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以金威啤酒厂为例
Research on 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Urbanism—A Case Study of Jinwei Brewery
摘要: 景观都市主义在工业遗存地的改造提升设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以景观代替建筑作为城市建设媒介的中心思想,赋予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可持续性的理念。后工业景观设计在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景观都市主义下后工业景观设计入手,阐释景观都市主义与后工业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和原则,结合金威啤酒厂改造典型案例,整理归纳景观设计思路,探究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发展中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策略。
Abstract: Landscape urbanism plays a hug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sig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replacing architecture with landscape as the central idea of urban construction media, and endowing cities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design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space, enhancing urban cultural quality 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tarts with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design under landscape urbanism,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and principles between landscape urbanism and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design, and combines typical cases of Jinwei Brewery renovation to summarize landscape design ideas and explor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ies in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urbanism.
文章引用:罗晓南, 黄滢. 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以金威啤酒厂为例[J]. 设计, 2024, 9(4): 358-36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4483

1. 引言

我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建设了大量工厂,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号召。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由重工业引起的开采过度、废弃污染等因素,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致使人居与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随后,我国根据国情做出战略调整,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阶段转向轻工业发展为主的阶段。当前,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更新进程的发酵,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社会转变致使部分传统工业衰败,逆工业化产生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问题使其面临转型的局面。轻工业代替重工业,传统工业衰退和企业外迁使城市空间中遗留下来很多废置设施、工业废弃地。由于废弃场地受到工厂运行时不同程度的污染,周围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工业废弃地的再生更加凸显。规模化的厂房车间、不可替代的工业生产建筑使工业废弃地具有鲜明独特的特征,后工业景观应运而生。

后工业景观具有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建筑的以及科学价值,见证城市的生长与更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后工业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涉及文化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园艺、旅游、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生态学等众多学科。面临城市发展问题,瓦尔德海姆在作为都市研究模型的景观中提出“分层的”“无层级的”“弹性的”“战略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景观都市主义思想。随着拉维莱特屠宰场摇身一变著名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成功地将废弃的高架铁路转化为城市绿道,景观都市主义就已被证实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有效指导,由此可见,景观都市主义是针对一系列工业社会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转型等问题产生的,并且作为一种整体框架结构的分析处理方法,能积极有效解决城市问题,其理论思想于后工业景观设计最为适用。本文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阐释景观都市主义与后工业景观之间的关系原则,通过对我国经典成功案例的分析整理,探讨后工业景观设计策略,续航城市空间中后工业景观的可持续性。

2. 景观都市主义及后工业景观理念

2.1.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最早是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在1997年首先将“landscape”和“urbanism”整合作为一种术语“landscape urbanism”发展而来[1]。基于伊恩·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理论思想和詹姆斯·科纳的城市设计理念思想,瓦尔德海姆认为景观都市主义是将景观和都市视为一个整体但又相对独立。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将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取代建筑作为城市设计基本单元的历史地位[2]。它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并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求紧密结合。

2.2. 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又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3],指在原有工业场地废弃后重新建立起来的景观。二十世纪六十至70年代,尼尔·柯克伍德在Manufactured Sites一书中将后工业景观解释为设计师应用科学和艺术的景观手段,改造、重组工业遗址,使其实现再生和改造,达到工业遗址的更新、生态改善和文化重构以及经济提升等目的[4]。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环境和公共管理等服务行业[5]。二十世纪末,随着拉维莱特公园、北杜伊斯堡公园等工业遗存地开发,后工业景观逐渐成为利用工业用地遗产进行公共空间开发的范式,工业遗产地更新迅猛发展,后工业景观设计发展成熟。

3. 景观都市主义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关系

3.1. 理念交汇——都市自然与工业遗产的共生

后工业景观设计是景观都市主义的重要实践领域之一。随着工业时代的结束,大量工业废弃地需要得到合理利用和改造。后工业景设计旨在通过生态恢复、文化重塑和功能置换[6]等手段,使这些废弃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景观都市主义强调以景观作为联系城市的网络体系,引入自然作为过程的设计,整合城市空间形态,组织基础设施景观[7],这与后工业景观设计以景观探讨用地规划、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以及公共艺术创作是一致的[8]。在这一过程中,景观都市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设计指导,通过综合考虑场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社会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实现后工业景观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3.2. 方法互补——景观都市主义对后工业景观的塑造作用

3.2.1. 整体理念引入

Julia Czerniak在追溯景观都市主义:现场的凝思中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解为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而景观是联系各种要素的内核。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为后工业景观的改造提供了整体性的指导原则。

3.2.2. 公共空间的营造

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公共空间的营造,这与后工业景观的改造目标相契合[9]。在改造过程中,废弃的工业用地可以被转化为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3.2.3. 多功能型的融合

景观都市主义强调景观的行使功能和操作能力,这在后工业景观的塑造中体现为多功能的融合。改造后的后工业景观具有生态、休闲等功能,还可以融入商业、文化等元素,形成多元化的功能区域,景观基础设施战略方法[10]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4. 可持续性的发展

