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在石磨设计中的体现和应用
The Embodi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in the Design of Stone Mills
摘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蕴含着古人经天纬地、博大精深的智慧,对古代农业生产、生活起居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石磨作为古代谷物加工的重要工具,其外形设计蕴藏着丰富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现出器道结合的中国传统造物意境,其位置摆放体现出对阴阳五行动态调和的考究。同时石磨作为特定的文化符号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表达对持之以恒、以和为贵的精神的追求和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天地的信仰和自然的敬畏。
Abstract: The theory of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containing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s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the vast and profound. I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an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aily life, and other aspects.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ancient grain processing, the shape design of the stone mill contains rich ideas of the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reflec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reative atmosphere of combining tools and Dao. Its placement reflects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harmony of the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as a specific cultural symbol, the stone mill also contains profound connotations, expressing the pursuit of perseverance and the spirit of valuing harmony, and carrying the Chinese nation’s faith in heaven and earth and reverence for nature.
文章引用:黄莹莹. 阴阳五行学说在石磨设计中的体现和应用[J]. 设计, 2024, 9(4): 258-26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4470

1. 引言

自古民以食为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粟、菽、麦等粮食作物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杵等,但是由于这些工具效率低下,并不能满足当时的生存需要,在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石磨应运而生。石磨作为古代中国赖以生存的工具,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延续了千秋万代人类饮食文明。石磨不仅是一件古老的农业工具,它所蕴藏的阴阳五行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远超过其物质形态。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人的自然观念,是古人解释宇宙万物生长、消融以及相生相克的理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在颁布政令、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方面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其应用领域涵盖建筑学、美学、文学、医学、风水学等[1]。石磨最初是为解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萌发出对其功能之外的审美要求。本文主要探究阴阳五行学说在石磨设计中的体现和应用,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如何贯穿其外形设计和位置摆放之中,将天地之道、自然万物生长与消亡和内涵品格融于石磨的运转之间。

2. 阴阳五行——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渗透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领域,同时阴阳五行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揭示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与消融的独特理解。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五行必合阴阳,阴阳必兼五行,两大学说合流形成中国古代哲学的框架。

2.1. 阴阳学说

阴阳代表着两种互相依存而又对立的力量。最早阴、阳二字连用出现在《诗经·大雅·公刘》中:“既景乃冈,相其阴阳。”[2]指在山上观测日影,看其向背,是对太阳照射自然现象的观察[3]。后来经过多次引申,阴阳超越了经验层面,用来表示自然万物中两两事物的互相对应和互相消长,即《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任何事物都有其阴阳两方面,两者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时阴阳依存是伴随事物终身的动态过程,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2.2. 五行学说

五行便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构成宇宙万物和世间自然现象的基本元素的运行和转变所构成,是整体的概念。五行较早出现在典籍《洪范》当中“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日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5]。其后,五行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类物质具有不同属性,如金具有稳重、收敛的特性,表示的物质为缺乏弹性的最坚固形态;木具有温和、生发的特性,表示的物质为有一定弹性的次坚固形态;水具有应变、流动的特性,表示的物质为液态;火具有猛烈、向上向外的特性,表示的物质为气态;土具有和平、含容的特性,表示的物质为容易变形的最次坚固形态。

阴阳、五行在早期各自为说,直至战国时期,五行学说经过邹衍等阴阳家的发展,才逐渐与阴阳学说合流,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框架。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6],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搭配着阴阳四时力量的流转,成为支配宇宙万物和自然现象的法则。这一观念既从时间上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与消融,又在空间上解释宇宙万物的组成结构,将宇宙万物理解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变动不居的整体。

3. 石磨的外形设计——“器”“道”结合

石磨在中国农耕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其功能方面,石磨是中国古代谷物加工的重要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陈涛学者对国内已开展的石磨微痕和淀粉粒分析的研究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得出:中国史前时期的石磨是一种多功能石器,主要用于加工谷物、坚果和块根块茎类植物[7]。在艺术哲学方面,石磨是中国农耕文明与哲学观相融的实物佐证,其蕴含的哲学、美学、艺术,是了解中国本原文化的重要资料,其外形设计也体现出器道结合的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

3.1. 石磨发展历史概述

石磨棒、石磨盘是中国史前时期石制品的代表,其年代可最早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初中期,石磨棒和石磨盘较为兴盛,至晚期开始逐渐衰落[7]。石磨的雏形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发明的“杵臼”,在《易·系辞下》就有记载:“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同时石磨的称谓也发生过变化,根据《世本》的记载:“公输班作硙”,由此可推测战国时期石磨就被人们所使用,其作最初叫硙,汉代才叫磨[8]

