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意理论视角下人物对话的理解和翻译——以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及其汉译本为例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Dialog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摘要: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于19世纪70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对话为主,语言幽默风趣。本文基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以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及成时汉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考察小说人物对话“会话含意”传递过程中所体现的翻译技巧。研究发现,增译、转换、分译、减译均能成功传递会话含意,而译者对翻译技巧的选择则受到译者认知、读者取向、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Abstract: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is one of the major works written by the famous American realist writer Mark Twain in the 1870s. The novel is dialogue-based with humorous language.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by Cheng Sh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vestigates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embodied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of characters’ utterances by comparing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It is found that addition, shift, division and omission can all convey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that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ranslator’s cognition, readers’ orientation, and English-Chines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文章引用:陈文幸. 会话含意理论视角下人物对话的理解和翻译——以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及其汉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480-4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715

1. 引言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创作的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说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为创作背景,以轻松愉悦的笔触,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讴歌了少年儿童纯真自由、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同时,作品从孩童视角窥探成人世界,巧妙地讽刺并批判了美国社会中虚伪矫饰的社会风气、伪善空洞的宗教仪式以及僵化保守的学校教育体系[1]。这部杰出的文学作品激起了学术界广泛而深厚的研究热情,众多学者已从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丰富性、语言艺术的独特性,以及叙事手法的精妙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鉴赏,本文将从语用和翻译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该小说在中国有多个汉语译本,本研究聚焦成时译本,旨在运用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理论剖析小说源语文本的对话内涵,同时对比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考察译者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运用何种翻译技巧以保留或重塑“会话含意”,并揭示这些翻译技巧背后的理论依据与动机。

2. 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

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交际双方都遵循的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2]。交谈者只有遵循这种原则,他们之间的语言交际才能以最高效的方式顺利且持续地进行下去。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可以具体分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3]

然而,合作原则只是言语交际的一种理想模式,其四条准则只是约定俗成的几条规约,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该原则及其准则。托马斯[4]提出,人们有五种不遵守合作原则的态度:离避、违反、违背、搁置、蔑视。格莱斯指出在会话过程中有4种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1) 说话人悄悄地、不让听话人发觉他违反了合作原则,从而将听话人引入歧途。2) 说话人不愿合作,不遵守准则。如果有人向他提问,他会表示不愿作答或无可奉告。3) 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比如根据交际要求,说话人想遵守质量准则,但与此同时他可能会违反其他准则。4) 说话人可能有意不遵守某一准则,同时他还想让听话人察觉到这一点[3]。只有第四类情况才能使听话人从违反合作原则中推断出会话含意。换言之,“当说话人蔑视一条准则时,听话人可以认为说话人在说谎;或者认定说话人还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他之所以违反某一准则,是为了使听话人不要对他所说的话作一般的理解,而是要从所说的话中推断出其中的隐含意义”[5]。会话含意指说话人想隐含表达的任何意义或命题,严格意义上这种隐含意义并不是说话人“所说”(what is said)的字面意义[6]

合作原则倡导交流者确保其话语在特定语境下,与所参与对话的公认目的或导向保持一致。然而,从对小说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分析来看,违反合作原则不一定会产生交际障碍。相反,作者往往巧妙设计人物对话,使其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某项准则,以催生“会话含意”来展现角色的思想活动和真实情感。因此,在人物对话翻译过程中,运用“会话含意”理论剖析人物间的言语互动,对于译者把握言外之音、实现译文对原文情感与意涵的精准再现,具有重要作用。

3. “会话含意”传递中的翻译技巧

在翻译实践中,原文的会话含意如何成功传递至译文呢?一方面,译者在遵循语言的自然规律与习惯用法进行翻译时,要认识到会话含意的核心魅力在于其“隐含”特性。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时保持谨慎,避免随意增添词汇或句子,以免因过度诠释而陷入“冗余之弊”的境地。另一方面,尽管英汉语言间存在共通之处,两者却根植于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文化语境及语言表达惯例之中,所以诸多对应词汇在语义范畴与词义容量上亦呈现差异。鉴于此,单纯的字面直译难以全面捕捉并有效传达原文中隐含的会话意义,这就要求译者运用适宜的翻译技巧,以实现对会话含意的充分补足与精准再现。

熊兵区分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指出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7],并归纳了五大核心技巧:增译、减译、分译、合译与转换。基于会话含意理论,本文参照熊兵的分类体系,深入分析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成时汉译本,旨在探讨译者如何巧妙运用上述翻译技巧以精准传达人物对话的隐含意义,并进一步剖析技巧运用背后的动因,从而深化对跨文化翻译实践的理解与阐释。

3.1. 增译

“增译指根据目的语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文体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语某些特定文化规范,在翻译中增添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好地实现特定翻译目的”[7]

3.1.1. 加注

加注法作为增译技巧的一种独特形式,旨在保留原文独特的文化韵味与语言风貌的同时,有效填补目标读者在信息理解上的空白,从而增强译文的完整性与可读性。

例1:

“Lookyhere, Tom, do you know what day it is?”

