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先驱们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创生出来的红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资源的总和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将重要的红色人文资源和革命精神融入到高校班级建设中,不仅有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红色人文信仰,同时不失为当前中国高校红色班级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2.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红色班级建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江西省在第十五次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就表示,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赓续红色血脉,擦亮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建设全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因传承示范区,着力于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党性、最讲究政治、最有奉献、最有社会责任的地区。同时针对赣西本省如此重要的红色旅游文化历史资源优势 [3] ,探寻如何智慧地将其融入到学校的红色文化旅游班级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教学现实意蕴。
(一) 传承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目前大学生中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存在缺失,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普及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我国高等学校中不仅担负着传播知识、文化、真理的职责,更担负着培育灵魂、人生、发展新人的职责。所以,江西高教学校就应该发挥其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推动并把江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纳入高校红色班集体建设,主动发掘珍贵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并逐渐地将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到高校红色班集体的建设中,以实现学校弘扬江西珍贵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主要作用,同时引导他们主动地传播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的有用之才、社会栋梁之才。
(二) 塑造高校大学生的时代品格
当代大学生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必须积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信念、行为能力和知识技能。而学校领导、院系、学生辅导员等也必须从多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形成教育合力,争取将各种红色社会主义知识活动融入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形成红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氛围。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们造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供给其充实精神营养,又可以体现红色社会主义教育班同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操,并以此展示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面貌。在学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加强对学生团体意志与人格培养,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红色热情,取得了培育高校毕业生新时期性格发展的良好成效。
(三) 优化高校发扬红色文化的方法路径
红色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非物质精神样态,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当前众多高校都有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路径多为将其融入思政课、校园文化或者学生党支部建设中。这些路径都存在传播面不够广、教育意义不够深刻、创新形式存在局限等不足。在高校班级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即引入江西红色文化熏陶的红色班级之后,从优化高校发扬红色文化的方法路径上来看,能构建出高校行政班级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促进成长的新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层次。通过将红色旅游资源应用于红色课堂的创新尝试,探索出一个较为有效的校园红色课程创设方法,这对培育良好的学风校貌,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突出困境
学校是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服务的基层单位,也为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并具备了强大的社会功能。红色人文资料中包含了珍贵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和宝贵的民族传统人文信息,对培养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滋养 [4] 。近年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有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传承和发扬,原因很可能是大学生作为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主力军,对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存在认知、传播、实践等相关困境。
(一) 认知困境: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不够深刻
目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他们存在着时间认识断层、精神内涵理解过浅、对知识的理解不足等相关局限。因此,要想让红色文化真正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融入高校红色班级建设中去,需要构建出让大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与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红色文化体系,从而达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目的。
(二) 传播困境:红色资源整合传播呈现缺乏生动
大学生生活的这个年代与红色文化的形成年代有很大的跨度,他们不能对有关的历史事件有很深的感悟,很难对其进行情感认识和合理的思维,让他们得到一种心灵上的蜕变,从而在行为上发挥出引导和纠正的效果。因此,既要注重对红色物质、信息的针对性开发,也要注重对红色精神的提取,以大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展现红色的要素,实现红色文化与班级建设的深度结合。
(三) 现实困境:对红色文化的实践创新存在局限
红色的历史文化伴随着时代前进和经济社会发展,其含义与功能也与时俱进,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运用红色文化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集体活动,积极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走出校园去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打卡参观,以此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红色基因,达到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和加强思想文明引导的积极效果,从而推动了学校校园工作更上了一层楼。
