站的跨年晚会很好地证实了,并且做到了将具有鲜明亚文化风格的表现形式来输出主流文化,可以使青年群体更好地接受并且传播,实现两者共生。因此突破圈层边界,靠拢圈层核心是关键。

1、官方认可青年,形成对话协商

当今青年群体在表达对国家情感和国家认同态度时,并不会直抒胸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立场。而是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用一种内敛隐晦的方式,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或是通过一种渠道侧面表达。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与社会主流话语进行对接,取得自己的话语权,形成了一种内隐式国家认同的心理需求,而这种连接需要社会官方给予他们认可的现实土壤。

如今青年一代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反复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从国家政策到主流媒体的宣传,不断强调青年群体以及青年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官方也放低姿态,给予认可,走近青年群体。2020年B站根据时代特征塑造的后浪被主流媒体直接引用并多方赞扬,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在以一种积极柔和的态度介入青年亚文化,这使得双方的对话不再争锋相对,而是趋向平等,青年亚文化主动将自己的风格和语言符号嵌入主流文化的表达中,提升在社会文化中的认同感;主流文化不断与青年亚文化接轨,利用平台的特色实现迅速传播,增加影响力。

2、设置传播主题,创新内容形式

除去B站,很多主流媒体还入驻了其他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这些平台都有着自己的传播模式。例如快手短视频的“小剧场”板块,包含乡村、动漫、搞笑、社会正能量等一系列短视频,但正能量系列的创作视频比较少,官方媒体就可以加强对这方面的创作,拍摄主流文化内容的视频,形成系列短剧,通过定期更新的方式对主流文化进行传播,也让受众在追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强对主流文化地认同。

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有着圈层化特征,他们乐于在圈层内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圈层化让青年有了更多参与话题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在各个圈层设置相对应的文化传播主题,形成认同场域。例如在B站,将民乐、戏曲等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引入音乐圈;将红色爱国题材影视作品引入电影、视频圈;将礼仪习俗、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引入动漫圈,引导这些圈子的青年们关注到这些主流文化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并且传播。

3、注重媒介融合,打通线上线下

“传统上,国家媒介空间至少形成了两种叙事系统:政治叙事和民间叙事。”[6]主流媒体的叙事方式一直给人是严肃、无个人情感的,青年群体更倾向自由的民间叙事。而数字媒介带来了第三种虚拟的叙事方式,将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进行调和,B站的跨年晚会是典型的例子。但媒介融合并不是生硬地结合在一起,将主流意识强行植入青年观念中,而是在激发青年个人情怀的时候感召国家情怀,将表达个人愿景的时候,自然上升到家国层面。

同时主流文化的传播要注重线上线下两个文化传播阵地,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在虚拟的网路空间传播,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被体验,都是单薄的。青年亚文化圈层会有许多线下的活动与展览,将主流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以符合青年群体的话语方式进行线上传播,同时结合线下的活动,使主流文化落地,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增加实际体验感,达到双倍的效果。

基金资助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二次元文化漫谈》课程”(项目编号:ZZ202315002)。

参考文献

[1] 涂怡弘.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引导路径[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14(4): 162-166.
[2] 付晓光, 林心可. 圈层文化的大众化路径探析——bilibili 2019年度跨年晚会分析[J]. 新闻与写作, 2020(2): 5.
[3] 白迎港. 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建构——以“央视新闻” B站账号为例[J]. 青年记者, 2013(18): 57-59.
[4] 谭婵.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融合路径探析——以B站跨年晚会为例[J]. 视听, 2020(6): 52-53.
[5] 邓菁菁, 孙亚军, 陈晓玲. 守圈和出圈: 青年群体身份表征与国家认同的壁垒和通道——以B站2019跨年晚会和2020跨年晚会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 2023, 14(3): 71-74.
[6] 陈汝东. 论国家媒介空间的建构: 挑战与对策[J]. 江淮论坛, 2017(1): 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