Tom mentally ran over the days of the week, and then quickly lifted his eyes with a startled look in them––

“My! I never once thought of it, Huck!”

“Well I didn’t neither, but all at once it popped onto me that it was Friday.” [8]

“喂,汤姆,你知道今天是星期几?”

汤姆在头脑里过了一遍这个星期的日子,马上抬起眼来,眼里有一种惊吓的神色:

“天呀!我怎么一次也没想到过,哈克!”

“我也没想到。可是一下子我忽然想起今天是星期五①啦。”

(①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通常称为黑色星期五,被认为不祥。) [9]

耶稣作为基督教的奠基者与核心人物,广受信徒尊崇。星期五,这一标记耶稣受难于十字架的日期,承载着牺牲、哀悼与不幸的象征意义,故而素有“黑色星期五”之称,寓意此日诸事不宜。在例1中,哈克询问汤姆当日星期几,汤姆的回答违反了关联准则和数量准则,其隐含意义在于:星期五因其不祥预兆,不会是探访鬼屋寻宝的吉日。译者巧妙运用加注的翻译技巧,既保留了原文对话的隐含意义,又填补了汉语文化背景下对此特定文化现象的认知空白,丰富了读者的知识视野。

3.1.2. 增译语气词

汉语中蕴含丰富的语气助词,如“嘛”、“吧”、“呢”、“呀”等。这些助词在语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各自承载着特定的功能,用以传达多样化的情感态度和微妙语气。在进行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适时且恰当地融入这些具有汉语特色的语气助词,能够更为精准地再现原文的深层含义与情感色彩,从而在传递会话含意的同时增强译文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2:

“Only tell me just one thing––only just one––please! Was it Tom Sawyer that found it?”

The widow burst into tears. “Hush, hush, child, hush! I’ve told you before, you must not talk. You are very, very sick!” [8]

“你只要告诉我一件事——就一件事——求你啦!是不是汤姆·索亚发现的?”

寡妇突然哭了。“嘘——嘘,孩子,别说话!我对你说过啦,你一定不要说话。你病得很重很重呀!”[9]

在此例中,寡妇陶格拉斯对于哈克·费恩的询问采取了非直接回应的策略,她违反了关联准则。由于陶格拉斯误以为汤姆在探险中已遭遇不测,且鉴于哈克尚处于康复阶段,她选择隐瞒汤姆的真实状况,转而以劝慰哈克休憩的话语作为回应。哈克则敏锐地从这些表面看似不相关的言辞中,捕捉到潜藏的信息,即汤姆可能已遭遇不幸。值得一提的是,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巨著,其受众主要为儿童,且本段对话发生在成人与孩童之间,因此译者在处理此段对话时,充分考虑了文学作品的体裁特性与目标读者群,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成人与儿童的交流模式以及增添语气词的方式来增强文本的口语化色彩,进而促进隐含信息的有效传达。

3.2. 转换

“转换是指把原文的语言单位或结构转化为目的语中具有类似属性、或对应属性、或异质属性的语言单位或结构的过程”[7]。在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汉译本中,译者在传递会话含意时,主要涉及四类转换:词汇层面转换、词汇–句法转换、句法层面转换以及文化层面转换。

3.2.1. 词汇层面转换

熊兵指出,这类转换主要涉及词类转换[7]

例3:

“Tom, I’ve a notion to skin you alive!”

“Auntie, what have I done?” [8]

“汤姆,我打算活剥了你的皮!”

