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的水珠。”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与时节联系紧密,自古就受到关注,而秋季的气候条件最容易形成露,于是“秋露”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也历来为诗人们所歌咏。,“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进入秋季后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白露,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1]此节气的表现为夜色渐凉,草木上开始有白白的露水,《诗经》中也有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白露为霜”中的“霜”,不是霜降之霜,而是秋季气温骤降,清露凝结所成。故“白露”作为“秋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常被诗人们用于寄托感情。
“在诗学研究的范域中,意象研究是具有独特地位且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直接指向诗的内在本质所做的探索”[3]。风、霜、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唐人常用的描写对象。唐诗以“兴象绝伦”著称,对唐诗中的意象进行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其中的露意象专门进行研究的有娄欢俐《浅议唐诗中的“露”意象》[4]对露意象的情感内涵和时空意蕴进行了初步探索,张保远《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5],对唐诗中的露意象进行了大概的梳理,而对于“秋露”,两者只是略有提及,还未充分探索,目前学界也尚未对秋露意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亦是“秋露”意象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清人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中,“秋露”在897首诗歌中出现,而“白露”则在718首诗歌中出现,与两者有关的诗句在《全唐诗》中占据了不小的体量,唐人对秋露意象的喜爱可见一斑。由此可见,“秋露”意象是唐诗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意象,寄寓着诗人们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2. “秋露”意象的形式及艺术表现
唐诗中对秋露的描述是多样的,诗人体察它的性状,或直接描绘“秋露”与“白露”,或将它和动植物结合起来进行描写,使其展现出丰富的形式及内涵。
(一) 直言“白露”或“秋露”
“白露”的称谓早在《诗经·蒹葭》中就有了,露因其有光泽,显得明亮,且没有颜色,故被称之为“白”露,又称湛露、零露。白露也是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预示着萧条枯败的秋天即将到来,朱熹语:“蒹葭未败,而露始为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之时也”[6],因此白露与生俱来地带有秋意,往往勾起诗人无限忧愁伤感的情绪来。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便是说白露节气到来。即秋天来了,诗人想起远方的亲人,望月怀思,觉得还是家乡的月亮更圆更明亮。李白《寄远》中的“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描写秋天的黄叶增添了许多相思,露水已经沾湿了门外的青苔。李白《秋夕旅怀》中的“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则描写了秋天的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秋露”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7]其中所饮之坠露,便是秋露,屈子借秋露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在唐诗中,“秋露”亦被反复提及,如刘禹锡《早秋集贤院即事》中有“树含秋露晓,阁倚碧天秋”[8],“秋露”道出秋天的到来和秋天的凉意。王维《秋夜曲》中“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露点出天气的凉爽,烘托出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境。杜牧《紫薇花》中“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写紫薇花迎着秋露而开,不畏寒凉,为人间装点秋天的景色。
总的来说,直言“秋露”与“白露”是最常见的秋露意象的使用形式,它常用以显秋意,使人伤感。但作为自然天地之精华,它也拥有自身所独具的美感。白露明亮,白是一种亮色,不会使人有阴沉之感,所以从中诗人也感受到秋景之美来。如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写道:“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诗人在夜深人静之际,独自登上金陵西边的城楼,凭眺远望。远观是白云映在水面之上,笼罩着整座金陵城,近景是秋天的月色中白露在滴垂,因此,白露是美之秋景,但仍为显秋意之露。
(二) “秋露”与草
“露”这一自然现象在春秋都很常见,所以“春露”与“秋露”都是唐代诗人所喜爱的描写对象。“春露”产生在春季,多为雨露,是伴随着春雨而出现,有润泽之意。春天又是百花齐放的季节,故在描摹“春露”时,常与花朵相组合而出现,如李商隐《偶题二首》之中写道:“清月依微香露轻,曲房小院多逢迎。春丝定是饶栖夜,饮罢莫持红烛行”,其中所咏之露便是“春露”。