4.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红色班级路径探索
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意蕴,摆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在认知、传播、实践等维度的困境,所以江西号召在各所高校建设红色班级,与本土红色精神和高校红色精神相融合。
东华理工大学响应这一号召建立了“星火班”,“星火班”命名源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寓意着“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星火班”紧紧围绕着东华理工大学核军工精神铸魂的育人主线,与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江西红色精神有机融合,构建“1 + 1 + 3”的红色班级建设模式(如图1),即“1”个红色班级载体,“1”个导师与学生党员连接的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带团建的原则,构建红色班级文化熏陶、人才队伍培育、实践活动培育三大育人工程,东华理工以这样的建设模式使得红色血脉和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三大育人工程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具体见图1:

Figure 1. Red class construction model diagram
图1. 红色班级建设模式图
(一) 构建班级红色文化熏陶工程
1. 将红色文化与班级管理服务体系相融合
设立学校红色小组制度,是建立了学校红色文明学习风气的内在机制,通过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可以更加有效的调动学校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红色文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利用学校红色文明学习成绩的激励,让学校的每位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红色文明的学习中去;通过建立班级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了每班同学的开展红色文化报到情况;利用“读一本红色书籍、唱一首红歌、写一篇红文、观一次红色电影,做一次红色实践”的激励机制以及学校日常的德育训练制度,更加增强了学校红色文化的渗透性。
2. 营造日常红色文化熏陶的氛围
将学校的宿舍打造成红色文明的物质载体,通过可见、可感知的字体、画面等文化因素的装饰体现到学校成员的教学、生活空间中,对学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德育意义。
3. 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红色文化融入班级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红色家书、红色故事分享会、微团课、演绎红色故事等有形化、系统化、趣味化的校园红色文化品牌活动,增强感染力。
(二) 构建班级红色人才队伍培育工程
“星火班”根据班级同学的特点和特长建立多支红色文化小队,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出彩、人人成长、人人成才的红色文化育人格局,将红色元素、红色精神植入学生心中。
1. 组建红色文化宣讲队,做红色传播者
“星火班”的多名队员,已成为了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学小分队的主要成员,并定期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学、研究与演讲,该校还可以此为基础,向外辐射招募人员,并组建了红色文化宣传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传播党中央、国二会文件精神、宣传红色文化思想的行动,采取一队人带动一群人的教学模式,以提高了学生对红色文化吸引力与红色基因传承力量,从而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与学习能力。
2. 组建红色文化艺术队,做红色演绎者
通过选拨和对外征集具有表现、文化天赋的同学组成了红色文化班,以赣鄱大地丰厚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我校特色的核军工心文化资源为主要表演主题 [5] ,通过历史剧、情景剧等文艺表现形式在课堂再现了红色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在“教中演、演中学、学中悟、悟中行”,同时进行了红色文化浸泡的知识熏陶。
3. 组建红色文化志愿队,做红色守护者
在“星火班”组建红色文化志愿队,组织学生进红色景区、革命遗址等做义务讲解员、引导员、维护员,一起保护和守护承载着鲜活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守护红色文化根脉的同时,将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力量融进血脉。
4. 组建红色文化科技队,做红色研究员
组建红色文化科技队,一方面深入挖掘江西红土地上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及我校特有的核军工故事,汇编成册供同学们学习;另一方面激发同学们学习家国情怀、担当奉献和工匠神韵的红色精神,学好专业知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练就过硬本领,实现学习强国、科技报国。
(三) 构建班级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育人工程
以江西红土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革命教育基地为基础,组建多支红色实践小分队,以红色走读、红色调研、红色走访的方式,走进井冈山、苏区、瑞金、核工业基地等地,深入的开展“听一个红军故事、喝一口红井水、走一段红军路、听一首红军歌、走访一位老红军”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 把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在知行合一中把红色精神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在红色班级“星火班”建设研究中,基本做到了预期的“个十百千”的实践结果:一个“星火班”红色班级建设成型;通过红色走读、红色调研、红色走访的方式,设计规划十个红色打卡地路线;征集了100个红色故事汇编成红色精神读本,供“星火班”成员学习交流;通过开展红色走读,红色故事汇报演出和红色文化宣讲会活动,覆盖影响全校青年上千人次,基本构建红色班级人才队伍培育阵地。
江西大学丰富的红色史学资源与全国高校红色课程设置的有机融合,既有助于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现实教学的互动和融合,有效发挥了红色史学的教学功能,也有助于在新时代中国青年心中铭刻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烈信念 [6] ;深植家国深情,与祖国共呼吸、与广大民众共命运,时时刻刻表现着坚强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品质;传承奋斗与责任精神,为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永做始终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
5. 成果总结与评价建议
(一) 成果总结
在红色班级“星火班”建设研究中,基本做到了预期的“个十百千”的实践结果:一个“星火班”红色班级建设成型;通过红色走读、红色调研、红色走访的方式,设计规划十条红色打卡地路线;征集了100个红色故事汇编成红色精神读本,供“星火班”成员学习交流;通过开展红色走读,红色故事汇报演出和红色文化宣讲会活动,覆盖影响全校青年上千人次,基本构建红色班级人才队伍培育阵地。
(二) 评价建议
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红色班级建设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补和统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益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6] ;深植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传承奋斗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基金项目
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S202210405048)。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ZUDHYI2022-1115)。