“姨妈,我干了什么错事啦?”[9]

在例3中,姨妈的言辞构成了对质量准则的违背,因其实质上并无意图真正实施活剥汤姆的极端行为,而是试图通过此种明显的准则违反来达成对汤姆的心理震慑。汤姆能够透过姨妈话语的字面意义,洞察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姨妈对其行为深感愤怒,她想通过言辞上的责难或实际行动上的惩罚教训自己。从词类运用与句法构建的角度来看,英语与汉语展现出显著的差异特征:英语倾向于静态表达,而汉语则展现出更为动态的一面。具体而言,英语中名词占据主导地位,而汉语中动词使用更为频繁。这一差异在英译汉过程中尤为显著,体现为大量英语名词需转化为相应的汉语动词。上述例句正是这一转换规律的体现,其中抽象名词“notion”被巧妙地转化为动词“打算”,使得译文不仅更贴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增强了语句的动态表现力。因此,相较于原文,译文在会话含意的传达上更为丰富与强烈。

3.2.2. 句法层面转换

句法层面的转换,主要包括语序转换、主动–被动转换、主语–话题转换、形合–意合转换等等[7]

例4:

“I acted mighty mean to-day, Becky, and I’m so sorry. I won’t ever, ever do that way again, as long as ever I live––please make up, won’t you?”

The girl stopped and looked him scornfully in the face:

“I’ll thank you to keep yourself to yourself, Mr. Thomas Sawyer. I’ll never speak to you again.” [8]

“我今天的行为太不像话,蓓姬。我十分抱歉。从此以后,我永远、永远不会这么干啦——请你跟我和好吧,行吗?”

姑娘停下脚步,鄙夷不屑地望着汤姆的脸:

“托马斯·索亚先生,您要是自个儿一边呆着去,我会很感激您的。我从此不会再跟你说话啦。”[9]

例4中,汤姆请求蓓姬与他和好,但是蓓姬的回答违反了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具体而言,关联准则的违背体现在其回答未直接针对提问内容,缺乏逻辑上的直接联系;质量准则的违背则源于其言不由衷,以反语形式传达非字面意义的信息,即虽声言决裂实则不然。汤姆能够识别此非真诚表达,所以能推导出蓓姬的隐含意义——她仍处愤怒之中,故不愿和解。英汉语在语序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深刻影响着逻辑思维的表达模式。从逻辑组织上看,英语倾向于前置结论,随后辅以事实阐述,形成前重心结构;而汉语则习惯于先描述事实,再引出结论,展现后重心特点。鉴于此,在翻译蓓姬上述话语时,译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语序差异,并采取了相应的翻译技巧,将英文中先表达态度的前重心结构转换为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后重心句式。此译法不仅遵循了汉语的语序规范,还成功保留了原对话中的会话隐含意义,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与交际效果的传递。

3.2.3. 词汇–句法转换

这类句子涉及层级转换,如把原文的某个词/短语转换为译文的小句/句子[7]

例5:

“Here! You’re a watchman, ain’t you! All right, though––nothing’s happened.”

“My! have I been asleep?”

“Oh, partly, partly. Nearly time for us to be moving, pard. What’ll we do with what little swag we’ve got left?” [8]

“哼!你是放哨的么!还好,——没出事儿。”

“天哪!我睡着了吗?”

“哦,不算全睡着,不算。哥儿们,咱们差不离该走啦。剩下的这点钱财怎么办?”[9]

此处对话发生于印第安人乔与其同伴之间,其中乔的回答违反了质量准则,因为其同伴在监视任务中实已深度沉睡,而乔却声称其并未全然沉睡。该对话中蕴含的会话含意涉及等级性表述“partly”,据此可归类为等级会话含意现象。由于等级会话含意遵循“强表述蕴含弱,弱表述则隐含强”的逻辑原则[5],由此可以推断,乔的言外之意指向其同伴极端的失职状态——即完全丧失了警觉,深陷沉睡。值得关注的是,原文中仅以“partly”一词微妙传达此复杂含义,而在汉译过程中,译者选择将其转化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小句形式,旨在精确传达会话的隐含意义,并确保译文符合汉语的行文特点。

3.2.4. 文化层面转换

“进行这一层面转换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规范”[7]。在翻译实践中,为确保译文的可读性,译者需力求其表达紧贴目的语的文化规范与习惯用法,这毫无疑问将导致文化层面的转换。

例6:

“Good! Come along with me, boys, you are keeping everybody waiting. Here—hurry up, trot ahead—I’ll haul the wagon for you. Why, it’s not as light as it might be. Got bricks in it? —or old metal?”

“Old metal,” said Tom.

