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乡村的改造和更新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大拆大改”模式逐渐被抛弃。人们开始意识到乡村发展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设计师通过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乡村改造的新路径。其中,特别是阿尔多·罗西所代表的新理性主义,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设计引领殷村未来乡村振兴新路径,构建生态宜居、宜游、宜业的新乡村生活共同体。
2. 建筑类型学
“设计介入乡村”成为推动乡村建设的主流模式之一。随着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人们的观念也从大拆大改之中意识到所谓的“残垣断瓦”在乡村发展中的意义,众多有关乡村改造、更新的学说理论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衍生,如地域主义、地方性、新乡村主义等,其中以阿尔多·罗西代表的新理性主义为旗帜。他扩大了类型学的内涵,赋予类型学以人文的内涵[1]。关注公共空间,强调建筑不是孤立存在,与村落、公共空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新理性主义的第三种建筑类型学,通过建筑本身和城市空间的特性作为研究对象,来指导建筑设计,关注城市与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思想构成了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基本特征[2]。
类型学是一种生成设计的规则,亦是揭示形式的内在结构。罗西(A. Rossi)通过总结、抽取、抽象与设计等方法实现对这一规则的利用与演化,以历史作为出发点,从人们的生活行为与传统建筑形式中提取出顺应现下生活需求、行为方式的建设形式。并对其进行抽象与演化,构成适应生活方式的典型类型。村落改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意识到所具有的历史性与连续性。传统村落所展现出的“残垣断瓦”正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尊重其历史意义。科洪(A. Colguhoun)所认为的建筑是社会组织形态与文化的显现,而非几个截取出来的形式断片[3]。通过微更新的方式使村落的历史意义得到延续,对乡村持以尊重、谨慎的态度。类型学是基于历史基础上对村落的空间形态、历史意义的认识论,以及将理性看待乡村的传统意义作为改造乡村的前提并以此引导设计的方法论。接纳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更新演变的同时强调村落的场所性,要满足居民实际生活需求,延续乡村的历史文化意义与生命力。
类型学的设计重点应反映村落的特有文化与习俗,适应与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之中。类型学的形态分析法具有复杂性,要求从历史的视角看待建筑的过去、现在、未来,分析建筑物的发展历程,从中提炼出不可或缺的传统因素,形成具有典型特征的类型,以此作为原型通过设计时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形成既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配的建筑形式又能延续历史意义、传统文化的弹性建筑。
对于殷杏泰的改造与更新要将再生空间融原始乡村环境肌理,使新旧空间相交融;更新功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对空地、废地等闲置资源进行开发;强调村落历史意义,并通过再生空间产生游客与村民的共鸣,激发“乡愁”[4]。以常州市钟楼区“殷村”村为中心,扩展到“殷杏泰”三个村,“殷杏泰产教融合示范区”包含殷村(职教校区)、杏塘村(美丽乡村)、泰村(产业园区),把文化、艺术、生态、科技融合起来,立足殷村职业教育资源和新孟河水利风景湿地景观带项目资源开展乡村设计,用艺术创意点亮美丽乡村、用艺术创意激活乡村文化,通过设计引领殷村未来乡村振兴新路径;构建生态宜居、宜游、宜业的新乡村生活共同体。
3. 类型学方法下对传统村落更新的探究
3.1. 空间结构探究
乡村空间以物质形式存在时指客观存在的场所,如农田、民居、寺庙、集市等,以非物质形态所存在即指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形成的场所精神,强调精神层面的内涵。乡村空间的改造成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传统村落的改造与更新以改造空间结构形态为主,其所具有的历史性决定了不同时代与时代精神赋予了场所不同的历史价值,承载着过去、现在两个维度所留下的历史印记,以及人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期许。建筑作为空间艺术的载体,虽然传统村落中的大量建筑正在被拆毁、遗弃,村落样貌也在不断演变,但产生于历史中的空间原型、传统因素仍保留于部分建筑之中,并得以延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多样化的村貌被不断削减,追求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空间形式。无规划管理下的乡村振兴村民大量拆毁历史旧建筑,新建自建房,破坏了原有的历史肌理。建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的主旨,还要以传递历史意义,文化讯息,地域特色为目的[5]。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在城市建造房屋的粗暴、无个性的方式直接被应用在了乡村。使得乡村的生活空间渐渐失去了作为空间灵魂的地方性,千村一面。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空间形式对乡村美好的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其次,有些乡村生活空间由于其所承载的功能于当今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必须的而日益凋敝,了无人气。这些空间往往承载着老一辈人远久的记忆,任由记忆逐渐被断壁残垣、片砖旧瓦所掩埋也实在令人唏嘘。真正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真正的服务主体应该是村民,乡村生活空间的宜居性和村民的幸福感才是乡村美好空间的真正意义所在。乡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场所,并不是仅仅如书中一般描述的艺术化形象。