景观都市主义提出整体观,为城市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在后工业景观的塑造中,注重生态恢复[11]、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引入绿色技术、生态设计等手段,实现废弃工业用地的生态修复和再利用。

3.2.5. 动态性和策略性

景观都市主义主张景观的动态特征和策略模式,这与后工业景观的改造过程相契合。在后工业景观的塑造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城市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改造策略,同时注重景观的长期发展和变化。

4.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策略

4.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后工业景观设计原则

4.1.1. 可持续性原则

与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相比,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将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并且强调生态体系的完整性。从某种意义上,景观都市主义认为任何对于土地结构的改造都将引起场地不可确定或不可预测的变化[12]。后工业景观设计应考虑在场地改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通过土壤修复、植被恢复、水体净化等良性措施,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随时做好保护和修复措施,在景观设计中注重对节能、环保、再利用过程的理念,不断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以适应未来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4.1.2. 艺术性原则

《下塔吉尔宪章》明确表明工业遗存景观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13]。后工业景观设计应尊重原场地的设施独特性,结合现代艺术对工业遗存地进行创新性设计。比如北杜伊斯堡公园的金属广场,由49块不同腐蚀程度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对其编排合成抽象艺术,并通过水在铁板表面的流动,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以此表达设计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和回应。艺术性原则在物质功能的基础上强调精神需求与心理需求,艺术表达与创造满足场地景观设计需求,激发人们对工业遗存地探索的兴趣,传达工业夙愿,延续工业文明。

4.1.3. 整体性原则

艾德·沃尔认为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策略不仅致力于物质空间的变化,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变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宏观上,后工业景观设计可以从工业遗存地的城市规划分析或者区域规划分析入手,了解工业遗存地的历史环境;划分场地属性,使场地景观在原有片区中具有整体黏合性的同时又凸显场地个性精神;微观上,深入了解场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等特性,发掘工业场地特征,尊重并保留有价值的工业遗迹和历史元素。这有助于传承工业文化,同时赋予新景观独特的故事性和认同感。

4.1.4. 人性化原则

后工业景观用地设计主要从景观的开放性和公共空间的塑造着手,使原有沉默的场地向公共活力转变。人性化原则要求场地设计以人为本,将人作为景观的一种设计过程,把物质景观设计转向空间中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考空间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后工业景观设计应满足人类在公共空间方面的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打造舒适、便捷、安全的公共空间,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传播工业文化,从而发挥工业场地的再生价值,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4.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方法

4.2.1. 空间布局规划与整合

工业厂区的布局结构依据生产流程设置,与当时的基地环境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由于空间使用性质发生变化,厚重简约的工业形象使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将一套既能容纳人类活动,又能顺应自然过程的基础设施景观植入整个场地系统中,比如把户外广场、厂房通道等基础设施与周围环境整合,使其由内而外催生场地的整体流动性,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后工业景观。理性柔和后工业景观改造需要重新梳理空间,根据新注入的功能,引导分配内外空间,比如遗址参观、文化体验与商购等,重塑空间布局。

4.2.2. 工业设施保护与精神文明延续

工业遗产不仅在生产、工程、建筑等方面具有技术与科学价值,也因“作为人类工业活动的见证”“提供了重要的可识别性感受”,以及各种生产技能与知识等非物质文化内容而具有社会价值[14]。工业文明是人类创造作用于自然之后的物质与精神产物,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与奋然的劳动者精神以及生产活动的技术美学价值已于工业遗存融为一体。

注重后工业景观在时空上的运转方式,将空间与时间与建筑生命力、人文感知和场所精神联系在一起,强调这一联系的过程,提醒人们牢记生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以此帮助人们找到信心、寻得动力面对未来的挑战,从而体现城市后工业遗存地所迸发的生命力。

4.2.3. 工业设施改造与艺术运用

后工业景观的艺术处理表现在对工业废弃地的遗留工业设施和地貌景观上。理查德·韦勒将景观与实用艺术联系起来,试图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填补景观中规划与设计之间的空白。

工业设施作为设计的主要框架,设计艺术跟随整体工业环境与内涵,叠加相应的元素和概念,使工业设施与场地环境相得益彰,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比如北杜伊斯堡炼铁厂改造中的多洛米蒂山,利用水泥构造变成攀岩设施,激活空间。艺术规划作为填补景观设计的缺口,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在色彩、形状、内涵甚至逻辑等抽象概念以及具象意义上,创造多样性景观。

4.2.4. 植物配置与生态技术相结合

后工业景观在过程性显影中成为一个经历时间的参与者,在整个参与中又时时与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景观都市主义将工业遗存地治理中所体现的一切活动视为其与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活动,进而工业遗存地治理不断被更新。

后工业景观植物配置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型科学,涉及生态学、美学、环境心理学等多个学科[15]。景观都市主义重视场地的演化过程,在后工业景观实践中,污水治理、土壤修复、场地生态结构构建与保护、废物利用等设计方法都体现了后工业景观在生态技术以及理论上的借鉴与学习。