“I judged so; the boys in this town will take more trouble and fool away more time, hunting up six bit’s worth of old iron to sell to the foundry than they would to make twice the money at regular work. But that’s human nature—hurry along, hurry along!” [8]

“好啊,跟我来吧,孩子们,你们叫大家等着哪。来吧——快,紧走几步——我来给你们拉车吧。嘿,这还真不轻呢。那上面是砖块?——还是废铁疙瘩?”

“废铁疙瘩,”汤姆答道。

“我看也是,这镇上的男孩子,宁可费更大的劲、花更多的时间,去捡些才值块儿八毛的废铁卖给铸造厂,也不愿找份正式工作,挣双倍的钱。不过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快,快点!”[9]

在此例中,威尔士人的表述违背了数量准则。他针对镇上男孩只愿靠捡拾废铁皮疙瘩以获取微薄收入、而非寻求正规职业路径的行为,发表了个人见解。但此处信息超过了实际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所以可以推导出他的隐含意义:对镇上青年此种“就业选择”的不满。此外,原文中的“six bit”被译者巧妙地转化为汉语中的“块儿八毛”,这一处理不仅实现了计量单位的文化转换,有效传达了原句的数值内涵,还有利于读者在理解句子表面意义的前提下推断话语背后的隐含意义。

3.3. 分译

分译指在翻译时把原文一个句子切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7]

例7:

“Now, sir, what did you want to treat that poor dumb beast so, for?”

“I done it out of pity for him––because he hadn’t any aunt.”

“Hadn’t any aunt! ––you numscull. What has that got to do with it?”

“Heaps. Because if he’d a had one she’d a burnt him out herself! She’d a roasted his bowels out of him ’thout any more feeling than if he was a human!” [8]

“好啊,您哪,你干吗要这样整治那可怜的不会说话的畜牲?”

“因为我可怜它——它连姨妈都没有一个。”

“姨妈都没有一个——你这个笨蛋,这跟姨妈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着哩!因为它要是有一个姨妈,她就会亲手烧烤它!她会烤它的肠子,毫不动心,就像它是个人似的!”[9]

此处对话发生在汤姆和包莉姨妈之间,其中汤姆的最后一句话违反了质量准则。他巧妙地利用猫咪的处境,隐喻地批判了包莉姨妈频繁使用无效偏方来应对他近期情绪低落的做法,旨在让姨妈领悟到其言外之意:这些疗法非但无益,反而构成了对他的一种精神折磨。通过观察原文末句的句式结构可以发现,其原为一句冗长表述,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采用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将其拆解为三个精炼的汉语分句。此举不仅契合了汉语倾向于意合而非形合的语言特性,更在语境下强化了会话的隐含意义。因为汤姆正处于对姨妈行为表达不满的情境中,此种短句处理方式相比长句,显得更为强悍精辟且铿锵有力,有效增强了其控诉的强度和效果。

3.4. 减译

“减译是根据目的语的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文体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语的某些特定的文化规范,删减原文某些词、句或段落,更好地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7]

例8:

Tom thought a while, then he said:

“Who’ll tell? W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S’pose something happened and Injun Joe didn’t hang? Why he’d kill us some time or other, just as dead sure as we’re a laying here.” [8]

汤姆寻思了一会儿,又说:

“那谁会去告发呢?咱俩吗?”

“你在说什么呀?假如出点岔子,印第安人乔没被绞死呢?那他迟早还不杀了我们?这一点,就跟咱俩现在躺在这儿一样没说的!”[9]

本对话发生在汤姆与哈克共同目击印第安人乔杀害罗宾逊医生并企图嫁祸于穆夫·波特之后。在此情境中,哈克的回答违背了数量准则,他超越了简单肯定或否定的范畴,额外阐述了举报可能带来的后果,其深层含义在于表明自己不会揭发罪行,并隐含地期望汤姆亦能保守秘密,不揭露印第安人乔。观察英语原句,可见“as dead sure as”的表述,但在中文译文中,译者巧妙地避开了“死”字,这一处理源于中国文化中对生死话题的特定态度——倾向于生之探讨,重视现世生活,而对死亡话题持回避态度。译者运用减译技巧,剔除可能触及禁忌的词汇,既尊重了中国社会的语言禁忌文化,又确保读者能在语境的引导下,自行推导出对话的隐含意义。

基于对小说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译本中对话片段的深入剖析,笔者发现在英译汉过程中,会话隐含意义能够得到有效传达。此过程中,译者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涵盖了熊兵[7]分类中除合译外的其他四类翻译技巧。这些技巧的选择与应用,根植于译者对多维度因素的考量,下面将针对其背后的动因展开探讨。