社会的发展使得房屋建造技术,建造材料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不应该排斥这种技术上的进步,这种技术上的进步恰恰是为了给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在乡村生活空间的设计中我们不应该不加判断的死守那些传统材料和传统的建造方式,有些是应该保留的,因为那些材料和建造技术仍然适用于现在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并不妨碍对形式美的追求,那我们就保留;而有些材料和建造方式很明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东西可以当做记忆来保留,而不应该继续广泛的应用。所以,与古为新里的“今”和“古”都是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乡村特性和乡村的变化去选择应用,任何绝对的方式对于乡村空间设计来说都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利用类型学的方法去寻找那些仍然有价值的类型配合今天的材料或技术或思想加以转译变换,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化乡村生活空间。
3.2. 产业规划探究
类型学提供的历史思考方式与研究方法强调乡村振兴要实现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在延续旧有产业的基础上满足共时性要素。殷杏泰作为鼓楼区生态乡村的引擎,当地的农田早已成为居民的集体记忆,即“原型”,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依托,能让村民产生归属感。因此以传统农业为依托,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区、生态农业拓展区、核心区三区,实现产业融合产生规模效应。以打造生态农业地标示范区为路径,实现科技赋能、基地建设、平台建设等,创造友好型社区。
杏泰片区建设离不开组团的每一个自然村,各村既要挖掘自身禀赋资源,塑造个性化特色亮点,又要强化团组融合,织密片区发展的上层网络。依托殷村优势资源,以现代游学为开发核心,兼顾职业教育集聚区、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的成片土地综合开发运营项目,强化教育功能,植入科技研发和休闲度假职能,打造“宜学、宜游、宜居”的美丽乡村,在现有职教小镇的基础上,打造未来智谷,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殷村打造成为具有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建设“殷村模式”;乡村建设要充分理解和消化殷村模式和效应,深度挖掘殷村效应力争依托殷村,打造功能互补的产品,形成互动共荣的态势。立足杏塘乡村资源,杏塘村是常州西郊少有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村落遗存较好的乡村。水系环绕、民风淳朴,江南水乡乡村特色明显,充分利用这一特色,立足原有的生态产业根本,重点打造符合这一特质的乡村综合体在发展文化生态旅居旅游产业,与隔河相望的殷村形成优势互补形态,打造二为一体的乡城产业片区。如殷杏塘村的“杏花春雨”品牌已经试点,结合水系环绕、杏花环绕、江南水乡的乡村特征,发展全龄康养、休闲度假功能,如今已迈向“杏花春雨2.0”时代。泰村村将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和发展诉求,打造符合村庄发展实际情况的休闲业态,激活村庄魅力,将如何融入片区建设,充分挖掘区位优势,探索价值突破,谋求大片区下的个体贡献。
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设计,要提高村庄规划水准,村落规划建设要有合理定位,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和愿景,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承袭泰村红色教育、现代农业、体育健身的优势发展脉络,着长远而谋篇,看全景而布局;加强村庄景观营造与维护管理,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做优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美化人居环境。塑造品牌建设美丽乡村,通过科技赋能,依托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建设美丽乡村,落实“数字引擎赋能未来”发展要求,结合5G技术、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重点围绕生活居住、休闲娱乐、产业生态、路网建设等场景,打造智慧型美丽乡村;立足产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及辖内优质农业企业,统一品牌设计,开展厂区改造,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企面貌;走绿色转型之路,腾笼换鸟改善环境,在全村低效工业企业用地的退出过程中,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用房,可适度改造用于生态办公功能或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转型成本;做到一村一特,结合泰村产业现状、土地规划、历史沿革,打造泰村美丽乡村建设品牌,积极谋划建设村集体居住项目。
3.3. 生活理念探究