秋天的“秋露”则不同于“春露”之润泽,常透露着秋的衰败与寒凉,故“春露”常落于花上,“秋露”常落于草上。“秋露”常与衰草相组合,带有衰败的意蕴。如杜甫《日暮》诗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就描写了草上的秋露,渲染着寂静、清冷的山村景象,烘托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刘禹锡《秋晚新晴月夜如练有怀乐天》中的“露草百虫思,秋林千叶声”,白居易《哭师皋》中的“萧萧风树白杨影,苍苍露草青蒿气”,诗中的“露草”,是沾了秋露的草,都是用来渲染秋季的哀愁,思念朋友,哀悼亡友的。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中“空庭苔辞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描写了秋日苔藓上生起的霜露,看着这衰败的景象,诗人不由得想起了住在西山年长而多病的高僧。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有“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草上的秋露本滴小稀疏并在深夜人迹罕见的时刻才洒落在人间,可见诗人笔下的主人公长夜未眠、徘徊在外,定是有未能开解之事汲汲于怀,故而被草露沾湿了衣物,暗示出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心绪不佳,表现出无限愁苦的意蕴。
(三) “秋露”与昆虫
秋季的到来常伴随着虫鸣,到了秋天,蟋蟀、蝉等昆虫的生命将要消逝,故常有悲鸣,而“秋露”作为昆虫们生存所需,常与他们一同出现,故诗人们常将“秋露”与昆虫结合来进行描写。露与蟋蟀结合是露附在蟋蟀上,泣露和蛩声相映,露与蝉结合是蝉饮露悲鸣。
蟋蟀在古诗词中常写作“蛩”。白居易《凉夜有怀》中有“念别感时节,早蛩闻一声。风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杜牧《寝夜》中有“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露华惊弊褐,灯影挂尘冠”,“蛩”与“露”一同出现,蛩声如泣声,露也如泪,更能使人体会悲痛之感。
蝉常高居而鸣,到秋天,秋蝉生命将逝,露也凄凉,所以与蝉一同出现的秋露意象也蕴含着悲伤。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托蝉喻己,抒发不能为人相信清白的悲凉心情。王勃《泥豁》诗中“蝉露泣秋枝”的蝉与秋露结合显悲秋之意,点明是秋之时节悲伤的情调。
3. “秋露”意象形成的原因
“秋露”意象之所以受到唐代诗人的喜爱,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密不可分。唐人喜爱“秋露”,是对自先秦确立的伤春悲秋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延续,也受到了佛家以露喻世间思想和道家崇尚饮露求长生的思想的影响。
(一) 伤春悲秋的文学抒写传统
中国农业文明主要发源于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黄河流域一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造就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环境和季节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的感知特征。一般而言,春季和秋季的物候变化更为明显,自然界的生命迹象之变化亦更容易触动诗人们细微而敏感的神经系统。在诗歌发展史上,《诗经》《楚辞》时代就有伤春悲秋意识,影响历代诗人,成为一种文学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诗人悲秋意识的产生与形成还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制度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秋季当为古代统治者治兵征伐之际,亦是前线将士们浴血奋战之际。在秋季治兵征战的军事传统在中国古人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悲伤忧郁的种子,这正是造成中国古人面对清秋之季多生忧郁之思与悲凉之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原因。除治兵征伐之外,中国古代的历代统治者还喜欢在秋季执行决狱杀戮之事。历代统治者在秋季大兴徭役、征收赋税的残酷剥削行为亦是造成中国古人面对美好的秋季却多感压抑,忧愁愤懑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秋季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实在是“多事之秋”,故而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秋露”作为秋季常见的物侯现象,文人们在描绘它时,是对悲秋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二) 佛学思想影响——露喻世间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9]金刚九喻中有一喻为“露喻”,谓露沾于草木而不久留,为风所吹须臾即落;以譬喻众生之幻身,虽于世间短暂留住,然为无常风所吹时,则倏忽变灭。在佛家看来,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而变幻的,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露珠,作为自然界中最为短暂、最为易逝的存在,恰恰成为了这种无常与生灭的最佳象征。以露珠为喻,意在提醒世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人们应该超脱这种生灭变化,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唐代作为佛教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学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佛教思想对文人的影响尤为深远。唐代文人普遍熟悉佛典,礼敬佛法,不少文人甚至受戒成为佛门弟子。他们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故佛经中的“露喻”思想,也影响着诗人们对“秋露”的感情,使他们的诗歌更加具有哲理与深意。如李白《古风·其二十三》中“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人通过对秋露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蕴含深刻的哲理,与佛家的“露喻”思想相吻合。
(三) 道教思想影响——尚隐之思
道家很早就赋予了露水延年、长生的功能。《庄子》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10]那飘然不群的邈姑射之山的神人,就是吸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
