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杨柳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设计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Design Strategy of Yangliu Village Cultural Relics and Cultural Tourism in Nanjing
DOI: 10.12677/design.2024.94472, PDF, HTML, XML,   
作者: 石冲梅: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杨柳村文化遗址文旅融合Yangliu Village Cultural Relics Fusion of Literature and Tourism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体验需求的增加,乡村文化遗址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将乡村文化遗址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研究从南京杨柳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深入探讨乡村文化遗址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文旅融合中的价值,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乡村文化遗址的文旅融合设计策略。运用设计学、艺术学、统计学相关知识,对目前的南京乡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抓住设计对乡村文旅融合影响的重点并提出设计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increase of People’s demand for cultural experience, rural cultural relics, as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being paid attention to.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how to integrate rural cultural relics with tourism industry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the integration of Yangliu Village cultural relics and literature and tourism in Nanjing,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ourism in the rural cultural rel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ourism design of rural cultural relics. By using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design, art and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design of Nanjing Rural Cultural Relics and tour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design on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literature and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design strategies.
文章引用:石冲梅. 南京市杨柳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设计策略研究[J]. 设计, 2024, 9(4): 272-27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4472

1. 引言

乡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设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推手,其相关研究的增长率与关注度在2018年呈指数增长状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旅游与文化元素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乡村文化遗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充分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潜能和优势。坚守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的原则,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纲领性指导思想明确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所起的引领作用,以及文旅经济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实现文旅融合,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和繁荣。强调乡村文化遗址在历史、文化、教育和旅游方面的重要性。杨柳村的明清建筑群在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其间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明清建筑群。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传承使大量游客前来探访。

2. 杨柳村概况

2.1. 区位条件

南京市杨柳村地处江宁区湖熟街道,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坐落在外秦淮河平原之上,北依马场山,南濒杨柳湖,兼具山水之美,彰显江南水乡之神韵。自古以来,杨柳村凭借其优异的地理环境,成为人文荟萃、风景秀丽之地。

从交通方面来看,杨柳村所在的湖熟街道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见图1)。此地位于江宁、句容、溧水三县交界核心区域,资源丰饶,人口密集,市场繁荣,商业及手工业兴盛,历为农副产品交汇之地,素有“小南京”之美誉。位于南京市区西南方向,距离东山约13公里,靠近江宁大学城,距离禄口机场约1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这些条件都为杨柳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2. 历史背景

南京市江宁区杨柳村,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自明代早、中期起,这里便开始了它的历史演变,以中杨柳村为起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村落。中杨柳村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地区的早期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杨柳村在明万历七年(1579年)也开始兴起,这一时期的杨柳村

Figure 1. Location analysis

1. 区位分析

已初具规模。而后杨柳村则是在清代咸丰以后逐渐建成,至此,杨柳村三大部分——中杨柳、前杨柳和后杨柳已全部形成(见表1)。

历史进程充满波折。清咸丰年间,中杨柳村遭战火破坏,但前杨柳村的36座古建筑群幸免于难。这些宅院建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历时200余年,是杨柳村历史的宝贵遗产。

Table 1. Yangliu village development time venation

1. 杨柳村发展时间脉络


建造时间

古建筑现状

中杨柳村

明万历7年(1579年)

战乱已毁

前杨柳村

明万历末期–清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36座宅院古建筑保存完好

后杨柳村

清咸丰年间

古建筑部分保存

杨柳村这些宅院,每一个都自成体系,被称为“堂”。翼圣堂、四本堂、树德堂等每一个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此外,朱、刘、时、赵四个姓氏的宗祠及王氏住宅等,也体现了杨柳村多元的文化特色。

然而,杨柳村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建筑和地理的变迁,更是人民生活的变迁。以朱孔阳一家为例,他们通过挑高箩的小本买卖,反映了当时杨柳村人民为了生计的辛勤付出。他们的故事,是杨柳村历史的一个缩影,展现了这里人民的勤劳和坚韧。

2.3. 自然环境

杨柳村的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两大要素共同构成了该村落的基本风貌。自然环境涵盖水塘、鱼塘、田地、山体以及植被等,不仅是村落创建初期的重要选址依据,同时为确保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建筑环境是指乡村中非自然生成的人造空间,涵盖了各类建筑、庭院、街道、广场以及设施等。环杨柳村的五个主要河塘以均匀分布的方式,逆时针分别为行塘、大塘、大时塘、欧豆塘、笡家塘。在古代,这些河塘主要用途为洗涤、饮水和消防。此外,村内还有众多大小不一的池塘,其沿岸植被丰富,主要为乔木。在现状中,杨柳村的民居保持了原始的空间格局,建筑沿塘分布,形成了多样化的村落空间。