3.2. 道以成器,器以载道

石磨的外形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器”、“道”结合的直观反映。人类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一股回归自然的动力,人工与自然的结合,文化与自然的同形同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惯性思维模式[9]。石磨的创造最初是为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劳动人民在制作石磨的同时逐渐萌发了对其外形设计的审美要求。

1) 石磨盘

石磨的外形设计受天圆地方哲学思想和阴阳学说的深远影响,“尚圆”的造物观和审美观在石磨的外形设计中充分体现[10]。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石磨的功能是对粮食进行加工,满足生存需求,石磨的圆形设计便被赋予“民以食为天”的意义。石磨分为上下两扇(见图1),两扇都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大石块,上扇为天为阳、下扇为地为阴,上、下两扇共同围绕轴心旋转运动,将粮食在磨齿的摩擦下由粒状转变成粉状。这一运动也意为融合阴阳之气、包含天地之道,将“天地交融,而衍生万物”的观念融入石器中,万物在这里获得新生。同时太极图或阴阳鱼符雕刻于上、下两扇的内面,石磨工作时两扇闭合运转,闭合意为阴阳结合,吞吐容纳万物;来回反复的揉搓、运转,意为推陈出新。

2) 磨齿

在磨扇上面有一些凹凸不平的磨齿,上下扇磨齿长短相反,相互吻合。大部分的石磨以“九方九齿”来设计(见图2),将每扇磨盘等量分成九个区域,每个区域刻出九道磨齿,即“九道石梁”[11]。在阴阳

Figure 1. Upper and lower stone grinding discs

1. 上下两扇石磨盘

学说中,“九”是奇数,老阳之数,蕴含阴气消减,寒去暖来之意。同时又有“多数”“无穷”“久久不断”“永久富有”的意思。也有部分采用的是“十方十齿”设计,主要是一些出家之人、阴阳八卦之人、官府衙役之人所制,意为吃“十方饭,饮百家水”。此外还有为“九方七齿”的设计,其中“七”也为少阳之数,而七、九之和为阴数,故意为阴阳相合,有化育人类万物之意[12]

Figure 2. “Nine Square Nine Teeth” stone grinding disc

2. “九方九齿”石磨盘

3) 磨脐

石磨下扇中间有凸起的铁轴来连接固定上下两扇,名为磨轴,也叫磨脐(见图3)。人类的“肚脐”有生殖的寓意,此意义延伸到石磨中,上扇为阳、下扇为阴,上下吻合转动,犹如男女结合,意为粮食会源源不断产生,承载着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石磨的通体造型设计中,运用阴阳五行观念,器型设计上具有自然美、形式美、功能美的特点,“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的道义取法在石磨中得到完美验证。器、道结合的造物形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物、物与自然、人与自然三者相互协调,阴阳之美、天圆地方观念以及生殖崇拜贯穿在石磨的生产原料选取到外形设计的整个过程,展示出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和谐共生[11]

4. 石磨的摆放设计——阴阳五行的考究

田地收粮,碾谷去皮,磨麦成面,在机械磨具尚未普及的时代,石磨和石碾是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的粮食加工工具,民俗便推崇之,神化之,将其看作是镇宅之物。石磨的原料多为白石,使用时是围绕中

Figure 3. Grinding navel of stone mill

3. 石磨的磨脐

心轴相对静止的转动,且石磨一般放置在磨坊中,属“阴”,所以称白虎。石碾的原料多为青石,滚动使用,而且石碾一般放置在明处,属“阳”,所以称作青龙。

在五行学说中,白虎其色为白、五行为金、方位为西、其位居右、其性为凶,因此石磨最好放置在磨坊中(见图4),以此可以稳定住宅的风水气场,如若家中无专门磨坊,也可将石磨置于大门右侧,即白虎方位。在古代文化中石磨是“白虎”之神,过年时要在石磨上张贴“白虎大吉”的红贴,祈求上苍赐予丰收年景,表露出人们对石磨的感激之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Figure 4. Stone mill placed in the mill

4. 放置于磨坊的石磨

4.1. 其位居右,招财纳气

在住宅风水中,左侧为青龙方位,右侧为白虎方位,石磨作为“白虎”之神,最适合放置在大门右侧(见图5)。在风水气场中,大门为纳气之口,外界煞气、财气均由此而入,石磨居于白虎方位可阻挡外界煞气入内,从而起到镇宅和迎财的作用。

4.2. 阴阳调和,家庭和睦

在男性较多的家庭中,阳气较旺,因此石磨的摆放最好朝向东北方。在阴阳五行中,东北方属阴,将石磨摆放朝向东北方,能够使阴阳和谐,有助于家庭成员健康和家庭和谐。在女性较多的家庭里,阴气较重,因此石磨最好摆放在东南方。在阴阳五行中,东南方属阳,这样摆放石磨,有助于吸收阳气,使家里的风水干净顺畅,保持家庭和谐。