类型学的研究旨在透过纷繁多样的形式发现其中不变的特性。这种形式背后的特性是一种图示语言,并没有具体的形式表达也赋予了让其变化的自由。这种图示语言是由传统文化,人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等因素共同支撑的。因而在乡村生活空间设计中应用类型学的方法是可以深度挖掘乡村的核心价值,继而通过乡村本身的因素活化乡村生活空间,让乡村如一壶老酒越酿越香醇。留住乡愁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6]。乡愁是当地人的记忆,是村民对其生活环境的情感积累。需要被保护,而不是被消费。类型学理论是基于历史的,通过了解乡村的发展、乡村生活空间的变化去发掘空间的历史记忆,再将记忆提取,或原本保留,或转译表达。让村民的记忆有所依,有所靠。而这些记忆所依靠的空间又在继续承载着后来人的记忆,久而久之空间成了超越个人的,属于乡村整体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就像是乡村纵向时空中的管理者一般,凝聚着乡村的精神,是乡村持续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古为新的意思是今与古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东西。要想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保有乡村的地方性就是需要古今结合形成新的形式又内含古韵的东西。类型学关注于形式背后的本质而允许形式变化的特点恰好符合了与古为新的意思。
4. 类型学方法下殷杏泰的更新与保旧
4.1. 激活空间、串联村落
村落不是一个展示空间,而是创造者可以参与介入共创的介质。村落的形态的演变与发展基于类型选择和类型转化,在村落空间形态上常用分层手法,以布局、街巷、河湖、建筑为不同等级,寻求其原型与变形,并用于转译之上。如构建“两湖”融合创新区,形成一带一廊一中心的空间结构:即新孟河生态保护带、挣中路融合创新走廊,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图1)。实现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三线划定,满足村民集中居住空间需求、产业和公服空间需求以及耕地种植等需求。根据村庄肌理,构建与代生活以及村落发展相匹配的“公共发展区块”,并以之串联乡村特色节点,如新孟河、博物馆、康养区等,协同提升乡村风貌(图2)。钟楼区生态乡村的发展强调八村联动,以殷杏泰为引擎,构建核心区域实现生态共治、产业融合、城乡共生。在区域中以新孟河为轴,统一规划乡村村落漫游线,结合轴线与片区打造村容村貌,提升村庄的旅游价值。
Figure 1. Yin Xingtai development space structure diagram
图1. 殷杏泰发展空间结构图①
Figure 2. Public space node diagram
图2. 公共空间节点图①
4.2. 更新功能、共享节点
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将具有主导性的城市元素称为主要元素,衍生道村落之中,即对乡村具有主导性的元素为乡村主要元素。村落中的主要历史文化节点为乡村的主要元素之一,对乡村的发展可以基于原有的村落肌理,增添共享节点,还原历史文化与生活需求。探究殷杏泰村民的生活空间、建筑剖立面及装饰手法等,进行元素提取与重构。通过类型学的方法采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通过功能叠加和空间拓补等叠加组合进行重构设计,满足未来规划需求。
通过“人”、“货”、“场”相叠加在村落中营造出可行的创作生态,则美食、音乐、咖啡、集市、灯会等会孕育而生,村落将成为连接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媒介,成为居住的社区、工作的平台、创造的舞台和无法被定义的场所。挖掘村落文化、体验业态,通过设计为产业赋能。统筹教育、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发展,打造“宜学、宜业、宜游、宜居”的创意创业类特色小镇模板。杏塘村大都为农田用地,乡村发展空间受限。民居大多数在80年代建成,房屋条件老旧失修,部分房屋已是危房状态无改造条件和保留价值。针对于村落中生活空间以及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的问题,应倡导微更新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尊重村庄人的自我审美与自主性,以延续和改善村民日常生活与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为目的。如“殷杏泰美丽乡村一期”(图3)集中居住区分布于泰村和杏塘村两个片区。样板房室内装潢风格为典雅的新中式,一楼设置了客厅、餐厅、厨房、客卧;二楼含有儿童房、客卫、主卧与书房的套间,在套间中还有衣帽间、卫生间和一个小书房,再加上一个通透的大阳台,设计非常人性化。充分肯定邹区镇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不断优化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于泰村产业园区之中规划绿色餐厅(图4、图5),以制作当地美食为主,如小杏鱼圆,一方面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游客也能感受到当地的饮食文化。
Figure 3. Yin Xingtai beautiful village phase I
图3. 殷杏泰美丽乡村一期②
Figure 4. Design of Tai Village green restaurant
图4. 泰村绿色餐厅设计③
Figure 5. Design of Tai Village green restaurant
图5. 泰村绿色餐厅设计③
对于传统村落进行改造时可以采取保护与转换并行的原则,尽量对传统建筑、景观进行还原与保护,以微更新为主,传递乡土理念、文化符号保留历史意义。
5. 总结
随着乡建的不断展开,传统乡村聚落愈发受到关注,所蕴含的历史记忆被不断探究,融入到现下的建筑形式之中。基于类型学视角对殷杏泰村落进行更新保护需要协调“传统乡村景观保护”与“居民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理性地对待历史,保存文化延续性和地域特征[7]。重视建筑的历史内涵,新建筑与历史的传承关系。
注 释
①图1、图2来源:图源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网
②图3来源:图源百度
③图4、图5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