在道教影响之下,唐诗中的“秋露”也常作为饮品被饮用,以“饮露”形式出现。“秋露”意象也被赋予了更多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内涵。文人通过饮露这一行为,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宁静的隐逸情怀。这种隐逸心理在许多文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李益的《兰陵僻居联句》中有“相从清旷地,秋露挹兰苕。”诗人与友人相伴走在远离尘嚣,充满宁静的清旷之地,晶莹剔透的秋露轻轻滴落在兰花之上,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崇尚,对内心清净高雅的追求,这与道家所强调的“道法自然”不谋而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的内在修炼与心灵的自由。这个有着秋露、兰草的清旷地,便是修行者理想的隐居之地。韦应物《秋郊作》中有“清露澄境远,旭日照林初。一望秋山净,萧条形迹疏。登原忻时稼,采菊行故墟。方愿沮溺耦,淡泊守田庐”,其中的秋露意象体现出诗人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宁静,崇尚自然渴望回归本真,它的纯净与清澈,是作者所热爱与追求的,他渴望能够像古人一样隐逸山中、远离尘世,追求纯净和自由的感觉。这种向往不仅体现了文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宁静的隐逸情怀。
4. “秋露”反映出的诗人心态
秋露意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也反映出唐代诗人的创作心态,可以体现出诗人们对于时光易逝的慨叹,羁旅漂泊的愁苦及对清正高洁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 时光易逝的慨叹——生命意识
秋露夕生朝晞、倏忽而逝,它的美好如昙花一现,这种美的刹那间的凋零让人唏嘘不已。从她美丽短暂的生涯中人们能看到自身生命的短少,激发良多感慨,故它短暂的生命历程便常常被用来比喻短暂的人生历程。这种比况于诗中最早可见于《汉乐府》中的 《薤露行》,这是一曲古挽歌:“薤上露,何易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何时归?”[11],以薤叶上一瞬即干的露水比喻短促的生命,感情极为悲慨,是古人对于生命本身的真切、悲切的感受。由秋露引发的时光生命之叹成为人们固定的思维联想一直绵延不绝,为唐人所继承和发扬。如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中有“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诗人感叹白露的易逝,继而感叹己之壮志未酬。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有:“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文人多借“美人迟暮”来叹惋一己命运之多舛,而“白露”又以其易逝的自然属性,与诗人的叹惋感伤暗相契合,“白露”入诗歌更见生命的深沉伤感之美。
(二) 羁旅漂泊的愁苦——思乡怀友
古代乱世多于治世,因为战争徭役、求仕等原因导致夫妇离散,别家去乡。因而思妇怀人,游子思乡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吟咏主题。以秋露象征思妇的思心徘徊,孤单凄凉之诗应追溯到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11]唐代诗人在描写秋露时,展现出羁旅漂泊的愁苦与浓烈的思想怀友之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仇,又忧国难,千头万绪一齐从笔底流出,圆润如玉的秋露承载着他思乡怀亲的客子之情,凄楚又哀伤。又如项斯《龙州与韩将军夜会》“庭绿草纤纤,边州白露沾。别歌缘剑起,客泪是愁添”秋露在这里作为荒凉的自然景物之一正与诗人的心思相对应,成为充满不安与孤独情绪的景物,引发暗结着思乡情结的人们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三) 理想人格的追求——清正高洁
中国文学有比德的文化传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可能因其自然属性而象征某种品格,如耐寒的松柏,傲雪的梅花,常年翠绿的篁竹,清幽雅正的兰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等,常被用来比喻品格高尚的君子,受到文人激赏。“秋露”精莹剔透、纤尘不染,故诗人多用来表志自喻,表达自己对清正高洁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如虞世南《蝉》一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首句“垂緌”暗示自身尊贵身份,而显宦的身份地位一般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但在此诗中它们统一在 “饮清露”之中,这里饮的露便是秋露。蝉生性高洁,常与秋季栖高饮露,树上之露,又是“垂緌”所赖以生存的,古代文人不求显达而重名节,以名节立身,“露”也是“垂緌”的名节。“清露”是抓住了秋露“清”的特点加以强调,是高洁之品的写照。
5. 结语
“秋露”意象在唐诗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对自然美的崇尚,也反映了当时士人们对时光易逝、羁旅漂泊等心态的感慨与抒发。通过将秋露与草木、昆虫等自然元素相结合,诗人们创造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秋日画卷,传达出对清正高洁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时,“秋露”意象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了我国伤春悲秋的文化传统、佛学“露喻”思想及道教尚隐之思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秋露”意象,使其成为了唐诗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符号。
通过对“秋露”意象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情感和丰富内涵,这也是唐诗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