3. 杨柳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在杨柳村这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中,文化遗址的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杨柳村的文化传承,也制约了其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建筑遗存未保护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杨柳村的省级文保单位民居群以及其他历史建筑都被明确规定为必须得到保护的文化遗产。尽管杨柳村已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仍有部分古建筑和民居因年久失修而面临损毁的风险(图2图3)。此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近年来,相关部门对杨柳村建筑遗存进行了维护与修复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为了让这些古建筑能够重新焕发生机,以崭新的面貌展示我国历史文化的魅力。经过精心修复,如今的杨柳村省级文保单位已经焕然一新,它们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村内其他历史建筑的命运却并不乐观。在岁月流逝和现代农村建设发展的冲击下,这些历史建筑的数量逐渐减少,品质也日渐下滑。如何在保护省级文保单位的同时,也对村内其他历史建筑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让这些历史建筑在发展的潮流中被淹没,否则将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不负责任。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对村内其他历史建筑进行维护和修复,以保护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Figure 2. The facade of the building

2. 建筑外立面

Figure 3. Eaves

3. 屋檐

3.2. 交通组织不通畅

杨柳村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内部巷道较为狭小,导致交通不通畅(见图4)。杨柳村的巷道如同棋盘般错落有致,然而,由于巷道宽度不足,车辆难以顺利通行。孩子们上学、村民们购物和出行都受到了影响。尤其在雨天,巷道积水严重,更是让村民们出行更不便[1]。然而,由于村子的历史原因,巷道的拓宽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部分巷道位于古建筑群内,需要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进行拓宽,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难度。此外,部分村民对于巷道拓宽存在疑虑,担心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环境。

Figure 4. Internal laneway

4. 内部巷道

3.3. 公共设施不完善

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在乡村社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对村民的行为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当这些公共空间的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村民才会自愿地参与其中,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赋予村子生机与活力。公共空间指的是供村民自由使用的户外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设施则包括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卫生设施,以及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这些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在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

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都在影响着村民的生活。随着不断发展,许多乡村的广场空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本宽敞的公共空地,如今却被私人宅院所占据,这无疑给家族祭拜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过去的乡村,祠堂前的大片空地是村民们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不仅用于家族祭拜,还是各种民俗活动的举办地。然而,如今这片公共空地已被私人宅院所侵占,使得家族祭拜的场所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巷道空间的合理利用,也让传统的乡村文化习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除了祠堂前的公共空地,村落内部的较大空地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些空地原本可以作为村民们的休闲娱乐场所,或者用于举办各类集体活动。然而,如今这些空地却杂草丛生,杂物随意堆放,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村落的整体环境,还降低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在解决私人宅院侵占公共空地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村落环境的整治,充分发挥广场空地的作用,为村民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3.4. 文旅融合待提升

目前,杨柳村的文旅项目主要集中在古建筑观赏和民俗文化体验方面,然而,这些项目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多样性,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古建筑观赏作为杨柳村文旅的一大亮点,确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然而,单纯的观赏往往只能让游客感受到建筑的外在之美,而无法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民俗文化体验方面,杨柳村虽然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目前的体验项目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演和展示上,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游客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未能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中。

4. 杨柳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设计原则

4.1. 积极保护

历史真实性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关乎到我们对于过去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我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和高度重视。我们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原始状态,这包括但不限于古村结构、文物古迹、街道布局、历史建筑、构筑物和设施等各类物质历史元素。在进行修复和恢复工作时,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以确保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得到恰当的处理。这个过程不仅要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的真实独特魅力,也要尊重和维护历史真实性[2]。古村落、历史遗迹和历史环境是我们保护的重点,我们将把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视为有机整体,进行全面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也将注重展示古村落的文化生活形态,以及与村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自然景观要素。这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历史文化,也有助于延续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线索。

4.2. 和谐发展

在保持古村现有功能设施和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和充实,以促进古村功能的复兴,使其空间更具活力,这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机遇的任务。古村的保护和复兴不仅仅是简单的维修和整治,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底蕴[3]。在改良和充实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使之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注重古村的现有功能设施和环境的改善。这包括提升古村的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供电等,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生活需求;同时,也要关注古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古树名木、水域资源,提升空气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4.3. 公众参与设计