4. 翻译技巧的原因分析

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译者对翻译技巧的选用并非随意而为之,而是受特定翻译目的、翻译理论、译者翻译能力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在小说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人物对话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为实现会话含意的精准传达所采用的翻译技巧,接下来将具体阐释译者选择特定翻译技巧的原因。

4.1. 译者认知

人物会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与雕琢。具体而言,作家巧妙利用人物在对话中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作为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及情感态度的独特策略。此策略促使会话隐含意义在合作原则被有意打破的过程中得以浮现,进而深刻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与情感色彩。因此,译者欲精准传达会话含意,必须对文本风格信息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知,这要求译者精准把握文体层次特征,洞悉说话者的语调、个性、交际目的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而深入剖析并传达说话者遣词造句背后的意图、情感色彩与精神风貌[10]。由此可见,译者在处理对话翻译时所采用的技巧实则是基于对话语意义深刻理解、会话场景细致分析、交际主体全面把握及背景知识广泛涉猎之上的精心抉择。故在成时汉译版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中,译者所运用的特定翻译技巧正是基于对原著文本的整体认知。

4.2. 读者取向

在翻译实践中,鉴于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在语言结构体系及文化背景知识上的显著差异,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将文学作品中会话的文体特征,依据目标语读者的语言架构与认知框架进行情境化重构的过程[10]。为桥接这些语言与文化鸿沟,译者常策略性地采纳特定的翻译技巧。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是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因此其目标受众主要为儿童群体。本研究观察到,在将其译介至中文语境时,译者尤为注重会话含意的精准传达,并倾向于采用增译技巧。一方面,通过加注方式填补汉语文化中的特定空白(诸如“黑色星期五”等概念)及超越儿童认知范畴的信息,以增强译本的文化可及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增加语气词等手法,以更加贴近儿童日常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更为细腻地传达对话中的情感色彩与态度倾向,进而增强译文对目标读者群体的吸引力。

4.3.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它们在词汇构成、语法规则、句子结构及篇章布局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类翻译技巧,以实现从源语到目标语的顺畅转换,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成时汉译本中,译者大量运用了转换的翻译技巧,这深刻反映了英汉语言结构的本质不同。具体而言,英语倾向于静态表达,偏好名词化结构,而汉语则展现出动态特征,动词使用频繁。因此,词类转换成为译者处理词汇层面差异的重要手段。此外,在句法层面,鉴于英语词序的灵活性与汉语词序的相对固定性以及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性原则(如英语常先表态后叙事,而汉语则倾向于先叙事后表态),译者尤其注重语序的调整,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符合汉语的逻辑结构。

此外,文化差异亦是影响译者翻译技巧选择的关键因素。为传达原文中的隐含文化意义,译者采用加注法以弥补汉语读者对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同时,鉴于中国文化中对特定词汇(如“死”)的避讳,译者采取减译技巧,在保留会话核心意义的同时,尊重并顺应了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禁忌。针对计量文化的差异,译者则通过计量单位转换,直接进行数值的本土化处理,帮助目的语读者跨越文化障碍,准确理解原文意义及其背后的会话含意。综上所述,译者在进行会话含意的翻译时,必须全面考量英汉语言结构与文化背景的差异,精心选取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意义与效果的等值转换。

5. 结语

本文基于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以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及成时汉译版为研究对象,聚焦译者在传递会话含意时使用的翻译技巧,并进一步剖析这些技巧应用的内在动因。研究发现,增译、转换、分译、减译均可成功传递会话含意,而译者认知、读者取向、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共同作用于译者对翻译技巧的选择过程。本研究关注英汉翻译小说在传递会话含意时的翻译技巧,希望研究成果能为跨文化交际和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孙东菱. 马克∙吐温自由观的现实意义——再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 文艺争鸣, 2014(11): 182-186.
[2]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ymantics, Vol. 3: Speech Acts, Academic Press, 41-58.
https://doi.org/10.1163/9789004368811_003
[4]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Longman.
[5] 戈玲玲. 教学语用学[M].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6] Huang, Y. (2014) Prag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 2014, 35(3): 82-88.
[8] Twain, M. (2007)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owc/9780199536566.001.0001
[9]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M]. 成时,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10] 魏泓. 小说会话含义中文体信息的“全息”认知翻译[J]. 语言与翻译, 2016(3): 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