5.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金威啤酒厂改造策略

5.1. 项目概况

金威啤酒厂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始建于1985年,原厂面积约11万平方米。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仅存占地约1.1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成为深圳重要的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以及有着丰富的建筑技术与美学价值。

金威啤酒厂改造由(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团队完成,以“即地制造——空间即展览”为理念,从场所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入手,通过灵活的空间介入,创造性使用工业设备遗存,跳脱日常的空间体验,让啤酒厂最终成为整合公共文化生活的城市装置与构建文化生产的舞台。见图1——场地变迁(Figure 1—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venue);1990年代金威啤酒厂鸟瞰(Aerial view of Jinwei Brewery in the 1990s);2019年基地状况(2019 Base Status);1.16万平方米遗址改造场地(11600 square meters of site renovation site)。

5.2. 改造策略

5.2.1. 场地历史精神重塑与延续

金威啤酒厂的精神延续,其建筑形式和功能属性以及文化脉络的保留是延续场地的核心精神。改造

Figure 1.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venue

1. 场地历史变迁

后的金威啤酒厂,从挖掘“老金威”的历史因素入手,探其所沉淀的时代精神,在南入口广场设置瞭望塔,作为揭开工业遗存地——金威啤酒厂故事的序幕,纪念原厂拆除的水塔,对其进行精神重塑,成为广场地标建筑。

5.2.2. 融合城市环境整体性

工业设施改造糅合现代设计手法与特殊材料,保留了巨型发酵罐,通过内外空间穿插、光影投映等方式形成一座“仓筒森林”,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打造出一个既具有历史感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场所。场地景观系统主要由开放广场、改造的工业设施及装置、庭院生态空间、内部艺术空间构成,并结合“城市记忆者”的参与,达成场地景观系统的动态性与连续性,展现良好的城市风貌。

5.2.3. 丰富界面空间多样性

空间形式改造不拘一格,根据原场地独有的空间层次,开发深埋的地下空间,深入分析周边社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将啤酒厂原有的工业空间转化为多元化的功能区域。场地整体改造分为上中下三层:顶部设为室外展区连结各个建筑为一个序列;内部结合工业设施现状,将啤酒发酵罐打通、连接,作为展品供人们参观,原发酵间、曝气池、污水站都进行相应的工序保留,并介入新的空间形式;基地底部场景改换,将原有的蓄水池改造成饶有趣味的艺术空间,层次分明。见图2——空间布局结构(Figure 2—Spatial layout structure);加建与新功能引入(Extension)——综合工业遗存结构,局部加建,为空间功能提供更多可能性;遗存保留与空间介入(Retention and intervention)——恢复及加固工业遗存,并以适度的空间介入手段,优化交通流线,提高空间的灵活性;底座与凿空庭院(Plinth with excavation)——对应工业遗存位置,开挖底座,形成一系列联通的庭院空间。

Figure 2. Spatial layout structure

2. 空间布局结构

5.2.4. 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构建

在绿色空间构建过程中,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将废弃的工业设施转化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元素,结合厂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设计多样化的绿色空间,将污水池更新成景观花园,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赋予了新的生态价值。尊重场地原始形态基础上与生态技术相结合,提升植被覆盖率,改良厂区的土壤条件,修复场地生态,提高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使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工业生长与生态修复的过程。此外,引入智能化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环境监测设备等,提高了改造后的景观维护和管理效率。

6. 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后工业景观再生成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正如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所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再生。”随着城市更新问题的愈加复杂化,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正是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关键方法。后工业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景观设计学科已经满足不了当下复杂问题的解决,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引导我们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引入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和方法,通过空间营造与环境改善,共同推动后工业景观再生的研究与实践。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后工业景观再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 释

①图1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254258687497517&wfr=spider&for=pc

②图2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254258687497517&wfr=spider&for=pc

参考文献

[1] 龚美雄.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J]. 中国城市林业, 2012, 10(4): 60-63.
[2] 杨锐. 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中国园林, 2009, 25(10): 60-63.
[3] 余丽娜. 后工业的景观更新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 刘思琪. 后工业景观视角下工业遗址更新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5] 贺旺. 后工业景观浅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05.
[6] 李蕊. 基于再生设计理念下的工业遗址空间改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 2024.
[7] 常健铭.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工业遗址改造与更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4.
[8] 常江, 冯姗姗.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策略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2): 54-57.
[9] 鲁超. 旧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景观重塑的策略探讨[J]. 黄山学院学报, 2022, 24(1): 103-107.
[10] Kang, K. and Wan, R. (2021) Research on Urban Canal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Urbanism—Take the Weigong Channel as an Example.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621, Article ID: 012182.
https://doi.org/10.1088/1755-1315/621/1/012182
[11] 李其右. 后工业景观视野下宁波渔轮厂遗址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4.
[12] 王洁新. 后工业城市视野下的景观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13] 李笑寒, 杨震宇. 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美学特征与设计手法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2(10): 258-260.
[14] 李振燊, 黄莹. 城市触媒理论下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上海杨浦滨江南段滨水公共空间解析[J]. 城市建筑, 2022, 19(12): 66-71.
[15] 王媛婷. 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后工业景观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