村落绿化以及硬化环境的优劣紧密关联着村民的生活品质,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宜居的村落环境,既能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还能促进村民身心健康,增强村落的凝聚力。因此,在进行村落重塑这一重要任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并吸纳村民的意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

充分吸纳村民的意见,是为了确保村落重塑的方向和目标能够真正符合村民的利益。村民是村落的主人,他们对村落的环境、设施、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只有将他们的意见纳入决策过程,才能使村落重塑真正贴近村民的需求,达到提升村落品质的目的。

洞察村民的需求是村落重塑的关键。村民的需求多种多样,包括公共环境、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方面。我们必须对村民的需求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和研究,以确保在村落重塑过程中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诉求。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村落重塑是一项繁琐工程,需要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村民对村落重塑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形成全村上下共同推进村落重塑的良好氛围。

引导村民全面参与村落重塑的整个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他们应该全程参与村落重塑的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等环节,确保村落重塑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5. 杨柳村文化遗址与文旅融合设计策略

5.1. 延续村庄历史格局

都市近郊的历史文化名村,往往是蕴含着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在这些村庄中,历史文化的底蕴深厚,为我国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因此,对于这些名村的规划,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其历史底蕴,使得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要认识到,具有文化的乡村都有特色历史格局和整体意向。这些特点是由村庄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是村庄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保留这些特点,使得村庄的历史格局得以延续,整体意向得以传承[4]。规划应当注重村庄的历史文化保护。这不仅包括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还包括对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遗产是一个乡村的文化核心,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规划还应当注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村庄的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5.2. 保护现有建筑遗存

杨柳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经辉煌,共有36座堂式大宅。1982年首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仍有13座保存基本完整。然而,至今为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仅有三座。尽管历史的沧桑已经给杨柳村的古建筑遗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这个南京市现存古民居建筑规模最大的村落依然屹立不倒,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然而,随着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杨柳村的建筑风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原有的历史风貌渐行渐远,这让人不禁为传统风貌的传承感到担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古建筑遗产,近年来,杨柳村开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整治措施的实施却使得杨柳村的建筑风貌与原有的历史风貌相去甚远。一些传统的建筑元素被忽视,甚至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这种现象不仅让杨柳村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也使得传统风貌的传承显得愈发不足。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古建筑遗产和传承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加强对杨柳村遗址遗存和建筑风貌的保护工作,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加强古建筑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

5.3. 植入现代休闲功能

乡村遗址规划方案应结合现代休闲元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提高村庄活力。在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多样化的休闲需求日益凸显。充分发挥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及特色文化的优势,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发展,不仅能为乡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遇,还将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同时,完善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为乡村提供与城市竞争的坚实基础。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5.4. 保持乡土特色风貌

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导致了各景区同质化严重。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乡村地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大规模的开发与改造。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乡村本身所拥有的独特魅力与特色,包括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等[5]。这种缺乏保留与传承的做法,不仅破坏了乡村的原有风貌,还可能导致乡村文化的流失与消亡。

近郊村庄作为乡愁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者,其规划与发展更应审慎而行。在整治与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拆建,以保留乡村原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记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抵制所有的改变,而是要在尊重乡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与提升。

在环境塑造方面,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城市园林设计手法照搬至乡村。乡村的环境塑造应更加注重与乡土文化和农业景观的整合。通过积极维护乡土特色风貌,我们可以让乡村展现出更加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特色。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的吸引力,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乡村在开发与改造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乡村特色的保留与传承。通过审慎选择整治与更新方式、整合乡村文化与农业景观、加强文化挖掘与传承等措施,我们可以让乡村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实现更加全面与可持续的发展。

6. 结语

总结杨柳村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针对性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并根据提出的策略进行杨柳村的设计。首先对遗存的乡村遗址进行修缮、修复等一系列保护设计,并对道路重新梳理规划,通过植物种植配置等提升乡村内的环境,增加一系列游玩体验设施,增添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并对水边绿化进行处理,增添自然性。

注 释

图文中所有图片与表格均为作者自绘或拍摄。

参考文献

[1] 朱锦. 南京杨柳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12): 56-58.
[2] 朱明珠. 南京市遗址公园文化空间叙事性建构及表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3.
[3] 晋夜. 南京江宁杨柳村空间形态重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工业大学, 2014.
[4] 陈宇. 遗产活化视角下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5] 施亚岚. 基于文化体验的遗址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