石磨外形设计蕴含着丰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本原文化的承载和延续,揭示出人民对于人与自然和生命循环的理解。在石磨的摆放使用中,也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极致,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摆放

Figure 5. Stone mill plac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gate

5. 放置于大门右侧的石磨

方式,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摆放考究。通过分析环境中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摆放石磨,从而使阴阳两种力量达到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石磨的摆放设计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人民主动争取同自然宇宙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承载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景愿。

5. 石磨中的文化内涵——以物载道

粟、菽、麦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石磨出现之前基本以“粒食”为主,小麦种皮坚硬,“粒食”效果并不好。石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粮食加工方式,人类的进食从“粒食”转变为“粉食”或“浆食”,使得食物越来越精细,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有力提高看人类身体健康水平,促进民族繁衍、文明进步[13]。石磨不仅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用工具,也是饱含深厚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贯穿于石磨的制作和使用的整个过程,其整体性、平等性在石磨的选材和外形设计中得以体现;其和谐性、合作性的哲学内涵也折射在石磨的使用过程中。

5.1.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石磨盘的制作需要对整块岩石进行耐磨性考量,只有经得起所有的考验和岁月的磨砺,才能被制作成石磨。正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经得起磨难才能够达到“磨练成才”的效果。石磨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轴旋转,周而复始,只有推磨人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将粮食加工成功,这一过程亦是对身心的修炼和成长的磨炼,蕴含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石磨的“磨”与“铁杵磨成针”“十年磨一剑”,功夫全在“磨”,均体现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个人品格。

5.2. 以和为贵,以合为好

石磨的使用则将对个人品格的追求延申为多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石磨通常需要一个人推磨,另一个人在石磨旁不断向磨膛中添加食物,需要双方紧密合作与配合才能维持石磨正常运行。推与添的配合与协调,让石磨的研磨变成合作的过程,每个参与者不仅需要发挥自己的力量,而且要学会与他人配合,共同完成这个过程。凡事以和为贵,是人生之本;一切以合为好,是人生所得。

《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阴阳二气相交而创生万物的过程,石磨的运作也正是一个这样的过程,上下两扇结合交合运转,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宇宙万物的生成。石磨运作也蕴含着文化内涵,象征着个人持之以恒和以和为贵的品质,石磨一圈一圈地转着,个人的品行也在一圈一圈地磨合。

6. 结语

如今这些千年流传的劳动工具因时代发展而逐渐走出历史舞台,石磨不再只作为农具,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文化馆、博物馆、画廊中展出。这种文化象征来自人类对人与自然的重视,对宇宙万物的敬畏,把天、地、人万事万物包容在一起,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物理限制,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阴阳五行学说在石磨中的应用只是其众多领域的一种,古代人民对于阴阳五行的探索远不止于此。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诸多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如古代医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民生等方面。这一不朽的结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突飞猛进而淡出人类的视野,相反它以不令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彰显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意识到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

注 释

①图1来源:https://www.meipian.cn/341s9wqu

②图2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8FK8H800541AF0L.html

③图3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458498349688601&wfr=spider&for=pc

④图4来源: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2600864183/9b0609b700101dljs?vt=4

⑤图5来源:http://ishare.ifeng.com/c/s/v002aJDYZqh6Bf8n1--aZBcCeMufgteJouDDVZ792x6LLYR8

参考文献

[1] 江世慧. 阴阳五行的思想意蕴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021.
[2] 朱熹, 集传. 诗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371.
[3] 石永皓.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合流思想[J]. 衡水学院学报, 2024, 26(3): 49-54.
[4] 汤漳平, 王朝华, 译注. 老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5] 王世舜, 王翠叶, 译注. 尚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93.
[6] 张彬, 曹晓岚, 李晓光. 阴阳学说之哲学思想源流考[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1): 10-11.
[7] 陈涛. 中国史前时期石磨盘、石磨棒功能研究——来自科技考古的证据[J]. 农业考古, 2019(6): 124-130.
[8] 陈民新. 石磨的形制与审美文化价值[J]. 美术大观, 2011(4): 76-77.
[9] 巩辉. 石材装饰美学概论(一) [J]. 石材, 1999(3): 34-39.
[10] 叶劲松. 论中国古代方圆造物观[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5): 27-28.
[11] 赵梦洁, 马松影, 李锴. 传统农具的当代再造模式探索——以石磨为例[J]. 设计, 2022, 35(23): 11-13.
[12] 周路. 石磨石碾的前世今生[J]. 民艺, 2022(1): 29-32.
[13] 刘素帆. 石磨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 许昌学院学报, 2022, 41(1):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